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民博客之“积极受众”分析

平民博客之“积极受众”分析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民博客之“积极受众”分析王淑艳罗杰菲德勒在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就指出:“在下个世纪,‘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将消解,人际电脑媒介的先进形式将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众多博客种类中,“平民博客”是相对于“名人博客”而言的。

平民博客之“积极受众”分析

王淑艳

罗杰菲德勒在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就指出:“在下个世纪,‘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将消解,人际电脑媒介的先进形式将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作为新媒介的成员,博客正在使罗杰菲德勒的世纪预言一点一点地变为现实。

网络的诞生在人类传播史上是一次深刻的变革。网络的介入,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与观念,也使得人类的传播达到了空前的活跃与繁荣。作为网络家族的新成员,博客充分地反映出了网络对人类传播的这一影响。博客改变着个体的交际空间以及交流方式。在博客世界里,网络建构着人们的各种虚拟身份。更多的受众由沉默无声的消极接受状态转换为更为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的状态。不同于“名人博客”的身份公开性,“平民博客”的身份非公开性为平民们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也更能反映博客对最为广大的一般受众所带来的影响,平民博客们在传播观念和传播行为上产生着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总体趋势则是他们变得越来越积极了。

一、关于“平民博客”

博客的英文名称为Blog,是“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博客属于典型的网络新事物,是被视为继E-mail,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在中国,“博客教父”方兴东在2002年8月创办博客中国,开始推广博客。王吉鹏的《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和木子美的《遗情书》使得博客走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据统计,2006年,中国博客数量达到6000万,2007年将达到1亿。“平民博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

众多博客种类中,“平民博客”是相对于“名人博客”而言的。同“名人博客”相比,“平民博客”在虚拟社会中更具有身份隐蔽性,虚拟社会的身份与现实社会的身份的非对等性,使得“平民博客”在社会责任与社会压力上大大小于“名人博客”。在博客世界里,“平民博客”更趋向于展示大众的本我状态。

二、积极受众产生的主观原因

博客催生积极受众。积极受众的产生除了与博客所具有的互动性、身份隐蔽性、多媒体性等有别于传统媒介的客观属性有关外,受众自身的主观原因起到了更大的决定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受众在主观上拒绝博客这一信息传播方式,博客所具有的传播优势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分析受众的主观原因,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在博客世界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会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

1.重建“镜中我”,实现尊重获得与自我满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第四层需求是尊重需求,它指的是人们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同时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在现实社会中,当人们的尊重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时,人们往往会转向虚拟社会寻求弥补。虚拟社会等于给了每个人第二张身份证,人们通过信息的发布和互动,在其他网民印象中重新塑造自我形象。

由于在博客这一虚拟环境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减少,所受的各类限制减小,加上信息的事后筛选,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平台发布自我信息,塑造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或相近的个人形象,构建更真实的自我或是更为理想的自我形象。被人认可是博客价值的体现,当一个博客从发布个人日志的点击率中意识到自己被注意的程度,感受到把个人的东西与博客们分享,他就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动力和满足的喜悦,这一满足感推动人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博客交流互动当中。

2.选择符合自身习惯的交流方式

人们在选择媒介时往往存在选择性心理,选择性心理除了与人们自身的立场、既有观点及兴趣有关之外,还与人们的交流习惯有关。当媒介符合人们的交流习惯时,人们就会在媒介使用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更加自如地呈现出本我状态。此外,人们都有倾诉的欲望与需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期望采用整齐划一的面对面交流方式。

在博客中,人们不需要直接接触,要做的只是通过相关的文字、图片或是音响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交流方式对于不擅长、不适合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人而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他们与外界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 “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要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能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结构。”[2]“普通民众甚至弱势群体也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改变了以往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作为时代精神构成之一的平民意志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展现。”[3]

三、积极受众的表现途径

1.在博客王国里,真正耐人寻味的也许是:一种最具个人化的内容,却有最具公众性的形式

个人化内容是博客内容的最重要特点。写博客是人们的一种自发行为,在这个领域,博客写作是人们自我存在方式的展示。通过博客,人们将自我的日常琐事、情感或是个人关注的问题等私人化的东西在博客的平台上与他人分享。个人化的行为、个人化的角度、个人化的思想,是博客文体能够吸引博客本人和读者的力量源泉。

“自由、开放、共享”是博客精神所在。当个人日记在网上被公开发布,它就大胆而坦然地迈出了私人的领域,把过去独享的东西变成与他人分享的东西了。美国互联网专家帕金斯是这样认为的:“互联网对媒体业产生的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媒体变得越来越趋于与人分享和参与。”“博客已经展现出真正分享和参与的价值所在。”[4]通过博客,个人的内容失去了隐私的性质,以此为代价去换取一张个人进入传播领域、成为自主媒体的通行证。

