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低年级语文插图的有效利用实践探索

小学低年级语文插图的有效利用实践探索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国家的小学语文课程取向不约而同地指向“表达”。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连贯、有序的表达,也就是有能力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作为一种实用而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想对它的合理、有效使用做一个梳理与实践性的探究。

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二小学 吴咏梅

第一章 语文课文插图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国家的小学语文课程取向不约而同地指向“表达”。美国《开放阅读》教材,就是听说读写综合教材,教材呈现方式也是阅读课文+课后练习,其练习题所占篇幅大大超过课文篇幅,而且练习目标和内容都非常具体,用于说话训练的时间也一般会超过用于阅读的时间。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英国本土的英式母语教学大多也是先阅读课文,然后再根据课文设计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结合阅读进行习作练习,可以说将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许多国家母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而在我国除了从美术的角度对课文插图有所探索以外,真正将课文插图系统地纳入读写训练的可谓凤毛麟角。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的学生应学会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能说四素俱全的完整句。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意识地说完整的话的能力恰恰又较为薄弱。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有意识的说话能力,因为语文教学毕竟是母语教学,学生在进行系统学习前其实已经在说话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连贯、有序的表达,也就是有能力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这对孩子就有困难了,这个困难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群体性问题。这其中既有低年级学生本身身心发展的局限,也有我们教师自身在挖掘教学资源能力上的缺失。很关键的原因在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没有可供参考的材料,没有充分的教学时间,老师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搜集材料,挤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因而不同经验的教师会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可能过低,有些可能又过于拔高,这种指导无论是对各个环节的重视程度还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评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标准,这种标准主观性很强,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比较大,实际操作过程中标准很难把握。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进行有效的指导是比较困难的。

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快乐宫,全都配上了活泼、新颖、鲜艳的图画,应该说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文插图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都对于低段的学生很有吸引力,哪怕在上课时,我们偶尔也会发现一些学生陶醉在插图中涂涂画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对课文插图的利用虽然有,但还是比较少的,只是将其当作一种点缀,一带而过,并没有对课文插图进行充分、有效地运用。我们觉得这些课文中的图画其实很多是直观地反映了文本情境,为练习说话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作为一种实用而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想对它的合理、有效使用做一个梳理与实践性的探究。董蓓菲老师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学习语言表达并非始于学单字,然后把单字组成句子,而是从用完整的句子传递完整的意思开始,然后为了表达自身的需要和一定的目的,慢慢学着开口。因此语言不应划分为内容和技巧,学习者只有在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中使用语言,才会学会语言。而与文本配套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可供观察并发挥想象的场景,教材中的语段也为学生提供了规范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词汇,这种基于文本和插图,却又有所拓展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是切实可行的。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本研究梳理出借助插图开展说话训练的文本序列,并探索出培养低段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些基本途径与策略,力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追求:在基本句式的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说话,逐层递进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以语言文字为纽带,加强阅读与表达联系的研究,形成基于图片情境与文本情境相结合的表达训练的基本方法;借助图片,适度迁移,丰富学生的言语表达,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关于借助课文插图,培养低段学生说话能力的教学途径,本书提供了两条主要途径:第一,基于阅读课的随文表达训练,即从读到说,随文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二,利用课文插图,想象迁移表达训练,即从直面观察到想象说话,提高低段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两条途径兼顾“收与放”,合理地挖掘了一种实用而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有效地让课文插图成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说话的阶梯与桥梁,引导学生逐步从一句话,慢慢过渡到语段的表达。

基于阅读课的随文表达训练解决了学生看到图片无话可说,或者词汇贫乏的问题,而利用课文插图,想象迁移表达又不仅仅满足于文本的思维,教师可以以插图为底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而这两项都只是课堂中五六分钟之内能够完成的,我们力求达到随堂随练,通过每天五六分钟的练习,让每个学生能够开口学习说话,从而达到有效的语言训练,顺利完成从说到写的过渡。

