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简介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为专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1999年6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获教育学一等奖。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人生信仰与道德教育关系的两个重要关节点乃是幸福观与圣贤人格问题。要提高中国德育的实效就必须开展信仰教育。此书出版后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肯定,2003年曾经获过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教授1998年完成的“信仰教育与道德关系研究”,是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为专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1999年6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获教育学一等奖。

一、篇章结构

此书主要由绪论和10个专题研究构成:德性生活的实存与历史、对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统摄性思考、试论对宗教信仰的社会观照与人生观照、论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圣育与德育——小原国芳“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关系思想研究、政治信仰与道德建设——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两种抉择、政治信仰与道德素养培育有效性的探索——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几点共性、幸福教育论、圣贤教育论——对一种中国古代德育智慧的再认识、信仰与人格——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确认。

二、基本内容

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

(1)宗教信仰与道德教育。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宗教的确是“人民的鸦片”;但是如对宗教进行人生观照,又不难发现其在终极价值关怀上的某些特殊意义。在宗教信仰体系之中,终极信仰往往能够给信仰者以践行道德的精神根据和神圣体验。宗教组织也往往能在进行信仰与道德培育时最充分地利用人类文化的全部成果。因而宗教道德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神圣性、精神性和文化性。研究宗教之信仰与道德教育的模式,发掘宗教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对学校德育的改善是十分必要的。此书以小原国芳为个案讨论了如何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掘、利用宗教的道德教育资源问题。小原国芳对宗教文化的开放心态,对人生理想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借鉴诸多宗教范畴如“使命”、“爱”、“良知”等解释、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思考都是富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

(2)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传统的中国人(尤其是儒家)总体上是以哲学形态的信仰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去满足其对于终极价值的需要。中国古人常以修身上的至境追求去求得其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以道德推论政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逻辑之一。学校德育有必要以史为鉴,探索政治信仰与道德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对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有效的德育目的必须内在于德育过程之中,同时也必须通过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统一才能实现;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互动,是有效德育的前提条件之一;学校道德教育环境的创造是有效德育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活动是教育之本,无论是信仰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都是最为重要的中介环节。

(3)人生信仰与道德教育。人生信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信仰形态。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必须以人生信仰为中介形式。人生信仰与道德教育关系的两个重要关节点乃是幸福观与圣贤人格问题。首先,人生问题可以还原为对幸福的追寻,而对人生意义(或幸福)的追寻的一个关键必然是道德实践规范问题。教育的目标之一应是个体的幸福,而幸福(由于其精神含量)又是一种必须通过教育去培养的能力。无论是感受幸福或是创造幸福,主体都既需要建立其根本的人生信仰体系,又需要建构其日常道德行为的规范系统。其次,人具有未完成性及超越自身的需要,“学为圣贤”不仅是一种价值导向而且也有其人性的根据。

信仰对道德人格建构有论证、聚合、圣化与提升的作用。要提高中国德育的实效就必须开展信仰教育。为此应当:①确认信仰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②按照信仰形态开展信仰教育,处理有关信仰问题;③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设计合适的信仰教育形式并使之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三、主要创新

此书研究所涉及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日益严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教育目前急需解决而又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由于信仰、信仰教育研究本身的难度,也由于宗教信仰等具有一定的政策敏感性,许多人回避这一研究领域。此书知难而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信仰、信仰教育范畴及其与学校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了充分、系统的阐述。对于如何在学校德育中正确处理终极价值的建立、道德规范养成等问题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分析与说明。研究具有前沿性、先进性。

四、社会影响

此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理解和处理终极价值建构与道德规范养成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术专著。研究综合运用了逻辑、历史、文献、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不仅在所涉及研究领域的许多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而且对于解决中国德育面临的紧迫问题,提高德育实效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此书出版后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肯定,2003年曾经获过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