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秘书职业化进程动力不足探源

秘书职业化进程动力不足探源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秘书职业化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很复杂,动力不足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动力涉及传统观念,涉及现实环境,也涉及具体的技术操作的层面。在公众这样的认识中,秘书职业化进程必然受阻。相反,进一步加强秘书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提高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大秘书队伍建设的力度才是防止秘书腐败的有效手段。客观审视女秘书的职业状态,不难发现,公众对女秘书的形象存在着“误读”,这种“误

尽管秘书在中国已经走上了职业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秘书职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还有很远的距离。造成秘书职业化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很复杂,动力不足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动力涉及传统观念,涉及现实环境,也涉及具体的技术操作的层面。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秘书职业化起步较晚

西方的秘书,最早产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激进派领袖罗伯斯庇尔首先聘用了私人秘书,帮助自己处理文书和日常事务。从此秘书在欧洲迅速风行起来,王公大臣、金融巨头、社会名流都以雇有私人秘书为荣。秘书在西方一出现其职业特征就非常典型,“在英国,秘书是第一大职业群,在美国是第三大职业群”。[133]在西方,秘书的职业规范和职业培训已相当成熟,一些有权威的秘书组织,不仅负责本国的培训,而且还进行跨国培训,如英国的“特许秘书与行政人员公会”(简称ICSA),负责多个英语国家和地区的秘书人员的培训、鉴定,所颁发的“秘书资格证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通用。而在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从最初的史官、中书舍人到秘书长、办公室秘书,秘书一直与职官或者说官员联系在一起,秘书往往被视作一种行政职位,没有独立的职业规范,更谈不上职业建设。直到1998年6月,国家原劳动部发布了《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0个省市区开始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试点工作,才迈出了秘书职业化的第一步;因此,我国的秘书职业化还处于发展的最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二、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阻碍了秘书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走上了秘书职业化的道路,但是传统观念中的秘书角色定位,在现实社会中仍影响着人们;现代秘书发展中的某些偏差也使社会无法正确认识秘书角色。

1.“官本位”的观念依旧影响着人们对秘书的认识

秘书岗位往往被视作快速晋升的一条捷径而不是一种终身从事的职业,现行的行政体制也没有为清除人们头脑中的这种歧义认识提供强力支持。事实上,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大多数秘书人员,并没有把从事秘书工作当作终身追求、献身的职业,而是把它当成晋升的跳板。许多争着进党政机关当秘书的人,大多出于“入仕”的动机,认为秘书是“干部”、“准官员”,是“二把手”。或者认为秘书是领导的身边人,容易得到领导的提拔,从而达到升迁的目的。“领导身边好办事,领导身边好提拔”是许多秘书的任职动机。而从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数秘书人员的任职情况来分析,秘书确实属于流动性最大的岗位之一。而且确实如许多人期望的那样,许多秘书在经历了短时期的秘书生涯就走上了领导岗位,以至于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十二章“纪律和监督”第六十三条第六款明文规定:“不准要求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各级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制约提拔任用领导的“身边人”,许多省市还对秘书的任用周期作了限定。如安徽省出台的《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领导干部提任或转任工作岗位,原身边工作人员不准随其办理异地工作调动;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在同一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不得超过5年等。”2004年7月,甘肃省下发了《关于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规定(试行)》,要求在职省级领导干部的秘书任期不超3年。这种任职期限的规定或许是出于廉政建设的考虑,但正如《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所指出的,“加强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的廉政建设很有必要,但是,规定秘书任期不超过3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34]其实,秘书腐败跟任期无关,加强秘书职业道德建设却至关重要。任期不超过3年或5年的规定进一步加速了秘书人员的流动性,事实上,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秘书工作人员,很少有超过10年的秘书工作经历的,那些长期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尽管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但其社会评价却不被肯定,对于大多数社会公众来说,这些秘书是“无能的”,这种评价标准又刺激了现职秘书不安于秘书职业,从而影响了秘书职业化发展的进程。

2.秘书腐败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秘书的看法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秘书分享和递延了领导的权力,实施违法的行为。秘书腐败特别是公务秘书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李真就是中国权力场之“秘书腐败”的典型标本,秘书腐败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官僚腐败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之文艺作品的渲染,如电视剧《黑冰》、《省委书记》中的秘书,他们或向黑恶势力泄露重要机密,或干扰破坏反腐打黑斗争,或自己沦为腐败分子,掉进犯罪的泥坑。于是,腐败似乎成了秘书的基本特征,秘书群体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基于此,出现了四川绵阳市不再设立专职秘书的报道。可以说,秘书腐败的个案在有些人的眼里已经构成了秘书这个职业不应该继续存在的理由。以一些人的行为来从根本上否定一个职业的价值,一段时间以来,秘书职业出现了被妖魔化的倾向。在公众这样的认识中,秘书职业化进程必然受阻。事实上,正如某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秘书问题’是个伪问题,秘书腐败只是领导干部腐败演绎出来的一个‘细枝末节’”。[135]笔者认为,治理腐败与一种职业的存亡,可能存在联系,但肯定不是必然联系。否则,最应该取消的肯定首先不会是秘书。相反,进一步加强秘书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提高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大秘书队伍建设的力度才是防止秘书腐败的有效手段。