二、语文课文插图的界定

(一)插图

经过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源,列出几种典型的对插图的概念界定:

(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插图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

(2)《辞海》对插图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面。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

(3)插图英文为Illustration,中世纪《圣经》手抄本称为Illumination(由英格兰撒克逊语系的Limlimm和法兰西语系的Luminer二者折中而来,意为“绘画和给予光彩、发光”),是指经书或祈祷文中的装饰性文字和图案造型。插图的另一个英文单词是Icon,指宗教书籍中的圣像。1988年《美国百科全书》修订版认为,插图是内容的形象化或其他视觉附属物。

可见从狭义上来看,插图可以定义为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从广义来看,插图并非仅局限于文字和书刊中的图画,只要是内容视觉化的附属物都算插图。

(二)语文课文插图

1.课文

指上课时的正文或文章,是由若干个独立的句子或段落组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指语文教材中的正文,不包括旁白、注释以及课后习题,它是教材内容的核心部分。

2.课文插图

课文插图是指插放在课文中帮助说明内容的插图。插图内容指对插图内部包含的有实质或意义的单位。

三、语文课文插图的功能

(一)语文课文插图的内容

1.关注场景与情节

插图中的场景布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起着烘托和突出人物形象,介绍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的作用。在考虑场景时,时代气息和地域特点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课文中涉及的题材极为广阔,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都要有明确的景物相伴。如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册第35课《会跑的黑板》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安培因为演算数学题入迷,而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黑板的故事,反映了他对科学的专注态度。这篇课文的故事性、情节性较强,因此,课文插图展现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根据故事的发展变化,选取一刹那间最高潮的内容,也就是安培正追着马车跑。学生只要一看到这幅插图,就会马上想起安倍对数学的痴迷。

而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学习中的插图则更注重意象表达,注重象征性而淡化情节性,凸显诗文的意境。

2.表现童趣与幽默

成人喜爱孩子,往往欣赏他们的稚拙气,他们的心纯洁无瑕,眼睛明净清亮,他们的每一个举手投足、喜怒哀乐都完全发自内心。儿童往往因为其出格的举动而又严肃认真的态度,使大人们感到特别有趣可爱。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课文插图中的艺术形象,大都处处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事物,以孩子的心理来表现和反映世界,画面语言就会洋溢着独特的美感和生动活泼的儿童情趣。例如,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5课《我的房间》、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中的插图,无论是人物还是人物的家庭背景,甚至是小主人公的用具都让学生觉得好玩,有意思。

3.采用拟人化手法

人格化是寓言、童话、科幻等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是指对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这类题材的课文在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时有所遇,它以无比的神秘,无比的纯洁,给儿童带来别一番的情趣和别一番的美的天地。它滋润了孩子们的心境,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追求美的理想,体验生活的美好。而低年级语文课文中插图人格化的处理非常多。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乌鸦和狐狸》、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冰熊》、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最后的玉米》等,都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这也符合儿童观察事物的特点,在儿童的眼里,世间万事万物,不论是花草鱼虫,还是小猫小狗,都和人类一样,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插图以美的、真诚的、友爱的情感去影响孩子,所以才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二)语文课文插图的功能

