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秘书职业

面向秘书职业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秘书专业在我国高校确立之初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大部分院校的秘书专业都是在中文、档案、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嫁接的,有些院校甚至只改动了2~3门课程就更名为秘书专业,其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学历教育并无差异,且传统的学历教育往往强调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需求联系较少,重理轻能的现象在所难免。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大学文学院开设全国第一个秘书专业起,秘书人才,特别是高级秘书人才的培养就向“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发出了挑战,秘书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众所周知,秘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秘书岗位需要的实用人才,秘书专业是为秘书职业提供实用人才服务的专业,但是由于秘书教育基础的薄弱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使得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表现为秘书教育重理论轻能力,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缺乏理想的师资、教材、实验基地。因此,一方面是适用的秘书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是秘书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局面。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的距离使得我们不得不更新观念,重新探索秘书教育的新模式。

一、职业化时代高等秘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党政秘书始终是高等院校秘书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

高等秘书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需要一大批新一代的秘书人员充实各级军政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原有的秘书人员为了适应新时期领导工作的需要也得进行知识更新,加强秘书业务培训被提到议事日程,各级党政机关纷纷委托高等院校举办秘书培训班。另一方面,1980年,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办高等教育要补缺门”的指示,许多高校开始调整高等教育不合理的结构和布局,改造不适应新时期的老专业,在这种背景下,不少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办秘书培训班,设置秘书专业,如1980年复旦大学分校(现上海大学文学院)就首建了秘书专业。由于秘书专业萌发于党政秘书的业务培训,加上党政秘书在秘书队伍中的主流特性,使得各高校在确定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秘书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秘书专业的教材,都是以单一的党政秘书为对象的,把秘书视作一种行政职位而不是一种职业。即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出现了秘书类型多样化和秘书职业社会化的趋势,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增设了商务秘书、涉外秘书等专业或者是专业方向,尽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试图尽量突出商务性和涉外性,但是秘书学教材中所反映出来的秘书学基本理论,仍然是以党政秘书为基本依据的,这种状况与秘书职业化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2.注重学历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秘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与其他专业相比,它首先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职业定向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把专业理论转化为从事职业的能力。从我国秘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与上述要求无疑有一定的距离。秘书专业在我国高校确立之初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大部分院校的秘书专业都是在中文、档案、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嫁接的,有些院校甚至只改动了2~3门课程就更名为秘书专业,其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学历教育并无差异,且传统的学历教育往往强调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需求联系较少,重理轻能的现象在所难免。随着秘书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前后,秘书专业的独立性有所增强,许多院校把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管理型的秘书人才,不少院校制定了较有特色的专业计划,设置了多项专题实习来突出秘书专业的应用性。但是由于计划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加上没有理想的师资、适用的教材、配套的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高校的秘书教育还是与秘书职业相割裂。进入世纪之交,社会用人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办学层次日益提升,开设本科层次的秘书专业成为许多高校共同的呼声,而国家教委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没有秘书专业,因此,在中文、档案、行政管理等专业中设置秘书方向成为许多高校的共同做法,由于专业方向的依附性所决定,高等教育培养的秘书人才始终无法摆脱重理轻能的状态,依旧无法弥补职业与教育的断层。

3.缺乏理想的师资、教材和实验设备及场所,也是职业化时代高等秘书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首先,从师资状况来看。秘书专业的师资基本上是经过短期培训或者是自学从相关专业转化而来的,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但是缺乏秘书专业理论研究和从事秘书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思维方式,都很难摆脱那种坐而论道、述而不作的旧框,致使秘书教育往往脱离实际,显得空洞虚浮,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其次从教材来看,秘书专业专业课的教材编写比较随意,缺乏权威之作。以秘书专业的核心课程秘书学为例,自秘书学创建以来,各种秘书学教材有百种左右,其编写主体或为高校教师,或为党政机关的资深秘书。前者的教材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往往脱离现实,甚至故弄玄虚;后者的教材虽然重在总结经验,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是往往只适用于党政机关,对其他类型的秘书并不适用,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现集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理想教材,这对秘书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再次,从实验设备及实习场所来看。秘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实验设备,安排相当时间的教育实习。许多院校在实施秘书教育时,仍然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上,实验设备简陋甚至没有实验设备,即使有些学校配备了办公室自动化实验室,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的实验要求和细则,实验室利用效果并不理想。至于社会实习,尽管各高校的秘书专业都制定过各自的实习计划,但是实习需要社会的配合,学校对实习缺乏控制性,实习效果也就容易因地而异了。

