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五章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

第五章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加坡实施的是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一体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究其原因,除政府施行严格的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以外,就要归功于教育的成功了。在众多教育举措之中有一条,新加坡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并把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根据上述五大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要求所有的中学必须按照大纲的规定来实施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一个富庶国家,已跃身为“亚洲四小龙”之列。然而,新加坡令世人瞩目的除了它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以外,其国民素质以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更是令世界各国感到汗颜。新加坡能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时局动荡、种族纷争的岛国,如凤凰涅盘般木地在东南亚崛起,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有高水平的思想道德教育。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和内容,使其从一个道德败坏、骚乱不断的岛国一跃而成政局稳定、公民和谐、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实践证明,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是富有成效的。同时,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社会,华人占70%左右,并和我国同为亚洲国家,都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侵蚀;新加坡崇尚儒家文化,注重用儒家伦理的精华去塑造其国民的品性,与我国有相似的文化根基与德育内涵,因此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有相似之处。

新加坡实施的是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一体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新加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新加坡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新加坡地处欧亚大陆的连接地带,特殊地理位置及东西方文化的水乳交融,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氛围。新加坡尽管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面积很小的城市国家,但它科学的政体模式,繁荣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活水准、高标准的国民文化教育等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它就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尤其近些年,世界各国的城市都被暴力、凶杀、吸毒等危害青少年身心的阴影所笼罩,而新加坡却以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独树一帜,使其成为亚洲“最适合居住”的国家。究其原因,除政府施行严格的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以外,就要归功于教育的成功了。在众多教育举措之中有一条,新加坡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并把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由此带来了公民较强的社会公德心和自律能力,青少年的犯罪率为世界上最低。

一、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社会的进一步融合,新加坡政府于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公民道德标准》中也曾规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好公民》教材。开设这门课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其目标体现为四个方面:“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价值观;训练学生的道德判别能力;教导学生处世待人须为他人设想的道理;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中学也以此为蓝本展开公民道德教育,开设了《新公民学》和《公民与道德》等课程

目前,新加坡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善良的性格、强健的体魄、优良的习惯、爱国爱民的意识及各民族互助合作的精神,以期成为完好优秀的青年,藉以成为国家、社会的中坚。”

可见,新加坡的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良好的、有用的和忠诚老实的好公民,而且特别强调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忠于祖国方面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1.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小学的《好公民》由课本、作业、教师手册、活动安排和视听教材等部分组成,其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共划分为六个层次。它总体上遵循从个人到家庭、学校、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的发展顺序,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小学一年级的道德教育以“个人”为中心,包括自知、好习惯、健康、礼貌、安全、爱家、孝顺、友爱、仁爱、爱校、尊师、服从、守秩序、清洁、勤学等 15 个德目。

小学二年级的道德教育以“家庭”为中心,包括好习惯、礼貌(关心家人)、安全、爱家、孝顺、友爱(珍惜手足之情)、仁爱、爱校、尊师、勤学、勤俭、诚实、守时、勤劳(帮助做家务)、自律、互助、尊重等 17 个德目。

小学三年级的道德教育以“学校”为中心,包括健康、爱家、爱校、服从、勤学、互助、尊重、个人卫生、知足、敬老、守规(遵守校规)、和谐、睦邻、恒心、毅力、勇敢、体谅等 17 个德目。

小学四年级的道德教育以“邻居”为中心,包括礼貌、孝顺、友爱、尊师、刻苦、节俭、探究、勤劳、互助、尊重、敬老、和谐(与各民族邻居和谐相处,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恒心、毅力、勇敢、和睦、容忍、正义、感恩、尊敬等 20 个德目。

小学五年级的道德教育以“国家”为中心,包括健康、礼貌、孝顺、自律、尊重、守规、体谅、合作、公德心、守法、爱国、勤奋、民主、了解、质朴等 15 个德目。

小学六年级的道德教育以“世界”为中心,包括自爱、仁爱、爱校、勤学、尊重、和谐、睦邻、体谅、合作、爱国、了解、服务、牺牲小我等 13 个德目。

2.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上述五大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要求所有的中学必须按照大纲的规定来实施道德教育。而且在该大纲中,又进一步阐述了中学道德教育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支持社会、尊重个人;珍视团结、防止冲突;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和睦。从新加坡中学道德教育的五大价值观可以看出,其中学的道德教育比小学更进一层,实现了由个人道德培养转向公民道德培养,增强了对学生国家精神、团结精神以及牺牲精神的培养,这些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新加坡的青少年成长为新加坡的良好公民,从而为新加坡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但是,新加坡中学的道德教育除了加强对学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外,还重视学生的个人修养,中一、中二的道德教育课主要重视的还是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而中三、中四的道德教育课才以公民和社会意识的培养为主。总之,新加坡中学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围绕着培养良好品德、发挥个人潜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等七个方面展开的。

从新加坡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上看,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对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培养顺序是其道德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同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也受到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影响,比较注重对未成年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但是其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与西方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是有很大差别的。西方的公民道德教育是强调个人利益的,而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则是强调国家利益的,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的利益要被舍弃掉。

三、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

1.日常行为准则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门认为,体现社会道德要求的日常行为准则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新加坡还制订了严格的《学校规则》。规定学生不准抽烟、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涂写墙壁、赌博、破坏公物、说粗话、喊叫、吵架、说谎、偷窃、浪费水电、在走廊或阶梯上乱跑;女生不准穿超短裙,不准戴耳环和首饰;男生不准留长发。不准穿太短太小的短裤等。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朗诵誓言。誓言的内容是:“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的异同,团结一致地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愿为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而共同努力。”下午放学还要举行降旗仪式、唱国歌。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公民教育课

中小学公民课是必修课,但不是考试科目,其教学目的是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少年儿童进行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和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公民意识教育。公民课程教材由课本、作业、教师手册、视听材料组成。

比如小学13 年级教材以连环画方式为主,46 年级以生活实例为主。教材内容取材于国内外的古今故事,其中的将相和、木兰从军、苏武牧羊和岳飞精忠报国等,便是取材于中国的历史典故。教师手册向教师提示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的具体项目以及课后活动等。为了保证小学的道德教育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各小学都设有由校长兼任主任的道德教育教研室,并且挑选好教师担任这门课的教学。学校中的其他教师也应当向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把道德价值观念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

3.生活教育课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对小学公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了一次检查,设计了“生活教育”课 ,把公民课和历史 、地理教学结合起来,既进行道德教育,又进行社会教育。从1974年起,新加坡小学开设了生活教育课,代替了原有的公民课。

