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当前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据最新公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年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降至1 760m3。我国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地区分布不均匀,使得水资源组合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增加了调节利用的难度,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资源总量的1/3,因而缺水比较严重。洪水灾害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全国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7.4.1 我国当前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所谓水资源主要是指由于降水形成的江河径流量和可更新的地下径流量,多年平均为28000亿m3,人均占用量为2200m3,仅为世界平均占用量的1/4。据最新公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年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降至1 760m3。按照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于1700m3,即为用水紧张国家。从需要量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总用水量为4400亿m3,2000年约为6000亿m3,到2030年前后,我国用水总量将达到每年7000亿~8000亿m3,而我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0亿~9500亿m3,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

我国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地区分布不均匀,使得水资源组合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增加了调节利用的难度,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资源总量的1/3,因而缺水比较严重。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m3,全国约有300个城市缺水,农业受旱面积3亿亩,3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形势十分严峻。

2)洪涝与旱灾频发

我国50%的人口、30%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的100万km2的地区,虽有25万km的堤防,8万多座水库和80多处分洪蓄洪区来维护其安全,但是,防洪标准低,工程老化,且大量分洪蓄洪区被人为填垫造地,1998年长江、松花江等处的洪峰,其洪流量虽还不及20世纪50年代,却仍难以抵御,造成比50年代更大的灾害,使城乡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洪水灾害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除了洪灾以外,我国还备受旱灾之苦。2000年,严重的旱灾几乎影响了半个中国,7000万亩粮田绝收,100多个城市被迫限水。

3)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水土保持不力,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度利用和超量开采,使湖泊干涸,全国1km2以上的湖泊30年间减少了543个;河道入海水量锐减;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引起地面下沉。例如,杭嘉湖地区最大沉降点每年下沉42.5mm,近30年累计沉降了0.8m左右;苏锡常地区已形成5500km2的沉降漏斗,近年来每年沉降80~120mm,最厉害地点达200mm,40年来最大沉降中心累计沉降2.2m左右;80年来,上海市区地面平均下沉了1m以上,地面不均匀下沉不仅影响交通与地下管道设施,而且由于闸口下沉等原因,降低了水利设施的防洪标准。在地面下沉的同时,由于河湖面积缩小和淤浅,全球气候变暖,河湖水位和海平面均呈上升趋势。据200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称:50年来,我国沿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1~3mm;近3年来,上升速率加快,每年上升2.5mm。2000年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上升92mm和68mm,黄海、东海、北部湾升幅在40~60mm之间。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拔标高不到3m,已出现不少地上河,部分陆地快成了浮在水上的盆底,陆地沼泽化与海侵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此外,据200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称:全国共发生较大风暴潮灾害4次,赤潮28次,海难事故13次,海上溢油10起,受灾人口1000多万,灾害次数均比往年有所增多,总经济损失达120.8亿元。

由于河道上游林木乱采滥伐,过度放牧和滥挖野生药材破坏草原等原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沙漠及沙漠化面积达149万km2,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以2100km2的速度扩大。近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生特大沙尘暴8次,70年代增至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30多次,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广,造成损失越来越大,影响我国甘肃、内蒙、宁夏、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面积达140万km2、拥有1.3亿人口的广大地区和数十个城市。

4)水域污染严重

全国80%左右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年排污量已超过600亿t(工业废水占70%左右,生活污水占30%左右)。全国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国全国环境污染损失约占GDP的4%~5%,其中水污染损失约占GDP的1.5%~3%。

全国700多条河道有一半以上受到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水质属四五类;全国2万多个湖泊、10多万个水库中,25%已经富营养化,还有25%正在向富营养化发展。据2000年对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等七大流域的监测结果显示,大部分河段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的河段中57.7%的断面为三类水质,21.6%的断面为四类水质,20.7%的断面为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现把各水系污染情况简录于下:

