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作文相关学习探索实践

有效作文相关学习探索实践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他不像一般散文家单纯地传递信息式地叙事,而是做片断的描写,让历史人们活起来,构成一幅幅历史画面。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形成他独特的个性。在遐想和凝思中,他们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 有效作文相关学习探索实践

一、浅谈个性作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样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角和感情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

个性,指事物的特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人之个性不同,如其心焉。”人的个性差异决定个性作文,人的个性与各自的教养、经历相关,每个人又会用各自个性的眼光、审美观,去读出书中的个性而进行个性作文。即(个人气质+书中个性)→哲理感悟→个性作文。画家的个性挥洒在作品的线条里,诗人的个性倾注在作品的感情里,音乐家的个性融合在作品的音符里,学生的个性飞扬在作文的理趣里。

本人的个性作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文阅读鉴赏的独特感悟与个性色彩相通。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巧设情境,发掘作品的个性色彩,培养学生个性作品的感悟。如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第3节时,可以设计:从这一节,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彩”?作者选择一椽破屋住着,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有一种隐士之风,而隐逸中略带“孤单”感觉;引申孤独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又可以“赏”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这些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能培养学生个性感悟与联想。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有了良好的个性,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

课文《游褒禅山记》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所以王安石一生有许多惊世骇俗之论(如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徒等),促成他文学史的美名,全靠个性的感悟和哲理穿透。当过戏剧学院院长身为大学教授、文化史学者、散文家的余秋雨,他的创造个性特征总能体现他的文学家的感情投入和学者理性思考,从独特的感受出发,寻找独特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从而成为中国近50年来,感情和智性,历史感和文化心理感结合得最好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他的文章深邃的思辨、丰富宏魄的内涵,都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他不像一般散文家单纯地传递信息式地叙事,而是做片断的描写,让历史人们活起来,构成一幅幅历史画面。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形成他独特的个性。我们鉴赏《道士塔》能全方位地感受作者这方面的个性创作,对学生的欣赏借鉴无疑是一个典范的例证。因此老师讲析典范文章的过程也是为以后个性飞扬的写作作好必备的铺垫。

2.课外阅读、相关联想和素材积累可使作文有个性。

写作即信息输出,而这种输出是与信息的输入——积累分不开的。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即写作的源头活水。强化作文训练必须以强化积累为前提。“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要把强化积累看成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吸取写作滋养。我每周规定一个下午为阅读课,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阅读,并要求学生把自己鉴赏到的最优秀的作文及精彩文章片断摘抄、复印,然后每节课前五分钟和早读选1—2名学生在班上有表情的朗读,并针对文章特色作简要评析。这样能使学生阅读面更广,积累更多的素材;能使好作品异彩纷呈,多种风格各领风骚,学生交流、探讨,受益匪浅。阅读积累的过程是悟性的触发,阅读和积累的意义在探究人生,净化心灵,提升品位,完善自我。美好的事物都具有化腐除垢、净化心灵的功能。当年吴均目睹了富春江绮丽多姿的山水之后,曾发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由衷感叹。可见大自然的美景对心灵的触动很大。其实阅读、积累也是如此,它可以让生命懂得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始料不及的东西,从别人的失败中悟出教训,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取经验,感悟生命的真谛,让生命穿越无知和愚昧、狭隘和自私,让生命沐浴阳光、雨露、春风、关怀和仁慈。

我曾经在教室的黑板的右边醒目位置上,办了一个“名人名言栏”,每天让学生轮流在上面写一条名言。其目的有二:一是发挥名言的警示教育作用,二是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开始时,还真不错,学生们都非常认真,热情期待着每一天的惊喜。可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们对“名言”已不如一开始那么热心,是“名言”没有魅力吗?反思中,我顿悟了一个简单却容易熟视无睹的道理:“名言”再好,也是他人的,况且单调、机械、重复的事情,谁又愿意长期乐此不疲呢?于是我把“名人名言”改成了“心灵缕香”。学生写出了不少好句子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交往不多,有‘诚’则行。只有真诚才能得到真正的友情,真诚能使人与人变得熟悉又亲切。”“‘累’让我们知道,要珍惜别人的付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别人也同样劳累。试着让自己尝试累,享受累吧,那份感觉,那伤欣慰,就是幸福。”“微笑是最美的行囊,单调的生活里,我挎上它,即使独来独往,也永远不会寂寞。”这些语句颇具智慧灵光如装点在作文中一定是亮点。