生活教育课的教育目的是:1)帮助学生认识建设国家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自己作为忠实的、爱国的、认真负责的和守法的公民的义务;2)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是怎样发展的,更好地了解本国的地理环境;3)帮助学生理解和评价东、西方传统中的合理因素;4)引导学生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认识社会和世界的关系。使他们将来能够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中和睦、融洽地生活。

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活教育教科书中介绍了引起道德冲突的各种情境。如果采用讲故事的方法,用某些具体实例来说明解决道德冲突的办法,而把抽象的道德概念的教学放在孩子智力发展的后一阶段进行,效果会更好一些;2)低年级生活教育教科书的内容基本适当,但还应有较多的课文采取传统故事或民间传说的编写形式,以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观念。高年级的课本看来是单调的、缺乏想象力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书中所要传授的道德观念与学生有关的体验的联系是很薄弱的;3)教师在学校和个人生活方面,并没有像生活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那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这类行为,给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混乱,而且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好像课堂上所说的都是骗人的。因此,必须为教师制定正式的道德教育计划,使所有教师都要在教育学院接受教育训练。

4.课外教育活动

新加坡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尊老敬贤活动、义务劳动和文明礼貌月活动等。而且早在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就制定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包括:1)“好朋友”计划;2)关怀与分享计划;3)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4)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5)清洁环境计划;6)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有利于实行知行统一。

新加坡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思想和集体观念,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除了每天都举行庄严的升降国旗仪式外,每天都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和音乐、戏剧等文艺活动、童子军活动,还经常组织书画、棋类、相声比赛。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参加一定的校内外活动,活动中的分数记入成绩册。有课外活动主任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新加坡教育界认为,一切具有社会伦理性质的集体组织及其活动,都能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起积极作用,学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并给予热情鼓励或采取各种方式予以指导。

5.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教育职能。他们认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各方面要密切配合,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新加坡开展了清洁运动、植树运动、礼貌运动、禁烟运动等活动,把新加坡建设成为整洁的花园城市;人们守纪律,有礼貌,社会风气良好,这些都使青少年从中受到了熏陶。社会各界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政府把学校、家庭、课外活动中心、社区机构、文化部门等组成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综合体,通过电视、广播、电影、报刊书籍等媒介向青少年进行教育,收到较好的成效。政府还禁止放映色情、凶杀和一味宣扬武打的影片,适当控制新闻报道中的凶杀内容,要求记者、作家、出版界自我约束,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为少年儿童树立良好榜样。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一种是课堂教学,坚持通过开设道德课,这种课堂教学既有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有包含道德教育要素的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一种是课外活动,新加坡最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是社区服务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服务精神,这种活动共包括帮助他人、关怀与分享、对他人负责、到福利院服务、清洁环境和机动活动等六个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最后一种途径是道德教育同生活规范与法规紧密结合,新加坡是一个法制严明的社会,其道德教育的过程也紧紧地与法律、规范相联系,新加坡的每所学校都制定了与新加坡法律和社会公德相一致的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学生要像遵守法律一样遵守这些行为准则。

6.各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除德育课外,还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即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科学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四、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启示

(一)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新加坡中小学在吸收东方儒家伦理精华的同时,也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价值澄清法、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道德认知发展法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僵化的模式,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游戏、讨论、角色表演、参观、访问、辩论等,并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

新加坡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既注重西方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在教学方式方面,新加坡十分重视吸取西方现代教学方式中的长处,注重东西方教育的结合,创造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德育教育经验。这些方法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文化传递法

所谓文化传递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教师可以讲故事、朗诵、直接问答、角色扮演和讨论,使学生接受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它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累积下来的知识、规则或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境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境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知道是非,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历来就重视德目的教学,1990年开始修订的《好公民》教材列出了体现东方传统价值观的35个德目,分属五个范畴,即: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世界。低年级着重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高年级则扩展到个人与社会和个人与国家/世界。

2.设身处地考虑法

道德教育注意“人”与“己”之间的距离。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不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轻易下判断。在教学上,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每个人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扮演法等,引导学生要有同情心,关怀和爱护他人,来达到教学目的。

3.价值澄清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每天都要碰上许多价值的冲突和抉择。此法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或别人的道德或价值观。它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导来获得的,所以价值澄清重视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价值澄清法,本为美国的位斯·哈明所创,分选择、珍视和行动三阶段,七个步骤。新加坡人把它做了改造,变成五个步骤。即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做出选择;珍视并愿意公开所做出的选择;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

4.道德认知发展法

这是引进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面考虑,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说明原因,并聆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而后作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教学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由低层次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观点作出道德判断。另外,新加坡的学校道德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遵循六项基本的原则:1)顺情,即道德教育要动之以情;2)顺理,即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理;3)顺性,即依照学生的个性与年龄进行教育;4)顺势,即顺应时势,给予相应的道德教育;5)顺利,即因势利导;6)顺真,即讲真话,实事求是。

道德认知是决定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序,形成不同的阶段,低阶段更是高阶段的先决条件,而高阶段比低阶段能处理更广泛、更复杂的道德或价值问题。此法要求教师在决定教材之前,要预估班上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然后提供比学生现阶段更高一阶段的价值判断的机会。课堂上,常常采用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思考,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说明原因,并倾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而后做出选择,以此达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道德认知层次的提高等目的。

四种课堂教学方法并不要求每堂课必须全部采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道德认知实际,以及教学任务,灵活地取舍,或一种,或两种,或多种,不拘套路。总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是灵活使用的,如何取舍,需视哪一种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阶段而定。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讲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参观、游戏、实践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以上四种方法的普遍使用和对教师德育方法的六种要求,体现了新加坡在德育方法上的重大变革,其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并应用灵活多变的德育方法,大大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道德教学法,即通过道德课程的教学将已有的道德知识、道德规则与道德标准传授给学生。当然,这种对道德知识的传授并不是一种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较为活泼、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以及历史名人、事件等形式来进行。另外,新加坡也引进了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法,此种教学法主要用于高年级学生的道德教育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问题的解决能力,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动机。

