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民主义之教育

平民主义之教育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因为共和国者,则必须实行平民之政治;欲实行平民之政治,非有平民主义之教育不可。故今晚与诸君讨论者,即为平民主义之教育。凡全国国民,无论男女贵贱,必须受同等之教育。夫平民教育者,公共之教育也,国民人人所应享受者也。教育虽普及,设无良好之精神,则平民主义教育之目的亦不能达。于是亚洲各国,见于日之仿行德国教育,而能称强于世,遂相率而仿日本之教育。

平民主义之教育59

 

 

世界各国,无论其为专制、为共和,必以普及教育为要图。此考之百年来之世界史,殆无疑义。而因为共和国者,则必须实行平民之政治;欲实行平民之政治,非有平民主义之教育不可。故共和国之教育,不唯以普及为能事,而必须实行平民主义教育而后可。故今晚与诸君讨论者,即为平民主义之教育。

一、关于分量者

分量者何?即学校之多少、与教育之普及与否是也。夫教育要著,首须普及。凡全国国民,无论男女贵贱,必须受同等之教育。唯此事颇非易易,必须有远大之设计,努力之进取,为有系统、有规则之进行。此必经二三十年之时期,方可达其目的。目的既定,然后施行各种方法,以谋进行,此乃共和国家普及教育最要之条件也。彼专制国家之贵族社会教育,只有少数贵族子弟所能享受,一般平民付之缺如。盖恐人人受教育,国民知识进步,思想新颖,不服专制政治之束缚而谋改造。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此其特著,此乃愚民政策,绝非民国所宜采用者。予默察夫中国之社会教育,受教育者亦大多为有势力、有金钱之贵族子弟,平民教育未之有也;而又偏重男子,轻视女子。若是者谓之阶级教育。夫平民教育者,公共之教育也,国民人人所应享受者也。是以美国小学校名称谓公共学校。社会上劳力之人,有为生计所迫,而不能为女子谋教育,则当设法使之享受。若此方可谓公共之教育,而学校亦得名之谓公共之学校。由是言之,普及教育是为民国所急需而不可缓者。爰将普及教育之方法言之:

(1)全国人民,无论男女,必须共同受小学教育,其时期自5岁或6岁至14岁。

(2)凡小学校毕业之儿童,有特长者,使之受中学教育,以发挥其特长。一般无特长或无能力之儿童,即可使之在社会谋生活。是中学教育含有选择之性质。

(3)民国初建,国民之未受教育者甚多。一般成人为生计问题,不能享受教育,故必须有补习教育,使之得暇补习,以灌输普通之教育。

以上三者为普通之教育。以目前而论,补习教育亦极重要。方今各处多有学界联合会之设,其初志虽系督促政府、唤醒社会,然可利用之实行露天演讲,俾无数未受教育之成人,得享受普通之知识。是亦补习教育之一,于平民教育方面,大有裨益也。有特须提出为诸君告者。一般人民对于中学教育之宗旨,分为两项:(1)中学为介于小学、大学之间,中学教育为入大学之预备,并无独立目的者。此为一般贵族之思想。(2)以中学教育为目的。学生毕业后即直接谋生,并非为入大学之预备者。二者莫衷一是,不知中学教育是并二项宗旨所兼有者。因中学教育之设,为发长小学校毕业儿童之有特长能力者。故凡在中学毕业后,有力者可升入大学,无力者可直接谋生。考之美国人民之心理,对于中学教育亦有此二种见解,而大多以中学为入大学之预备。一若中学毕业后,不可入社会谋生而必须入大学者,是以另有高等学校之设。一般人民多有入此等学校,意谓毕业后即可谋生,而不必入大学也。此虽名称之别,然亦颇有关系者。若夫日本之学制,对于学校亦以为过渡之学校,而不以为目的,故一般中学毕业生而无力升入大学者,多成为无目的之求学。若中国之学制,则似仿之于日本,予深望中国之中学教育,须认为目的,勿以为过渡之教育,务使养成一般学生有自动自活之能力。始一旦毕业,有力者可升入大学,无力者可直接谋生于社会,不致毫无能力,而成无数之中等游民也。

