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法学教育涉外法学发展方向

大学法学教育涉外法学发展方向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以来,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顺利通过两轮评估,其中诉讼法学研究院两次获得优秀,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在首轮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其中,纵向科研项目500项,立项经费5612.13万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横向科研项目652项,立项经费8626.48万元,成为学校科研经费增长的主要渠道。“中国法治论坛”是学校主办的全国性学术论坛,2006年以来已举办三届。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2001年,中国政法大学从司法部划归教育部管理,经过10年的建设,现已成为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兼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全面建设法科强校”的办学目标(2009年调整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确立了“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将科研工作列为学校中心工作之一,每年学校的《党政工作要点》都对科研工作作出了专项安排。

十年来,学校科学研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重点研究基地、在编研究机构、非在编研究机构组成的“金字塔”形三级科研平台体系;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学校教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取得了一批对推进国家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咨询报告;学校发起设立的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部级奖”)已成为我国法学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奖项;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社会服务领域更加广泛,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科研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学校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2009年成功申获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BA);增设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申报取得突破。

1.三级科研平台建设成绩突出

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方面,学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2004年,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2005年,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1个(2005年,法治政府研究院),实现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大的跨越,连同1999年批准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目前已拥有重点研究基地4个,证据科学研究院成为文科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一。2005年以来,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顺利通过两轮评估,其中诉讼法学研究院两次获得优秀,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在首轮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在编科研机构建设方面,新增在编科研机构1个,总数达到6个;在整合比较法学术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首个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直接联系单位。非在编科研机构建设方面,总数达到97个,已成为学校争取社会科研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生力军。至此,学校形成了由重点研究机构、在编研究机构和非在编研究机构组成的“金字塔”形三级科研平台体系。

2.科研项目与经费快速增长

学校采取积极的科研政策,通过设立校级科研项目,对纵向科研项目实行经费配套,对横向科研项目实行奖励,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的博士生导师实行博士招生名额倾斜等,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快速增长。2004年以来,科研经费年增长率超过80%。十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52项,立项总经费14238.61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500项,立项经费5612.13万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横向科研项目652项,立项经费8626.48万元,成为学校科研经费增长的主要渠道。

3.科研团队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学校在巩固诉讼法学、法律史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宪法行政法学、证据法学、环境法等传统创新团队基础上,通过引进人才、自身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在法理学、比较法学、知识产权、人权法、法治政府、法庭科学、犯罪学与青少年犯罪、法与经济学、欧盟法、法治文化政治文明、法治新闻等领域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团队优势。2009年,“证据科学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成为全国文科高校唯一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学术团队;2010年,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共遴选出10个不同学科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实行重点资助。学校教师现有130多人次担任全国性学术团体常务理事以上学术职务。

4.科研成果质量进一步提升

十年间,学校教师创作的科研成果不仅在数量上逐年增长,质量上也大幅度提升,并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10年来,学校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200余部,发表论文9500余篇;2001—2009年CSSCI收录论文2543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7项,其中,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11项,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奖29项,司法部科研成果奖47项,其他省部级成果奖20项。

5.国内外学术交流更加活跃

2001年以来,学校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300余场,举办各类学术讲座500余场。“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全球化时代的刑法理论新体系国际研讨会”、“亚洲体育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年会”、“欧盟法与欧洲一体化国际研讨会”等国际研讨会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对促进我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法治论坛”是学校主办的全国性学术论坛,2006年以来已举办三届。“名家论坛”、“大使论坛”、“法治政府论坛”、“中国军事法治前沿论坛”、“宪政讲座”、“法治中国系列讲座”等,已经成为学校知名的论坛品牌,成为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06年,学校发起设立的“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已成功举办三届,该奖项评奖程序的公正性、评委的权威性,得到了法学界、法律实务界和社会广泛的认同,已成为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法学研究成果奖。

