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将形成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本文将通过对“学习”的重新认识和“共同体”的理解寻求其理论基础,分析在实践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的途径。那么如何来改造课堂环境,来建构适合“学习共同体”这一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作了如下探讨。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 钱鲁杰

内容摘要新课改并伴随着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就要寻求和重建新的教育模式。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将形成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因此,在以生命化教学为核心的指引下构建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作为德育阵地的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中,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将通过对“学习”的重新认识和“共同体”的理解寻求其理论基础,分析在实践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的途径。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是教育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渴望彼此之间的对话和沟通,让自己的声音有一个对话的平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重视生命,走向生活”,因此,建立一种基于对话和沟通的学习共同体的平台尤为重要。

那么何谓学习共同体呢?本人认为:基于课堂教学实践下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教师、辅导者、专家等共同构成的团体,通过参与、活动、反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构建一个独特文化氛围的动态结构。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就犹如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是一个与学习者学习方式始终相一致的环境,它是开放的,动态变化而又相互依赖,具有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自我调控。那么如何来改造课堂环境,来建构适合“学习共同体”这一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作了如下探讨。

一、教育的生命化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教育,使教育回归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我们改善课堂系统的外部环境,应从思想上着眼,融化坚冰,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从而来指导实际。所以,“教育生命化”的理念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这块沃土的养分,积极地进行造血。

因此,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渐进生态化,破除传统的、僵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就学生而言,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师生共在的课堂应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尤其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兼顾着德育的任务,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不仅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激励,用外在的动力来催发内在生命的活力。在政治课堂中,回归生活,源起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体现生命的价值,创设和谐的情境,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成功开启学生共同体这一良好组织的大门。

二、师生的民主和谐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因素

反思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控制者,体现权威性,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体现服从性,结果课堂成了智慧的屠宰场,使教与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地进行。而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是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张扬个性,表现创造性。体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一)建立相互协作的教师共同体

不同的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水平、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在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如政治学科),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位教师的差异就是教学资源,作为课堂实践的指导者,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资本,因为差异性是相互协作的动力和源泉。有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的新观念最多的是从自己的同伴那里学来的,在合作氛围浓厚的学校,90%的教师这样认为,在合作氛围淡薄的学校,教学的思想状态总体上往往停滞不前。(1)正如弗莱尔所言:“藐视团队合作而独自行动无疑是自杀的最好方式。”(2)因此,我们要着手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共同体。

(1)改进教研组。现在的知识更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彼此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求各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传统的教研组的设置都是以学科为单位实行专业化分类,尤其是从综合课程的教学来看,更需要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就政治课而言,它与历史、地理的知识联系就相对比较紧密,比如在教授主次矛盾的内容时所引用的例子——锦州之战,锦州独有的地理位置,国共两党当时力量的对比及选择锦州作为辽沈战役的首攻地等内容就很好地体现了政治、历史、地理三课知识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研组的设置上,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办公,这更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学的开展,或者以相互关联的学科为主组建新的教研组,提高工作效率,资源共享。

(2)集体备课制。教研组的改进也为集体备课创建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因为以年级和相关学科组成的教研组,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集体备课应成立备课组,重点是在备课过程中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学生为完成学习目标而进行的自学、讨论、探究等活动,设计出教师在学生活动时组织、启发、引导、评价、激励等技巧。而在利用集体资源时,注重独立思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时调整,“因为不同的意图,必须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访问和认识同样的材料。”(3)同时进行及时的反馈总结和交流,为下一次集体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3)观摩课堂教学。这里一般包括听课、反思、交流、研讨等活动。“学习共同体”理论下的课堂是开放式的,应热忱地欢迎各位学习者的参与,通过听课,可以互相学习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吸收教学经验及在实际教学中的技巧;另一方面,可以实际感受集体备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在课堂观摩教学中,更要注重反思、交流与研讨。“如果不进行批判和反思,我们生活在当今也无异于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我们就永远只能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任何事的意义,于是任何时候的教学都在实现别人的思想。”(4)在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将自己在观摩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或成功案例提出来交换和共享,促进信息流动和成功经验的推广。在分享式讨论中进行批判式对话。及时地跟进和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学导师,协作活动。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要担当起指导经验不足教师的使命,经验不足的教师必须虚心与老教师一起钻研业务,骨干教师带一般教师,使合作与教师间的友谊共同发展。通过交流,表达不同见解,抒发情感体验,并进行反思分享。同时,还要协作完成综合探究课,研究性学习课题和各种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指导。

由此可见,教师协作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生成性,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和合作意识,从而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充实能量。

(二)建立相互学习的学生共同体

相互学习的学生共同体主要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必然要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整体。而在实际中我们往往强化竞争而弱化合作,导致团队意识匮乏,形如一盘散沙。孟万金老师曾对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进行调查发现,其实竞争性学习中的学生目的是为了被人感知,能够更多地引起他人的注意,体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和对团体的重要性,但引导的方式和过程不到位。而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活跃的课堂恰恰有利于建立这样的一个合作的学习团体,展现个人价值。