3.公众对女秘书形象的误读使秘书的职业化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女秘书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在企业中,秘书岗位几乎被年轻女性所垄断,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性别优势,诸如感情比较细腻、丰富,记忆力强,语言表达力强等在秘书工作中得心应手,并以勤勉、细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得到上司的肯定,她们是秘书从业队伍中的主力军。然而,不可否认,社会公众对女秘书特别是年轻漂亮的女秘书存有诸多误解,比较典型的就是“花瓶”、“情妇”、“二奶”,不一而足。“秘书”这个称呼与早几年的“公关小姐”一样,带了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暧昧味道。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源于一些女秘书本身素质不高,靠吃青春饭和凭借女性魅力去赢得上司的欢心,但与媒体的推波助澜和中国几千年“红颜祸水”的封建文化的积淀关系深厚,同人们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夸大解释有关。客观审视女秘书的职业状态,不难发现,公众对女秘书的形象存在着“误读”,这种“误读”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和潜在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但严重损害了女秘书的职业形象和人格尊严,也使管理者们作出不利于秘书职业健康发展的决定。如四川省委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暂行规定》和《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就明确规定“不得为男性领导干部配备女性身边工作人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男领导不能配女秘书,这种对女秘书服务对象的限定,在秘书职业化发展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是比较罕见的。我们不想评价这种规定在反腐倡廉中有多少价值,但这样的规定无疑给秘书的职业化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秘书教育特别是秘书高等教育的质量不高,使秘书职业化发展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机制

父传子,兄传弟的世袭和师傅传徒弟的个体教育已远离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建立完善的秘书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出大批的高质量的,符合秘书职业标准规范的,适合市场需求的秘书,是秘书职业化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我国二十多年的秘书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历史还不能为秘书职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保障,教育培训体系明显滞后。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的断层将严重影响秘书职业化的发展进程。该问题下节将作专题讨论,此处从略。

四、秘书资格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不高也影响了秘书职业化进程的步伐

2000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确定了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技术职业(工种)。秘书职业就是其中之一,《规定》的要求,凡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职业)工作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上岗。对在《规定》发布前,用人单位已经招用的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从事技术工种(职业)的人员,各用人单位应积极开展在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国家推行秘书资格证书应该说为秘书的职业化进程插上了翅膀。从推行的情况来看,规模在不断扩大,有数十万的人通过考核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主要表现在:

1.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与就业保障衔接不上或衔接得不够好

现实中,持证者上不了岗,无证者却顺利上岗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挫伤了考证人员的积极性。从近几年我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看,有证者并无明显优势。为了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政府和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与教育、人事部门密切配合,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制约,使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2.从业秘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还不深刻

不少人认为,考取资格证书只是从业前的上岗竞争,与在职秘书关系不大。从考证的群体构成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与庞大的在职秘书群体相比,在职秘书报考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偏低。

3.对实行秘书资格证书制度的行业划分不明确,片面认为资格鉴定只限制于企业秘书这一范畴

造成各行各业中对秘书的职业资格重视程度不一,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影响力不够广泛,职业资格证书的真正价值得不到体现。

五、用人单位聘用秘书的误区也影响着秘书的职业化进程

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也影响着用人单位对秘书的聘用策略,从现状分析,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聘用秘书的心态尚未完全成熟,还存在以下误区:

1.把秘书定位在“交际花”

这些单位只重视秘书的年龄和相貌,盲目地认为只要年轻漂亮,就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能在公关活动中过关斩将,达到目的。使得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靠着时髦的打扮和漂亮的脸蛋成为秘书的从业人员。

2.秘书的工具化

目前,我国企业已进入世界经济的竞技场,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企业的秘书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下,企业对秘书素质的要求更高更严了。但使用秘书侧重于工具性,如外语、电脑、公关,企业秘书基本上是被作为翻译、打印、跑关系等工具使用,忽略了秘书的参谋作用和助手作用,只是在中低层次的位置发挥秘书的职能。这种意识使秘书的作用没有得到更多更好的发挥,也使秘书辅助性的功能没有得到完全释放。

3.过分强调秘书对领导个人的忠诚

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秘书对领导个人的忠诚,认为秘书必须是“自己人”,他们不相信秘书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只认可血缘、乡缘等特殊的关系,只选拔或聘用“自己人”担任秘书,任人唯亲的现象在秘书的聘用过程中非常普遍。

秘书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秘书职业化进程现仍处在困境中,摆脱困境需要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需要秘书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建构和完善、秘书职业技能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秘书学学科体系的进一步高层次化;需要秘书人员增强自我职业意识,当然还涉及制度的完善与更新,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产生综合效应,问题才可能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