职业化时代高等秘书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了秘书教育和秘书职业的断层。一方面,社会呼唤高素质的秘书人才;另一方面,有部分秘书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受到冷落。需求强劲的秘书职业舍弃秘书教育提供的专业人才,而从其他渠道补充,这说明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的距离甚远。因此,秘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职业化时代高等秘书教育的对策

高等秘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秘书职业化时代,高等秘书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在如何尽快修复秘书职业和秘书教育的断层,使秘书教育成为培养秘书人员、提高秘书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途径。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树立高等秘书教育必须与秘书职业相结合的观念是修复秘书教育和秘书职业断层的基本前提

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制度:只有获得职业资格的人,才能从事特定的职业。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是国际上的大势所趋,我国的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也已经全面推开,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应用性的专业,大学秘书教育应该与秘书职业资格联系在一起。秘书不一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秘书专业毕业后不能通过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就不能获取职业资格,而不经过规范的秘书专业教育又很难通过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体现高等秘书教育的真正价值。

2.确立以合格的职业秘书为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修复秘书教育和秘书职业断层的有效保证

前文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秘书专业一直以培养高素质的党政秘书为己任,随着党政秘书在职业秘书中主体地位的丧失,秘书教育的目标与秘书职业的需求开始脱节。因此我们必须调整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秘书职业的主体为秘书专业的目标,而这个主体从目前来看应该是商务秘书。首先,商务秘书占整个秘书队伍的大多数,他们较为活跃,居于经济活动的中心和前沿。其次,当代社会各领域都与经济活动有联系,具备了商务秘书的任职资格,相对而言“转任”其他秘书就容易了。第三,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属于公务员系列的党政秘书不属于秘书职业资格的鉴定对象。因此本人认为,秘书专业应该确立明确的商务秘书的培养目标,实施综合性的职业教育,避免由于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给秘书专业带来的困惑和迷茫。

3.优化课程结构、培养职业技能是修复秘书教育和秘书职业断层的基本途径

确定了以秘书职业的主体——商务秘书为培养目标,就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合培养现代秘书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处理好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基础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针对性;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能力和原理去解决秘书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适应性;专业课是学生获得秘书职业知识的直接渠道,要多接触秘书工作实际,强调应用性。其次,根据商务秘书的培养目标,要增加经济类知识的教育。秘书教育应该围绕市场经济做文章,根据秘书职业主体的需要,教育应该强化市场经济范畴内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经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邱惠德在《论高等院校秘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构》一文中就把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政与信贷等八门课程列入了秘书专业的课程体系。[136]第三,把培养秘书的职业技能作为秘书专业的教育重点。职业技能是由专业知识转化为从事职业的能力。秘书的职业技能一般包括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等,秘书专业应围绕这些能力设置课程,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切实强化实践性教育。

4.优化教师队伍,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修复秘书教育和秘书职业断层的重要手段

由于秘书专业的性质所决定,秘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当是既具有坚实的秘书学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的秘书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教师既要不断学习和钻研学科理论,又要尽快掌握学科先进的职业技能,密切关注秘书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也可以建立一支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师资设置上保证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使学校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

在保证师资质量的同时,还应该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重点解决学校课堂和职业秘书工作如何自然衔接的问题。为此,有些学校已经作了有益探索和尝试,比如多媒体教育的运用、案例教育的运用、模拟操作实验室的使用,把文书处理、会务管理、礼仪接待、电话事务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教学尽快与社会实际接轨。


除了上述讨论的秘书职业化进程中秘书教育的问题和对策以外,要加强秘书的职业化建设,还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必须努力培养正确的角色意识。秘书的角色意识,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角色的心理体验,是对秘书责任、义务的自我感知的心理活动。如果淡化和削弱了这种心理活动,秘书人员就无法发挥秘书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乃至卓越的秘书。因此秘书从业人员应该破除社会对秘书职业存在种种认识上的偏差,从秘书的性质、地位、功能等核心问题出发,正确理解领导的助手的内涵,努力培养正确的秘书角色意识。

