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对如何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网络支撑环境及其保障体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用价值。如何在区级层面和校级层面保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畅通运行?目前,国内教师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多数为学校行政业务性质的支撑平台,内容针对性强,能够详细记录每位教师的教研成果、专业发展历程,但信息量少,集中的智慧资源限于校内教师,教师发展受限制。

子课题四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和保障体系的研究”研究报告

子课题四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和保障体系的研究”研究报告[1]

内容提要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创新的条件,信息技术使得教师能够跨越时空与专家及同伴交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多种方式,其中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组织方式在很多地区、学校的教师中逐步应用,一种新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师学习共同体正在形成。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立体开放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教师研修体制、模式、手段和内容的创新,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对如何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网络支撑环境及其保障体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用价值。本课题在构建区域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过程中,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支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如何与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配合和促进区域实际教研、科研、培训等业务的开展?如何在区级层面和校级层面保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畅通运行?在构建平台之后,平台的管理推进问题怎么解决……在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区域教育技术装备的优化配置周期、区域IT服务外包业务的实施方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网络支撑平台的构建原则与推进策略等,对建立区域范围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与保障体系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区域 教师学习共同体 研修社区 支撑 装备 保障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学习共同体”是本课题的基础关键词,当前学术界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麦克米伦和芝华士(McMillan&Chavis)(1986)提出,学习共同体包括4个要素:成员感和团体认同感;影响;完成个体的需求;分享。彼得·圣吉(Petem Snnge)提出,学习共同体包括5个要素: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简·莱夫(Jean Lave)和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则认为,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包括: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并非完全相同的目标);互动的交往。

1.对教师学习共同体及其支撑平台的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教师学习共同体也在不断发展。学者一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

(1)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主体人员、能力结构、所处环境、发展目标均发生了变化。

(2)实现了跨时空、跨人群的交流互动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突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壁垒,将来自各地各学科的教师、教研员、教学专家、学生甚至家长等联系起来组建而成的,其成员的交流具有跨时空、跨人群的特点。

(3)充满生机活力

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遵守相同的规则,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和偏好。这种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黏合剂,它对其中每位成员都具有强烈的感召作用和凝聚作用。同时,网络环境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功能,包括信息交流、自我发展、协作探讨等。

(4)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等多方面,构成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目前,国内已有的一些教师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现状如下:

(1)已有平台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目前,国内教师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多数为学校行政业务性质的支撑平台,内容针对性强,能够详细记录每位教师的教研成果、专业发展历程,但信息量少,集中的智慧资源限于校内教师,教师发展受限制。

(2)已有平台还不能完全支持区域研修

主要表现在:缺少实时交互平台,不利于及时解决教研问题,容易造成问题积压或被忽略。

(3)未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尽管平台提供了教师交流讨论的社区,但离形成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还有一定差距。

(4)虚拟教研平台没有和教师培训相结合

目前存在的许多教研平台,仅仅发挥了教研功能,没能利用已建设的网络和资源优势同时开展远程培训项目和校本培训。

2.信息技术环境下浦东实验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浦东新区投入上亿元,为各级各类教育单位配备了教育教学需要的教育信息技术装备,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但客观上讲,学校及区域的网络安全监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本课题将对现有的网络安全体系进行研究,力求建立完整的区校两级防御体系,保证教育专网的安全畅通。

浦东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为改变这种状况,浦东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扩大师资资源共享的范围。同时,区里还加强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培训。目前,浦东新区的校本教师研修平台,大致有3种类型:公司与学校合作开发的校本研修平台、学校利用开源软件自主安装的研修平台、利用博客等Web2.0工具搭建的支撑环境。根据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已有基础和发展需要,浦东新区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施措施和评价、保障体系,为教师提供一个网上的协作学习交流平台,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各教研平台相对独立的问题。为此,本课题将通过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门户集成,统一已有应用系统的各类标准和规范,使教育教学应用软件系统能够统一在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框架内,从而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网络支撑平台。

(二)研究概况

1.研究团队概况

课题负责人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信息技术推广部朱一军副主任,他是高级教师,也是浦东新区信息科技学科带头人。课题组参与人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都有担任浦东新区重点学校信息科技教师或网管员的经历,并且分布在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段。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都确定了负责人与研究成员。研究方向与研究成员情况见下页表1。

2.实验学校情况

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本课题为“IT服务外包”与“校园网监测”两个子项目确定了实验学校。

表1 研究方向与研究人员一览表

img19

(1)IT服务外包实验学校

本课题在浦东新区范围内选择了两所初级中学、一所完全中学、一所小学进行试点研究,分别为金川中学、建平实验学校、侨光中学、上海市第六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其中侨光中学为农村学校。这几所学校在浦东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

(2)校园网监测实验学校

课题组在浦东新区选择了8所试点学校进行校园网络监测,分别为:进才中学、东昌中学、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孙桥中学、长岛中学、川沙中学华夏西校、新城小学和上南中学,这些学校的办学规模不同、拥有设备情况不同,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的代表性。收集这些学校的网络拓扑、IP地址规划、MAC地址、管理密码等信息,并对现有的校园网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为校园网监测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3.研究过程