6.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积极履行以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职能,特别是为国家立法决策咨询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001年以来,学校教师参加了《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公司法》、《破产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侵权责任法》等数十部法律的立法咨询、论证以及起草、修订工作,许多法律草案修改意见受到了立法机关的肯定。此外,学校教师先后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相关部委及各级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类型讲座,多名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讲授法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校与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共建“中关村法大科技园”,成为全国首家以法律服务为主,为地方建设提供支持的大学科技园实体机构,并于2009年成为北京市市级科技园。

7.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

从2001年开始,为加强学术规范,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学术规范》、《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为配合科研机构改革,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在编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非在编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学术休假办法》;为加强项目建设,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纵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为加强成果管理,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期刊分类办法》、《中国政法大学成果认定与登记管理办法》;为做好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制定了《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奖励办法》。以这些文件为基础,系统编制了《中国政法大学科研管理典》,到2010年已出第四版,并发放到每一位教师手里,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石亚军等著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研究——数据评析与对策建议》,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对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获取的数据作出了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在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得失利弊和经验教训后,为提高和优化公民人文素质,构建人文素质拓展保障机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2)徐世虹主编的《沈家本全集》(八卷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沈家本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法学家、法制改革家和法律思想家,于法学一域著述宏富,体大思微;其学承乾嘉余绪,涉猎广博,杂治文史,于四部之学亦多造诣。此书囊括沈氏生前著述48种,分八卷出版,其中前4卷涉及修律、司法、公牍及法律之学,收书26种;第5卷为经学,收书3种;第6卷为史学,收书9种;第7卷为诗文、杂纂、日记,收书8种;第8卷为编纂,收书2种。

(3)江平总主编的《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此丛书以“实录”的方式,从学术史的层面上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各学科所发生的重大理论论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法学从“荒蛮之地”走向“显学”,从“幼稚之学”走向成熟的历程。此丛书是我国法学学术史的开拓之作,对于总结我国法学各学科的历史发展经验,构建我国法学学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张晋藩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多卷本),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本书是第一套全面系统介绍我国55个少数民族法制史的大型丛书,属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级重点选题。全书共分为十个分卷,首次出版共包括苗族卷、瑶族卷、彝族卷(含仡佬族、毛南族)、羌族卷等四卷。内容包括各民族法制的起源、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发展过程、民间习惯法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本书对民族法律文化遗产的深入发掘和整理,对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法文化的优秀传统,增进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协调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和繁荣民族法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5)马怀德主编的《行政程序立法研究》,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出版。本书立足中国行政法治实践需要,在全面论述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程序立法及研究成果,为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勾勒出了基本框架。本书是国内知名的行政法权威与行政法实务部门密切合作、倾力推出的一部力作,反映了行政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6)张保生主编的《〈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本书是200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证据科学理论体系及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书以相关性为逻辑主线,以准确、公正、和谐与效率为价值基础,构建了举证(取证)、质证和认证的证据理论体系,对完善我国的证据规则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证据理论的发展和证据制度的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7)米健主编的《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译著),由法律出版社2000—2010年出版。该丛书启动于1997年,2000年起陆续出版,计划出版30余种图书。该丛书的特点是:①其编委会由中德两国专家组成。译者队伍基本上包括国内既熟悉德语和德国法律,又熟悉我国法律的专家。②由中德两国专家共同确定选题。为便于我国读者了解德国法学的基本情况,丛书还增加了一个背景系列,介绍德国法学发展历史的有关知识和主要的法学家。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国际知名和世界水平为目标,以科研体制改革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动力,积极参与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努力方向,在巩固和发展法学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大力推进特色自然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规划是:到2015年,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5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400项,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当年科研拨入经费突破1亿元,年支出达到7000万元;全面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推出一批标志性“学术精品”,一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咨询报告;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大幅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每年主办或承办10届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每年资助10人次出席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把学校建设成中国法学研究中心、国家立法和司法咨询服务中心、法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