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校软实力的评价

中小学校软实力的评价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说,学校软实力评价是通过学校对自身软实力建设过程的自我评价,引导学校发现学校效能或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优势,规划学校软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和特色发展道路,并将此次评价作为下一个或下一阶段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第六节 中小学校软实力的评价

一、学校教育评价的一般概念

教育评价就是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取得何种效果的过程,是对学校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通过评价,把学校教育的价值准确的表现出来,是学校教育评价工作的关键所在。沈玉顺认为学校教育评价还不仅仅是表现价值,还应该通过评价使学校教育增值,他对教育评价概念的界定是:“通过系统的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70]在此意义上,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价值增值,即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促进教育有效的满足社会与个体的需要,增进教育的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

教育评价从对象上说通常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和学校评价;从内容上说包括过程评价、目的评价、效能评价,其中绩效、效能评价已经成为现代学校评价关注的焦点;从形式上说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我们认为,教育评价的功能就是对教育过程进行管理,对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对学校或教育工作者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肖川指出,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为学校等级鉴定与划分提供依据;为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分配、奖赏的评定提供依据;为上级和学校(一线教育工作者)之间提供一个正式沟通的机会;让学校清楚上级对自己的真实评价;让学校清楚社会的期望;使上层教育管理部门及时准确的获得学校的教育情况信息,为改进学校教育制定政策提供依据。[71]但不同层次的社会公众对学校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对学校的评价也有不同的角度,肖川区分了不同社会群体对学校评价标准的差异。这些差异提醒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评价时不可一厢情愿纯粹以“我”为观察点,还必须将学校置于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将社会文化、主流价值观、国家和个人对教育的期望纳入评价视野,使学校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

表1-5 不同层面对学校质量评价的差异[72]

img11

当今时代学校教育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普遍认可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评价目的由“鉴定”转向“发展”,评价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的设计由“横向静态评价”转向“纵向动态评价”,评价方法由“定量方法”逐步转向“综合方法”。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现代学校评价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模式,从评价类型看,有质量评价、效能评价、绩效评价等;从评价内容上看,有道德评价、领导评价、文化评价、课程评价等;从评价结果上看,有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选拔性评价等。托姆林森(Tomlinson,H.)设计的关于学校绩效考核的道德指标,包括学生的士气、教师的士气、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物理环境、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纪律、公正与公平、课外活动、学校领导力、提供给家长的信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等十二个指标。[73]孙绵涛从学校效能提升的角度研究学校评价,采用归因评价方法,从学校人员发展、学校工作发展、学校事业发展三个维度进行学校效能评价。这些新概念和新方法为学校软实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图1-5 孙绵涛牣学校教育效能评价标准结构图[牱4]

img12

二、学校软实力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学校软实力关注学校组织层面的改革或改进,对学校软实力的评价以学校组织为主要评价对象,考察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管理过程、办学效能等方面的表现,考察学校软硬资源的建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情况,考察学校为提升软实力给予的保障条件。同时,学校软实力是基于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等隐性资源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内部成员的观念、行为都对学校软实力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学校软实力评价还关注学校内部人员的表现,甚至有些指标还必须直接通过学校内部成员的表现来体现软实力的状况和价值。学校软实力的评价旨在帮助学校发现问题,为学校的改进和效能的提升提供诊断,所以该评价体系不是结果性的,也不是他人评价,即不是为了比较学校的优劣,而是为了发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学校软实力评价是一种自我评价,是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就是说,学校软实力评价是通过学校对自身软实力建设过程的自我评价,引导学校发现学校效能或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优势,规划学校软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和特色发展道路,并将此次评价作为下一个或下一阶段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所以,学校软实力评价既是形成性评价又是诊断性评价。

学校软实力的评价过程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逻辑过程,如下图:

图1-6 教育评价一般过程示意[牱5]

img13

但学校软实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这恰恰是学校软实力的特征之一),又因为对学校软实力的评价不是总结性评价,不是为了比较优劣(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软实力是不存在整体的优劣之分的,它的区别在于学校间在软实力的某个子系统上表现得突出与不突出),所以我们提倡学校软实力评价既可以整体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就是说可以就其中的某一个子系统进行单独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会损害学校软实力的“整体性”,相反地,它对于学校发现自身优势,找出存在的不足,以优势项目的突进带动学校软实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现代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校内“人”(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的发展,这些“人”的发展既包括了专业水平、学业成绩的提高,更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熟与发展,所以学校软实力评价反对以业绩、成绩为评价的唯一基点,而是更加注重学校以及学校中的“人”的变革、变化,更加注重软实力指标的生成过程。这样,学校软实力评价将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并且更重视质性评价的方法,以全员参与讨论、共同采集信息、收集故事和案例、展示每个个人风采等办法,使散落在学校日常生活和每个个人之中的动人细节得以发现和张扬,再通过专门的整理和归类,形成学校软实力体系以及各子系统的特色表现。

三、学校软实力的评价的主要指标

在对学校软实力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以南昌市为主要构成的学校软实力现状的调研结果,根据研究中发现的对软实力建设有价值的内容,我们设计了由五个评价子系统构成的学校软实力评价体系,每一个子系统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和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79个三级指标(如表1-6)。在后面的各章中,还将对各个指标的具体表征进行详细描述,并就每个指标的信息如何采集、权重如何分配进行说明。