在“心灵缕香”中,学生在来自自身或学友的感悟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感悟、积淀、升华着美好情感,进而形成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觉察到学生的情感世界细腻了,温柔了;思想世界拓宽了、坚固了、也深刻了。在遐想和凝思中,他们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他们拥有的已不只是年轻。

学生“心灵缕香”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过程。“心灵缕香”让学生感悟了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真可谓心灵的释放。

大凡好文章,都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欲言而又不能言,抒人之所欲而又不能尽抒的文字。这就是个性创新的魅力。

3.培养发现问题、哲理感悟的能力可促使作文有性灵。

在上面两个环节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哲理思辨,能够通过已知求得未知,能够从旧知导出新知,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这些可能是富有价值的灵感,能迸发出珍贵的思想火花,抓住它也许会成为我们的一笔宝贵的富有情趣的思想财富。198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的福井谦一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他认为有价值的奇妙的想法都是稍纵即逝,不易捕捉的。他的研究工作每出现一个飞跃,都与经过长期思考之后而迸发的一闪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身带着笔记本,有新的闪念出现,就立刻把它记下来,决不让它消逝。因此,我们研究问题要勤于思索,珍视自己的思想火花,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或许可以上升为哲理的启示。

平时我们要细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悟人生,就往往有所收获。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时,凭借自己思想的敏锐,悟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和“深思慎取”的人生哲理。由此看来生活是伟大的哲学家,时时刻刻都会给我们以启迪;生活又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每章每句都饱含深邃的哲理。许多先哲们得益于生活的青睐,成就了他们的万古流芳。苏轼登山,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中领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给我们立意求胜的思维启示,当人们为了认识事物而陷入其中的时候,殊不知这种陷入或许正是阻碍人们捕捉事物全貌的原因。这似乎又是与常识相反的。在常人的意识中,事物总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其实这正是一种常识的误区。微观固然有利于局部的细致观察,却不利于对事物作整体的判断。与此类似还有朱熹观水,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观里,我们明白了“为有源头活水来”;“行百里者半九十”,是走路的体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行船的启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是下棋竞技的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劳作的心得。可以说,大到移山填海,小到穿针引线;登山观景,下水游泳;月下品茗,雨中嬉戏;闹市疾行,丛林漫步;侥幸的胜利,偶然的失误:处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需要深入思索,认真探究。哲理只青睐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只钟情勤于思考的人。鼓励学生欣然迎接生活的馈赠,捕捉生活的哲理之美,才能写出自己极富个性的作文。

4.建设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激励学生大胆亮出个性。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体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尤其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追求,即使暂时并不完美并不成功,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并继续指导寄予厚望,允许学生在作文个性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乃至偏差,而不要因噎废食。

作为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亮出各自的个性思索。我教2004届学生时,精选学生考场、赛场佳作20余篇,编成《雏飞集》,我在序言中写到学生习作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感悟无不折射出他们的理性思考,多少年后或许当同学们再次打开这本集子,发现这些“落叶”时,可以把你们带回到那峥嵘岁月里,撩起你们对少年轻狂的迷恋。他们毕竟是试飞的雏鹰,难免动作笨拙,技法稚嫩,但我还是决定让他们起飞,我最大的心愿是练就他们一双健壮有力的翅膀去搏击天空,去翱翔蓝天,去接受风雨的洗礼。愿他们飞出美丽的弧线。