1.直观呈现内容,使内容生动形象

插图区别于文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直观再现所要表现的内容,这就避免了文字本身所带来的抽象问题。比如,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册教材第23课《荷花》中,插图展现了两幅图。一幅是单朵硕大的荷花,亭亭玉立地绽放在池中;另一幅是一池的荷花在风中轻轻摆动的姿态。而这两幅图分别就对应了课文2、3、4小节的文字,文章第2、3小节是具体聚焦一朵朵荷花的绿叶、白花、黄莲蓬,图片展现了荷花楚楚动人的姿态。学生们一看旁边的画面,马上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并且能体会到文字所传达的美。而第四小节是作者的联想,把学生引入童话般的意境。这个意境是怎样的呢?插图中一池荷花的幽美就为学生建立了想象的空间。同样,对一些描述历史事件的课文,历史场景的插图再现可以佐证文字内容。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第38课《望梅止渴》中配有一幅插图,图中烈日高照下一片荒原,曹操骑在马上,手指前方,在他的身后跟随着10万大军。这幅插图不同于文字的表达,它属于视觉艺术,它可以把自然、人物、社会关系等通过色彩、纸和笔等材料浓缩在一幅作品中,直接为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当文字以插图这种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文本内容就有一种“跃然纸上”的亲近之感。因此学生看了图后,马上会产生好奇:马上的是谁?他们遇到了什么事?马上的人在说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读课文,文字属于语言范畴,读者通过语言特有的逻辑以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文字的意思和意义进行理解和深化,而后找到相应的答案,印象就更深刻了。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既然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那么这些直观形象的插图就自然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美轮美奂的各种插图。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前提,当学生喜欢看到妙趣横生的插图时,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册教材第7课《水妈妈的孩子》中有7个卡通宝宝的插图。他们个个手中拿着不同的东西,是什么呢?学生有的一看就明白了,他们很乐于表达;有的不是很清楚,他们就很想读读课文找到答案。这样的插图就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观察还会发现,在插图中这七个卡通宝宝的动作各不相同,应该用什么合适的动词去形容它们呢?这时学生又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圈划下来与画面中的宝宝对应起来。这样的插图利用就进一步把学生的目光不断地集中到文本中来。

3.情感熏陶,价值导向,培养能力

插图不单单是供学生欣赏的,它不仅是视觉的,也应该是直击心灵的。之所以说直击心灵,就是要通过视觉的感观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思考。插图里也有真善美和假恶丑,它也间接渗透了一定的价值观。比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准备期第2课《我们的学校》插图中就有两个儿童戴着红领巾面向五星红旗敬礼,这样的插图就唤起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样,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0课《宝镜》中的插图,一个男孩愤怒地将一面镜子摔在地上。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读了课文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是宝镜让人不劳而获。那么,图中小男孩的神态与举动就传达给了学生这样一个价值观:不劳而获是不足取的。还有诸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9课《大自然的语言》、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的插图都让学生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奇妙。这些看似不能动的插图实则“牵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心有所感、心有所向。

此外,如果插图运用得当,可以对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作用。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插图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当聚焦一幅插图时,需要学生仔细观察,把握图片内含信息,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图把立体的东西以其独特的静态的形式集成于一个平面,加之插图中恰如其分、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线条的曲折,色彩的浓淡,空间的远近,体积的大小不同,就营造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而且,有学者指出插图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学者概括为:使复杂过程简明化,隐含原理明显化,现象直观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理论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学者把上述功能总结为装饰形态插图——赏心悦目,认知形态插图——印证内容,启思形态插图——启迪思维。

四、语文教材插图的分类

1.独立图

画面上相对完整的单幅图,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不受其他图的影响,可以让读者体验图画带来的感受。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春天在哪里》《闹花灯》《春雨沙沙》等这些课文中的插图都是单幅,为我们描绘了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景象。

2.发散图

指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用多幅图来共同表示一个主题。这些图可能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被组织在一起。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中的趣味识字课文《象形字真奇妙》,其中有多幅象形字的插图,分别指向儿歌中的具体内容,学生一看就能对应起来。图与图之间并没有联系,但这些图都是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的意趣所在。又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9课《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插图中出现了白云、树的年轮、小蝌蚪等单幅图。它们之间也没有关联。但穿插在每一章节,与文字相对应,都是为了告诉学生大自然的现象所蕴含的意义。

3.序列图

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排列起来的一组图,每幅图表现事物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幅插图连接起来,即串联成一个整体。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第20课《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共有4幅插图。这4幅插图就是描绘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学生根据这4幅插图可以想象故事的情节,帮助学生进一步记住课文的内容,进而还能独立地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二章 低年级语文课文插图的教学价值