新加坡除了重视学校内的道德教育之外,对于家庭道德教育以及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责任也十分重视。可以说,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有这样高的水平,其中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密切配合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1982 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农历春节献词中就指出,“家庭这个基本单位的巩固团结,使华人社会经历了五千年不衰,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一点我们是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加以回避的,那就是,我们决不能让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有这珍贵的家庭结构”,“如果能保有这种三代同堂结构的家庭制度,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快乐、更美好的社会。”新加坡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三代同堂家庭结构的重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样的家庭更有利于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家庭的传统美德以及父母与孩子、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儿童的道德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使其形成尊敬长辈与他人、对人礼貌、具有家庭荣誉感以及为他人着想等优秀品质。同时,新加坡还非常重视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配合,如新加坡严禁一切色情暴力的书刊杂志出版,强调新闻记者、作家、出版界的自律。另外,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开展礼貌、清洁、植树、禁烟、遵守秩序等社会活动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二)新加坡的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1.注重东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利用,改进德育方法

新加坡在社会日益开放、文化价值呈现多元化的时代,不断改进传统的德育方法,把东方注重系统道德规范教学和西方注重培养道德思维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新加坡教育部借鉴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德育方法,如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法。这些方法都贯穿着“学生主体”这一主线,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在讲故事、问答、讨论和角色扮演中获得道德知识和践履道德行为,在生活中获得较好的德育效果。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日益开放、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时代,学校德育不能只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应在借鉴和汲取国外德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方法。

2.学校德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能力

首先,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计划和纲要。在德育教学中遵循德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及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及道德价值判断。其次,应以尊重学生个性为主,激发其主体性,使其自觉提升道德境界。再次,应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最后,在德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思维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

3.德育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我们的德育不能再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要想让德育内容真正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必须使用多种途径进行德育。

例如,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理论讲授,还要采取多种活泼的形式:大家讨论、换位思考等;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如雷锋就在身边、各种讲座等,一方面坚持开设德育课,另一方面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全部教学和校内工作中乃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行;在家里,家长不能只要求孩子讲道德,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参加社会上和学校举办的各种知识讲座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老师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等进行德育。

我们的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们所想和所见的相一致,让道德真正内化并指导言行。

4.要重视实践环节,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原有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活动的实践性、体验化和实效性。现代德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实践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强化,情感受到激励,意志得到锻炼,最终促使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新加坡的德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已经引起了重视,但是,由于经费、人力等种种困难,有的并未真正落实。因此,在德育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德育实践环节的重视和支持。

5.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学校德育内容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只有紧紧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新加坡的学校德育课程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形势,针对国家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进行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的分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必然造成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倾向。在这一新的形势条件下,如何解决学校德育统一的主流文化价值与现实生活中家庭、社会产生的非主流文化价值的冲突问题,使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特色

1.融合性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社会,华人占70%左右,其次为马来人和印度人。由于地域狭小,缺乏自然资源,完全城市化的脆弱性促使新加坡的国民道德教育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既学习西方重民主和科学、崇尚自然和理性,又注重保持灌输东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而且在东西方文化中,找到最适合新加坡发展的具体部分,并加以适度糅合或改造。比如道德教育的内容“共同价值观”的提出:就是新加坡学校德育对本土既存的东方文化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使东方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现代化”、“新加坡化”,成为符合现代新加坡道德教育所需要的形式。与此同时,新加坡道德教育强调东方传统的价值观中的重人、重人际关系、重个人内心的精神修养和西方价值观中的重民主、重科学、崇尚知识和理性相互取得平衡。比如,在顾及“社会为先”的同时,也能兼顾个人利益。这种平衡配合必将达到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多次强调的“东方和西方的精华必须有机地融会在新加坡人的身上,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人的精神气质,必须同西方追根问底的科学调查方法和客观寻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在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道德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加坡青少年既具有谋生的本领又有做人的规矩。既懂得现代科技又保持着东方的伦理价值观念,既倡导平等竞争和个人奋斗,又奉行东方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这也是他们被称为世界公民的原因。

2.人性化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所以富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完全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出发的,极富人性化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性化的教材设计

从教材内容上来看,新加坡的德育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排除抽象的理论,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小学生的家庭价值观为例,四年级的教材做了六项内容的安排:能通过帮长辈做事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能说明家庭聚会的重要性;能举例说明他们怎样对老年人表示关怀;能接受祖父母和父母的劝告和教导;能以实例说明他们怎样为家人着想;说明为什么他们不应该做出有损家庭声誉的事。

从教材形式来看,引人入胜、情趣盎然。

如《好公民》是以新加坡四个不同种族孩子的日常生活作为故事框架,尽量保持其连续性,却又独立成篇,同时适当穿插历史故事、寓言和童话。版面设计更是新颖、漂亮、充满生活情趣,在视觉效果上大大冲淡了课程或多或少所具有的说教性。

2)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

综观新加坡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教学过程,都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这条主线,讲究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并且非常注重教学的活泼性、学生的参与性,全方位影响学生的身心。

比如小学的《好公民》课一般以情境设置导人,运用设身处地考虑法或文化传递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导入课文。当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完以后。教师会让与文中人物有相似经验的学生谈他们的经历与感想,也会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寓教于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完一课后,让学生完成设在课文结尾的两个问题——“大家想”以及《活动册》。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意思维,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答案完全没有固定,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学生不仅是正确价值观的自觉维护者,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成为新的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者。

3)人性化的教学手段

新加坡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无论课内课外,都普遍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幻灯片的制作、投影仪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恰到好处的运用,完全是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信息量成倍地扩大,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内心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道德动机。这样的教育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极富有活泼性和诱导性,它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3.养成性

为了强化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新加坡制订了严格的《学校规则》。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而且。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使用了各种强化手段。比如新加坡是世界上极少保留鞭刑的国家之一。

教育部与学校领导都普遍认为,对于严重触犯校规的学生,当其他处罚方式都已用尽却仍不见学生改过时,鞭打也是一个可行的管教方式。虽然近几年,此类体罚在新加坡颇受争议、批评,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觉得“不打不成器”,表示适当的体罚才能有效管教不懂事的孩子。

4.开放性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开展道德教育的途径除德育课和各科的德育渗透外,还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

如包括学校自拟活动、教育部指定的核心活动、团队活动等,并规定小学高年级至中四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团队,还有许多的庆祝活动等都要求中小学生广泛参与,力求使他们感同身受,从而有力地促进他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另外,新加坡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课考核也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考核不要求学生背条文,考核根本就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对一个学生一学年中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进行综合评估与等级鉴定。这种开放性的评价,更符合道德教育课的特点,也使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更科学化,更富有实效。

5.立体化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色。首先,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各学校都建立了家长联谊会。其次,还建立了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再次,新加坡政府还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等社会性道德教育活动,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并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保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正是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新加坡的德育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其效果显著。

