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动化的意蕴

活动化的意蕴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星期天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彬彬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我去的时候,彬彬刚做完一份数学试卷,朋友正在检查。彬彬认为这道题是正确的。我让彬彬拿来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变成两小根,然后让彬彬用这三根火柴摆一个三角形。

一、活动化的解读

活动就形式而言,包括外在活动(身体、双手)和内在活动(心理、大脑);就实质而言,包括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外在活动和感性活动具有外显性,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实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对象化过程;内在活动和理性活动则具有内隐性,是主体在大脑中进行的建构和思维。如果说外在活动是看学生实际“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内在活动则是看学生“想”了什么、“想”得怎样。活动化教学强调通过学生的外在活动和内在活动,经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达到教学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1]

只有把外在活动与内在活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活动化的内涵和意义,否则就会出现理解和实施上的偏差,即窄化,把活动局限于外在的活动;浅化,把活动局限于感性的认识;泛化,把学生所做的和所表现的一切都称之为活动。

学科活动指的是学科完整学习所需要的一系列认知的、社会的和行为的活动。从教学的角度讲,学科活动这一概念蕴含着这样三层意思:

第一,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来进行学习,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直接的讲解和传授。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自我活动(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学习不仅要用学生自己的脑子思考,还要用学生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不能替代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思考,不能替代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第二,强调必须通过经历一定的过程和完成一定的任务进行学习并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从教材上获得结论。活动是一种过程,这是最重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以走捷径,一定要经过若干道程序、若干个步骤、若干个环节,就像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人的饮食过程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挫折和挑战,但它却是学习和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下面这则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

星期天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彬彬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我去的时候,彬彬刚做完一份数学试卷,朋友正在检查。突然,朋友眉头一皱,指着其中一道判断题大声说:“这么简单的一道题你怎么做错了?”我拿过试卷一看,是这样的一道判断题:小明用4厘米、5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彬彬认为这道题是正确的。朋友的妻子也火上浇油地训斥孩子:“学习就是不用心,昨天不是才让你背过定理么?怎么又糊涂了?”

当着外人的面被训斥,孩子觉得很难堪,小脸通红通红的。我赶紧解围:“来,彬彬,叔叔就是教数学的,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孩子就是孩子,一听做游戏,马上兴奋得不得了。我让彬彬拿来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变成两小根,然后让彬彬用这三根火柴摆一个三角形。孩子怎么摆都不行。我趁机问:“两根短棒之和等于第三根能围成三角形吗?”孩子摇摇头。我把其中一小根再折去一些,彬彬说:“两根短棒之和小于第三根,更不行了。”“那怎么办呢?”孩子看了看火柴棒说:“只要把其中一根小棒加长点,让两根小棒之和大于第三根就可以了。”“嗯,真聪明!”我对孩子竖起大拇指。

接着,我在那根完整的火柴棒后面加长,在它后面又加上了一根火柴棒,并用皮筋固定好,然后对彬彬说:“你再试试,看还能摆成三角形吗?”他一摆,又不行了,我问彬彬:“这是为什么呀?”彬彬看了一会儿说:“因为这一根加得太长了,比那两根小棒加起来还长。”我见时机已到,就问孩子:“如果要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根小棒有什么要求?”彬彬想了想说:“其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必须比另一根长,而且是任意两根。”“其实这就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现在,你知道这道题为什么做错了吗?”彬彬点点头说:“因为4+5<10,所以它不能围成三角形。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我绝对不会再错了!”

记得陆游有这样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要想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必须经过亲自实践,才能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做教师的和做家长的一定要有耐心, 多花点时间, 多让孩子亲自试一试。请记住: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 [2]

第三,体验和感悟是活动的内涵。“感受是个体对经历的过程、活动对象及其关系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与评价;体验则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发生的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3]有活动没体验,活动就会变成一种形式、一个空壳,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活动内在的本质特征,也是激活知识的主要渠道。体验和感悟意味着学生的生命参与,即学生身体、心理、精神全面参与活动。有所感、有所悟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成长,也正因为这样,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才是值得的。

总之,“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价值不在于结果之中,而在于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必须具备两个特性:一是完整性,二是层次性。“首先,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完整性。完整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包含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两种基本的活动形式,涉及外部活动的内化与内部活动的外化两个双向转化过程。其中,外部活动主要包括感知活动、操作活动与言语活动,形成的是相对低级的心理技能;内部活动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形成的是相对高级的心理技能。正是通过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的内化和内部活动向外部活动的外化,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意发展才得以实现。其次,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层次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相应地,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根据学生对知识(或实物)的作用程度,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般涉及感知活动、操作活动、认知活动、实践活动、欣赏活动、评价活动和创造活动等层次。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水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般又会经历感性水平、知性水平和理性水平三个层次。其中,感性是一种表面的、模糊的、没有理由的初级认识能力,知性是一种初步把握事物联系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理性则是一种把握事物本质、能够做出适当判断和决定的认识能力。”[4]

二、活动化的特殊形式

活动化学习强调的是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但就其切入点和着重点而言,活动化学习有一些特殊的典型形式。

(一)操作学习

“操作学习区别于其他学习形式的突出特征是,学习者是在实际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进行学习的。其对象是实际事物或学习者自身的身体器官动作,而不是文字符号、他人或事物的形象;形式是实际动手操作,而不是言语行为或静听、静观、静思。操作学习主要在两种活动中展开,一种是工具性的操作活动,它以物质性的工具作用于实际事物,如制作、实验、劳动、工具游戏、雕塑、绘画和器乐演奏等;另一种是身体器官活动,其特征是,活动者以自身身体器官的动作为操作对象,如唱歌、跳舞、戏剧表演和各种体育活动等。”[5]

(二)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照刘景福、钟志贤的研究[6],可归纳出项目学习的以下特征。

1.有一个驱动或引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即“项目”。它是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指学业问题(认知性的问题),是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的。

2.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图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网页、戏剧表演等。

3.关注的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为“项目”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认识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

4.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合作。

5.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项目学习的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产品具有社会应用价值。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与社区或某种实际生活情境接触。

6.学习过程强调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进行探究。项目学习具有探究性特征,学生通过探究完成项目。

7.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如多媒体和互联网等。

(三)做中学

“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理论。他把教学过程看作“做”的过程,主张学校里知识的获得要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相联系。杜威将“做中学”教学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了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学生必须负责一步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方法。第五,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使这些思想意义明确,并且由自己去发现是否有效。[7]

这五个步骤鲜明地体现了杜威“做中学”的原则,即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在“做”中验证所获经验的有效性。

在阐述“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时,杜威对传统的授课形式提出了批评:在一行行整齐排列着桌椅的教室中,学生只能“静听”,而没有活动的情境,只能“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却无从发展儿童创造与思维的能力。杜威所倡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活动教学,所以,课堂上要为儿童准备可以充分活动的地方,备有适合儿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工具,要在学校里设实验室、工厂、园地等场所,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而不是静坐在整齐的桌椅前听教师系统地传授间接经验。

(四)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从课程角度讲,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一门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地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形态,它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讲,它是一种以活动为途径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社区服务(服务活动)进行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实践活动)进行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研究活动)进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