2.在表现风格上,博客写作采用个性化模式,呈现感性趋势

麦克卢汉认为:“与口头文化相对应的是听觉空间,与印刷媒介相对应的是视觉空间,与电子媒介相对应的是触觉空间。触觉代表着人类所有的感觉总体,也就是部落人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5]

在博客世界里,没有内容的限制,没有字数的要求,没有质量的苛求,人们可以煌煌大论,也可以惜字如金;可以使用文字,也可以使用图片或是视频。人们运用最贴切的字眼,最能抒发情怀的色彩或是动作,向他人展示自我世界的丰富与精彩。图片和视频的运用使得博客内容更趋感性,符合人们在网络世界实现精神释放的初衷。

四、积极受众产生的影响

1.“地球村”效果被加倍放大

麦克卢汉在1969年出版的《地球村——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一书中,第一次提到“地球村”这个概念。当时麦克卢汉更多的是指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缩小了人们的感觉距离,使得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实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在博客传播中,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效果被加倍放大了。

由于信息发布点的多元化,博客传播实现了从“点到面”传播到“面到面”传播的飞跃。个人在虚拟社会的信息交流空间大大扩展,博客传播进一步增强人类信息交流的满足感,然而个人在实际社会的活动空间范围却呈缩小趋势。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大规模的交流范围,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效果,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世界里变得更为显著。

2.“媒介即讯息”理论再一次得到实践

过去,人们把媒介看成是一种运载物质或信息的工具,媒介本身并不重要,它不能决定或改变它所运载的东西。然而麦克卢汉在其代表作《理解媒介》中提出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却颠覆了这一说法。麦克卢汉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强调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社会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们的组合方式和形态,反映时代发展轨迹。

博客是人们行为的承载者,其性质是人们的行为赋予的。由博客所催生的积极受众,积极实践着“媒介即讯息”理论。在博客中,他们通过彰显个性的内容与方式,形成博客特征,反映人们的媒介使用观念、行为与方式的转变,从而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轨迹特征。开放、自由、率性的博客精神也正是博客所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发出的时代呼声。从博客使用中探求人类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才能够真正获得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发展信息。

3.社会责任感再次提上日程

权利与责任是相伴而生的,博客传播也不例外。积极不等于无序。博客的自由精神并不是人们通过博客滥用言论自由权的借口,相反博客的自由精神应成为人们促进博客秩序建立的精神动力。同时,博客产生、发展的社会性,也对博客秩序的建立提出了要求。积极受众是博客之所以存在的关键要素,然而积极受众的存在与发展,对博客秩序的建立构成了挑战。如何在保护博客们积极性的同时,建立起博客传播的秩序?应该依靠何种力量,使得博客们在自由传播的同时,又对博客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不造成破坏?对于这些难题,社会各界众口不一。郑州大学法律系研究生乔国和说,应该“给博客立法,用法律来约束其发展,如实行实名制、审定制、许可制等”。然而,“博客教父”方兴东则更倾向于通过自律的方式加以解决。他认为,博客自身所具有的“准实名制”的特性,决定了博客世界是一个有秩序的世界。 “互联网并没有因为博客而变得混乱,所以没有必要对博客立法。”

由于目前博客身份的虚拟性与博客的强互动性,要对博客的违法行为进行举证还存在技术难度。 “我国现有的法律完全能够被盖博客出现的问题,但难就难在大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上。”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网络法讲师李旭如是说。

由此看来,无论对博客立法与否,加强博客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才是建立博客传播井然秩序的当务之急。

在操作上,博客被称为“2分钟上手的发报台”,[6]在技术层面上,博客满足了“四零”(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条件,实现“零进入门槛”,博客的客观属性优势使得博客的普及更加势不可挡。开放、自由、率性的博客精神催生了积极的受众,在博客中积极受众以个性、自由、感性、自律的个性化特征演绎着博客神话。对于博客发展过程中的秩序建立的问题,人们则应该抱着更加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新的事物标志着人类对社会的探索,宽容的人文环境才能促就博客这一新媒介更快、更好地完善与发展。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释】

[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3]汪寅、黄翠瑶:《“博客”文化现象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06,(3),第121页。

[4]方兴东:《博客——下一次新媒体革命是“媒体的e-Bay模式”!》,2003-4-10 ,23:09:41,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

[5]赵士林、彭红:《网络传播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6]林士蕙编译:《博客:个人新闻台,2分钟上手!》,《e天下杂志》,2003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