一、插图的教学价值

(一)利用插图,学会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观察力是获得习作题材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课文插图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为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可以说,通过每篇课文的一个个插图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次序地观察并求同找异,对提高学生们的分析、思考、概括、归纳及逻辑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1.景物插图

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春天在哪里》的插图中出现了很多景物的素材,如燕子、柳树、桃花、小草等,它们都以人格化的形象表现在画面中。学生看到的可能是无序的。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教会他们根据主题选取一个立足点,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从上到下或从远至近,从中心到四周等逐步展开。有了插图就可以检测学生的观察是否有序,思维是否有条理。

2.动物插图

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小花猫照镜子》,课文讲述了小花猫在镜子前的不同表现,告诉孩子们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课文中的插图是一只吹胡子瞪眼的小花猫正张牙舞爪地站在镜子前,用这张插图可以教会孩子通过观察用语言进行肖像、神态、动作的描述。

3.植物插图

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喇叭花》中有一幅在藤蔓上不断攀升的喇叭花插图,图中表现了喇叭花顽强的生命力,已经从墙角爬到了房檐上。这样一幅插图,可以让学生抓住细节观察,并且用课文语言积累的好词、句段等去观察喇叭花,抓住它的叶、枝、杆、花等,一部分一部分去发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掌握介绍植物的观察角度与方法,进而体会文章主旨。

4.情节性插图

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情节类插图一般出现在叙事性文章中,分单幅图与多幅图。单幅图一般表现的是事件的高潮部分。例如,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文《掩耳盗铃》的插图中一个人正站在门前一手敲铃,一手捂住耳朵,形象十分可笑。这一画面正是事件的焦点内容,教师可利用这样的图,教会学生有重点地观察,通过分析、想象,理解事物的本质。多幅图一般是反映了事件的延续过程,通常这类插图所在的课文记叙的事件场景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例如,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课文《送小蚂蚁回家》讲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到池塘,在危险的时刻,睡莲救他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它回到了家的故事。课文的插图分别出现了睡莲、蜻蜓、萤火虫怎样实施救援的场景。看了这几幅图就能编撰出整个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训练学生按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懂得每幅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二)利用插图,促进记忆

儿童识记能力的强弱关系在于识记方法的运用。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或复述,因此教师可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图片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记忆策略。

1.分段记忆

例如,课文《秋姑娘的信》一文中,课文内容是一封信写给……一封信写给……一封信写给……再一封信写给……有的学生背时记不清次序,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按插图顺序来记,这样既快又对。

2.建立联想

当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由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联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在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时,很多拼音的认读,需要借助插图进行记忆。例如e的拼音旁,配了一只大白鹅;J的拼音旁有一只大母鸡。学生看到这些图就记住了它们的读音。也有的拼音的识记,需要借助插图。例如,拼音字母h旁边是一把椅子,拼音字母k旁边是一挺机枪。学生们一看到图就记住了字形。教师这种识字法就是运用了类似联想记忆法的道理,把字形、字音相近,能互相引起联想的配图放在边上,有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3.利用情境

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文《优雅的请假条》,课后要求背诵第五小节,而课文的插图表现的正是第五小节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着图片,回答关于这一小节内容的几个问题: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提琴手的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为什么台上只有两位乐师和两根点燃的蜡烛?当学生跟着这些问题,通过插图的指引把问题答案一一道来时,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课文语言的积累。

(三)利用插图,学习表达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为我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指导学生在观察单幅图的基础上,能看懂图片内容,有条理地讲述观察到的内容,并将所说的话用一句话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会用逗号和句号。而到了第二学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观察多幅图的基础上,能看懂图片的内容,连贯地理解图意,能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并将所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并学会使用逗号、句号、叹号和问号。能看着插图,编写童话故事,能根据图意,加上丰富的想象,创作童话故事。