道德教育新措施:实施国民教育

1997年下半年的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造成一些国家阵脚大乱,新加坡在所有遭受危机的国家中最早、最有成果地抵御了这场危机。但也促使新加坡人对本国的脆弱性与局限性有更深层的了解。于是,新加坡政府未雨绸缪,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积极推行国民教育。19975月,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在国民教育计划实施仪式上指出:新加坡国情和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点,是一个不自然的“怪胎”型国家,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积极推动国民教育,否则就没有办法把一代人凝聚起来。

一、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的国民教育

1998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宣布21世纪新加坡教育政策的新三大措施:创意思维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和国民教育。吴作栋在强调推行国民教育的重要性时指出:“我国必须投资在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是我们的将来,我们要准备让他们去应付未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态度,使他们长大后能够照顾新加坡。”他又说:“国民教育,应该是培养出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过去对今日和将来的影响。民国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兼顾到认知和情感。”据此,新加坡教育部向360多所学校扩展了国民教育计划。

(一)中小学国民教育的目标

新加坡政府认为,国民教育是一个心灵与智力并重的教育项目,目的是要让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阶层学生都能够在求学期间受到潜移默化,以便在1015年的时间内实现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新加坡、认同新加坡的目标,并订下四大目标,设下指导方针:

1.灌输核心价值观

在校园推行的国民教育,是向学生灌输核心价值,即强调新加坡建国成功所依赖的根本条件:刻苦耐劳、爱国爱民、勤于学习、善于思维,以便开拓心胸和视野,具有崇高的品格,力求上进的精神。这些既是促进新加坡成功发展的核心价值,也是确保新加坡不断繁荣进步的基础。通过国民教育的实施,全面培养新加坡各族群都能具有上述的核心价值观,以确保新加坡建设发展的前景光辉灿烂。

2.培养国家认同

基于新加坡种族、宗教、文化、教育的多元性,国民教育的实施是要通过多方面的教导和认识,使每一个族群都能互相亲近、了解,对不同的宗教、文化等都能加以尊重和容忍,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种族团结,共同建设新加坡;使每一个新加坡人,每一个族群都把新加坡当成自己的国家。新加坡进步、繁荣都是大家不分你我而争取得来的,最终使得每个新加坡人都以新加坡的建国、发展与成就而感到自豪。

3.加强历史认识

新加坡从早期的一个渔村,英国殖民统治到自治合并(与马来西亚),过渡到独立建国,这二百多年的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历史变革却是曲折复杂的。尤其是过去30多年的建国历史,更是充满着险风恶浪:侵略战争、种族骚乱、政治纷争、经济危机等,都是每个新加坡人所必须知道的;尤其是新加坡的下一代,更应该接受国民教育,充分了解建国的过程,在将来参与新加坡的发展建设中为国家的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4.面对未来挑战

任何独立国家都要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平时做好准备,才有条件、有信心、有准备地面对未来的各种冲击,才能确保成功。新加坡是个岛国,周围都是海水和邻国,缺乏田地从事农业生产,而全国人民不过三百多万,真是小国寡民,建国不易。通过国民教育的实施,强调指出国家的各种局限,以便今后在建国工作上能知己知彼,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才能了解新加坡未来的挑战,勇于接受挑战,并能百战百胜。

(二)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的内容

1.国家意识教育

新加坡从1997年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国家意识教育,为让每名新加坡人在求学的1012年内,能更全面和彻底了解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奇缺和多元文化的国情,进而培养为国献身精神。新加坡教育部费时半年、耗资40万新元拟定这个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20集的《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教育电视节目。目的是灌输学生信念中的六大核心观念:社区精神、效忠与归属感、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法律与秩序、实际的期望、权力与责任。小一到中四的学生都需要观看这套电视节目。二是学校带中小学生去寻访国家古迹和区域游学计划。了解不同民族的由来和习俗、新加坡的局限,从而使学生能珍惜取得的成就。三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国家意识资料配套,使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新加坡所面对的局限及所需的求存能力。

2.公民与道德教育

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是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知识及文化与道德价值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初步明确作为新加坡国民应享有哪些权利,又必须为国家尽什么义务。从而,通过公民与道德教育,把政府提倡的为国尽忠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配合国民教育的实施,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于19994月发表声明,为了顺应这个变迁迅速的社会,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也必须做出适应的修订,以确保孩童的品格能稳定、健全地发展,同时使他们热爱国家,并能对国家做出承诺。为此,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尽量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态度,使他们一方面有信心面对社会剧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又能坚守正直的品格、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内容上,讲究抽象的儒家伦理与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讲究严肃的道德哲理与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相结合。同时,为适应新加坡社会的现实需要,还对儒家思想中“过时的”观念或内容进行了现代转化与创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3.儒家伦理教育

新加坡大部分中学都开设了儒家伦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崇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具体体现为:1)培养学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2)使学生认识华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识自己的根源;3)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将来过有意义的生活;4)帮助学生确立很好的人际关系。在内容上,讲究抽象的儒家伦理与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讲究严肃的道德哲理与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相结合。同时,为适应新加坡社会的现实需要,还对儒家思想中“过时的”观念或内容进行了现代转化与创造。在课程设计上,兼顾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设计的“整个教学结构是以东方价值观念为内容,而以西方教育原理和方法为形式”,即东方的内容和西方的形式相结合,而显示出新加坡建设自身文化的一般特点。

(三)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的途径

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施:

1.正规课程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2001年起,小学从一年级就教导社会知识,让小一(小学一年级)至小三的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学校、邻里、社会以及各种族、各行为之间的互相依赖性。小四至小六则以了解新加坡的历史与发展为重点。至于小学原有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则加以修订,在教导道德价值观及纠正不良品德之时,增加国民教育色彩。2000年起,原有的历史科,有关新加坡史的“终点”,从1963年(中三、中四课文)及1965年(中一、中二课文)改为1971年。新加坡近代史改在中二修读。原有的地理科,则增加个案研讨,从中灌输国民教育。原有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灌输公民意识,尤其是好公民必备的价值观与态度。从2001年起新设《社会知识》,成为中三、中四学生的新学科。目的在于加强了解新加坡求存及成功的关键课题、治理国家的原则及策略、未来的挑战、重要国家机关的功能等。教学方式则以主题方式及外国个案研讨方式进行。