当学生拿到收集了自己文章的《雏飞集》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成就感。

有些学生预订了七八本送给亲朋好友,其中文章极富个性作文的谢嘉琪多次获市、县作文比赛一等奖,有多篇作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从她的多篇佳作中,明显可以看出她博览群书,思维敏捷。从其作品中可细细咀嚼出“文明的碎片”的原汁,化作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清泉,她的文章思维的视角独特,构思新颖,观点鲜明,想象丰富,而且时代感强,文采飞扬,对理想、人生的理性思辨,折射出启人心智的光芒。陈春的《爸爸的故事》获市作文比赛二等奖,但我觉得是一篇很好的个性作文,他由爸爸的下岗成为清洁工的小事感悟出了下岗工人与扫把之间有某种类似,找到了主题升华的切入点,我的点评是:下岗的确牵系千家万户,在裂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劳动者可贵的纯洁无瑕的心灵,感触到他们如扫把般的无私奉献精神。由此来热情讴歌普通劳动者为国家舍小家的崇高思想品质,今天美好的生活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奉献。构思巧妙,结尾部分异峰突起,寓意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引人深思,有时代的主旋律,卒章显志,寄寓作者对生活深深的思考。所选作文都有学生个性色彩的张扬,还有曾振宇等同学的发表在全国性的刊物《中学生学习报》上的《正视异性同学间的友谊》,表现了当代中学生敢于直面男女同学之间的朦胧意识,说明他们渴望真诚、友谊,情感世界极其丰富,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我的这些做法都是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他大力倡导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有自我认识,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学的价值不是单纯学习知识,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形成独立的个性,能适应世界变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我结合班主任工作,坚持让学生办“手抄报”现代的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希望能体现自身价值,让他们有个性发展的空间。魏书生说:“一个当老师的剥夺了学生做事的权利,剥夺了他努力能够做到的机遇,就等于和不让他吃饭一样可怕。”结果学生踊跃参加,手抄报许多内容为学生优秀作文,版面设计,插图都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2004年的《小荷》、2005年的《书耘》两届蝉联校评比第一名。2005届高三学生自主创办班刊《学坛方圆》,学生纷纷把自己许多新颖独创的观点都敢抖出来,有真情实感和生活哲理的启迪,为2005年语文高考取胜作了强有力的铺垫。

5.个性作文高考竞风流。

据有关人士透露,高考作文打分平均时间不到1分钟,打的分值一般在42分至45分,没底就打保险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文高考阅卷的实际现象,因为高考既是选拔性的考试,又是全国性或全省性的考试,这就让高考的出题和阅卷不得不考虑其实际的可操作性。高考对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是决定其人生、命运的考试,无论高考有多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一味地抱怨总是无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适应高考;争取在高考作文中,既能显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又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要让学生知道,高考作文是别人给我出了题目,让我做的,是很多人都在做的。因为是别人让我做的,所以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弄清人家要我写什么,大家一般会写什么,我要怎样写才能既合乎命题者的要求,又能尽量与众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合乎命题者的要求,又要能写出新意,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这样才能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从而得到满意的分数。

据有关资料显示高考阅卷抽样调查结果:具有个性的、独特自我感觉的、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且有文采的优秀作文不到13%,“无我之文”约占70%。“无我之文”指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这类文章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缺乏自我的眼光和思考。有人曾把“悟”字折分为“思之吾”与“吾之思”,认为“悟”是思考和创造的结合,是很有道理的。高考作文成功的关键不是题材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文章的素材是确定的、客观的,但文章的观点应该是灵活的、自由的。学生没有了悟性,又何谈作文的个性?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又何谈作文的灵魂?

下面我对近年来满分作文做个浅陋解析,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发表于《中学语文》2006.7)。

以2004年福建卷为例: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对列举的人物和文学形象可谈的话题其实很多。对人物,可以对他的历史地位,思想主张提出自己的看法,像曾国藩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卖国贼,也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社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你怎么看?也可以对作品思想和艺术成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像苏轼的词,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等。对文学形象,可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和形象,如薛宝钗;也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做比较,如曹操。在形式上,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与所写的人物面对面交流。

总之,无论怎么写都要写出个人的见解。或褒或贬,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如《照海倚天》是写曾国藩的一篇人物评传,更是一首曾国藩的赞歌,这很充分地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个性。非常有趣的是,曾国藩这个奇才、怪才在史海淹没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近年来又在媒体公开亮相,被炒得沸沸扬扬。今天竟被作为万人注目的高考作文话题,让考生来评说。这位考生不负众望,用深沉的思考,激情飞扬的文思,对曾国藩作了历史地客观公正地评价。