二年级第一学期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观察单幅图的基础上,看懂图片内容,理解图意,能有条理、具体地讲述出来,并能将所说的话写下来,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会正确使用逗号、句号、叹号和问号,并学习写观察日记。而二年级第二学期时,我们又可以将要求有所提高。能通过观察多幅图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编写童话,并将所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并学会使用逗号、句号、叹号和问号。

下面是有关课文插图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表。

表1 沪教版一年级课文插图表达能力提高训练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2 沪教版二年级课文教材插图知识能力提高训练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四)利用插图,培养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人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超越生活实际构思出从未见过或者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生活图景,并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小学低年级阶段能利用课文插图进行的想象训练最主要采用的是对童话进行故事改编的形式,而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就是大胆的想象。在小学低段课文插图中,很多童话题材中的人物都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幻想与夸张创造童话的意境与童话的形象。

1.抓特点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狐狸和乌鸦》,图中的乌鸦正张着嘴,闭着眼睛很陶醉的样子,狐狸则仰着脖子馋涎欲滴地看着乌鸦。他们之间还会展开怎样的对话呢?让学生看插图,着眼狐狸与乌鸦各自的特点构思故事情节。

2.对话法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插图中出现了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妈妈之间进行对话的画面,那么小蝌蚪还会遇到谁呢?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进而用对话构思情节,让“事物”你一句我一句地把本质用道理讲出来。

3.巧迁移

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两只小狮子》。课文插图中狮子妈妈正在遮阳伞下看着小狮子练习滚、扑、撕、咬。其中一只狮子练得很勤奋,另一只狮子却悠闲地躺在草地上。其实这幅图是把人间的故事移植到了“物”中,那我们也可以依此引导学生为故事设置一个结尾,想象一下长大后的他们会有什么不同。

二、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内容与要求

(一)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习内容与要求

(1)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其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认识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了解笔顺规则,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初步的识字能力。

(2)学习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认读整体音节。学习拼音方法,能正确品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

(3)学过的词语大致会读,大致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词语。

(4)学过的句子会读,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会运用。

(5)能听清楚几句话,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6)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看图说话时学习展开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能根据语境说几句连贯的话。

(7)学习朗读课文,对朗读有兴趣。能读正确,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不唱读,并逐步学习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8)能在课外阅读适合自己的书籍,能爱护图书。

(二)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习内容与要求

(1)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其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会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法自学生字,初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巩固汉语拼音,正确掌握拼音方法,能正确拼读音节,并逐步达到比较熟练地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

(3)学过的词语大致会读,大致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部分,并能学习运用词语。

(4)会读学过的句子,积累课文中学过的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5)能听清楚几句话和简单的故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6)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看图说话时学习展开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能根据语境说几句连贯的话,会按要求讲一个简短的故事。

(7)学习朗读课文,读正确,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能背诵部分课文。

(8)能在课外阅读适合自己的书籍。

(三)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习要求

(1)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其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会运用汉语拼音正确、熟练地自学生字的字音。会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法自学生字,能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常用汉字的意思,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识字中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进一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巩固汉语拼音,正确掌握拼音方法,能正确拼读音节,对一部分多音字能据词定音。能比较熟练地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

(3)会读学过的词语,初步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按要求积累一批常用词语和成语,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会读学过的句子,积累课文中学过的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并学习初步运用。

(5)能听清楚几句话和简短的故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能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

(6)能讲述简短的小故事和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说话时,能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口语交际中能根据语境说几句连贯的话。

(7)继续学习朗读课文,读正确,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8)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能通过阅读展开想象,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习要求

(1)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其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会运用汉语拼音正确、熟练地自学生字的字音。会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法自学生字,能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常用汉字的意思,能在阅读和各项语文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的生字。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熟练掌握拼音方法,能正确拼读音节,对一部分多音字能据词定音。能熟练地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