(1)珠江水系。南盘江位于珠江水系上游,流经云南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占全省工业经济的1/3),每天排放107万t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下简称废污水),加上沿途农药化肥对水体毒化,水质已在四五类之间;水系进入广西红水河后,水质变黑,其主要支流邕江100多公里河段水质已劣于四类,旱季全为五类;进入广东后,水系被5万多家三资企业包围,年排废污水35亿t,90%多未经处理,造成全省33条河道42%呈四五类水质,深圳河、江门河、汾河、珠江广州以下河段,甚至小东江、西歧江、墨江等都出现了黑臭。

(2)长江水系。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在其干流上21个大中城市每年向长江排放63亿t废污水,以致每个城市附近江段均有10~30km不等的污染段,加起来总长已超过500km,江面上每年有航船30多万艘次,向江中排放36亿t废污水,沿江两岸和船舶向江中丢弃的垃圾难以计数,仅乌江口附近就形成一个1km长、10m宽、3m厚的垃圾岛。长江干流总体上已经污染,61.2%的水质为三、四、五类。

属长江水系的三个湖泊,大部分已富营养化和超富营养化。上游的滇池水质由于超富营养化,多次出现蓝藻大暴发,水质腥臭,劣于五类;中游的巢湖总体水质已超过五类,其中,总磷超标5.2倍,总氮超标3.1倍;下游太湖240多平方公里湖面大部分水域已富营养化和超富营养化,多次出现蓝藻大暴发。

(3)淮河水系。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到江苏入洪泽湖。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有严重污染的造纸、化工、酿造、食品、制药、电镀等小企业大量发展,缺乏治理污染手段,大量废水排入河道,从支流到干流形成全流域严重污染的河道,连续出现重大污染暴发事件,两岸居民农副业损失惨重,影响饮用水的供应,企业和人民群众之间纠纷不断。

(4)辽河水系。源于内蒙古高原(西辽河)和长白山麓(东辽河),包括大辽河在内。该地区属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535m3,是全国的1/4。但该地区重、化工业集中,水系常年水质均为五类或劣于五类,枯水期全部是黑臭水。总体来说已失去河道功能,两岸2/3水井不能使用。

(5)海河水系。主要在河北地区,包括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北运河等支流共有大小河流300多条,每年排废污水40.73亿t,占径流水量的1/6.5,污染程度居全国各大江河之首,近期对其6 279km主要河床的评价,劣于五类水标准的占42.6%,凡流经城镇和近郊工业区的水道,几乎都成了排污沟。

(6)黄河水系。是我国第二大水系,自青海省起穿越我国北方8省。据《中国水利报》调查,黄河自龙门以下,干流河段均为五类或劣五类水质,支流入口处均为五类水质,洛河、汾河等支流几乎有水皆污。下游河段经常断水,1998年共断流330天,近年来加强了黄河水的调节,断流状况才获缓解。

(7)松花江水系。源于内蒙古高原和长白山麓,属一二类水质的河道不到17.8%(嫩江上游和松花湖段),60%河道水质属四五类,每年流入松花江的废污水达35.19亿t,且带有汞、挥发酚等有毒物质,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出现过汞中毒,至今在干流底泥中还残留57.7t汞,随时都会释放出来。

此外,闽江、钱塘江(富春江)水系受上游乡镇小造纸、小化工、塑料制品与食品工业废水污染,四类水质比例大量增加,溪流与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库也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称: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质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达20.6万km2,约占我国近海海域面积的1/3。其中:尚能满足养殖需要,污染较轻的二类水质面积为10.2万km2;污染较重的三类水质面积为5.4万km2;丧失使用功能的四类水质面积为2.1万km2;劣四类水质面积为2.9万km2。上海、浙江、辽宁、天津近海海域污染较重,渤海尤为突出。污染物质以无机氮、磷酸盐等营养盐的污染最重,一些海域油类、铅、汞含量偏高,某些海区的贝类体内有害残留物偏高。据称近期排海污染物不会明显减少,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入海量将呈增加趋势,海域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