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蕴·形式·感受

意蕴·形式·感受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讲”,实际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析。所选的作品即要典型又要有代表性,能一目了然的说明课堂所讲内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其次,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育方法上要尽量避免满堂灌,如果整节课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仅仅处于被动的听和看,没有主动的活动,就会使欣赏的作用和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

意蕴·形式·感受

——谈谈美术欣赏的教学

孙涛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三大课业之一,它与绘画教学、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活动的教学,它对于学生丰富和扩大美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因此,美术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美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当时人们审美情趣的具体反映和审美意识和结晶,是艺术家对美的事物及其形式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探求的结果。

美术欣赏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一件美术作品。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领会其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在欣赏过程中明辨美与丑,评价优与劣,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教育。

一、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作品和学生之间起到如下作用:

1.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审美感受力。教师既是欣赏者又是讲解者应自始至终饱含着被美术作品激发出的情感,讲述时自然带着感情色彩,传递个人独特的感觉和发现,这种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甚至会左右学生的情感。

2.人们欣赏美术作品,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各有主动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指欣赏者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受主观情燎的作用,发挥联想和想像,或是重新再现客观事物形象;或是对其重新加工,改造和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使艺术形象表现不存在的现象变成欣赏者的内心存在。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联想与想像,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使学生内心深处与艺术形象产生共鸣。

3.教师应通过美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其内容、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形式美的所在,使学生从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感性阶段跃人理性阶段。

4.在引导学生欣赏之前,应向学生提供美术家和作品的相应知识和欣赏的经验方法。但在欣赏的过程中,则要少用分析的方法。欣赏是情感活动,分析则是理智活动。欣赏的时候,教师若分析评论过多,就会妨碍学生情感的激发,使欣赏的兴趣受到破坏而降低,乃至消失。

5.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以辅助教学手段借以加强教学效果,如图片及电化教学手段等。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美术欣赏课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赏美术作品达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接受教育、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由于人们所受教育、生活经历、环境等种种条件不同,因而人们审美能力的高低各不相同,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差异。受这些审美经验的影响和局限,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是机械的物理反映,而是像美术家通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和表现生活一样,用自己的美丑、善恶、真伪、优劣标准去评价美术作品的价值。实际上,如果没有欣赏者的联想和再创造,美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美术作品的观赏活动,必然会伴随着观赏者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的补充,只有这样,艺术晶的社会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所以,美术欣赏教学必须使学生对生活产生联想,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兴趣。

美术欣赏教学,虽然是通过直接观赏美术作品的形式来完成。但是,教学的辅导方式主要是依靠语言的表述能力、丰富的学识和艺术修养。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和形式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讲”、“看”、“谈”的结合方式。

教师的“讲”,实际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析。分析美术作品应当确定其艺术形式,区别作品的类别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再看内容,引导学生即看画面表现的形象、情境,又要感受美术家倾注的感情与情绪的表达方式以及画面的内涵,其次将美术作品与美术家、作品产生、创作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认识其间的关系,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再次从剖析形象人手,多侧面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形象的塑造是美术家思想感情与艺术功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整个作品的精神力量所在。只有深入剖析形象,才能使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有所认识。尤其是现代派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其构成的形式和材料的运用,本身就是美术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方式,其形象已超越了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其中以点、线、色等抽象的构成就成为作品的艺术形象。因此,解释现代派作品的艺术形象,是探索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的必然途径。然后抓住作品的特征,做有本质意义的分析。作品的特征是指美术家独特的构思、表现手法和风格,最后,从表现技巧和艺术功力上看,作品的艺术成就。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要有非常好的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同时还需要精湛的表现技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的“讲”应做到:

1.概念准确、层次分明、语言清晰、简明扼要。切忌平铺直叙、语言平淡、动作呆板。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要善于运用暗示教学和体态语言,用语言、动作、声调、表情结合作品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讲的内容应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没有专门的欣赏课,只是结合教学进行有关的作品欣赏。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学生心理、生理变化较大,在讲课内容和方式上都应有所不同,对低年级的学生讲课时,理论性可以不必太强,语言的选择应尽可能儿童化;对中高年级学生讲课时,语言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讲清知识点。

3.讲课的时间和内容的简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灵活掌握。

4.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所欣赏内容的真实想法,有重点的进行剖析和概括。

“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的欣赏活动,是美术欣赏课的主要内容。一般有三种形式:

1.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对某个专题范围之内的作品进行欣赏,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要具有一定的系统和深度。欣赏时也要重点突出,可以造成一两件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点带线,启发学生思维;也可以事先提出问题,在欣赏中或欣赏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提高。

