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民教育运动概况

平民教育运动概况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平民教育运动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全国青年协会创办并主持平民教育科工作,他以“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用目标编写教材进行教学”为方针。因此平民教育运动第一阶段工作,发动全国平民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1923年8月26日全国平民教育总的领导机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正式成立,晏阳初聘为总干事。这时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取得很大进展。大学教授开始从事成人平民教育的研究。

平民教育运动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欧战)时期。1917年(民国6年),中国和美国都加入协约国方面,成为参战国之一。那时中国一切落后,不能派兵前往作战。乃在英法等国,青年多拥上前线,而其后方生产以及运输勤务处处亟需人力的当儿,派遣20万华工,远渡重洋,去为他们修路、挖战壕、搬运物资……担任种种极辛劳的“苦力”工作。这些华工虽具有刻苦耐劳的精神与义正豪爽的性格,但是他们都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无知识。当时英法的军官们,对待华工,视如牛马,鞭打斥骂,无以复加,奴役虐待,非常残酷。

1918年夏天,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应聘到欧洲战场,在法国北部白朗华工营从事华工服务工作。看到华工没有文化,受到欺压,他受到刺激很大,决心开办识字班,去帮助华工,去教育华工。在帮助和教育华工的过程中,晏阳初感到华工教育了自己,华工使他认识到苦力的“苦”,使他认识到苦力的“力”,从而也真正认识拥有3万万以上苦力的中国。这样便产生从事苦力教育平民教育的想法,并立志终身干平民教育工作。

1920年(民国9年),晏阳初回国。在全国青年协会创办并主持平民教育科工作,他以“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用目标编写教材进行教学”为方针。首先对当时各地零散的贫民学校、工读学校等,予以精密的调查,详细考察其实施情形。发现办平民教育有三大困难:第一是“穷难”——因为他们穷,一天到晚忙于生计,无暇接受教育;第二是“忙难”——他们终日忙碌,没有多余时间上学;第三是“文难”——中国文字太难学习。要解决这三种困难,晏阳初提出必须使平民教育成为经济的、简单的、基础的苦力教育,才能易于执行。因此平民教育运动第一阶段工作,发动全国平民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在不到两年华中、华北、华南各大都市,均掀起轰轰烈烈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并组织了多个平民教育促进会一类的推动机构。

1923年8月26日全国平民教育总的领导机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正式成立,晏阳初聘为总干事。这时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取得很大进展。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员,都义务充当平民学校的教师,约计有30万人之多。出版界如商务、中华等书馆,各在编印《千字课》,计有50多种。大学教授开始从事成人平民教育的研究。当时,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曾定识字运动为七大运动之一,并举办各种民众教育事业。

1928年,晏阳初考虑如何开展平民教育的下一步发展,认识到平民教育的对象不是平、津、沪、汉几个大都市,而是广大的乡村,就决定到民间去,最后选在河北省定县开展平民教育工作,进行长达11年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晏阳初带领一批秀才、博士、学者到定县后,潜心地向老百姓学习,从学习中去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定县成为一个“社会的实验室”。定县实验形成了成熟的乡村改造理论。

1950年,晏阳初移居美国。此后,他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继续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奔走,指导推行田间实验与社区教育,将初期的“除文盲,做新民”的口号扩展为“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经过40多年的努力,独创性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践与理论又有很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