2.非正规课程

非正规课程的范围广泛,包括校园教育及社会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全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1)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原为新加坡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现赋予新的活力,让不同种族、学术能力各异的学生从实际活动中积累经验,掌握待人处世之道,培养国家归属感。为达到预期效果,新加坡学校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学校自拟活动、教育部指定的核心活动、团队课外活动等,并规定小学高年级至中四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团队。2)历史事迹纪念日。通过不同的庆祝活动,使学生对重大历史有所认识,从而懂得热爱国家,促进民族团结。3)全面防卫日。新加坡政府为纪念1942年英军撤退而沦为日治昭南岛这一历史耻辱,将每年的215日定为全面防卫日。在这一天,新加坡各校都举行相关的活动,或由消防局派员示范防灾演习,或举办讲座表演。把防卫的知识具体化,增强学生对防卫的认识,强调全面防卫,人人有责。4)种族和谐日。新加坡将每年的721日定为种族和谐日,各级各类学校都邀请周边各校各族的学生及教师观赏和参加由校方举办的文娱表演,表演的节目包括种族的舞蹈及习俗,多姿多彩。通过表演,强调种族间的相互了解。5)国庆日。每年的89日为新加坡的国庆。新加坡政府筹办庆祝国家独立活动,每年庆祝的主题不同,但都强调种族和谐、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和爱国爱民等。庆祝方式除政府举行的三军检阅仪式,社会各阶层、有关单位组队参加游行及表演外,民间方面,如各联络所、文化团体亦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以达到各族同欢、全民共庆的目的。

二、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的特色

在剖析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的目标、内容与途径的基础上可总结出其特色,主要有:

(一)国家意识主导性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是经千百年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的而稳定的感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单一民族的国家来讲,从培养国民对民族的认同,进而培养爱国主义则比较容易。但对于一个建国不久的小国,历史较短,又是移民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则是一个难题。新加坡恰恰属于后者,但新加坡人一般都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对新加坡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为新加坡的独立、繁荣、富强而贡献力量。这些与新加坡坚持不懈地培育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新加坡政府和学者通常把爱国主义叫做“国家意识”,所谓“国家意识”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即一个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认为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生活所依持的国家,同时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该国的一分子。他们认为,“国家意识是行为主体的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我是国家的一部分。在自我内部,国家也被内摄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国家意识的灌输就是要让全体国民团结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所谓“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即“一种新加坡国民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种巩固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念。”在新加坡,培养国家意识,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实质上就是塑造什么样的“新加坡人”的问题。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讲的,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新兴国家,重视对新加坡人国家意识的培养,便是建设好国家的关键,“新加坡人是一个出身、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维持现在这样一个多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献身。”新加坡政府和领导人重视国人的国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始终坚持国家意识主导性,把它作为新加坡的建国之本和立国之本,看作是新加坡现代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从而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

新加坡是近年来世界上最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把传统道德价值作为抵御西方消极影响的支柱。新加坡各级学校十分重视传统道德教育,特别是注重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促进了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新加坡在国民教育中对传统价值观,一方面扬弃它消极的一面。例如提到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时,扬弃不合时宜的“三纲”,传扬“五常”。另一方面不断地对传统价值观作解释,不断创新传统的价值观。

1.儒家思想新加坡化

任何外来文化在他国被接受,都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过滤”。新加坡根据现代化的需要,对各种文化做了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后,决定从东方文化中做出取舍,奉行保持传统文化精华,“并使之新加坡化”。儒家思想本土化主要体现在儒家伦理课程的开设。《儒家伦理》整个教学结构以东方价值观为内容,以西方教育原理和方法为形式和手段,把浩如烟海的深奥哲理而且古文难懂的儒家经典,编成通俗易懂的教材。并对儒家伦理中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精华加以采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

2.儒家思想现代化

所谓“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就是按照“为我所用”的原则,选择儒家思想中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并通过现代语言的阐释,使其“精神实质”不露斧凿地融入新加坡文化之中。新加坡政府认为,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新加坡的儒家思想现代化运动的内容,是对儒家思想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现代化、新加坡化。新加坡领导人及当代新儒家将“八德”的内容具体化,并赋予现代化和新加坡化的阐释,使之成为新加坡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东西文化融合性

新加坡国民教育中,东西方文化精华的融合性体现在国民教育内容上不照搬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在东方、西方文化中找出最适合新加坡发展的具体部分,并加以适度糅合或改铸。具体地讲,在发扬传统价值观的同时,新加坡对传统东方价值观进行不断地解释,使它能够随着时代的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新加坡国民教育对东西文化兼收并蓄,实行东西文化相结合,既学习西方重民主和科学、崇尚自然和理性,又注重保持灌输东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把西方的科学求实精神与东方的伦理道德融合为一体,凡是有价值的,好的文化,都可能被新加坡兼收并蓄。在这种文化融合中成长起来的新加坡人,既有西方文化的长处又有东方文化的精华,既有谋生的本领又有做人的规矩,既懂得现代科技又保持着东方的伦理价值观念,既倡导平等竞争和个人奋斗又奉行东方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

用教育缔造和谐——学校法制教育

历史上,新加坡沦为殖民地达140年之久,1959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布自治,1962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正式独立。新加坡国小民寡,资源贫乏,曾有人断言“独立的新加坡是没有前途的”。但多年来,新加坡不仅经济增长迅速,迈入现代化国家之列,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效斐然,社会和谐状态令人瞩目。

新加坡素以社会治安好、犯罪率低而著称。分析起来,应该说新加坡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中小学良好的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的法制教育。建国初期,新加坡新开放了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小学德育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中学德育则进一步重视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中加强法制教育,在课程内容中体现了非常实在、契合实际的和谐教育理念。

新加坡在构建社会和谐状态方面,也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一个社会在急剧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道德意识,都会受到难以抗拒的冲击和挑战。社会进入或长或短的迷乱状态,人们同样会叹息世风日下,感受着各种类型的社会不和谐现象。新加坡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短短20年的时间内,也经历了同样的情形。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人民行动党执政,开始狠抓经济,以改变落后局面。1965年建国后更是专心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当时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大量引进,现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人们竞相追逐、仿效。学校通行的自治时代的伦理教育已不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政府虽有所意识,但没有应变措施。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岌岌可危,个人主义流行一时,新加坡面临全盘西化的危险。进入70年代后,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新加坡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西方社会的文化病及多种问题,如吸毒、性自由、色情犯罪也日渐突出。