(1)研究教育专网的网络部署方案及运行质量监测系统

对课题进行的前期分析表明,在区域层面实施校园网络监测试点,能够提高学校网络故障解决能力,从区域层面提高校园网管理水平。为此,课题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

首先,进行校园网络监测的内容分析,研究对设备故障、应用情况、流量、网络安全等几方面进行监测的必要性。其次,对8所试点学校校园网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校园网监测方案,方案涵盖校园网设备故障监测、网络流量监测、应用情况监测、安全监测等。再次,在实际监测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监测系统,使校园网监测满足区域推进的需要。监测系统的部署要实现自动记录校园网故障、及时报警等功能。为更好实施监测方案,课题组还针对试点学校网管员进行了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监测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架构支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

①明确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基本建设思路

通过多次调研,明确浦东教师研修社区“教研中心”、“科研中心”、“德育中心”等几大板块的需求,针对需求进行软件设计,并确定了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基本建设思路: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系统逻辑架构必须对应浦东新区现有教师研修的实体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提供具体的网上研修功能和场景。社区的信息建设与维护工作与一定责任实体相对应,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②明确平台的系统架构与功能架构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采用中国教师研修网的思路,以学科研修门户为主导,主要由社区门户、业务类门户、协作组门户和个人工作室门户构成。平台的功能架构主要包括教研中心、科研中心、培训中心和管理中心。网络教研主要呈现有关教师教研的基本信息,并提供教研的一些虚拟学习功能模块,如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专题研讨和专家报告。此外,科研模块能实现网上的课题研究、课题管理和科研方法培训等功能。网络培训模块将呈现教师培训的基本信息,如培训课程列表、培训时间和培训通知,实现在线网络课程学习、学科团队的研修。在网站管理模块中,各级教师研修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可以查看教师研修的有关信息,系统将直接记录教师的研修情况,并赋予相关学分,最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电子档案袋。

③平台开发上线后通过问卷调研进行改进

经过课题组与技术公司开发人员不断的磨合讨论,浦东教师研修社区于2009年4月2日完成一期开发工作,并召开全区学校会议启用平台。随后,在网络平台上发起问卷调查,了解广大教师登录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情况以及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改进网站平台的建设和管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研修主体以女性为主,年龄分布较为均衡;教师在登录网站时会遇到技术问题,且对学科属性较不敏感;教师利用网站做得最多的就是下载资源,认为研修网的首要问题是提高资源的质量;教师最希望在网站上针对教学疑难问题、当前热门话题开展研讨,同时希望组织者改善研修活动的设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为研修社区的后续推进提供了依据与方向。

(3)建设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的保障体系

①探索教育技术装备运行的管理机制

在服务外包成本不超过学校自主维护成本的情况下,IT服务外包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外包商的资源和先进技术,使各个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充分减少因装备损坏带来的损失。

课题组选择在金川中学、建平实验学校、上海市第六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侨光中学4所学校进行了IT外包服务管理机制试点。试点学校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为整理学校校园网内设备的信息,如物理位置、网络拓扑、IP地址、MAC地址、管理方式和管理密码;配合完成所需要检测设备的SNMP服务设置;配合完成运营维护管理流程的设置,提出改进建议;安排专人承担运营维护管理流程中学校方面的职责;研究制定校园网运营维护管理的详细办法以及服务的质量标准;配合完成浦东新区学校校园网信息检测分析系统的试运行,并及时提交跟踪反馈信息。

根据浦东新区各类学校的特点,课题组对外包方案作了进一步细化;对外包服务的制度、流程和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形成固定模式;研究对外包公司服务的通用评价体系;研究学校信息化服务通用及增值内容。课题组还选择了几所没有外包服务的学校,对两类学校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相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考察,并将实施方案和运行成本的研究作为重点,完成了报告——《学校校园网IT服务外包管理与效益研究》。

②建设保障人员团队

2008年9月,课题组开始筹备建立浦东新区网管员中心组队伍,作为区域范围的保障团队。采用教育署推荐、课题组筛选的办法,每个署确定两名成员,定期召开网管员中心组会议。课题组还对保障团队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每月活动制度及滚动退出制度,建立了保障人员的网络联系小组。课题组还聘请专家定期对中心组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并请本区做得好的学校介绍经验,提高保障团队的专业素养。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及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课题组在网络上建立了保障人员研讨小组,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进行问题研讨,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提高保障团队的力量。

③建立区域中小学网管员知识结构与能力标准

建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保障体系,需要对环境和现状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明确需求和目标,制订对策和计划。为此,课题组制定了《浦东新区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保障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学校基本情况、学校网络情况、学校网络承建单位情况、网管员情况、网络保障方式、建议和意见。本次调查历经4个多月,共收回调查问卷225份。通过问卷调查,课题组掌握了浦东新区目前网管员队伍的构成、来源、知识背景、培训经历及技术水平等基本信息,完成了调研报告——《浦东新区学校网管队伍现状分析》。根据各类学校网管员的工作内容,以及对浦东优秀网管员的访谈情况,课题组提出了网管员知识结构(14个方面)与能力标准(4种)的框架。在第一年对IT服务外包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根据学校不同的IT服务模式,梳理了各类学校网管员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作为确定各类学校网管员知识结构与能力标准的依据,编制了《浦东新区学校网管员专业能力发展》,在网管员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知识体系和工作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发展的方向。