第二,必须加强秘书职业道德建设。当前秘书工作的现状,一方面是人员分布广泛。另一方面,由于秘书人员分布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岗位,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各异,缺乏统一的职业道德标准。政务部门的秘书工作者一般遵循的是党政干部职业道德,企业文秘人员遵循的是工人职业道德,而作为社会性文秘服务人员一般遵循的只是商业道德,甚至还在遵循旧的传统道德。由此,我们必须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具有秘书特色的职业道德体系。在秘书职业道德体系构建中,我们既要继承丰富、独特的传统的秘书道德,如“清正廉洁”、“成官之美”、“秉笔直书”、“尽心尽言”等,又要做到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注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新的伦理体系、职业规范体系融入到新的秘书职业道德体系中。

第三,增强秘书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秘书是一种比较缺乏自豪感的职业。增强秘书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将是一个不断领悟、长期实践的过程。因此,通过广大秘书工作人员认真进行职业文化的学习研究,把职业的义务、权力、规范、情感、态度内化为支配自己行为的观念,来弘扬社会主义秘书职业尊严和意义的追求,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整体的职业气质和素养,增强秘书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四,大力推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规范秘书上岗制度,严格职业准入。自1998年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向全国发布了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试点工作方案,我国秘书资格审核制度正式开始走向规范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秘书持证上岗者仍然是少数。因此,用人单位应该进一步落实劳保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大力度推行秘书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尽量推行凡是初次应聘秘书岗位者必须有相应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在职的秘书人员必须限期取得相应的秘书资格证书。转变社会上长期不重视秘书的专业培训和任职资格条件的状况。同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五,建立健全秘书职业立法,保证秘书职业化的健康运行机制。由于秘书岗位的特殊性,通过立法形式,明确秘书的职权、职责、任职资格、地位和限制等,规范秘书的工作和用人选拔制度,充分保障秘书职业的权利,明确秘书职业的社会义务,防止秘书无作为,杜绝秘书腐败现象,进而营造出一个竞争有序、积极向上的秘书职业环境。

综上所述,秘书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秘书职业化进程仍处在困境中,摆脱困境需要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需要秘书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建构和完善、秘书职业技能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秘书学学科体系的进一步高层次化;需要秘书人员增强自我职业意识。当然,还涉及制度的完善与更新,需要秘书界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产生综合效应,如此问题才可能解决。

注释

[1]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秘书》1998年第5期。

[2]董继超:《普通秘书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3]常崇宜:《秘书学理论的起点与“珠峰”——简述“秘书”的定义》,《秘书之友》1992年第1期。

[4]常崇宜:《秘书概念和定义的新高峰》,《办公室业务》1999年第1期。

[5]傅西路:《论秘书》,《秘书工作》2002年第12期。

[6]傅西路:《评改一条秘书定义》,《秘书工作》1999年第7期。

[7]陈贤华:《秘书工作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8]常崇宜:《秘书的分类问题》,《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董继超:《普通秘书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10]常崇宜:《秘书的分类问题》,《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1]邱惠德:《也说秘书群体的分类》,《当代秘书》2003年第9期。

[12]李昌远:《关于秘书的内涵与外延的再探讨》,《当代秘书》2002年第5期。

[13]钱世荣:《两类“民间秘书”的样本分析》,《当代秘书》2002年第10期。

[14]诸孝正等:《秘书学概论》,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15]韦日平:《略论秘书分类中的“型”分类》,《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16]翁世荣:《现代秘书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17]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秘书》1998年第5期。

[18]有关角色理论参考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109页。

[19]王战国:《感悟秘书角色——试谈秘书角色的多样性》,《秘书》1999年第3期。

[20]张儒昌:《应全面认识秘书的“社会角色”》,《秘书》1993年第1期。

[21][22]《“秘书应是怎样的角色”座谈会摘要》,《秘书》1990年第6期。

[23]赵中利、史玉乔:《现代秘书心理学》,青岛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24]季水河:《秘书心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25]王战国:《感悟秘书角色——试谈秘书角色的多样性》,《秘书》1999年第3期。