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尊敬、行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加坡政府认为,和谐的社会氛围,“心件”是十分关键的要素。新加坡的“心件”指的是包括社会凝聚力、政治稳定、集体意志、共同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无形资源,也就是“和谐”的主要内容。新加坡政府认为,要铸造新加坡21世纪发展的辉煌更需要加强“心件”,而政府的公共服务就在于强化“心件”。

新加坡追求和谐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培育市民,加强社会凝聚力。它强调,新加坡21世纪远景所体现的理想是,每个市民都是城市建设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能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人民将成为新加坡政府政策的主要重点。所以,政府首先要制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市民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激励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全面参与城市建设,提高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成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色。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1.倡导“和谐”的共同价值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为了充分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各阶层思想,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新加坡在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鉴别、分析、综合之后,从国情出发,制订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从此以后,所有学校、文化团体、大众传媒等一切机构和部门,在进行教育、宣传、文化活动时均围绕五大价值观展开。这五大价值观充分考虑到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的特点,主张把社会和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当然也要照顾和尊重个人;也考虑到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的国情,主张不同种族和宗教都能够相互容忍;主张遇到矛盾时应该求同存异,协商解决,尽量避免冲突;还十分重视家庭的地位,并且主张对社会上的弱小不幸者给予关怀、扶持,由于这些价值观念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精华,又对新加坡具有非常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所以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不论其种族、语言、宗教如何,都对这些价值观产生了认同感,有利于协调好各种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各民族群体之间建立互尊互重的精神,形成全社会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

2.注重“和谐”的心理认同

新加坡政府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和归属。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新加坡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才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各族人民所认同。

3.强化“和谐”的社会实践

新加坡在构建社会和谐状态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诸如《共同价值白皮书》等理论性内容,强调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注重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在学校里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环境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的创建活动,进行社会总动员,在社会形成自觉加强道德建设的良好风气,促进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责任感。据统计,新加坡每年开展的全国性运动大约有20多个,最常见的有敬老周、劳动力周、礼貌月、华族文化月等。其间,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舆论工具都积极予以配合,大量进行“正面报道”,尽量表扬好人好事,对政府发动的这些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群众自我教育的良好形式,它是一种示范和导向,具有说服力,对推动新加坡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加坡可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典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仅就和谐社会本身而言,它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不是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相并列的一种社会形态,更不是只有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独有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在追求一种和谐安宁的状态,这符合任何一个执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同样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追求和谐状态方面,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可谓五花八门,但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却是不约而同甚至是惊人的相似。在这方面,新加坡堪称典型的代表,我们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新加坡,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和教材,只有到了大学,学生才开始接受系统的和专门的法制教育。但是,新加坡中小学生违法乱纪的现象却非常罕见,学校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负责任、守法纪的好公民,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二、新加坡中小学法制教育概况

(一)在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中加强法制教育

新加坡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是新加坡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好公民”既有对个体德性上的要求,也有法律上的要求,其内容集中体现在1991年新加坡提出的《我们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它不仅是新加坡人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制定法律的依据,是所有新加坡人的立国指南。

教育部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拟定了五大主题:即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先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以个性塑造为例,内容涉及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等诸多方面。新加坡的教育中特别强调认识自我,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都在要求学生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基本上遵照教育部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学校可以确定具体内容。小学一般每周一课,中学一般每两周一课。《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内容活泼生动,一至三年级的课本以连环画为主,四到六年级则以生活实例为主。教材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使他们对家庭和社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从一个个具体的公共生活事件的阐释和讨论中,使学生逐渐理解“公共”、“规则”等概念,为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赏罚分明的管理体制使学生从小就有了“规则”意识

学校有明确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学校认为,学生并不需要做了特别重要或者是有突出的良好表现才能进行奖励,学生所有良好的行为和有榜样性的表现都应该受到鼓励和赞扬,比如具有诚实、热心、友好等品质的孩子就会在学校集会上得到公开表扬。同时,学校会把对该生的表扬以书面的形式送到家长手中。

奖励不吝啬,惩罚也不避讳。学生违纪的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训律科教师谈话,一般的初犯或轻微的违纪经过谈话教育就结束了,如学生修饰过分、忘记佩戴学生证件等;2)通知家长,学生非常怕教师通知家长;3)参加辅导课程,接受规定学时的学习;4)参加规定时间的班级工作或社区服务。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有可能被要求公开道歉、鞭笞、停课直至开除等。在新加坡,如果学生犯错,鞭笞是被允许的,学生如有像打架、骂粗、三次以上迟到或旷课等严重违纪行为,教师就会动用体罚鞭笞。中小学的鞭笞与新加坡刑法中鞭刑的存在是很有关系的,学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校如同社会,每个人从小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为极少数不良行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辅导和安置

在严重违纪的学生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有考试舞弊、打架,极少数的偷窃和破坏行为。为了及时发现、处理、挽救严重违纪的学生,新加坡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不良行为发生后的辅导。一是学校设立了学生辅导中心、咨询中心或学生发展中心,用于疏导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有些学校如南洋理工学院实行个人导师制度,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还负责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轻微不良行为问题。二是学校训律科、训律处或注册处负责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他们为违纪学生开设辅导课程,内容涉及校纪校规、公民道德、法律精神、心理辅导、代偿服务等。有些学校会在训律科配备一名法律专业教师或警察、官员,帮助犯错学生深入地学习法律守则,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劳动和校园服务来接受惩罚,获得成长。三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若涉及刑事法律,如收藏色情光碟,学校就会通知警察介入。如果情况严重,学生就有可能被收容,而是否收容,由青少年法庭决定。收容期间,学生白天照常上课,但是晚上必须回到收容所,司法部门和学校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

(四)校内外的和谐环境给学生营造了很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新加坡是一个花园城市,每个学校是一个小花园。走进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看到整洁干净的校园,在醒目处刻写着学校校训和校纪。有的小学将教室设计为主题教室,学生在不同的主题教室学习不同的教育内容。

比如培青学校,以交通工具、家庭、宗教和种族、生态环境、国家和等为主题布置教室。学生在以“交通”为主题的教室中认识了各种交通工具,懂得了“秩序”和“规则”。

新加坡的学校秉承教育部强调的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要旨,注重给学生营造一种自律的学校环境和氛围,把种种要求体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新加坡的社会法制环境为新加坡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营造了很好的社会氛围。

三、新加坡法制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一)用法律形式明确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要求

