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依据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和当前“官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不足”来设计的。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每人一份成长档案。学术研究需要交谈,教师成长需要交谈,“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社区”,鼓励各种意见和看法的自由表达。“教师成长共同体”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以促进“专业成长”为目的,开展了几十次的交流研讨活动。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段艳霞[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出现了越来越多各类教育共同体,如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共同体”、江苏南通的“名师发展共同体”、浙江的“教育家发展共同体”,许多学校也在打造“学习共同体”等。尽管这些“共同体”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但这类“共同体”都具有“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互动发展为目的”的共性特征。相对于政府或学校组织的“官方的”、“被要求的”、“统一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而言,这些教师专业发展团体所组织的活动更具“民间性”、“自愿性”、“个性化”,因而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强烈发展愿望的教师参与。

这类以“共同体”为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团体所遵循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归根到底”是教师个体。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内驱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教师自主发展并非“孤立发展”,教师团体之间的合作、互助、共享也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个体与教师团体在“合作互动”中的“教师文化”建构的过程。正是由于对“共同体”理论的认同,在实践中,我与一些青年教师结成“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同探索年轻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共同成长的行动研究之旅。

一、“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活动方式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依据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和当前“官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不足”来设计的。我们确立了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学相同才能思相近;思相近才能言相和;言相和才能行相辅;行相辅才能事相成。”我们以“共同愿景”为活动宗旨,设计了共同体的“五大活动途径”。

第一,设定专业成长的目标。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每人一份成长档案。目标既是我们“成长共同体”追求的结果,也是我们用来促进自我成长的方式和途径。成长共同体的成员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自我成长的思考,这既包括对过去的分析,也包括对现在成长现状的客观评价,更要设定自己长远的、中期的、近期的成长目标;然后成长共同体成员聚在一起讨论各自设定的目标是否合适、恰当,并邀请教育老前辈给予成长道路的指导。这样,目标设定的过程也就是充分发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

第二,形成共同阅读的氛围。一个人的阅读史也就他的精神发展史。教师是“知识人”,教师职业的本质是以知识为媒介来影响人、感染人。但在浮躁的年代,“不读书”又是当今许多教师的“通病”。因此,“读书”是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我们经常互相推荐好书,还共读一本书。我们读书的类别主要有三种:1.自我励志类的书。比如《自动自发》、《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第五项修炼》等,这些书中所倡导的主动追求发展的理念对我们的成长有着巨大激励的价值。教师的成长需要外在的帮助,但更关键还在内因,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读这些励志类的书的过程就是不断激发我们发展意识的过程。2.经典的教育名著。比如《给教师的建议》、《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等,这些经典的教育名著所阐述的教育规律是我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南”,是我们永远的“导师”。教师的成长需要“引领”,“专家的引领”不能常常有,而专业书籍的引领却常常有、时时在。读经典的教育名著就是我们寻找专业引领的最佳途径。3.权威的报刊杂志。比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等,这些杂志以丰富的信息、前沿的理念给我们以理念的引导,思维的启发,使我们的教育行动更稳健。

第三,集中分享与交流。著名的现代物理学者海森堡认为: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与不同的人合作中,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学术研究需要交谈,教师成长需要交谈,“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社区”,鼓励各种意见和看法的自由表达。我们定期举办成长沙龙活动,沙龙活动围绕着一个主题或大家近期的读书与工作,利用周末时间,活动的地点有时是在茶馆举行,有时是在登山或踏青活动中举行。除了沙龙活动外,我们还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如电话、QQ、E‐MAIL等多种媒体进行教育日记、随笔和论文的交流,实现共同交流的快捷。在我们创设的多种交流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既增进了感情,又增长了知识。

第四,名师引领。成为名师是很多教师成长的追求,但名师首先要是一位“明师”,明白自己是谁,能做什么。共同体的教师不求成为“名师”,但求做一位“明师”。在我们的周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教育老专家或名师,他们虽年事已高,但热爱教育的激情不减,依然在教育战线上发挥余热。这些教育界的老前辈不在乎任何名利,甘当年轻教师的引路人。因此,我们成长共同体成员经常拜访已退休的教育老专家,与他们结为“忘年交”,我们不仅从他们那里得到对教育问题的“答疑解惑”,更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另外,我们成长共同体成员还结合各自的学科或专业,寻找一位“学术偶像”,读他们的书,看他们的录像,从与他们的“间接交流”中获得我们成长的推动力。因此,在“成长共同体”中,我们就间接地形成了“教育老前辈或名师——专业教育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引领机制。

第五,促进教师研究。应达成“课题研究是实现我们的共同成长的一个必要途径”这一共识,并让这样的共识成为我们的行动。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驱动”,我们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明确。因此,课题研究就是我们成长共同体学习的平台,就是我们培训的平台,我们一边研究、一边行动,不仅科研人员而且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都有了许多收获。

二、“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效果

“教师成长共同体”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以促进“专业成长”为目的,开展了几十次的交流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效果如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一些教师在参与“教师成长共同体”活动后的感受来说明。