④研究区域内学校合理的带宽选择

互联网的应用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但也随之产生一个问题,学校出口拥挤,网络访问速度缓慢,特别是在工作时间(早8点到晚4点)有时会出现拥堵现象,影响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

从图1和表2可以看出,浦东新区各学校带宽使用率较高,个别学校在使用高峰期,带宽已耗尽,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扩展网络带宽,成为缓解网络拥堵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学校可以根据网络使用情况选择不同带宽,保持网络通畅,提高使用效益。浦东新区教育部门可以和电信运营商签定框架合约,确定不同带宽的月租费用,供不同学校选择。

img20

图1 信息中心网络流量图

表2 浦东新区学校网络流量表

img21

(4)研究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推进机制

①建立了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管理机制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本着应用开发的思路,将软件设计与教师的实际研修业务及组织体制相结合,网站的系统逻辑架构对应浦东新区现有的教师研修实体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网站的信息建设与维护工作与浦东新区现有的相关责任实体相对应,具体参见下页图2。

根据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逻辑架构,可推得网站的运营维护管理结构,具体如下页图3所示。

社区门户网站对应为院级总管理级别,设前台的社区超级管理员和后台的网站系统管理员。社区超级管理员负责网站设计与推广、栏目管理、信息维护、用户的角色与权限维护、研修信息统计与积分管理等;网站系统管理员(应由推广部的技术人员担当)负责网站后台的技术与安全维护工作,包括数据备份、防病毒、安全管理、服务器硬件设备维护等。对各业务部门领导小组成员各自对应的职责也分别作出规定。

②建立了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推进机制

在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研修工作评价和奖励制度。将教师网上研修过程与教师学分挂钩,对研修网资源的实用性、有效性进行质量评价,提出评审意见和建议。课题组还将定期组织全区研修网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激励学校干部、教师在研修网建设与应用中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区域教研员、师训员与全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img22

图2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逻辑架构及其责任主体对照图

img23

图3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运营维护结构图

二、创新之处

(一)理论创新

1.归纳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因素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天赋、勤奋、追求与愿望、学校、学生、同伴、交际圈和家庭。经过梳理,这些因素可归纳为:教师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教师个体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不同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教师内在因素主要指教师的天赋和勤奋。天赋即先天素质,在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有天赋的教师聪明,悟性好,领会快,理解透。但是,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光有天赋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勤奋。

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人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机地联系着。这里的“环境”可分为教师个体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教师个体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职务等一些属性;社会环境因素所涉较为广泛,指社会对教师的关注、社会培训、教师社会地位等方面;学校环境因素是指教师的工作环境,对教师专业成长作用最大。在这里,主要探讨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包括学校领导和同事)、学生和专业人员。

(1)学校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摇篮和场所。一个好的学校环境有领导的支持、信任和关怀;有同伴的互助、榜样的示范;有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有锻炼成长的平台……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道路上,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健全规章制度,给予人文关怀,提供榜样示范,加强培训锻炼,积极承办活动,建立成长档案。

(2)学生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个问题,往往能引起教师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学生的一次质疑,往往能引发教师灵感的萌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往往能激起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3)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属于大学校环境因素,主要指省、市、区教科研部门的教科研人员,高校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等,他们处于研究前沿,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宽阔的研究视野,理念先进,成果丰硕,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同时,他们还能及时对教师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予以宣传推广,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各种锻炼、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2.从教育信息化硬件开发、软件开发到应用开发

最初课题组关注的是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开发,包括教学硬件不断更新升级,在硬件基础上不断开发配套的软件与资源。今天,注重内涵、注重实际产出、关注应用开发成为信息化发展的重心。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3类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应用与创新能力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

这里的“应用开发”不仅仅是指技术的应用,而且包含技术的开发,但应用开发不同于软件开发,它有这样几层特别的含义:开发软件的功能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管理等实际业务相融合;开发针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策略;开发针对网络研修社区活动的评价激励机制等。

针对已有软件功能的应用开发有很多形式,如教育博客和魔灯。教育博客技术成熟简单,教育功能丰富,教师申请注册后,可以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教学反思等上传发表,形成系列教学叙事。从学校层面看,博客可以形成一种“网络组织”,由教研组长或者普通教师发起一个主题,然后在教研组层面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形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群体共同作用下推动教研组建设。魔灯则是一种基于社会建构理论设计开发的免费开放源代码软件,对网络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全面支持,是一个优秀的在线培训系统。魔灯平台可用于开展校本教研,如以教研组为单位申请一个小组,大家可以在组内上传课件、教案,共享资源,共同讨论研究。魔灯平台还具有测试、评价、发起活动、论坛等功能。博客和魔灯本身并不是针对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技术,但它们却可以在学校层面或者区域层面上用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这就是应用开发的重要性所在。