[26]1990年1月在全国党委秘书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形象地把秘书部门比喻为领导的“左右手”并指出“要实施领导,没有办公厅的服务是不行的”。

[27]韦经麟在《浅谈秘书的角色定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中指出:“在美国,评价秘书工作的好坏往往看‘一个秘书减轻领导压力的有效程度,标志着他充当经理助手取得成效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评价秘书的优劣,就是看他担任助手的效果。

[28]杨剑宇:《中国秘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9]国际职业秘书组织的秘书定义是“具有熟练的办公室工作能力,不需上级敦促即能主动负责、积极进取、干练果断、能在授权范围内作出正确决定的经理助手”。(转引自朱传忠、叶明《秘书理论与实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30]朱传忠、叶明:《秘书理论与实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1]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

[32]赵中利、史玉乔:《现代秘书心理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33]刘波:《现代秘书人才的角色冲突与心理透支成因浅析》,《秘书之友》2002年第8期。

[34]傅西路语,转引自李玉福、杜军:《走出秘书角色认识的误区——从“秘书问题”说开去》,《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35]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秘书》1998年第5期。

[36]董继超:《秘书价值浅识》,《秘书》1998年第1期。

[37]张瑞良:《秘书价值问题初探》,《秘书》1998年第12期。

[38]张瑞良:《秘书主体的价值关系》,《当代秘书》2001年第8期。

[39]秦莲红:《秘书价值之探索》,《当代秘书》2001年第6期。

[40]宋斌:《秘书实现价值的理性认识》,《秘书》2004年第8期。

[41][42]李醒民:《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

[43]秦莲红:《秘书价值之探索》,《当代秘书》2001年第6期。

[44]张瑞良:《秘书主体的价值关系》,《当代秘书》2001年第8期。

[45]该节改写自笔者的论文《论秘书与领导的主客体关系》,载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6]徐瑞新:《秘书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47]张华:《领导科学教程》,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48]董继超:《秘书价值浅识》,《秘书》1998年第1期。

[49][50]董继超:《秘书价值浅识》,《秘书》1998年第1期。

[51]秦莲红:《秘书价值之探索》,《当代秘书》2001年第6期。

[52]孙龙、姚成福:《从秘书的定义解析秘书的角色意识与价值取向》,《管理科学》2005年第34卷第1期。

[53]王玉梁:《价值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54]季水河:《秘书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55]宋斌:《秘书实现价值的理性认识》,《秘书》2004年第8期。

[56]刘占卿、吴浩:《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秘书人员的价值观建设》,《衡水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7]转引自张瑞良:《秘书价值问题初探》,《秘书》1998年第12期。

[58]王千弓、杨江柱、杨光汉:《秘书学与秘书工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2页。

[59]《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68页。

[60]吕发成、方国雄:《秘书学基本原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61]陈贤华:《秘书工作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62]徐瑞新、安成信:《秘书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63]任群:《中国秘书学》,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64]《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61页。

[65]董继超:《普通秘书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66]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秘书》1998年第5期。

[67]杨硕林:《“本事”的企业秘书——嘉兴地区企业秘书调查》,《秘书》1999年第5期。

[68]李欣等:《中国现代秘书工作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页。

[69]陈贤华:《秘书工作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70]《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53页。

[71]常崇宜:《秘书学概论》,线装书局2000年版。

[72]董继超:《秘书实务》,线装书局2000年版。

[73]陈贤华:《秘书工作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2页。

[74]董继超:《普通秘书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75]杨树森:《论我国当前秘书工作的内容》,《秘书》2006年第2期。

[76]转引自陈贤华:《秘书工作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77]江泽民:《全国党委秘书长座谈会上的讲话》,《秘书工作》2000年第2期。

[78]见杨剑宇:《涉外秘书学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79]相关统计数据根据徐忠献《关于企业秘书的角色定位及其工作特性的调查研究》一文整理。该文载于《秘书》杂志1999年第8期。