(3)学习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并按要求积累一批常用词语、成语,进一步丰富词汇量。初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积累教材中学习的重要句子。学过的句子会读,大致了解意思。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能在阅读中体会不同标点的不同用法。

(5)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能听懂一段话和简短的故事。在讨论中能听清楚别人发言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6)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和同学的提问,能讲述简短故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能根据遇到的情境说几句话。

(7)继续学习朗读课文,读正确,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8)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结合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提出问题。

三、教材插图与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关系

(一)借助插图看

首先,这里的“看”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对于课文插图的观察并不是一种凭借人的感官而在图中进行盲目搜索的活动。观察是作为提高语文说话、写话能力所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总是被说话、写话等要解决的任务所制约。学生要根据所要解决的任务,确定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步骤等。这一特点,使语文学习的观察区别于一般的感性认识活动。但由于在学生刚开始从事观察活动时,他们是凭借自身的感受器官直接进行的,即人的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获取关于观察对象的各种信息,在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中介物,它们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学生感官的感知能力使观察受到生理上的局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围绕不同主题对插图进行观察的方法。

其次,应看到课文插图的各个方面,不能片面和简单化。由于课文插图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把握插图描绘对象的各种属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而获得关于课文插图要传达的完整信息。“瞎子摸象”的寓言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应避免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状况,因此一定要围绕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做到全面、深入。以下是一年级第一学期《一条鱼儿水中游》教学片段:

师:森林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呢?我们再来看看图。谁能回答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羊。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有几只小羊?

生:两只小羊。(师板书:两只小羊)

师:你们还看到了——

生:我看到了三只小白兔。(师板书:三只小白兔)

生:我看到了五只小松鼠。(师板书:五只小松鼠)

师:小朋友真仔细,现在能不能用“我看到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把板书中的内容完整地说一说?

生:我看到了一条鱼儿,两只小羊,三只小白兔和五只小松鼠。

师评价:了不起,其实啊,这位同学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把他看到的内容说清楚的。谁再来试试?

生:我看到了一条鱼儿,两只小羊,三只小白兔和五只小松鼠。

师:对,在森林的近处是——

生:一条鱼儿。

师:岸边的绿树荫下是——

生:两只小羊。

师:小河边还有——

生:三只小白兔。

师:远处的草地上,我们又看到了——

生:五只小松鼠。

教学说明

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每课都配有插图。插图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展示,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发挥其直观的特点,是低年级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面对插图中所包含的丰富讯息,他们的观察往往陷于片面、盲目和无序。如何借助课文插图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进而有条理地将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是本案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地看,并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看到的人物,随机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句式,再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提示连贯地说一说。最后,采用看图引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图片的方法,可以是由近及远,也可以是从左到右。

(二)借助插图理解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的限制,要实现对词语意思、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往往比较困难。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还处在需要具体情境、有感性素材支持的阶段,而课文插图就是最方便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新学的词语或课文内容的情境与素材。

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骆驼和羊》一文,对骆驼与羊的动作描写很形象,动词的使用也很到位。课文的叙述是为了让学生体会骆驼和羊做同一件事的难易度,但是课文连贯、简洁的语言,特别是一系列连贯动词的运用,对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插图,先来发现骆驼与羊体型上巨大的反差。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仔细观察图中,它们为了“吃到草”“进入门”分别有什么行动,而这样不同的动作,课文又是用怎样的词语去表述的。通过图文结合的教学,学生对体会两种动物的不同长处与短处就有了准确的理解。同时,这样的插图运用也为最终切实体会课文主旨服务。

(三)借助插图说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进行,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因此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语言训练表达能力,也可以使思维更活跃,因此,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对低年级学生而言,锻炼其语言表达具有特别的意义。儿童的言语行为在他们成长的早期阶段就已出现,从他们出生后的言语发展总体来看,听、说、读、写次第发展,最先是“听”,然后是“说”,再进入“读”和“写”的阶段。从“说”过渡到“读”与“写”,正是低年级学生要经历的言语发展过程,也是许多学生无法很快适应的阶段。