文章写得文采斐然。生动的比喻为我们编织出满文的彩锦;气势磅礴的排比为我们高挂满园的彩灯。全文采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使语言音韵铿锵悦耳,如行云流水,如好鸟和鸣,如琴瑟妙弹,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今年江西卷高考题以“脸”为话题,明显受上海卷影响。2003年上海卷作文题是一个字——“杂”,2004年也是一个字“忙”,2005年是“流行文化对自我的影响”。2003、2004两年上海的命题者们的命题原则,就是简单明了,贴近生活而又内涵丰富。这是全国高考作文题中最简洁的一道,难怪让其他地区的考生羡慕不已。2005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被评论为一道平中见奇的好题。我看是受上海题的影响,是几年来单字、独词作高考作文话题或命题的最成功的一道题。我们会想到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又想到白居易《昭君怨》“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这些本义的“脸”;也会想到《水浒全传》“婆惜也不曾睡着,听得宋江骂时,扭过身回道:‘你不羞这脸!’”可进一步引申为情面和面子的“脸”,脸在人体中是最富于表情,最富有变化的部位,它是心情的风向标,是忠奸的鉴定仪,是生活的晴雨表,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变化。所以要写出对他人复杂性格的认识,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此外,可以联想到洗脸,引申出改正自己的缺点;可以想到人造美女的脸,联想到作假;可以想到面子和尊严,联系到道德和爱国等问题,可写的内容很多,关键是如何精选角度,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新意,“脸”是一个思想起飞的线头,只要抓住它,就尽可以放飞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风筝。江西高考优秀作文《脸,生命的诠释》,作者放飞自己想象,把王勃的忧郁之脸,生命之无常;苏轼的淡泊之脸,生命的静谧;阿炳的沧桑之脸,生命的沉重。纳入为文,写得文采飞扬,知人论世折射内心灵魂。名句流光溢彩,议论点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抒情感情真挚,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又如《那些面孔》写到:“想到那些名字,我不禁揪心,想到那几张面孔,我不由自主地浑身一颤,为他们刚烈,以及他们脸上那永存的坚定。屈原:国殇,你脸孔上那嶙峋的瘦骨正是你不屈不挠,也是你对你的主子将你放逐江边的愤慨。汨罗江边,你纵身一跳,浪花激起了生命的终曲,想必那一刻你定然是怆然泪下,整个面孔都读写着忧伤吧……海子:志殇,三毛:情殇等,作者在后记里写到:想重新温故,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以此来寻求他们生命最厚重的底蕴——于我,想必受益匪浅。

这是一篇深情隽永令人深思的优美散文。三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地方;三张脸的特写,那是充满各自特性又都写满坚定刚毅的脸。“殇”是一个让人感伤的字眼,让人从三张不同的脸上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短暂生命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从浩如烟海文化人物中,选取这三个人物刻画,又没有仅仅停留于肖像的描摹,而是把人物的人生追求、人生体验、通过那一张张“脸”来聚集,伤感而不失亮色,缠绵而不乏质感。两篇佳作都具有人生启迪、智慧无限、哲理闪烁的特点,读后让人神清气爽、满口留香。无论是王勃、苏轼、阿炳,还是屈原、海子、三毛人人皆知,耳熟能详。如何从这普通的事例演绎成出众的美文,我想与作者个性化的作文密不可分。平时对文学家作品的解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自然能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

感受诗人硕果芬芳,尽显哲理睿智,写作时把诗词的理性思考,文人的哲思有机地统率或组织材料,能使文章顿时生色。如重品大师之作,就是探骊得珠,而人的思想在其中得以升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无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忧愁;“大江东去”是豪情;“晓风残月”是伤情。何不以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分板桥的放浪形骸,循着古人的诗词之路,去诠释生命的韵律?学生作文时可选取丰富的意象,展示诗词美妙的境界,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学生如能巧妙地化用名言,展示你驾驭语言的机智和灵活,使语言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充分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文学素养,从而获得较高的发展等级分。

