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梦的哲学意蕴

中国梦的哲学意蕴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梦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国家内部的发展潜力,民族深处的集体意识,人民心中的共同夙愿。
中国梦的哲学意蕴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杨刘保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中国社会百年来的抗争与奋起、追求理想凝练为三个字——“中国梦”,概括为三个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总结为一句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理解这三个字、三个词、一句话,需要我们有哲学思考,需要我们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

一、中国梦的系统性思维

系统往往都是一个内容完备、深度耦合的整体,是各种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实然存在。中国梦是一个方程式,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缺少其中任何一项,这个方程式就变成了不等式,这是系统的完备性;中国梦是一个三角形结构,这种结构最牢固,彼此互相照应,互相支撑,给人以力量感,这是系统的稳定性;中国梦是一个立体的坐标系,梦是交汇点,是原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围绕原点向外延伸的三条“射线”,没有终点,这是系统的开放性;中国梦的实现要有“三驾马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支强大的梦之队和所有社会成员汇集起来的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是中国梦的强大牵引力,“三驾马车”必须齐头并进,这是系统的协调性。另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征途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和最终指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

二、中国梦的求同性思维

中国梦不是个人的梦,个人的梦想千差万别,有大有小,中国梦是全体国人的梦,这种梦想需要寻找全体国人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即最大的价值共识。无论是国家富强,还是民族振兴,抑或是人民幸福,都能在最大程度上被国人接受和认可,这三者就是我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我们共同的心声和期盼,就是我们进一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力量所在、源泉所在。中国梦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国家内部的发展潜力,民族深处的集体意识,人民心中的共同夙愿。通过深度挖掘,通过去异求同,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价值认同,形成推动发展的巨大洪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不会遥不可及。梦想谁都可以有,谁都可以谈,但实现梦想之路只有一条,就是实干。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全体国人具备一种共同的意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缺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不仅要“动口”,更要“动手”。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脚踏实地,以实干为船,以梦想为帆,我们才能托起伟大的中国梦,梦想才会不断照进现实。

三、中国梦的实践性思维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为了拯救国家于累卵,挽救民族于危亡,解救黎民于倒悬,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可是,他们都没能找到解开中国迷局的金钥匙。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终于在正确的道路上开启了追梦的征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真正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光明之路和光荣梦想的召唤下,从历史的深处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为人民谋幸福是一代代真正共产党人奋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的目标与任务。正是有了为人民谋幸福这样的目标追求和价值选择,才奠定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国为民而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历史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历史也将继续昭示未来: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梦想的人民性,始终如一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梦的实现才能找到依托;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梦想之航向,中国梦才有滚滚前进的车轮。

四、中国梦的过程性思维

世界是运动的、发展的,梦想是多样的、复杂的、历史的,它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国梦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延展性。中国梦的追寻不是今天才有,而是从历史的更深处走来,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并体现出来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梦就伴随着国人的奋起与抗争,伴随着百年的荣辱与兴衰,在百年奋斗的过程中,我们成就了卓越,我们铸就了辉煌。但是,中国梦却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在面对中国梦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不同,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是阶段性目标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在动荡的年代,我们追寻的梦想是安定;在安定的年代,我们追寻的梦想是温饱;在温饱的年代,我们追寻的梦想是小康;在小康的年代,我们追寻的梦想是尊严和公正。而所有这些时代性、阶段性的梦想,无不是中国梦的真实体现。而且,不同的时代对同一种梦想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层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梦想常常表现为吃饱穿暖。而今天的梦想已经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物质逐渐丰富时代过渡到了家庭生活信息化的物质极大满足时代。因此,梦想呈现为一个不断跃升的过程。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面对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时局背景,中国梦的层次需要不断提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五、中国梦的创新性思维

中国梦是革故鼎新的梦。《周易·杂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不断创新,需要推陈出新,需要消化吸收再创新。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新求变、创造明天,就是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拓新境界。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意味着突破,突破原有的理念,突破原有的体制,突破原有的机制,突破原有的格局,等等。没有创新性思维,“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工作就会弱化”,梦想就会成为空想,中国梦的实现最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成为基础不稳、质量不高、结构不牢的空中楼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新的视角发现问题、做出谋划、开拓进取、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创造。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新形式,有些是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提升创新的意识,更新创新的理念,完善创新的制度,改进创新的方法,等等,让创新真正成为中国梦实现的助推器和播种机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