有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口头语言超过书面语言,二年级学生的书面语言将赶上口头语言。可以说,低年级是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也为中高年级的书面表达学习埋下伏笔。

借助课文插图无疑能更好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从学生入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规范的句子起步,逐步提升。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第2课《学校》,就是指导学生用二要素完整句进行说话。第5课《操场上》,是要求学生用三要素完整句进行说话训练。又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28课《小乌鸦爱妈妈》,又加大了说话训练难度,指导学生用四要素进行看图说话。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期,让他们可以尝试根据单幅图、多幅图进行说话训练,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第35课《小壁虎借尾巴》,学习看多幅图讲三要素。直至二年级终,希望学生在表达一件事时能包括其主要要素。

在设计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中,借助文本插图应尽可能体现如下关注点:其一,要说普通话,做到发音标准。说普通话对规范语言有重要作用。其二,说话要流畅。儿童的内部语言不够完善,他们需要把想说的话组织好,发展思维的条理性、清晰度,说话流畅是其外部标志。其三,不急着说。这里的“说”是指学生在说给他人听之前,可自己先说一遍。每次训练都走这个过程,是给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设置一个坡度,让其有一个积累想法和语言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培养了扎实的说话能力,就为中高年级系统的读写训练打下了基础。例如初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句式时的教学片段:

看图(学习第一句话,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玩个“我问你答”的游戏。一条鱼儿哪里游?

(对应位置板书:哪里)

生:一条鱼儿水中游。

(对应位置板书:水中)

师:对,在这句话中加上地点“水中”,使我们的句子表达更清楚,更具体了。

来告诉大家,谁在哪里干什么?

生:一条鱼儿水中游。

师:鱼儿游得多快乐啊!再来读。

生:一条鱼儿水中游。

师:现在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你问我答?

生:一条鱼儿哪里游?

师:一条鱼儿水中游。

生:谁在哪里干什么?

师:一条鱼儿水中游。小朋友们真聪明!来看着这第二行,同桌两个学着刚才的样子也来互问互答。

(学生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试试?

生1:两只小羊哪里走?

生2:两只小羊树下走。(板书:树下)

生3:谁在哪里干什么?

生4:两只小羊树下走。

师:现在老师想请女同学做小鱼,男同学做小羊,把第一句话分角色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

生(女):一条鱼儿水中游。

师:小鱼儿真自在啊!男生读。

生(男):两只小羊树下走。

师:小动物们真快乐!

看图(出示第二句话。学生拼读第二行)

师:现在能不能完整地读读第二句话?

生:三只小白兔拔了四个大萝卜。

师:多了不起的小白兔啊,小小的身材却拔起了大萝卜。有多少大萝卜呢?

生:四个大萝卜。

师:现在老师想请想成为小白兔的同学全体起立,读一读句子。

生:三只小白兔拔了四个大萝卜。

师:白兔真勤劳,在句子中要特别读好这两个字“拔”“大”。

(全班读)

师:这句话也采用了“谁干什么”的句式,课文中没有告诉我们小白兔在哪里拔萝卜?看看图,你能回答吗?

生:在小河边。

师:对,你能不能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完整地说一说?

生:三只小白兔在小河边拔了四个大萝卜。

师:真了不起,加上地点后你把句子说得更具体,更清楚了。谁再来试试?