二、关于性质者

何谓性质?即教育之精神、教育之宗旨与教育之方法是也。教育虽普及,设无良好之精神,则平民主义教育之目的亦不能达。德之教育,可谓普及,然从彼教育精神上观之,与平民教育大相悖谬,何以知之?盖德国教育之宗旨及方法,其目的在使人民从服君主长官,并非发长国民有完满人格者。吾人试一考德国小学教育之宗旨,其目的在养成国民有驯良之性质、服从之习惯与奴隶之精神。例如所用之教科书,必须经教育部审定;儿童在校,除教科书外,不准用参考书;校中所授功课,不许在家复习、自由研究。盖恐儿童与父兄研究讨论后,有自动能力、新颖思想,而起推翻皇室之念。故其教育为贵族教育,而非平民教育也。说者谓德之小学教育,对于爱国精神非常注意,此言果确。然德之爱国精神,其目的在爱皇室,不在爱社会。夫爱国之宗旨有二:其一为公共,即以一己之精神财力,贡献于社会,为社会谋幸福者;其二为服从,即只知服从政府与皇室而已。德国爱国之精神,则属于后者。故其目的在抵制他国、仇视他国。其教育儿童,亦以此种材料,如法之欲施报复、英之侵夺商务等。使一般儿童只知抵制他国、仇视他国。此德国之所以有侵略主义也。

德人颇聪慧,知立国于世,绝非国民有爱国心即可久存,于是设各种专门学校,以养成无数之专门人才,助国家之发展。此种人才,学识淹博,技术精能,然国家限之于小范围之内,便无自动之精神,以养成其服从政府与皇室之心。吾人若一考其社会状况,则一般普通平民,阶级分明,隔不相通。如平民职业为之规定,不准迁业。若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各业其业,不可变更。儿童少时受此专门之教育,即终身在此职业范围内作业,不许越出,亦不能再受高等教育。唯一般贵族子弟,方得享受。然其所学之范围甚狭,无养成其有自动自思之能力,以助其人格、学问得圆满之发长。故德国高等教育,所养者为各种专门学问家与科学家,而非养成有高尚圆满之人格与学问者也。

德之教育为适合于贵族政治之教育,其故有二:(1)一般平民终身在此小范围职业内生活,无政治思想;(2)专门人才只有服从心,无自动力,徒供政府与皇室之驱使。故彼国一般之专门人才,平时则发达国内各种实业,如水利也、财政也,均有专门人才,以长其事;一旦战事发生,则有无数之专门科学家,发明利器、制造枪炮,以抵制他国。是以德之教育,其目的在使一般人民供政府与皇室之役用驱使,并非养成国民有完满之人格,而为社会谋幸福者。此乃专制之教育,贵族主义之教育;绝非民国之教育,平民主义之教育也。

总上所说,德之教育,于方今世界殆无足取,而不知其影响于世界之能力甚大。其原因在德之兵强国富、科学发达,是以世界各国,多有采用彼之教育主义者。日本之教育制度是完全模仿德国,形式上、精神上几无一不仿诸德国,行之几十年,果能国富兵强、科学发达,一跃而为一等国。于是亚洲各国,见于日之仿行德国教育,而能称强于世,遂相率而仿日本之教育。吾人试观夫中国之教育,实胚胎于日本,直接为模仿日本之教育,而间接即模仿德国之教育。不知欲定一国教育之宗旨与制度,必须审国家之情势,察国民之需要,而精心定之,决不可不审国情、不察需要而漫然效颦。他国是未有不败者也。此中国一般教育家所宜注意者。教育制度组织之完善与否,为一般教育家所重视。不知若不行平民教育,纵组织若何完善,必不能团结而久存。不观夫德教育乎!其组织可称完善,然一经战败,土崩瓦解,其害可知。英美教育则注重平民主义,其组织虽不如德之完善,而其所以能胜德者,因能使人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以养成其有自动自立之精神。职是言之,德之教育主义,在日本尚可勉强而行之,在中国则断不能行。其故有二:(1)日本为岛国,土地狭小,人种纯粹;中国则为大陆,地域辽阔,政治泛漫,人种庞杂,各方面大不相同。(2)中国在千余年前早已脱离封建制度;日本则脱离封建制度为时未久,服从之精神,仍在一般人之脑海中,故其习惯,至今尚存。故吾人从中国历史上、国情上观察之,除政府习惯外,与日本大不相同。人民有随意结合之习惯,自动往来之精神,故采用教育制度,决不可仿效日本而行德国之贵族主义之教育也。

