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是因为应试教育重视考试,而是因为它与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相违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

三、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一)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实际上,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出发点。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它是长期以来人们的追求,当然也是我国对所有学生的普遍的、共同的要求。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实施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内的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和对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是人自身的需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作为社会成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具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特点,这是所有人才的基本标准,是教育目的统一性的体现。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因而人的发展、人的教育也必须有全面、整体观念,各素质之间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因而其教育也不可孤立进行。

但是,人又是具有个性差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为了发掘人的最大潜能,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全面发展并不是指门门功课优秀,也不意味着要求平均发展,当然更不是指学校教育要用一个模式来塑造人;相反,在当前我国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在落实普遍要求的同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的最大成功,并不是指所有的学生获得同样的结果,而应是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各自最大的成功。因此,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关系,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对立起来,忽视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培养,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模式化上:模式化的教育、模式化的学校、模式化的目标和内容,甚至于模式化教育方法和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承认,个人价值得不到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又称升学教育,是指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考试的要求,以提高应试成绩为教育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应试教育的流行,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弊端。目前,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是因为应试教育重视考试,而是因为它与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相违背。应试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忽视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且也忽视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要求,将教育活动变为一种纯粹的应对考试的技能技巧训练。主要表现为: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原则和人道原则,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考试分数作为教学工作的“指挥棒”,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应试教育虽然也能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提高某些方面的素质,但是这种知识、素质却是狭隘的、片面的。努力克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是当前全面坚持和落实教育目的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了克服应试教育造成的诸多消极影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2006年6月29日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作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以法律形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而提升为显著特征。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11]即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所谓素质,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12]。素质结构的最基本成分是自然素质(或称生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素质教育也可以分成基本的三类: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是后天获得的多种多样素质的总称,所以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种;相应地,社会素质教育也应该划分为多种,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径,即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改进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入手,使教育真正发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功能。

(三)理想性与现实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高度统一,只有在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人们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高、人类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之后才能实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社会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国的教育目的脱离了我国教育的实际,对具体的教育实践没有任何意义。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对未来社会人才的理想设计,是我们教育努力的方向,它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发挥着明确的价值引导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不仅在结果的评价,也在过程的调控,而后者更是教育目的在今天的教育现实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应当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体系。当然,由于教育目的是通过理想上的、逐层次的具体化以及实践上的逐环节转化实现的,因而为了克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想的背离,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应当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提出既符合教育实际需要,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方向相一致的具体的、更具操作性的前进目标,按照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素质的新要求,将教育目的的引导性与教育目标的现实性辩证地统一起来。

复习与思考

1.试评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3.结合有关教育案例,分析说明全面发展的含义及其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4.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你将如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5.结合所学原理,调查研究一所中小学在实施教育目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推荐阅读书目

[1][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美]B·S·布鲁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扈中平.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李长伟,徐莹晖.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与人的工具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5-10.

【注释】

[1]韩延明.新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9-221.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57-659.

[3]王枬.教育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8.

[4][德]凯兴斯泰纳.工作学校要义.刘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2.

[5]王枬.教育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类似的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还不少,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123,37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9.

[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7.

[10]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4-147.

[11]“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专题调研一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参见:朱小蔓主编.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6.

[12]燕国材.素质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