开发针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策略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工作习惯。我国有着优秀的研修传统,传统的研修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为广大教研员和基层教师所熟悉,但是网络研修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是传统研修的有益补充。因此,有必要针对网络研修的组织形式,开发适合教师实际情况的组织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网络研修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形式也对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对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发帖、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并与实际学分挂钩等,是应用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工作一般由专业工程师来担任,而应用开发在区域层面,是教研员、科研员与师训员的工作职责;在学校层面,主要是由学校信息化分管领导负责。因此,随着技术发展,应用开发日渐成为教育工作者新的关注点,它对人力资源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的应用开发能力将成为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建设的新的主题。

(二)实践创新

1.构建并实现了符合生态理念的教育装备的系统观

本课题研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全系统”理论在装备保障方面的应用,即认为装备系统由主装备和保障因素一起构成。这里的“装备”是“大装备”的概念,包括软件和硬件。

符合生态理念的教育装备的内涵应该具有4个层次[2]

第一层次(也是最低层次)是教育装备的产品生态,是对教育装备生产厂商提出的生态要求,即其产品必须节能、环保、绿色、低噪,且考虑可循环利用问题。这个层次需要生产厂商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发符合生态理念的产品。

第二层次是教育装备的配备生态,是对教育装备部门提出的生态要求,即其配备行为必须是科学化和理性化的,要全面考虑教育设施和设备对教学的影响。从装备维护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计算机设备合理地投入与更新将是一个重要问题。以浦东新区为例,课题组经调查了解到,目前区里及学校有部分设备处于更新淘汰的边缘或者存在设备已超过保修时限的情况。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设备维护费用过高,需要投入大量维护经费;二是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开展,教育输出效益受到损害。根据生态理念,可以考虑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将更新周期缩短,同时按经费投入比例降低配置,以提高应用效益,降低维护成本。

第三层次是教育装备的管理生态,也是对教育装备部门提出的生态要求,即其管理必须考虑教学系统的和谐与平衡发展。从学校装备管理的角度来看,经研究对比发现:IT服务外包是投入产出比最佳的网络装备保障形式。采用IT服务外包,保障费用由服务费用、配件更换费用和学校管理费用构成,比学校固定人员保障费用低;IT服务外包保障效果更好,IT服务公司通常采用梯级人才策略,常驻人员能处理大部分常见问题,支援人员能处理复杂疑难问题,还能针对具体问题加大保障力量,并采取预防手段。与采用自主保障相比,采用IT服务外包一般故障率更低、故障时间更短、响应更快。IT服务外包还有利于学校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学校IT部门工作人员从修机器的纯技术性劳动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教育教学、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等创新性工作,更好地为学校信息化战略服务。

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教育装备的宏观结构生态,包括装备保障的人员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建设和保障装备建设等。

本课题研究的是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与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本课题来说,主装备是区域教师研修社区,课题所研究的IT服务外包管理机制、校园网监测系统、保障队伍建设以及各种管理文件(如网管员队伍管理职责),都是保障因素,分属不同的生态层次,如图4所示。

img24

图4 装备系统的框架及对应要素图

主装备(区域教师研修社区)的设计采用了系统科学方法,进行系统优化设计,课题组对研修社区作的一切研究、设计、改进、管理都以系统寿命周期费用最低为目标。图5为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示意图。

img25

图5 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示意图

在开发研修社区的过程中,课题组严格遵循系统工程工作的流程,在系统开发之初根据工作需要产生开发要求,接着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并反复求证确认,开发之后对系统进行试运行,并经多方面评估及用户调查分析,对系统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完善,最终呈现出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

2.提出了教师在专题研讨活动不同阶段会出现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

在教师专题研讨活动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提出了6条解决策略,见p.106表3。

对这些策略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设置“发帖指南”

BBS是大多数教师所熟悉的,但在一般论坛中发帖与在教研活动中发表观点是不同的。在教师不熟悉教研论坛发帖要求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灌水帖”。因此在教研论坛中设置“发帖指南”是非常必要的。在教研论坛正式开始之前,组织者需要根据自己对参与讨论教师的要求给教师提供发言策略指导。

表3 论坛组织策略

img26

以下是一些如何成功发帖的提示:

*把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习内容提出来,参与教研主题的讨论。

*发言的时候尽量一段表示一个观点,字数最好在150~200字,超过200字在屏幕上难以跟踪。当然,更好的形式和更清晰的观点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发帖之前首先要考虑本次讨论的主题,认真阅读他人的发言。

*要保证有足够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回复跟你的想法相对的或是支持你看法的帖子;回复缺乏证据或是在某一重要方面严重不足的帖子。

*在反馈他人发言的时候也可以提出新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要和现有的讨论有一定的关系。

*在回复中,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论点而不是观点;也可以发起话题,提出挑战性问题。