中国一般教育家,在此国家变迁过渡之时,大多谓无目的可定,其进行亦为无目的之进行。而不知教育一事,不可无目的。无目的则如无舵之舟、无羁之马,教育之精神自由发展,其结果必不堪设想。今吾人既欲实行平民教育矣,则平民教育之目的必先确定。平民主义教育之目的与贵族教育之目的不同。贵族教育之目的为一定,而平民教育之目的则重应变。其一就各人天赋之本能而应材以教之,其二依时势之要求以谋教育之适合。总之教育是活动而应变,非划一而机械者也。故平民主义教育之目的,在发长社会上个人之才力与精神为最大之宗旨,非若贵族社会之限制人民。受良好教育者,盖因贵族社会其目的在保守,而民国社会则在进化。故民国国民必须人人能发长自动自思自立之精神,若此社会方能进步。是以民国教育当为将来计、为远大计,决不可似贵族社会教育之徒顾目前者。缘是言之,欲实行平民主义之教育,其目的在养成一般人民有知识、有能力及有自动自思自立之精神也。

教育上最大之缺点,在不能利用儿童个人之本能,而使之发展。盖一般教育家意谓人本无能,必借外界知识之灌输,而始有能力。不知用此方法以施教育,是摧毁儿童固有之本能,非教育之正鹄也。故吾人在调查参观或考察教育之时,急需注意儿童之作业能否有自动自思自行研究之能力,教师能否使之自动自思以发展其本能,是为至重要之问题。夫考察儿童之心理,则富有好奇心、研究心,但教师所用方法不合,反足以摧残其本能。不观夫一般之学校乎?夫儿童在校,一切作业,多喜自为,即稍涉艰难,亦必勉强自为。而不知为教师者,对于稍难之作业,辄代儿童为之,凡儿童有须自行调查考察等事,教师亦每代为之。此虽教师对于儿童感情太密之故,而不知适足摧残其本能与责任心也。故教学儿童,当使之能自行研究、自行参考,或有问题发生之时,真可利其机会,使之研究发展能力,切不可惮烦为之讲演,为之口述,以灌输知识与儿童为能事。总上所言,似甚浅鲜,而无足述者,不知平民主义之教育为浅易而普通,并未深难而特殊者也。要之务使儿童有自动自立之精神,自行研究之能力,勿使成为毫无能力依赖他人之国民。

教学方法之最重要者,须以儿童为教学之中心,不可以科目为教学之中心。以科目为教学之中心者何?即使儿童受毕课程为目的,只知使儿童吸收各种科目之知识,儿童之能领受与否?应用与否?则不之顾及。故教授中最适合者,当以儿童为教学之中心,以儿童为目的,以科目为方法,启发儿童,使之好问难、好研究,有自动之精神,思考之能力,发展其个人之才能,庶将来置身社会,即可应用而谋生。

彼一般以科目为教学中心之学校,校中课程固定而划一,不啻成为习惯,而不可更易者。而其教学之目的,在使儿童获得知识、领受知识。不知此种教学,是百年前遗传之迷信。百年之前,科学无甚进步,此时以吸收知识为教学之目的,尚可施行。近今科学昌明、发明日增,且交通便利、文化畅流,以一人之能力而欲吸收全世界之知识,绝非人力所能者。譬如饮食,其目的在充饥渴、强躯体而已。今有人焉,若欲举全世界之食品,遍而食之,是非唯实际所难能,即得食亦大有害于健康者。吸收知识之害,亦犹是耳。故教学儿童,当发展其自己研究之能力、独立自思之精神,而谋促其进步。