(1)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竞争在团体发展中不可避免,正当的竞争是为了更好地合作,有竞争才能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为集体作贡献。缺乏竞争意识的个人和团队很难开展高质量的合作。我们要通过竞争深化合作,在合作中发展竞争,从而源源不断地提供合作的动力和实力。当然,这里的竞争是正当竞争,不是把个人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基础上的扭曲的竞争意识,学生要端正态度,胜不骄,败不馁,互帮互助,共同奋进,使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

(2)合理搭配,开展活动,互帮互助。要进行合作性学习,就要形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和组际展开合作与竞争,让每个人感受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在学习小组形成后,内部成员就要进行分工,只有责任到人才能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合作成功。但分工也要视共同的课堂学习任务而定。就政治课的综合探究课而言就可分成资料收集者、资料分析者、撰写者、发言交流者等。当然分工不分家,小组是一个整体;同时,还要进行定期的轮换,实现换位思考,促进学生相互理解和多方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体验组织协调、积极参与并保证资源的开放性,多进行组际的交流,同时进行多样化与发展性的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肯定还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就要记录下来,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这样,组内同学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共同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通过建立相互学习的学生共同体,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密切学生情感,培养交际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沟通,促进全人发展。

(三)建立相互交流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学关系就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同时要改造课堂环境,就要让课堂走向合作性的课堂,其更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共同体。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5)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合作探究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构建,其教学效果肯定是远远胜过教师的灌输。

(1)体验课程,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体验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是可以被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和体验到的课程,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教师作为共同体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过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意趣盎然的政治课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个人消费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自身的消费行为入手,谈自身对消费行为的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应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不妄加评判,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气氛中获得成功感。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也可以师生共同探讨,在共同探讨中激发思维的热情,开阔思路,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2)冲破思维定势,倡导首创精神和探究精神。教师的职责是要唤醒学生被压抑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欲求。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6)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奉教科书为唯一的信条,社会时刻在发生变化,学生在社会中的情感体验在很多地方与书本相悖,所以在共同体内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能力,探究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因此,我们要在活动课堂中进行多方交流。如在教授民主选举内容时,可以设计活动:村委会主任的选举,让学生直观感受何谓直接选举,通过教师的自制教育,学生竞选投票选举提升理解,让内容生活化;再比如在讲文化创新时,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学生的吃着手,设计创新菜,来体现创新的能力和理念,既活跃了课堂,也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懂得了创新。

(3)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师生共同关注。结论是学生获得的知识,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历程。结论教学,偏重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实验、思维所得到的结果,而忽视认识活动的方法,这不利于培养思维缜密的学生。过程教学,将教学活动的目标既指向认识活动的结果,又指向认识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理解学习过程的同时,学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它是情境教学,易造就创造型人才。学生应追求批判性的思维。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行为标的

一个学习型校园的建立,必然需要一个学习型班级的支持。而学习型班级的建设,则要进行小班化教学改革。因为班级规模过大,会对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并把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班级管理上来,忽视对学生的交流。而小班化教育的开展,在人数减少的同时,学生互动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加了解,感情也更加融洽,更重要的,小班化教育的改革绝不是单纯地减少人数,而是在缩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师生交往等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力图赋予班级以新的内涵。而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提出的模块教学,并且强化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这种模块教学与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将打破传统的班级内涵。在这种课程里,小班化的教学更能体现课程设置的理念,且在选修课程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选择上学生有更多的流动性,交往更频繁,能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型班级的形成,加强班级的横向联系。因此,小班化教育改革最终的目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

四、总结

学习共同体是21世纪的教育理想,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打造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与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开放的“学习共同体”系统中它是针对传统课堂同一性的斗争而实现的尊重差异的共同体。课堂不是少数精英的课堂,而是大众的课堂,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正如在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尽管功能不同,但都是不可或缺的,联系着系统的有效运行。在学习共同体中,差异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关注,它是共同体的原动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其实质是实现创造主体之间的有效交往,形成异质文化的共生共存,并相互学习,和谐共存,合作双赢,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并把其作为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高文.面向新千年的学习理论创新.全球教育展望,2003(4)

2.黄娟.许晓东.校际主体综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实践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3.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古德.透视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赵中建.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赵建.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7.胡庆芳.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习与学习文化的重建.上海教育科研,2005(5)

【注释】

(1)古德.透视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06

(2)布鲁克菲德.批判性反思性教师AB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03

(3)莱斯特·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8.

(4)布鲁克菲德.批判性反思性教师AB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60.

(5)苏耕水.交往·参与·互动.教学研究.教育艺术,2004(1)

(6)薛丽,杜云辉.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思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06):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