*不要用“好”、“同意”等简单的语言评价他人的观点,如果赞同他人的发言,请给出你的理由。

*如果你是第一个发言的人,注意文章要有严谨的分析和充足的论据,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以便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讨论。

*加入具体的文字出处如“  说”会给其他人带来方便。

*根据帖子内容的性质确定发言主题是“原创”还是“求助”等。

*一旦你已经发帖,请记得回来看看是否有人回帖,使得对话能够继续进行。

(2)制定明确的评价量规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Heidi Goodrich Andrade,1997)认为,“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比如一篇文章的观点、组织、细节、表达和布局)列出标准,并且从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标准的水平”[3]。她指出量规通常是用来评价比较复杂的任务,比如长期的项目、一篇论文,或者一个研究报告。

教研论坛的帖子质量难以简单地用好坏来衡量,引入评价量规将会使组织者和教师都能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组织者可以以促进教师有意义地交流作为宗旨,开发一个能有效评价教师发帖质量的量规。在实际教研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教研主题、不同的活动时间段等,制定不同的量规。

表4是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发帖质量评价量规的一个实例。

表4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发帖质量评价量规参照表

img27

(3)设计与教师自身密切相关的教研主题

由于教师平日教学任务较重,可以用于教研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并且成人学习活动一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教师非常关注内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主题,而对与教学关系不太密切的社会性互动不太感兴趣。教研讨论一般都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两大类问题来进行的。在开展教研活动时,组织者要想调动教师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必要围绕教师关心的课堂教学或专业发展方面设置适当的教研主题,如:“如何制定三维目标”和“某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4)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一般有多种解决方案,对这些解决方案每个人的认同情况不一致,因此可以激发教师讨论的积极性。在合适的教研主题下,组织者要注意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教师进行思考,激发教师讨论的热情和广度。

(5)建立高度社会临场感

“临场感”又称为“遥现”,在虚拟网络环境中是指使教师形成“在那里”的主观感觉。社会临场感,由社会心理学家索特(Short)、威廉姆斯(Williams)和克利斯蒂(Christie)于1976年提出,认为是“中介环境下与他人密切互动以及事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其内涵可从建构论与存在主义所宣称的认识论来理解:人们对世界经验的感知必须透过中介,才能在意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连接;当中介与个人感官融合时,即产生体现客观知识或外在世界的临场感。临场理论引发了媒体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讨论,高度的临场感能够超越时空和心理的藩篱,强调共同的信念和愿景,强调教师分享各自的见解与资源,鼓励教师探究以达到对教研内容的深层理解,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异步交互教研的一个理想境界。

临场感在异步交互教研中表现为形成亲密的共同体、高度交互、及时回复和反馈。快速地建立社会临场感对促进教师有意义的互动非常重要。当教师刚开始进入教研讨论时,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组织者或他人的支持和反馈。组织者应该全程引导和调控教师的讨论,促进教师间交互向更深层次发展,并且对教师进行及时的评价与专业指导。

(6)总结和评价

在教研讨论中,组织者(一般是教研员)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者一方面需要引领讨论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及时总结教师发言的精彩之处。规范有序的异步交互教研还需要组织者根据评价量规对参与教师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也可以与教师自评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次教研活动。

三、研究成效

(一)建立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支撑环境

1.提升了教育专网的安全性能

建立“区—校”两级安全防护系统,即在区域层面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攻击系统,使防火墙系统升级;在学校层面采用软硬件结合,加强基层安全防护,使教育专网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

2.构筑了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网络平台

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从概念、理论基础、本质特征以及建构几个方面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依据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网络平台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了浦东教师研修社区。该平台采用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社区应用模式,本着应用开发的思路,整合浦东新区已经开发的各种教育信息化软件,提供具体的网上研修功能和场景,为课程改革和教师的教研、科研、培训提供了一个综合的教育门户系统,形成一个面向浦东新区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大型教育服务社区。

建立浦东教师研修社区是浦东新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举措,标志着浦东新区教师教育工作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该网站的建设和运行将对培育教师研修文化、打造浦东新区教育品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完善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保障体系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保障体系包括管理机制和保障团队。在这两方面,本课题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效,具体如下:

1.探索和推广了学校IT服务新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试点学校对IT服务外包的制度、流程、质量标准都形成了具体的规范,建立了外包服务商准入机制和考评体系,形成了保养服务、响应服务、实时服务、混合服务4种外包模式,并研究了学校信息化增值服务的内容。通过举办区域层面的展示活动,现在浦东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IT服务外包的办法。

2.提高了浦东新区的校园网管理水平

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分析、比较,协助学校提高校园网管理水平,如:进行校园网络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在区域层面提供校园网络监测方案;帮助基层学校实施校园网络监测,了解校园网的应用情况、评估网络配置和架构的合理性,解决网络故障。

3.加强了网络保障团队的力量

根据学校的网络特点和学校网管员的工作内容,初步制定了《浦东新区中小学网管员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内容包括网络基础、硬件、软件、规划管理、教学支持(资源获取和应用培训)、故障研判与恢复处理等,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采用集中培训和面对面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网管员进行了部署培训、管理培训和网络安全培训,提升了学校层面保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加强了区域层面保障团队的力量。