考生只有通过前面几项训练,才能有自己的深层思索,亮出深刻独特的思想,写出富有个性的、丰厚文化积淀的精彩语言,显示灵秀的笔调、天籁般的趣致,才能让个性的旗帜在作文中神采飞扬,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需“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些作文题目就极富个性:“走自己的路,也听别人的忠告”,“吃亏就是占便宜”,“坚定的心,灵空的耳”,“用凸透镜看错误”等。题好一半文,题目亮丽出彩,也反映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功,对于那些巧用修辞语、化用俗语、套用流行歌词的题目,使阅卷老师有可能获得第一好印象,从而博得评卷者的青睐和厚爱,最后鹤立鸡群,成为高考的优胜者。

作文就是生活,写作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作文就是个性,写作就是张扬自我风采。作文就是思想,写作就是作者的独立宣言。作文就是创造,写作就是展示探索成果。作文就是文化,写作就是负载文化底蕴。作文就是审美,写作就是表达美感享受。

个性作文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它有无穷的奥妙给人无限的启迪。

二、“三环”立体式教学法初探——浅谈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法、教材编排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素质教育长远目标——为发展人,完善人服务。教材缺乏培养思维的多维性的特点。

语文教学改革经过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程红兵、李镇西等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学专家的奋斗,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个成功的范例,但是语文教学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陈旧的形式化,加之现行的教材所提供的语言资料大多是远离学生的生活,远远超出学生生活阅历,再加之语言传授者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够,找不到或找不准教材与学生的切入点,另外高考试题漫无边际,致使师生无所适从,干扰教师教法的实际操作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从而使部分老师缺乏坚持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心。

要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被动、落后局面为实现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应大胆改革尝试。寻找适应性广,操作性强,教学收效大,各具特色,适合各个老师的教法,这才有可能全面实现语文的素质教育。本人认为关键在教师,其次是教材,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一种“三课三术”立体式教学模式,以突出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为目标。三课:示范课、实践课、创新课。三术:教师的点金术(点睛术)、学生智能模仿术、学生想象创造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从以讲析为主向以训练为主转变。避免满堂灌或空洞说教、架空分析导致教学弊端,这是借鉴了美国“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在这项改革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活动少,但质量要高,既要广泛的占有材料,最好有取之不尽的资料库,又要有对教材、材料的深刻钻研领悟,进行各方面的挖掘、提炼,更要有点金之术把课讲精讲活。

1.示范课里的点金术。

语文教师应独立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力争在课文循循善诱的讲授中,使学生总能有悟、有得、有新的启示。因为各任课教师能力、智慧有限,所以可借鉴一些特级、高级等优秀教师的课堂设计及成功的经验,由执教者领悟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再有针对性地实施。这样能提高课堂效率、学习效率。所有成功的教师无不是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巧妙的课堂设计,所以说素质的实施与提高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要有创造性的点金术。

教师的点金术,画龙点睛的综合评述在示范课中应运用自如,既要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培养多维思维,又要为他们写作提供分类素材作为资料库。

2.实践课——学生智能模仿术的实施。

学生阅读《鸿门宴》后,提炼出历史感悟:项羽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后来发展为自大,当他取得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后,就自封“西楚霸王”,自以为天下无敌不把对手刘邦放在眼里,结果落得四面楚歌全军覆没自刎乌江。可以用来论证“自尊”可能发展为“自大”为害无穷。在讲授新课文、新知识时,从深层去发掘一些更富哲理的东西,能使教学创造性思维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的创造性思维中去。例如在讲授《毛遂自荐》一文中,可以放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多维发散思维,以学生为主体引导讨论:一个角度是肯定毛遂,另一个角度是指出毛遂的不足。分别为自己找出充足的理由,通过创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致。

肯定的一方理由是:①危难之中显身手,敢于主动出击,善于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有超人的胆识,当前的改革需要这类英雄。②议论风发辩才在十九之上,看来毛遂出名之前已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所以人成功的前提必不可少的一条:还要有真才实学。