个体从自我走向社会,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在不断地储备和完善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遵纪守法就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新加坡在《我们的共同价值观》中明确了国家对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通俗易懂,人人会背,在所有新加坡人中深入人心。而且,新加坡相关的法律对公民基本素质要求都作了具体而细化的规定,小到公共场所的个人行为规范,大到经济、政治领域的运作规则,为公民遵守法律以及学校教育提供了标准和依据。我国也有对公民基本素质要求的准绳,如《宪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缺乏更加具体化的、操作性的要求。如果法律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有了具体的引导,那么,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体现和落实这一要求。

(二)中小学学生公民教育的各项内容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学生向社会合格公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教育内容必然愈来愈多,而学生的课程表时间是有限的,这是各国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增加教育内容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代价,惟一的出路就是进行有效的整合,解决德育内容增加与学生成长之间的矛盾。新加坡的各种专项教育,都是通过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以及其他诸如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实现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包括法制教育在内的各种专项教育的整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要考虑三个层面:一是教学实施上要整合。当前各项教育的界限越来越交错和模糊,教育整合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的知识有横向的贯通和纵深的理解。二是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上要整合。这不仅涉及到课程教材开发中课程模块、建构模式、协调整合方面的技术手段,还涉及到课程开发者对各项教育内容的建设性理解和反思性思考,涉及到课程开发者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取舍。三是主管部门、职能部门之间要整合。各个专项教育隶属不同委办局负责,即使单位内部也有不同的职能部门,而如何协调整合是最为困难的。

既然传统的德育已经不能涵纳现代教育对学生所要求的各项教育内容,那么借鉴新加坡公民与道德教育模式,以更为上位的教育形式对我们现行的诸项教育进行整体统筹和有效整合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比如公民教育或者是生命教育。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新的内容的增加根本不适合容纳在德育之下,而现实教育却把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内容全部纳入,并以传统德育的思想和方法来对待。因此,现代德育有必要向公民教育转型,就像百姓社会需要向公民社会转型一样。

(三)制度育人出效益,合理的奖励和适当的惩罚都是必要的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出效益”,不仅是企业,学校教育亦是如此。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要保护学生的自尊,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尽量不要运用惩罚。无原则的鼓励和表扬会使正面的奖励逐渐地失去效用,麻木学生的心灵;对错误的放任则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弱化责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制定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是非常关键的。制度要明确具体,做到有章可遵,有规可循,有法可依,而且要言必信、行必果,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

新加坡的中小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自己去承担责任。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威慑力。

我国有些学校的规章制度很健全,但是没有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执行不力。与新加坡相比,我们对学生太过于保护了,弱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我们常常一次又一次地原谅学生犯下的严重错误,滋长他们的恶习,纵容他们的恶行。现在的学校管理制度不是太严厉,而是太宽松了。

(四)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大课堂

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常常提及“520”的现象,就是说明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的孩子看到道路上闯红灯的行人随处可见,那么孩子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自然淡化。“大手拉小手”是大人给小孩做榜样,父母带着孩子成长进步;“小手拉大手”是孩子带着家长进步,家长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这两种情况则恰恰对应了新加坡和中国教育中的两种常见现象,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异。

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抵得上十几遍的课堂知识学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大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好的素材和榜样。

当然,新加坡有效的法制教育除了得益于较好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如优惠的社会福利、相对较小的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等等。

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

21世纪初,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学校德育课程;教材多样化与科技化;要注重东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向来是与时俱进的。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是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的:1)先进的科技已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并给予他们浩瀚的选择机会。因此,在面对决策和道德两难的困境时,道德认知与创意思维显得更重要。2)全球化的冲击给作为公民的个体对国家的效忠与承诺带来永恒的挑战。因此,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归属感,更显得无比迫切。3)采用指导原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确保适当的有关独立情境成为各主题及其学习成果的基础。根据上述理论,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宗旨与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贡献。为此,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面临困难时应付、处理问题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此,新加坡中小学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改革。

一、《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并规定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逐年推行。

改革后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

1.个性塑造;

2.与家庭的联系;

3.对学校的归属感;

4.作为社会一分子;

5.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包括了十个方面28个德目,它们是: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 廉洁正直:3)诚实;4)勇气;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礼貌;

4.责任感:10)对己;11)对他人;12)对学校和社会;13)对国家;

5.爱家:14)孝顺;15)家庭凝聚力;16)尊敬长辈;17)维护家庭声誉;

6.爱校:18)以学校为荣;19)尊重与关怀学校的成员;

7.团队精神:20)合作;

8.社区生活:21)种族和谐;22)互敬互重;23)关怀和体谅;

9.爱国:24)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25)对国家有信心;26)应变能力;

10.认识与了解邻国:27)相互依存;28)和平及稳定。

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每个年级包括6个范畴,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所列明的各个主题;每一个范畴又划分为若干单元。是新加坡中学三年级公民与道德课教学内容。

此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励学校提供“5E”,即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经验(Experience)等辅助活动。

1)榜样:以能够把学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教导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校内成年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2)阐释:教师对各种行为都能以适当的理由给予解释,学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准则。学生对各行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内在化的价值观应用到新的情况中去。

3)规劝: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实践所学到的价值观,将有助于学生改变他们的行为。

4)环境:学校的环境、活动的展开以及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都能增强在课室内所教导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

5)经验:学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和从错误中学习的场所。

因此,应该制造机会,让他们去关心别人、负起责任和做出决定。

二、《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改革

为了达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各个德目的要求,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采用综合设计的方式,即将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视为一个整体。并且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用看图讲故事等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加坡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设计,采用了麦卡锡博士的四段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为了配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利用自身的特长,发挥个人的潜能。教材由四部分组成。1)激发学习动机——联系经验。这部分教学活动是提供条件让学生了解某个问题的深层原因,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形成概念——仔细思考。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教师和同学中获得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归纳和总结,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资讯。3)练习与应用——付诸行动。即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4)进一步去发现——经验内化。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学习,并把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领域。

目前,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已形成一套综合的多媒体教材,包括教师手册、学生作业和视听教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灵活应用教育部国民教育处、教育部其他署、电视机构和新加坡报业控股所制作的有关教材。改革后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旧貌换新装”,“装”进了一片片薄薄的惟读光碟里,换上了用崭新的资讯科技配制的“新瓶”。

三、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包括课本、活动、教师手册及图书图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纲领鲜明

新加坡小学每册教材的封二上都印有鲜明的纲领,即小学德育课程的“纲领”——价值观,具体分两个层次。

“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一价值观从新加坡移民国家的实际出发,强调了爱国家、爱社会及种族团结,能较好地起到凝聚作用。