4.建立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管理保障团队

作为整合浦东新区原有各教育应用平台的统一门户,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业务流程需要多个单位和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多个部门协作。管理结构十分复杂,网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也十分繁重。为此,浦东教师研修社区项目管理领导小组于2009年3月3日成立,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担任组长,院长助理担任副组长,组员分别为研修社区各板块的主要负责人。

(三)深化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运用综合保障理论建立三级保障系统

在本课题中,综合保障系统是指在装备研制全过程中为满足各种任务要求,综合规划装备保障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在装备投入使用的同时,以可承受的寿命周期费用,为提供与装备相匹配的保障资源和建立有效的保障系统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与管理活动。

课题组主要对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系统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建立了两级人员保障团队,即区级网络管理中心组队伍和校级网络管理员队伍,提升保障力。

(2)优化装备的配置

课题组对浦东新区教育系统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教育专网及学校部分设备与整个系统配置不匹配,成为“木桶的短板”,整个系统水平亟须更新。从区域层面来看,2004年及以前部署的设备共计48台,约占设备总量的65%,2005—2007年部署的设备共计26台,约占设备总量的35%,教育数据中心服务器系统及防垃圾邮件系统老化,网络系统可靠性不高;从学校层面来看,多数校园网建设于2001—2003年,网络设备需要升级改造。因此,建议对区教育专网及学校的网络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和维护,以适应信息化应用发展的需要。

(3)追求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

在学校获得装备的同时,提供经济有效的保障资源,并建立相应的保障系统,以便使所部署的装备得到保障。学校信息设备维修保障的成本主要来自人力的维护成本和设备本身的维护成本。为此,课题组建议各校在保证使用阶段后续费用投入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建立维修团队自主维修保障,或者采用IT服务外包两种方案。与此同时,借鉴现代设备管理的思想,以预防维修为主导,加强对网络管理员和教师的技术培训,构筑全员参与的维修保障体系。从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研究成果为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具有高可靠性保障的信息技术装备。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研修社区建设中的深化应用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影响到其中个体的行为,并最终影响到群体的行为[4]。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基于共同目的和相关的学习主题进行交流协作,助学者则同时扮演着组织者和经营者的角色,为学习活动提供资源、咨询、反馈和指导,促进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的反思和迁移。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出发,助学者应提出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主题,并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学习者的动力,将有共同愿景和兴趣的成员组织起来,构建一个渗透情感、凝聚力强的“学习共同体”。根据知识管理理论,促进教师隐性知识转化有多种方式,视频切片、博客等技术都能促进教师在群体中共享和交流信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基于上述理论与研究成果,课题组在开发浦东教师研修社区平台时,充分探寻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使得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修活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活动。

3.发表论文并撰写了专著

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课题组成员发表了《浦东新区中小学网管员的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目标与途径》、《开展中小学教师异步交互教研的组织策略研究》、《区域校园网络监测的设计与实现方案》、《网络管理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指标》、《浦东教师研修社区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等数篇论文,在浦东新区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课题组在开发、建设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基础上,编著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网络环境研究》。全书包括浦东新区教师研修网的需求分析、模块功能确定与系统集成、实际应用、资源建设、装备与维护保障等内容。

四、研究结论

(一)网络平台的需求与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产生和优化

支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网络平台,其最初的建设目标和需求设计,源自网上研修活动组织者和引领者的经验,由于不可能完全预测未来的需求,加上受现有信息技术环境的制约,网络平台的交付运行并不意味着开发的结束。

随着网络研修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与网上研修活动的参与者逐渐增加,网络运行质量监测、网络资源去芜存菁、网上研修方式拓展、平台界面优化和操作便捷等诸多方面的新需求将会逐渐产生,这些需求只有通过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才能得以解决。而升级后的平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新技术和新需求的产生,又会进入下一轮的开发与改造周期。因此,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技术发展和应用发展之间不断碰撞、不断磨合、不断完善的循环过程,而网络平台的功能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优化和发展。

(二)合理优化配置,降低系统寿命周期费用

英特尔(Intel)名誉董事长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经过长期观察,提出了摩尔定律。归纳起来,其含义主要有3个方面: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电路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则下降一半;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业界普遍认为,摩尔定律到2020年都不会过时。

计算机设备的合理投入与更新将是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浦东新区为例,目前区里及学校有部分设备处于更新淘汰的边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设备维护费用过高;二是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设备的维护、更新投入经费与教育产出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将维护、更新设备的经费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举例来说,浦东新区计算机的配置标准为5000元/台,更新周期为6年,维护形式基本上是送3年服务,剩余3年要学校自主投入人力、财力维护。所以,就学校的日常应用而言,一方面,刚开始配置的计算机存在性能上的浪费;另一方面,接近淘汰的后两年性能却落后于当时的应用需求,且处于带故障运行时段,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根据摩尔定律和“全费用”理论,可以考虑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将更新周期从6年缩短至4年,同时按经费投入比例降低配置,以提高应用效益,降低维护成本。图6显示了根据摩尔定律,将6年更新周期与4年更新周期的费用进行对比的情况。

img28

图6 设备更新周期与费用对比图

由图6可见,在12年中,按现行配置要运行两个周期,累计投入费用12200元,改进配置后须运行3个周期,累计投入费用10900元,每台节约1300元;在现行配置和更新周期下学校自主维护时间共6年,改进配置、缩短更新周期后,学校自主维护时间为3年。