否定一方的理由是:①在楚国平原君与楚合纵“日出而言,日中不决”时,毛遂急功近利,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按剑历阶而上”,以“十步之内”,“王之命悬于遂手的恫吓和合纵者为楚的利害诱逼楚王“定从”,此举纯属铤而走险,以平原君一行的性命和赵国的安危为“孤注”!这种不计后果的冒险使毛遂此行真正动机不言而喻。②“歃血定从”时,毛遂骄气横溢,对十九人日:“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骄狂自傲面目暴露无遗,同在楚廷,毛遂无论处境怎样也不应该说出为表现自我而将赵国内部矛盾暴露无遗的话。老师总结评论:毛遂是一个胆识超群和才能出众的典型,但是身上许多缺点和不足。应分清主次。但学生们积极思考,论辩能自圆其说的思辨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受动者,而主动的受教者,同时他们也可以反作用于教师,所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应该注重教学创造,创造性思维客体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老师应对教材分析、提炼、组合,再改造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教学构思与设计,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这里贯彻:“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教贵有方,学贵有方,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3.创新课——学生想象的创造术。

教师应独具慧眼,不断地变换地角度使传统教材活起来,犹如被常人看做是一文不值的朽木,石头在艺术家、雕塑家手中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着力培养学生去感悟生活,感悟艺术的真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东西,在人家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罗丹)。”这是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先由贾平凹的《丑石》说开去,然后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如雪冰清玉洁、晶莹琼碧,净化世界,净化心灵。雪不问青红皂白,一味的掩盖丑陋,粉饰太平。鞭炮,宁可粉身碎骨,也要潇洒走一遭;为了一时潇洒,落得粉身碎骨。照相机,真假善恶都敢面对,褒贬扬抑不念旧情。小小窗口,看得清大千世界。

这些联想发散思维符合接受美学的观点,确立学生为主体,激活读者的想象力的感悟力。通过对作品的解码、解构,不但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体验、理解,而且还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意识,重新创造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甚而进行开拓、补充、再创造。要求学生发散思维之余,要从课文和学习的篇章中,不断搜集、积累、归纳出许多同题材、不同角度和同角度不同题材的素材,以便吸取丰富的营养,比如梨花,或以之洁喻美好的心灵;或以之色喻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或以之形喻面容:“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同是情人离别,柳永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孔雀东南飞》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又如同是送别王勃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胸襟何等开阔;王昌龄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何何等确切;王维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谊何等真挚;高适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何等明朗豪迈。教学中我们要综合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去开拓性地发现别有洞天的新奇世界,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开启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创造术,从理解课文的精妙而加以吸收借鉴,才能更好地从课文本身扩展到其他,使能力得到提高,进行更高品位的文学底蕴揭示,激发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去发现美,进行哲理穿透,感悟新的真谛。利用《散文》(1983.1)中的《竹杖》为激发点,文中说竹杖原来都是竹林中的弱者,却不气馁,瘦弱的身躯终于成了根根拐杖,助人登攀,引人迈上更高的人生境界,给你注入庄严的信念,青春和生命又在山路上延续,真实的生命在于彻底的贡献。根据文中提供的思维借鉴进行创新性指导,要学生对“扫把”进行发散思维:“也许有人说扫把最不起眼、最平凡有什么好写,没有那位名诗文,辞赋家去赞颂它,因为实在最平凡得令人遗忘它的存在,难得有个别词要用到它,也不忘把它当作贬斥、陪衬的对象,如‘扫帚星、敝帚自珍’等。”这的确是个误会,扫把只要有脏东西,它就在那儿出现,为了把世界打扮更清洁,作出巨大牺牲,忍辱负重,甘心被践踏和蹂躏,换来的是人们明净舒适的心境,每当这时扫把却是恬退忍隐,从不计划个人得失,从不炫夸、邀功,从来没有过什么企求,一起到扫把枝条散尽,身体支离破碎为止,看着它那由无数小竹枝(稻)草组合的普普通通的扫把,多么象征那些默默无闻,为国家建设不计个人利益,尽心尽职不图回报只求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正因为有他们的劳动,贡献都有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三课”中,不断经过“鉴赏—感悟—仿作”,使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充分运用、展现,如此锤炼,三课三术环环相扣,使学生“读(思)—悟—写”有机结合,实践证明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正如布卢姆说:“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时的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那么教学只要大胆改革,为学生创设情境,必然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环”立体式教学法从某些方面讲又与山东赵泽福老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要学’为‘我学会’,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的三阶梯渐进教学思想有相同之处。它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意识,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历程,探求作者的思维轨迹,训练学生运用具体语言表达特定情感的能力,教会学生归纳学习语文的宏观思维规律和微观操作方法,最终使学生达到“自能得之”的境界,这些都是新世纪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强劲的呼唤。