“新加坡家庭价值观”:亲爱关怀;互敬互重;孝顺尊长;忠诚承诺;和谐沟通。这一价值观强调了东方传统价值思想,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能较好地发挥导向使用。

教材将以上两个层次的价值观置于封二,是要求师生时刻牢记它,努力实践它。

2.训练有序

教材强调东方传统价值观,计35个德目,分属五个范畴,即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世界。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低年级着重是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

如小学一年级(上)共14篇课文,《老师午安》等 6篇是训练个人修养的;《爸爸吃,妈妈吃》等5篇是训练个人与家庭的;《我们的厕所真清 洁》等3篇是训练个人与学校的。而高年级则扩展到个人与社会和个人与国家/世界。如六年 级(下)编有《平等的社会》、《世界是个大家庭》等篇目。

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载体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自身、身边到国家、世界,既符合学生视野的拓展,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循序渐进,训练有序。总之,这种编排体系是很科学的,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3.生动灵活

“课本”的内容以四个不同种族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作为故事的架构(适当穿插历史故事、寓言和童话),由于课文多具故事性,也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更是生动多样,不重文字作答,其目的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自然喜欢参与其中。

“教师手册”强调了教法的多样化、灵活性,倡导使用“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并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时,可采用讲述、讨论、辩论、唱歌、角色扮演、访问、参观、游戏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这样,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4.强化参与

教材“前言”中强调了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彼此交流看法和感受。并强调各种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为好公民。“活动”是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新加坡小学为例:每学年分上下两册。活动的设计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每一课的活动分“大家做”和“大家再做”两部分,其中“大家做”是强制性的项目,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大家再做”是非强制性项目,教师可斟酌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这一项目。这样,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到活动(实践)中来,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颇具特色的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给我们以深思与启迪。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我们应学习和借鉴他山之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参与性,努力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中小学德育的新途径。

四、《公民与道德教育》的评估

为了使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卓有成效,新加坡教育部还改革了评估方法与标准。由原来教育部统一考试和评估改为教师可自行拟订评估模式,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鉴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1)行为/品行检核表;2)公民与道德教育作业;3)简单的专题作业(反映学生对道德观念、价值观或原则的了解和领悟,并可以从中观察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合作程度及其行为举止)。

如在评估小学学生第二学期《公民与道德教育》科的等级,教师应该把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计划的情况考虑在内。

(一)学校德育教材要多样化和科技化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包括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新加坡的中小学教材还广泛地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将《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也要改变过去单调的教科书的面貌,使学校德育教材多样化,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将枯燥的教材变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

(二)要注重东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新加坡在社会日益开放、文化价值呈现多元化的时代,不断改进传统的德育方法,把东方注重系统道德规范教学和西方注重培养道德思维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新加坡教育部借鉴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德育方法,如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法。这些方法都贯穿着“学生主体”这一主线,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在讲故事、问答、讨论和角色扮演中获得道德知识和践履道德行为。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学校德育要从东西方互鉴融合的角度对学校德育方法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大胆借鉴和汲取国外德育研究成果,并予以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德育方法。

从小培养公民意识——新加坡中小学

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公民教育”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特点,这成为新加坡培养“好公民”的重要准则。在新加坡,无论老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他们的“五大共同价值观”。这不仅是新加坡人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的立国指南。正如李光耀所言:“如果伦理和道德价值观的水准低落,新加坡就会日渐走下坡。因此,我们是否能维持稳定和保持我们的优势,问题不在经济发展方面,而是在于社会的道德结构。”

一、公民教育是学生必修课

新加坡政府注重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在中小学里,公民与道德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政府提出的五大价值观,教育部为课程拟定了五大主题:一是个性塑造;二是与家庭的联系;三是对学校的归属感;四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五是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先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学校虽然以英文授课,但是《公民和道德教育》一课却是分别以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这三种语言进行教学。政府希望通过各族的母语将亚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希望学生明白,这种价值观与自己的母族文化是血脉相连的。

二、课程设计生动活泼

道德教育如果是单纯的说教,恐怕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加坡在编排公民教育课程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内容相当活泼生动。一到三年级的课本连环画居多,四到六年级则以生活实例为主。故事往往以四个不同种族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作为架构,也穿插一些历史、寓言和童话,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的故事教育孩子。 在培养孩子个人品格方面,有许多教育孩子独立做事、不乱花钱、尊敬师生的课文;每课后面还有讨论,激发和训练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让学生接受“公共”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健全的品格,使学生对家庭和社会具有认同感和归属。

三、公民教育潜移默化

除了以必修课形式向孩子灌输公民意识,学校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做人准则。

学校很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打扫卫生,中学生还要负责清洗学校的厕所。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服务。政府也经常举办“睦邻周”“礼貌周”“国民意识周”等活动,以培养人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互爱的良好品德。

四、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和新加坡一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是高度重视的。并且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和新加坡的学校有许多相似之处。200634日,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价值观”,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准绳。但由于我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我国当前又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再加上我国的中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没有健全的、科学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所以,近些年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品德、心理甚至守法方面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引起了各界的忧虑。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200517月,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96%。其中在生效判决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9.94%。从犯罪人数上看,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杀人、走私贩卖运输毒品、诈骗、敲诈勒索。在没有构成犯罪的青少年中,出现的厌学、网络成瘾、缺少公德甚至吸毒等现象也不少。

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在实践层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学特色的了解,新加坡的德育实践为我国提供了以下有益的启示。

(一)改革教育评价,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德育为首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是坚持德育为首的。但由于教育评价的单一,在教育实践中有一些偏差。出现“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评价学生只有一把尺子,那就是学习成绩。而学生的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往往被忽视,德育课、心理活动课往往被文化课挤占。德育活动的开展也常常流于形式。所以我国急需改革教育评价,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把培养优秀的社会公民放在首位。

(二)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大力改进德育课和德育活动的方法,使中小学德育落到实处

在我国中小学德育实践中,有时不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只是从外部进行强硬的灌输,启发和诱导少,学生常常会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效果。因而我们也应该像新加坡那样,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大力改进德育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去开展德育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使灌输和启发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活动中来,增强德育课的活泼性和趣味性。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和动机,强化道德行为,逐渐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综合利用东西方德育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德育的成效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随着我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文化价值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德育也从东西方互鉴融合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既要继承发扬东方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还要汲取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最终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德育的成效。

(四)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立体化的德育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我们国家也要继续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如通过举办长期的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通过建立德育基地,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阵地如广播、电视等,尽可能优化节目质量,防止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尽快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立体化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的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