(三)宜加快推广IT服务外包

研究发现,IT服务外包是投入产出比最佳的网络装备保障形式,应该加快在浦东新区的推广。具体原因如下:

1.IT服务外包实际费用更低

如果学校采用IT服务外包,网络装备保障费用由服务费、配件更换费用和学校管理费用构成。根据测算,中等规模学校(25个班)IT服务外包的服务费用约35000元/年,可以购买到驻校人员的贴身服务和高级技术人员的紧急支援服务。如果学校采用自主保障,网络装备保障费用由人员费用、配件更换费用和学校管理费用构成。人员费用(工资、奖金、福利、四金等)平均约70000元/年,并面临保障人员生病、外出时保障真空的风险。除以上费用外,无论学校采取哪种网络装备保障形式,配件更换费用都不可避免,学校管理费用只有微小的差别。可见,采用IT服务外包,学校网络装备保障费用更低。

2.IT服务外包保障效果更好

IT服务公司通常采用梯级人才策略,常驻人员能处理大部分常见问题,支援人员能处理复杂疑难问题,还能针对具体问题加大保障力量,并采取预防手段。与采用自主保障相比,学校采用IT服务外包,网络装备一般故障率更低、故障时间更短、响应更快。

3.IT服务外包更有利于学校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采用IT服务外包,可以解放学校IT部门人员,使其从机器维护的纯技术性劳动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教育教学、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等创新性工作,更好地为学校信息化战略服务。

经过IT服务外包试点,实验学校目前已积累了推广IT服务外包各方面(如资质审查、合同条款、服务费用、管理与考核)所需要的相关经验。为加快推进IT服务外包,还须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使IT服务外包公司为学校提供更可靠、更规范的保障服务。

(四)学校IT人员工作重心转移

以学校网管员为代表的学校IT人员,一直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中坚力量。在IT服务外包不成熟的条件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IT技术水平,承担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设计、建设和保障工作;同时,作为教学人员,他们又要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为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高而努力。然而,IT技术领域众多,分工越来越细,发展越来越快,跟踪学习越来越困难,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受到学校规模的限制,在单个学校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团队。此外,就网络设备来说,越容易处理的故障发生越普遍,保障工作多数耗时且技术含量低。网管员普遍面对“不学不足以应付故障,学了没故障可应付”的困境。学校应当采用IT服务外包将他们从低级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学校IT人员是“在懂技术的人中最懂教育,在懂教育的人中最懂技术”的一群人,其比较优势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如何将IT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其作用是充当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桥梁,有效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IT服务公司越来越成熟、教育信息化向内涵发展的今天,学校IT人员的工作重心应当从“重保障”向“重规划”转移。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学校IT人员的素质结构也要有相应改变:

1.对新技术的追求以“了解”代替“掌握”

“了解”,就是知道有哪些新技术、如何在教育信息化中加以应用、到哪里可以购买到相关服务。用“了解”代替“掌握”,学校IT人员就可以投入更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得更广泛的信息。

2.“规划”能力非常重要

学校IT人员应成为教育信息化专家,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设计、规划工作,因此必须掌握规划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规划能力。

3.“标准与规范”意识需要加强

不重视、不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走向无序和混乱。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学校IT人员应加强标准与规范意识。

可见,建立相应的课程培训体系和培养机制,对提高学校IT人员应具备的新能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五)网络平台应考虑区域现有的研修组织架构,实现实体与虚拟研修环境相结合

网络研修应成为教师常规研修的有益补充。虚拟研修平台应充分挖掘网络研修的优势,将小规模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优秀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教研组活动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利用国际流行的混合式教师专业研修方式,将网下和网上、真实和虚拟的研修活动相结合,传统教师培训、教科研活动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将常规研修活动加以延伸与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有效路径。网络研修要成为研修常态,必须与常规教师研修管理机制及组织架构相对应,同时兼顾教师无组织、自发的研修形式,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协作互动的有效学习平台。

五、反思及后续研究

本课题对教育专网的网络部署方案及运行质量监测分析系统、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的保障体系建设、支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后续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分析各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程度。课题组选择了3所学校进行调研,调研内容涉及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专业发展水平现状、内部动力、外部条件等多种因素。目前已收到3所试点学校的数据,正在处理,以便为进一步扩大采样作准备。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的后续开发及推进研究

本课题设计了浦东新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的整体功能框架,并对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开发,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平台功能还不够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如何保障网络研修运营环境安全?如何建立、健全网络研修制度?如何建设切实可行的网络研修评价体系……网络研修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新的教研方式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而比这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观念、态度和结构的改变。