2.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要服从当堂教学的需要,是为配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设的,因此处于辅助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占用太多时间。所选的作品即要典型又要有代表性,能一目了然的说明课堂所讲内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

3.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组织学生到现场实地进行欣赏活动。例如: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珍藏美术作品、访问画家、观看技法表演、观看美术录像和电影、观看产品造型和商品装饰。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一生影响很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将各类美术作品,各种流派的特征、各位画家的风格向学生做全面公允的介绍,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偏爱去影响学生或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其次,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育方法上要尽量避免满堂灌,如果整节课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仅仅处于被动的听和看,没有主动的活动,就会使欣赏的作用和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用谈话法,鼓励学生谈出他们各自的感受,使学生变被动的听、看为主动的思维。

第三,要认识到,批评也是欣赏的一个方面,是美术欣赏活动的深化,应允许学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从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作品的评判。

“谈”,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感受交流。是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认识的较好形式,教师事先应有谈话提纲,也可以准备好一些题目,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先思考,然后再交流感受。“谈”的时候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一起思考,不要总是某几个人发言,必要时教师可指定发言。

四、绘画作品欣赏教学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清被欣赏的作品属于哪一个种类,然后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个性、绘画语言的特点等。此时,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耐心观赏,仔细品味

绘画艺术虽是直观的,但欣赏时却不宜“走马观花”,一掠而过。我国艺术家把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叫做“读画”。一个“读”字,指的就是静观默察。仔细揣摩的欣赏态度。运用绘画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抓住视觉艺术的特点,井注意线条、色彩、形体等绘画因素的审美功能。古人说:“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其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同关,不甚难哉!”人物内心微妙的活动,画家寄情于山水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亦即作品中所蕴藏的“画外之意”,在画面中无法直接表现出来。但他们却都隐藏于种种特定的直接描绘之中。因此,我们不仅要把线条、色彩各自的表情特点看作一个系统,而且要把线条、色彩、意境等联系起来,把形与神联系起来,看作是整幅画的系统,这样才有利于创造性的接受这门艺术,从中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面对一幅绘画作品,只有仔细观察、反复品味,依据画面线条、色彩、形象等的“种种”暗示加以想像,才能真正触及作品的主题、神韵和丰富的内涵。如果以为一看就懂,那将无法体会和理解作品的奥妙和作者的独特匠心

2.整体观念与绘画技能并重

绘画作品的美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即包括整体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也包括具体的表现形象、表达意境的形式美和手段美。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中,美的元素又是各种各样的。如:构图的疏密、节奏、韵律;色彩的对比、谐调;线条及笔墨的刚柔、曲直、虚实、干湿、浓淡,以及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工具所具有的特性和不同效果等等。欣赏绘画作品,既要着眼于作品大体上的气势、神韵和意境,又要注意艺术表现方面的具体形式与手法,对于欣赏者来说,如果顾比失彼,将会难于全面,深刻的领悟与把握绘画作品的艺术成就,也难以得到更美的享受,既重视绘画的技术、技巧,同时又重视运好这些技术、技巧所创造出的意境,并把意境美介绍、传达给学生,这是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的经常性工作。

3.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多方面的修养

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美术教师的要求。美术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其涉及面之广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所以,面对丰富多样的绘画作品,欣赏者除必须有一定的绘画知识乃至一定绘画实践外,还应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例如,欣赏中外古代名作,就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为完美的统一体的艺术门类,在欣赏时创需要有文学、书法、篆刻方面的因素的制约,某些知识和修养还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因此对不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大量、准确、详实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修养,在将绘画作品的艺术美介绍、传达给学生的同时,也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以提高。

五、工艺美术的欣赏教学

1.从作者的“匠心独造”中体味美

在工艺美术设计和制作中,材料对于创作者来说有时会是一种制约。有的材料非常珍贵不能破坏、浪费。比如,玉石、金、银等材料。有时材料虽不珍贵,甚至是废弃物,如树根、树皮、羽毛等,但艺术家却发现了它们独到的美的所在,“因材施艺”,制作出完美的艺术品毕加索就曾利用废旧的自行车把和车座,经重新构思、立意、组合创作出《公牛头》,便是极好的例子,教师在工艺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由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性质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其立意构思的良苦用心。以及达到突破和美的升华,从作者的“匠心独造”中去体味美。

