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矿藏原在“意蕴层”

矿藏原在“意蕴层”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戏剧《白毛女》在一次演出时,有位激愤的观众竟向舞台上的“黄世仁”开枪。这两起真实的故事说明了戏剧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基于上述两点,语文学习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从大纲可以看出,语文课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它并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语文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五、矿藏原在“意蕴层”

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杭州女艺人商小伶在扮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时,她把“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这几句唱得缠绵凄婉,沁人肺腑,活灵活现地表达了杜丽娘愿舍生命追寻意中人于地下的情怀。唱毕,商小伶倒地不起,当扮演春香的演员惊异地上前探视时,她已气绝身亡了!现代戏剧《白毛女》在一次演出时,有位激愤的观众竟向舞台上的“黄世仁”开枪。这两起真实的故事说明了戏剧有震慑人心的力量。人们在欣赏戏剧时,常常会和剧中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岂止戏剧或戏剧文学具有这种力量,事实上小说、诗歌、散文同样也有这种功能。从纳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来看,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是文章的精粹。“言为心声”,这些作品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郭沫若说:“为情而造文。”在创作时,如醉如痴,不难看出作者写作时强烈的激情。事实上,作为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强烈真挚的感情凝聚而成的。司马迁曾精辟地概括了我国历代名篇产生的根源,他在《报任安书》中说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再从作者写作的动机看:司马迁写《史记》是“发愤而为之”,韩愈、柳宗元提出文章是“为不平而鸣”;欧阳修写文章是为“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鲁迅先生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他作文“实为公仇,绝非私怨”,写《狂人日记》、《祝福》“意在暴露宗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说得更好:“在朝鲜战场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祖国的朋友们。”

基于上述两点,语文学习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1990年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大纲可以看出,语文课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它并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语文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文字为表,思想感情为里。文章的思想感情离不开词句篇章的表述,学习中如果离开词句篇章架空地分析思想内容,文章的思想性就会失去光泽;学习词句篇章,如果不“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深入分析和体会词句篇章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就显示不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不能真正学到语言文字的本领,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符合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特点,才能全面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才能真正潜移默化。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发现和体验课文中的意境美;发现和感受课文中的山河美;发现和感受课文中的人物美;发现和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艺术美,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等思想认识。

(一)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人物美,以陶冶情操,培养热心为祖国建设的高尚品德

人物描写是小说创作的重要一环。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往往寄托着作者的美好理想。读时细细品味,就会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夜走灵官峡》中,作者杜鹏程浓彩重墨正面刻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工人的后代——成渝的形象。他聪明机智,倔强坦率,有一颗关心祖国铁路建设的心。在作者的笔下,成渝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人物,然而作者精心写作,都是为了写他的父母。

成渝的爸爸是个“开仙(山)工”,妈妈是个工地交通指挥员。在作品里,他们都没有正面出现,只是通过成渝手的指向向读者展现了他们工作时的两个画面。但是由于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都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对下一代的影响和教育,揭示出我国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精神和主人翁面貌。在作者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心在纸上跳动,他们那种坚毅的精神在字里行间闪光,他们那种公而忘私、因国而亡家的崇高感情紧紧扣住了我们的心弦。作者塑造的这三个正面人物能给人以美的力量教育。这是形象的美感教育,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我们在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善于发现人物的外表美,更要善于去领会人物的心灵美。从成渝的父母这样的人身上,可以去体味劳动人民的劳动美、生活美、品德美,进而引发对全心全意投入祖国建设的人物产生美感,这有利于培养从小就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的人物传记无疑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材料。统观教材,大体选了忧国忧民、勇于改革、舍生取义、清正廉洁、纳人善言、勤劳治学、社会主义的英雄这七类人物形象,抓住这七类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对提高思想认识能力有很大作用。就以“忧国忧民”为例:

上下求索,投身汨罗的屈原;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亲匈奴葬身异域的王昭君;“我自横刀向天笑”,从容就义的谭嗣同;“以天下为念”,“百死不辞”的林觉民;“与城为死”,“慷慨赴义”的史可法……他们无一不是为了那灾难而深重的祖国,或舍生取义,或杀身成仁,其功业足可彪炳千古,光耀后人。

(二)发现和体验课文中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所谓意境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物的高度统一,它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一首思想深刻、意味隽永的诗词,或借物抒怀,或寓情于景,或直抒胸臆,或曲径通幽,往往要描写出一种意境。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表达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着重表现在父亲送儿子上车和买橘子两件事上。作品中的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浦口车站的?阅读课文使我们联想到这是一位刚刚经受了“奔丧”、“赋闲”、“变卖典当”重重打击后,还在惨淡生活中挣扎的父亲来到车站为儿子送行的。这就为作品中的父子的分别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显现出父亲为儿子送行特有的一种深情。临别时,父亲坚持要为儿子买橘子,办这件事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吗?难道是必不可少的吗?这又可以触发到我们的进一步想象:一位不幸而又年迈的老人,负着臃肿、沉重的身子,用尽全身力气爬上月台,仅仅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而此时此刻的儿子,眼望着为自己前去的已经步履维艰、老态龙钟且尚风尘仆仆地为生计奔走的老父亲的背影,骨肉爱怜之情怎么会不油然而生?父亲爱子之切,怎会不催人泪下?这就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知识分子颠沛流离、艰苦重重的不幸生活,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小资产者同样逃脱不了没落和崩溃的命运。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父子之深情,社会之衰败”,循着这样的思想脉络,就能把课文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掌握住,从而受到教育。

(三)发现和感受课文中的山河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高尚的美好情趣

如《济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奇特的风景,这里“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洒着阳光,暖和安逸地睡着,只等待春风来把它唤醒”。

首先,让我们朗读,品味课文,借助娓娓动听的视觉形象,脑海里马上会呈现一幅声色俱佳的画面,产生“身在画图中”的美感,进而展开想象,从济南的冬天联想到融融的春意,把自然美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还从济南的冬天联想到祖国的山河锦绣,绚丽多姿,进而认识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有责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做到了这一点,才算体味到课文描述的山河美的精髓,这样不仅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

(四)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主要情节,深入文章精髓,掌握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捕蛇者说》的中心是“赋敛之毒,甚至毒蛇之毒”,作者运用了对比方式,揭露了社会矛盾,从“生”与“死”、“安”与“危”、“暂危”与“常危”、“后死”与“先死”四方面的对比,证实了赋敛甚至于毒蛇。这样突出了中心论点,按序排列四个论据,像四方的卫士,在向主帅汇报军情,证实了主帅判断完全正确,从而增加了我们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的爱。

另外,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表现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说明文,都写得极有魅力,它们都从某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美,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建筑、园林、文物的同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与创造美的能力。此类作品,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趣味与美的光彩,读后不仅会激起我们对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会增强对人类改造世界、建设生活伟大价值的认识,无疑对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