三、新课标下的教法刍议

实施新课标是一场教学的革命,教师应如何去接受洗礼,更快适应新教材?笔者认为教师应乐意接受新的理论,敢于否定自我,博采众长。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从教师评价说起。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不过说对了一半。因为,对于献身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一生都在创造,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朵花,凝聚是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教师会用智慧开启学生,用创造开拓未来,他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而光荣的职业,社会对教师就有一定的职业要求,这些要求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形象,决定着对于教师的评价。

2.实施新课标教师应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研究,博采众长。

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与鉴赏做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苦练内功,一个业务不过关,专业知识不扎实的老师,不可能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不可能会有威信。教师自身必须勤于学习,博采众长,紧跟形势。古人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一点都没错(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怎样识时务就联系如何研究总结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成功,名师的特征、长处,我发现教师能经常反省自己,否定自我的人很少,尤其是已取得一定成绩或成就的教师更难,反省自己需要理智、耐心、自知之明,否定自我,需要勇气、大度豁达。

反省有时不难,难的是把当时的思考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以便克服。反省时要勤于思考,发散思维,勇于打破格局、定式,才会有更大进步。如有一位老师上白居易的《卖油翁》,总体上讲应是好的,但是还可以更完善。

他安排了自读提示的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请问是什么道理?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第一题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第二题是: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学生回答很踊跃,很热闹。

我认为应从课文练习二“说说你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入手更佳。

欧阳修为文起名《卖油翁》,主人公应是卖油翁肯定他的“无他,但手熟尔”的观点,从课文详略出发引导学生确定卖油翁为主人公,引用课文开头:“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由此推论作者对陈尧咨持什么态度?

“当世无双”与“发矢十中八九”如何理解?(介入《宋史陈尧咨传》中写到他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即贯其中。)

既然是“十中八九”,理应有百发百中者或百步穿杨者,《史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在当时,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按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第二箭中二号叶,第三箭中三号叶,全都正中叶心,非常准确。由此推论他们比的是同一类的东西。

引申,今如有卖油翁与许海峰、王义夫、张山比,你作何感想?

许、王、张可以到国际比赛场上拿金牌,而卖油翁只能做个体户、小老板,当然都是共和国纳税人,但贡献价值有大小之分,要不然我们给他指点一下迷津,让他也放下油担弃油从射,但他不一定能成善射者,理由简单:两者之间没十分太大的关系。

正因为聂卫平不能与你比跑步一样,为什么欧阳修要他们比,是不是欧阳修有错误?引出并非仅说“熟能生巧”的道理,现在主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原则。或许还有别的道理,如:山外青山楼外楼,争得英雄莫骄傲,还有好汉在前头。学无止境(射无止境)。“公要以此自矜”,我不否认欧阳的见解,但我们相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沿着主动学——会学—乐学—学有志趣的方向发展。

从这一事实得知,学问之道不是要去纯粹地充当前人的吹鼓手,而是要求你充分理解前人长处的同时,发现前人没有达到的空白和缺陷,这样才谈得上知识创造,所以教师的备课设计都是创造性的劳动。