学校软实力资源的模糊性、弥散性以及系统的开放性、成长性特征,使得我们难以用静态的、绝对的方法对其进行一次性、总结性评价,也难以绝对地评判出哪个学校软实力完全的好、绝对的好。正如本章前文提到的,软实力整体都好的学校几乎是不存在的,进入我们视野的都是软实力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比较突出的学校,我们还要说,软实力完全不好的学校也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的学校总有某些亮点值得我们去“发现”,只不过这些亮点当下处于什么状态、对学校发挥了什么作用还有差异。所以我们倾向于评价哪所学校更有特色,或者说在软实力的哪方面更突出,这将有助于对学校进行“诊断”和“发现亮点”。

我们建议,学校软实力评价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或者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种是对五个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进行单独评价。通过评价,找出学校在这些子系统中的隐性资源,发现学校对这些隐性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提炼学校运用这些能力形成的“亮点”,肯定学校在这些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特色,给予学校准确的定位。比如,在对学校文化力进行评价后,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力的建设情况,将学校定位为“文化校园”,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进一步细化为“和谐校园”、“生态校园”、“创业校园”等,并将学校在过程中的“亮点”加以提炼,形成经验。第二种是在第一个阶段基础上,在对学校软实力的五个子系统都进行评价后,将其结果汇总,对学校软实力状况进行诊断,并对学校软实力总体状况给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学校软实力建设提供策略建议。

表1-6 中小学校软实力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img14

img15

img16

img17

参考文献:

[1]吴宏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政府效能改进[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2][3][25]艾伦·布兰克斯坦著.林玲等译.创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3、序言、7

[4]张志勇.“阅读力”熔铸学校软实力[M].班主任之友,2009:1

[5]约瑟夫·S.奈著.软实力[M].1990:77

[6]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7

[7][10][11]陈东晓.大格局:2020年的亚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0、61、62

[8]李铁生.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软实力竞争[J].经济师,2007.7

[9]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出版社,2008:5

[12]黄仁为.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8

[13]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J]www.theory.pepole.com

[14]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J].环球时报,2007.5.22[15]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6[16]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1993.3[17]李永生.呼唤适合我国时代发展需要的学校效能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北京,2007.6

[18]汤林春.试论学校效能评价的两种思路[J].教育管理研究,沈阳,2007.2

[19][74]孙绵涛.关于学校效能评价标准和方法的两点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7.10

[20]温恒福.学校效能的基本理论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北京,2007.2

[21]白磊.提高学校效能的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北京,2006.2郑金洲.学校内涵发展:意蕴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北京:2007.10

[22][23][24]梁歆、黄显华.学校改进——理论与实证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6、7

[26][35][38]罗兰·巴特著.张振成译.如何提升学校的内力[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序言、51-52、41

[27][40][46][70][71][72]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3、35、8、13、15、28

[28]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9]蒋军格.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1

[30][31]迪尔,彼得森著.王亦兵译.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3、40

[32]韦勒L.D.,韦勒S.著.杨英,杜睿译.学校人力资源领导[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49

[33]冯大鸣.聪敏学校的构筑与首席学习者的发展[C].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1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3

[34]何娟,靳玉乐.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的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7.1

[36]厄雷,巴布著.王晓华等译.领导和管理持续性专业发展[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36-37

[37][43]斯诺登著.李敏等译.学校领导与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39]陶行知全集[C]第1卷:47

[41]王铁军.校长领导力:学校发展的核心元素[J].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

[42]张玲,倪振民.校长领导力与和谐校园建设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4]陈桂生.常用教育概念辨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

[45]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8

[47]李军.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生态竞争力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4

[48][57]李洁,杜宇.大学软实力:大学发展的另一维度[J].辽宁教育研究2007.7

[49]吕堂红,周林华.我国高等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

[50]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51]徐白蓉.增强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J].中国商界,2010.3

[52]蔡先金.软实力:大学竞争力提升之道[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53]西部科教论坛[J].2009.5.

[54]李月彬.城市薄弱学校软实力“软”的成因分析[J].学术平台,2009.4

[55][56][63]约瑟夫·奈著.吴晓辉等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东方出版社,2005:6、8、11

[58]邹韶禄.以自主创新精神提升企业软实力[J]中国有色金属,2006.4

[59]李培根,王恭南.高等教育研究[J].2006.12

[60]海门日报[J].2008.5.15

[61]张志勇.“阅读力”熔铸学校软实力[J].班主任之友,2009.1

[62]中国期刊网[J].2009.5《西部科教论坛》2009.4

[64]杨胜群.小议文化软实力[J].望,2007.11

[65]约瑟夫·奈.注定领导世界[M].1990:37

[66]冯少雷.冷战后的国际预测研究:观点、特征与问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67]让·杰罗卡著.顾圣高译.欧洲所扮演的全球角色:以帝国为榜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

[68]博西迪,查兰著.刘祥亚等译.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5

[69]孟令奎.其实你不懂执行力[J].www.manage.org.cn,2007.9

[70]、[75]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9

[73]托姆林森著.谭军华,刘玲译.教育领导力的修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