2.从制作工艺中看韵味美

工艺美术的艺术感染力,既来自形体的处理(色彩的运用,特质材料的特性),也来自制作工艺的韵味美。这种韵味美,是由于生产技术和加工手段对工艺美术的限制,而萌发的一种特殊的美感,例如,通过现代工业加工生产的工业美术品(电冰箱、电视机、手表、精密仪器等)除形体结构和材料特点外,那严格、科学的机器加工工艺,既展现了一种特有的精确、规整美,又有不同的生产工艺,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情趣与韵味。蜀绣、苏绣、湘绣等手工产品与机绣相比韵味就大不一样。前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后者出自机器,相对前者严谨、科学一些。陶瓷受生产工艺的影响,作品经过烧制后,往往会出现连作者预先都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总而言之,工艺美术晶的制作工艺上的情调和趣味是多种多样的,比其材料的美更加抽象,但它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审美因素,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的向学生介绍制作工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六、书法的欣赏与教学

古人说:“书画同源”。汉字最早是“画成其物”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几经演变,变成了今天的方块字。汉字是平面上供视觉静观的形体单位,其笔画、结构、布局等无不受到平衡、统一、和谐等形式美规律的制约。因而,汉字既具有社会实用性,又具有造型艺术的基奉因素。书法艺术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之一,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内心再创造。欣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书法艺术美的构成因素的不同风格特点

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两个客观因素和一个主观因素构成。客观因素:一是由线条组合的汉字的感染力;二是毛笔的艺术表现力。主观因素,即书写者本身特有的功力、情感、修养、气质、人品等的弘扬。任何书法家在创作时,总是超过对汉字形式的重新造型,把自己的情感自然的融进去,一方面使汉字形体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又赋予这变化的形体以生气、意蕴。因此,书法的风格特点有多方面的表现: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从书体上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从不同的书法家来说,王(羲之)潇洒秀逸;欧(阳询)劲峭严谨;颜(真卿)浑厚大度;苏(东坡)绵里藏针,米(芾)沉着痛快;张(旭)如走龙蛇。众家手法纷纭,各领风骚,教师应使学生了解不同书家的不同风格特点。

2.把握形势美的基本法则,深入体味书法艺术美

书法的欣赏过程,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由外至内,而后再回转过来的内心体验,创造与陶醉的过程。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形式美的能力。一般地说,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平衡、对称、统一、和谐等。其中和谐是形式美的最重要的法则。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最主要的是看它和谐与否。表现在书法艺术中的和谐有:对称的和谐、整齐的和谐、反差的和谐,变化的和谐等等。具体说来,有全幅笔墨浓淡、分黑布白的和谐;有运笔疾若奔马,缓如春风,用力轻灵凝重的和谐;也有黑白布局以及落款钤印等方面。所承现的参差避让,呼应顾盼,疏密零散,大小偏正等的和谐。“多力辛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中国的美学思想向来崇尚“阳刚”“阴柔”之说。“阳刚者,力之外露者也;阴柔者,力之内蕴者也。”这是两种风格的力度美,尤其对于具有“阴柔”力度美的作品,要将之与飘浮、软滑区分开来,在欣赏时要细加品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形式美、笔法、墨法人手,既要看到一点一划、一撇一撩所用的力度、笔墨的浓度,还要看到每个形体间的距离,分布等的统一、和谐。因为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幅书法作品单独就某个或几个字来看,不仅难以看出形式美来,而且似乎还很别扭。但一放进全篇中就浑然一体,增色生辉了。相反,有的字孤立地看还不错,但一放人整体之中,不仅体现不出它的美,还可能给人一种全篇格格不入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不能实现整体的和谐。最后,从整体上体味作品的意境美。意境美是历代书法家所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作品的灵魂,欣赏书法作品,就应像欣赏一首诗,一支乐曲那样,不仅从它外在的形式去获得美感,还应从中悟出书家在创作时所想、所追求的精神实质。唯其如此,才能与作品相沟通,才能唤起联想,产生共鸣。当然,书法的意境是朦胧的、抽象的,欣赏者并没有必要找寻出具体的内容。

形式美的欣赏,力度美的品味、意境美的领会,是欣赏书法艺术的要点,三者归根到底应统一到对线条运动的把握,书法的基本手段是线条,高明的欣赏者,要善于将书法的静态造型还原为线条的运动过程。书法作品只是艺术品,是借助线条运动构成的特殊画面,书法艺术欣赏就是要通过对“形”的体味,发现线条运动的轻重缓急和力度变化,品味出其中的另外一层意境。

“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对于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来说,他们将进入的是一个全方位的视觉艺术世界。这个视像包括了各种基础的美术与表演,纷繁复杂的视觉符号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真实世界,而欣赏和理解这些视觉形式正是一个人的基本要素。美术欣赏教育正是培养这一素质的最佳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