老师要勇于打破定式,才会有生机,有突破。有人肯定会说你讲的没用,中考高考不考,我不赞同。正因为有些老师思想上始终跟着考试转,遮住了你们美丽的大眼,遮挡了你们聪慧的灵光,使你的视角进入盲点,发现不了新的闪光,试问多少有作为的名人不是靠自己独特思维敏感获取成功的?达尔文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可见,一个老师的思想方法、教法要紧跟时代脚步,时常反省检查对照自己的思想方法、教法等,不断更新教法,由学生自己来诠释人物,体会角色,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激发主体潜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得到迁移发展,丰富人文素养,拓展思维视野,在这里要避免老师架空分析、搞一言堂。如有一位教师上袁宏道的《虎丘记》,对中秋月夜盛况作了详尽分析,事后我评课说:你如果插入一个研究性问题:歌者唱的是什么歌?为何如此感人肺腑?“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让学生去找答案,讨论、论证,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答案,但根据课文最后一节写到“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推断,歌者演唱当时流行歌曲,内容大致是控诉这黑暗的社会,矛头直指官府。因此,我认为一个好教师应该打破常规,突发奇想,大胆创造性地设问、挑战权威的自圆其说,依靠自己胆识、勇气、学识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崇拜。这说明教师要锻炼思维能力,要善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激活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潜能能发挥出来,那结果和功效会超出你的想象,因为,思想的碰撞或许就能产生一个伟大的火花,一个伟大的火花,就会带来一连串伟大的行动,一个创新思维会带来一连串的创造。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传授与接收的往返联系《比较教学论》称之双向交往。师生、学生之间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多向交往的教学效果最好。因为:①多向交往的多层性特点,能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欲;②多向交往的自主性特点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多向交往的求异性特点,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④多向交往的情趣特点,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3.不断尝试创新,创立鲜明的个性教学,凸现研究性学习。

古往今来,求新出异淘尽人类的无知、平庸;从宇宙到尘世创新竖起无数座科学和艺术的丰碑,创新闪烁着智慧之光,化腐朽为神奇;创新,蕴含着神奇的功能,变幻想为现实。在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讲求思维的规范性品质,既要言出意外,又要言在情理之中,不能把“大胆”地履危走险,片面地追怪求异当成“创新”,对于科学创新来说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富有勇气,大胆开拓,不敢创新者,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成不了创造发明的开拓者。大胆地标新立异,勇敢地开拓荒芜领域,是科学创新必备的素质。二是不怕挫折,锲而不舍。只有经过艰难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苦斗和能思人类所未思之题,解人类所未解之谜,创人类所未创之业。要有所创新,必须从学习科学更新知识入手。知识基础越丰厚、牢固,科学创新就能对眼前的一系列“异端”作出准确的判断,而知识积累不能光靠书本,还要善于去“阅读”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这两部永恒的、没有页码的大百科全书,并力求博、深、精、活。

我在教《孟子见梁襄王》时,抓住“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进行探索创新,撇开教科书上的观点,自行设计:梁襄王三句问句按历史定论:流露出惶惑,表现涉世不深的窘态,精神低下又有贪得的野心(课文上庸碌无为)。

对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你有何评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得出答案:他把安定放在首位不会有什么错,一个国家首先是要有安定才有发展。“定于一”:看来梁襄王的危机主要来自别国,天下统一了,就能安定,不能片面视为梁国没治理好。“孰能一之”,并非仅有贪得的野心,可看成是面对现实关注天下,有鸿鹄之志。“孰能与之”:说明他看到人和的重要,与刘邦“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理智清醒有何不同?作为国君能直言讲出自己的困惑,我认为他比蔡桓公讳疾忌医要好,作为国君能做到不回避现实,发现不足又敢不耻下问,难能可贵,有自知之明,对于这样的君主不能求全责备。既然有此观点,带来一系列变化应怀疑孟子?另设计对孟子言行的讨论。

孟子不能把自己的仁政推行下去,孟子自己要负一定责任,当然话说回来,在当时推行仁政的确是件难事。梁惠王曾认为他言论“迂回空泛,而不切实际”(《史记》),他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当他知道国君无意用他时,他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这证明孟子有点孤芳自赏、曲高和寡,他既比不上他前面的邹忌,更比不上在他之后的邹衍,邹衍到魏国,梁惠王到郊外迎接,平原君亲自为他拂拭坐席,到燕国燕昭王持着扫帚走在前面为他清道,以示敬意,对比之下,感情用事的孟子难道就没有过错吗?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适时调整自己的方案,循序渐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君主们不自觉地自然而然的所接受。

通过上述尝试创新,可以锻炼师生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刺激学生的思维,继续多方交往,不要损害学生积极性,保护好可贵求异思维,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这就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要求: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片海,给勇敢者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充分张扬个性,不拘常法,去收获几朵浪花,几串贝壳,几行足印。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它有无穷的奥妙给人无限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