教育界人对于平民主义教育之适用问题,颇多误解,是亦须研究者。夫适用有真假之别:假适用者,不正当之适用也,其目的只在实利,彼学问淹博、技能精通之人,徒谋一己之私利,而不顾社会之幸福者;真适用者,则其目的在为人人谋生活、谋利益,个人得良好之学问与技能,能为社会图利益,为人民谋生活,其目光在将来,非斤斤于目前,徒谋一己之自私自利者也。而其思想不为古旧思想所范围,亦不涉于空妄,使人人能自立自动、有责任心、有研究心,而达平民教育之精神。彼不适用于教育,徒养成有高尚思想之人,一切事业多为思想所压制,而不能行之于事实,偶行一事,束手无策,其学问虽博通,然反不若一般之未受教育者而能为社会尽义务、为人民谋幸福。前者为所学非所用,后者虽未受教育,然于做事之经验上,亦可得确实之知识。予尝闻一般教师言,为研究学问,无暇应用,一若应用有妨学问之研究者,不知有知识而不能应用,不若知识浅而能应用者。盖由应用而得之知识,亲切而明了,切实而可靠;均有知识而不能应用者,则所得之知识,是空泛而机械者也。夫人之知识有限,若不能应用,与无知者等。彼学问博通之人,而不能应用,是彼所有之学问,不啻装饰品耳,有何益哉?

以儿童为教学中心之法若何?兹举一例以明之。其目的即以知识应用于实际为要者,如授中国之交通,必先明交通之意义。交通若何?指人之交通与机关之交通而言也,如人之往来,货之交通等。是吾人教学之时,当先从附近交通研究起,进而研究全省之交通与全国之交通,更进而研究中国往昔交通之水道,于是推之研究人工之运河,更研究其历史与开凿时之困难情形,并研究其当时之功用,与近之不适。于是始知运河之交通,在今日社交日繁、商业兴盛之时,缺点甚多;进使之与他种交通机关比较研究,如先与人力车、马车、骆驼车等比较,进而与汽船、火车、汽车、电车等比较,详加研究,始知何者为便利,何者为新发明,并可将所得之知识,应用于实际。如制造种种之模型,以发展其建造之本能,而其原理亦自能明了。此时儿童对于交通问题,既能明悉,然后复研究交通与社会经济各方面之关系。如交通便则社会上往来便利、声气易通;经济上则货运迅速、经济活动;而且思想易于交换,知识易于流通。若此研究,则知识愈求而愈广。

上例不过暗示耳,举一反三,是在教者。要之务使引起儿童之兴味,使之自行研究,以增益其许多新鲜切实之知识,决不可服从迷信之形式与习惯。故用此方法以教学,教材可变通,不必奴隶于规定之科目。须知行此方法,实际上与各科有联络之关系。此研究交通则与历史、地理、国文、经济等科均可联络,并须使之自行参考而摘记,则所得者均亲切而有味。吾知一般教师,对于用此方法,难免惮烦而生灰心。不知教育是创造者,若依形式之习惯,则教育事业毫无兴味焉;能进取能行此法,则兴味生而思想启,教育始有进步之日也。勉之哉!

人生于世,如浮梦耳。不佞年满花甲,渐入衰境。将来社会之命运,全在此无数之儿童。而今日陶冶无数儿童之责任,全在一般之教师。是以为教师者,有养成儿童自动自立之责任。故教学儿童,当利用儿童个人之才能,使成完善之人格,得有用之知识。故教师之责任綦重,非其他人物之所可比者。试就政治家而言,其交授者皆系成人,品性习惯,早已养成,不易改变。教育家之于儿童则不然,盖儿童之品性习惯,尚无固定,导善则善,导恶则恶。启导之责,全在教师,其责任岂不大哉?

方予莅场之时,见中美国旗交叉飞扬,是表示中美亲善之意。夫考世界之文化,起源于东亚,西行而至欧洲,更西而至美洲。迨至今日,又自美洲西移至东亚矣。足见文化之变迁,依地球而为循环。将来世界大通,文化渐近,或可创成世界之文化。夫中国之政治,虽与美不同,然于教育上观之,将来定可渐渐接近。闻本年秋季,中国高等师范校长有赴美调查之举,予谨代表本国教育界表示欢迎。唯予意中美须组织一有系统之研究机关,互相研究,以谋进取。若此可谓中美教育之同盟,亦可谓中美思想之同盟。不佞此次来宁,蒙诸君优待,感铭莫似。深望诸君将不佞所讲之教育,竭力施行,则中国教育前途,庶有豸乎?此予之所馨香祷祝者也。诸君勉乎哉,君勉乎哉!

 

 

59 1919年5月3日杜威在江苏省教育会的讲演,蒋梦口译朱公振记原载杜威在华演讲集》,新学社191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