1.比硬件更重要的是观念

一是信息观念。使用网络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信息共享,而信息只有在广泛有效的交流、使用中才能体现出价值。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应该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引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教研观念。网络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模式,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就要充分发挥研修团队中业务骨干的引领作用,将传统教师培训、教科研活动与网络研训有机结合。三是合作观念。现代社会的竞争不是各自拥有的力量或资源的竞争,而是各自运用力量或资源方式的竞争;不是相互争利、画地为牢的排他性竞争,而是充分让利的同呼吸共命运的联手合作竞争。不拆除校际壁垒,网络研修很难延伸。四是共建观念。网络平台仅仅被看作是资源提供者是不够的,教师应成为网络内容建设的主体,去参与、体验、感悟、共建、共享,网络研修才有源头活水。

2.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态度

基于网络的研修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它需要采用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但实践证明,比学习方法更重要、更难解决的是学习态度问题。参与网络教研,首先要有一种愿意尝试并能逐步投入的态度。教师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在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通过共建、共享实现自主发展。

3.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结构

网络教研需要对教研组织、网站、计划、活动和评价等方面的结构进行调整,以形成数字化教研配套体系。在教研组织结构上,网络教研更容易形成团队内的平等关系,有利于形成人人平等的话语权;在网站结构上,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界面有待进一步人性化,其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计划结构上,要先有教研任务计划再定教研活动;在活动结构上,要有带动活动前后的研修准备过程,方便全员参与;在评价结构上,要走向全面、全程、开放和建构。目前,课题组已经形成《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章程》,对以上各项结构进行了初步规范。

(三)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推进机制研究

1.营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激发成员积极参与

共同体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归属感”。成员只有体验到归属感、对他人的信赖感和安全感,才会积极参与共同体。课题组主要从成员间的共同目标(促进专业发展)以及成员间的共性(如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来营造归属感,提高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设置一些功能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是本课题一个重要的后续研究方向。

2.挖掘数据,提炼出共同体协作过程中的有效信息

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存在较多的交互,如何提炼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有效信息非常重要。提炼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模块管理员或系统管理员的手工操作实现,如设置删除、加注等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自动实现。前一种方法比较容易,但需要管理员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本平台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实现起来技术要求较高,但比较实用,也是目前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

3.设置激励机制,更好地实现成员的身份建构

成员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身份建构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平台主要通过统计成员的积分以及专家用户的批准来实现学习者身份建构,建构方式比较单一。如何能结合成员的贡献、其他成员的评价以及助学者的评价来建构成员身份,值得继续研究。

(四)浦东教师研修社区后期推进计划

随着平台的逐步完善,课题组将以关注“应用”作为推进的重心。为激发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兴趣,探索教师研修新模式,发挥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用效益,浦东教师研修社区后期推进工作安排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指引

教师网络研修的持续开展离不开领导和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将于近期出台《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运营维护管理章程》,把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纳入其中,并以“指导意见”这种政策条文形式加大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宣传和指导,使得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2.多元培训

从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用户反馈来看,平台操作上的盲区导致很多教师不敢用、不会用,无法顺利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改善这种情况,课题组将分批次对不同级别的用户群,进行各种网络平台使用技术和网络研修方法的培训工作。对于用户反映突出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教师的网络研修扫清技术障碍。

3.学分考核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强调数据统计功能,这为教师研修活动的考核奠定了基础。课题组将结合原有浦东教师校本研修规定,调整现有的教科研考核制度,增添教师网络研修考评内容,对教师网络研修行为进行量化统计。此外,结合区域教师考核的规定,建立评分细则,将网络教师研修的内容细化成一系列的条目,逐条加以量化,按照优劣好坏依次给出分值。然后,通过一定的转换规则,实现研修积分与学分的转换。

4.激励机制

为保证教师网络研修的持续开展,课题组将在行政管理和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对教师研修的激励,调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如对教师网络研修情况以排行榜或给予各级别荣誉称号的形式公布在研修平台上,并在常规教科研的领奖台上增加网络研修的奖项,对网络研修的优秀教师和小组及时给予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一军,褚金岭.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和保障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4).

[3]姜美玲,黄娟,朱仲敏.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想[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4).

[4]单举芝,刘述.基于Web2.0的教师远程研修平台设计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3).

[5]丁兴富,陈骁.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虚拟学习共同体[J].现代教学,2007(6).

[6]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周跃良.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何建中.论教师需要的特点和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

[9]马羽安.构建有效的网络教育教师激励体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8(9).

[10]胡又农,赵锦红.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的全系统全寿命全费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7).

[11]宋太亮.装备保障性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注释】

[1]本课题负责人为朱一军,学术秘书为褚金岭、黄娟。

[2]艾伦.从汉诺威原则到教育装备生态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

[3]Heidi Goodrich Andrade.Using Rubrics to Promote Thinking and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ume 57 Number 5,February 2000.http://www.nycenet.edu/NR/rdonlyres/5CF749A8-D90F-4646-BEAF-9DD3130EB82E/2716/AppendixC.pdf.

[4]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