1.丰富了教师的阅读面,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

通过“共同阅读”活动,丰富了“共同体”教师们的阅读面,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我们不仅阅读了多本中外教育经典著作,如《学记》、《大教学论》、《教育漫话》、《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而且一同阅读了厦门本土教育家任勇老师的新作《走向卓越为什么不?》,还阅读了当今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正是“共同体读书活动”的促进,我们的教师才读起一些以前没读却值得反复阅读的教育经典书籍。

厦门火炬学校游情老师在读了《学记》后,对我说:“这么好的书,您怎么不早推荐呢?”金山小学的戴慧萍老师在《学记》的读后感中这样写道:“边读边想,真的有幸走进读书会,因为读书会的推荐,我才拿起这本书阅读。而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教师反复阅读,真可以说是我们教育上的一本宝典。”

我在组织《走向卓越为什么不?》——“与任勇老师面对面”读书交流活动后将发自内心的感受记录下来:“带着兴奋,带着激情,带着收获,我们结束了本次读书分享活动。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况我们本次活动的话,我觉得最能表达我情感的莫过于——思想的会面竟是如此的迷人。”

厦门实验小学的李玲玲老师在参加“与任勇老师面对面”读书交流活动后,对这类活动的评价是“滋养心灵,提升智慧!”

厦门特殊学校的李玉影老师对共同体的评价是:“每一次到这个团体,总是那么让人充满期待!每一次,来到这个团体,总是那么自然与温馨并且充实!每一次,暂别这个团体,总是那么意犹未尽与回味无穷!”

2.成长共同体可以突破学校发展环境的不足,可以为自我发展意识强的老师寻找一条成长之路

研究表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教师组织文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互动关系。只有当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强烈,学校的专业发展环境也支持时,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及水平也是最好,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但现实的状况往往是:有些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很强烈,但所处的组织文化不理想,或组织的学术研究的氛围不佳,或单位的正式组织(如行政部门或教研组)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因此,如何让有主动发展愿望的教师能有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当学校的发展环境不能为教师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时,教师如何突破发展的困境?

在专业发展中,非正式组织是学校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有时还可以超越正式组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成长共同体有别于学校组织结构中正式的行政组织或教研组织,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可以是学校中的一些特定人群,也可以超越学校的界限,由来自不同单位的人组成。因此,共同体的类别很多,可因各种不同的目的和需求组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成长共同体可以突破学校发展环境,为主动追求教师发展的一群人提供发展的平台。

金山小学的戴慧萍老师在参加了“共同体”的“中外教育名著对比读”交流活动后,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聆听着大家的谈论,也想到自己为什么会参加这样的团队?因为我觉得心灵的孤独,觉得生活中的阅读应该有一种引领,我向着一种诗意栖居教育的理想前进。或许,这个团队,能够让我行走在一种幸福诗意的教育路上,如此的聆听和阅读,润泽点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远离浮躁和喧嚣。”

火炬学校的罗旭丽老师:“是一种机缘让我与教师共同体相识,与共同体的老师在一起喝喝茶、读读书、说说话,每一次就是这简单的‘在一起’其实都蕴藏着一场思想的盛宴。由衷的感谢共同体,感谢她传递着教育的温情,感谢她给我打开一个窗口,让我听到不同的声音,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3.教师成长共同体可以为学校教师发展方式提供借鉴

由于参加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大多是学校中的骨干人员(大多是学校的教育科研主任岗位),因此,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组织方式以及他们在教师成长共同体中的学习体验可以有效地运用到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李玲玲老师是厦门实验小学的教导处副主任,她在第一次参与我们的活动后写道:“早有在厦门组织类似活动的念头,但因为精力有限而搁浅……因此当同事介绍说有这样的一个组织(教师成长共同体),我立马申请加入,想借此机会认识一些对教育怀有理想与激情的同行,但更重要的是借鉴一些组织经验,为今后在学校内部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些参考。”事实上,李玲玲老师现在也已按照我们共同体的模式,组建了“新教师成长共同体”,并开展了读书交流活动,为学校教师的成长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我们的活动形式也直接影响着参与者。比如,最近,我们在采用“世界咖啡”形式组织了一次《教师自主发展论》的读书沙龙活动,李玲玲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这次活动让自己最有收获的,就是‘世界咖啡’的这种形式,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中,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也许都可以做些尝试。于是,应该与它相遇了。”金山小学科研室主任戴慧萍老师说:“今晚的交流形式其实和我们课堂的分组讨论是很相似的,只是我们课堂小组讨论没有进行第二次整合。如果在课堂中也试着采用这样的形式,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课堂,我想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另外,这样的形式用于平时的教师培训中,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希望我们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只是一个起点,将来厦门的学校或教师群体中能培育这种共同体文化,形成一个个特征鲜明、风格迥异的教师团体,这种文化力量一旦作用于教师身上,就会对教师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无法抗拒的影响,就会释放出无穷的教育力量,进而不断推动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实现个体教育力量和群体教育力量发展的最大化。

【注释】

[1]段艳霞,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一级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