[80]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秘书》1998年第5期。

[81]杨树森:《论我国当前秘书工作的内容》,《秘书》2006年第2期。

[82]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秘书》1998年第5期。

[83]《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版,第2853页。

[84]杨文起:《当代秘书学论要》,《秘书》1995年第3期。

[85]邓立勋:《论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卷第4期。

[86]张清明:《关于秘书工作本质属性的再议论》,《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卷第1期。

[87]纪云萼:《试谈当代中国秘书工作的性质》,《秘书》1987年第3期。

[88]傅西路:《秘书学论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171页。

[89]陈合宜:《秘书学》(修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84页。

[90]袁维国:《秘书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4—69页。

[91]吕发成、方国雄:《秘书学基本原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42页。

[92]马守君:《秘书活动基本特征新谈探》,《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第1期。

[93]李欣:《中国现代秘书工作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4]陆瑜芳:《秘书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1页。

[95]陈合宜:《秘书学》(修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96]马守君:《秘书活动基本特征新探》,《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第1期。

[97]张清明:《关于秘书工作本质属性的再议论》,《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卷第1期。

[98]马守君:《秘书活动基本特征新探》,《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第1期。

[99]杨剑宇:《中国秘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00]董继超:《普通秘书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01]邓立勋:《论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卷第4期。

[102]司徒允昌、陈家桢的《秘书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育的《秘书学原理及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都将“综合性”归结为秘书工作的基本特点之一。

[103]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秘书》1998年第5期。

[104]董继超:《普通秘书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105]楼宇生:《通用秘书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106]邓立勋:《论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卷第4期。

[107]马守君:《秘书活动基本特征新探》,《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第1期。

[108]傅西路:《秘书学论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171页。

[10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6页。

[110]王千弓、杨江柱、杨光汉:《秘书学与秘书工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111]傅西路:《秘书学论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171页。

[112]王千弓、杨江柱、杨光汉:《秘书学与秘书工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2页。

[113]董继超:《秘书学问题数说》,《秘书》1998年第5期。

[114]李欣、徐瑞新:《中国现代秘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115]徐瑞新、安成信、李欣:《秘书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116]钱世荣:《商榷·辨识·再探讨——对我国当代秘书活动基本规律的思考》,《当代秘书》1998年第5期。

[117]陈贤华:《秘书工作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118]李明佳:《用辩证唯物主义探索秘书工作规律》,《秘书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119]傅西路:《秘书学论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200页。

[120]常崇宜:《略谈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当代秘书》1998年第10期。

[121]李欣:《秘书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版,第113—114页。

[122]刘耀国:《试论李欣同志的学术思想》,《秘书》1990年第5期

[123]常崇宜:《秘书工作的规律探讨》,《秘书之友》1996年第1期。

[124]北京“四大秘书”事件:陈健,北京市原市委书记陈希同的秘书,受贿人民币40.9万元,被处有期徒刑15年;闫振利,北京市原副市长王宝森的秘书,贪污人民币1万元,被处有期徒刑7年;段爱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铁英的秘书,受贿人民币5.6万元,被处有期徒刑5年;何世平,北京市原副市长黄超的秘书,受贿人民币24.3万元,被处有期徒刑16年。

[125]赵云天上述观点转引自《当代秘书》特约记者添益的《一“评”激起千层浪——由枙“双线”规律说略评枛引发的一场学术争论》一文,该文载于《当代秘书》1998年第6期。

[126]转引自《当代秘书》特约记者添益的《一“评”激起千层浪——由枙“双线”规律说略评枛引发的一场学术争论》一文,该文载于《当代秘书》1998年第6期。

[127]姬瑞环:《秘书学教程》,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128]李明佳:《浅谈秘书工作的规律与基本规律》,《秘书》1992年第12期。

[129]刘耀国:《三议李欣先生的秘书工作基本规律说》,《当代秘书》1999年第4期。

[130]李明佳:《浅谈秘书工作的规律与基本规律》,《秘书》1992年第12期。

[131]董继超:《普通秘书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页。

[132]《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33]杨剑宇:《涉外秘书学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134]谢茂明:《秘书任期与腐败无关》,《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5年9月1日。

[135]周士君:《“秘书问题”是个伪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27日。

[136]邱惠德:《论高等院校秘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构》,《秘书》200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