生:三只小白兔在小河边拔了四个大萝卜。

教学说明

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能说出、写出一句或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因此,句式训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训练内容,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构句方式,知道一些基本的句式类型。“谁在哪里干什么”是本堂课教师反复研读教材后所明确的学习重点,而为了明确训练的重点,就要注意训练过程的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善于模仿,他们的原始知识积累少,具体表象少,对事物缺乏认识,缺乏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了解,因此,训练应由浅入深,注意训练过程的层次性,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一方面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种句式的印象。为此,本案例中教师把训练的过程设计为“理解、模仿、造句”这三步。课文中的句子是范例,模仿必须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可以让学生以语言实践的方式仿照例句说话,最后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把话说完整,说通顺。我们看到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伊始是采用了“我问你答”的形式,强调加上地点后句子的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问互答,进一步巩固、认识“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型。最后,在教学第二句时,利用儿歌中的空白点,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小白兔在哪里拔萝卜,并连贯起来完整表达,达到初步运用掌握的目的。

当然,学生学会一种句式后,要经常接触,经常使用,这样才会熟能生巧,在以后的说话、作文中运用自如。其实,编者在安排教材时也是有意识的,往往后一个句式训练重点是在前一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训练时,还必须注意训练要求的相关性,应把训练点有机结合起来。

(四)借助插图写

(1)看插图写句子。一年级第二学期明确要求学生能运用一些词语和部分句子。借助插图,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中《看花灯》一课,要求学习和积累词语“欢乐”。课文中的原句是“欢乐的人们又迎来了一个春天”,怎么教会学生用好“欢乐”这个词呢?我们首先就可以让孩子看看课文插图,理解怎样的表现是欢乐的。“图中的孩子们手指着花灯,看得津津有味,正咧着嘴角笑呢!这就是欢乐。现在你们能不能借助这个图,用欢乐造句?”学生们起初造的句子往往是脱离意图的,会直接回答:“小朋友们很欢乐。”“小朋友们真欢乐。”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指正学生句意不清,表达不完整的通病,明确告诉学生造句一定要让人读懂,表达的意思要清楚。“大家可以再来看看图,是什么让小朋友们很欢乐?”这时,学生们再写下来的句子就是“小朋友们看花灯真欢乐。”“欢乐的小朋友们在看花灯。”又例如同样是《看花灯》一课,上完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来看图,用“谁干什么”的句式写一写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添加地点,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再来写一写。第三步,添上时间,检测学生能不能将句子写通顺,并注意用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写完三句话后,教师应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发现,加上时间、地点后,句子对插图的描述就更具体了。

同样,我们利用课文插图还能进行扩句的指导。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表达更完整、更具体生动。低年级的扩句一般是指定扩写部分或按提示扩写。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春雨沙沙》一文中,课题下有一幅描绘雨中春色的插图。课文中有许多描绘春色的词语,怎么让学生把积累的词放在恰当的地方活用起来呢?借助插图扩句就是个降低难度的好方法。教师出示的原句是这样的:“__________的燕子衔着__________的雨丝,织出__________的春天图画。”学生通过看插图,在完成扩句练习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有的写:“穿梭的燕子衔着细细的雨丝,织出美丽的春天图画。”有的写:“灵巧的燕子衔着千万条细丝,织出忙碌的春天图画。”学生们所写的词都在课文中出现过或以前学过,利用扩句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准确地搭配词语。

(2)看插图写连贯的话。二年级第一、二学期的学习要求中都有“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能根据遇到的情境说几句话”的分层要求。因此,学完课文,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精美的插图。如学完了二年级第一学期课文《迷人的秋色》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先说一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如果按从上至下,从远至近的顺序,学生会说:“我看到了白云,枫树、柿树、苹果树和梨树。”也有的同学是按照从近至远,从低到高的顺序:“一片山坡上,我看到了梨树、苹果树、柿树和枫树。”有了内容,教师再让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描述一下看到的景物。有的同学说:“枫叶红得像火,很耀眼。”有的说:“苹果一个个那么红,那么鲜艳,很讨人喜欢。”还有的根据课文中对苹果的描写展开了想象说:“梨树上的梨金灿灿的,那么大,那么圆,那么可爱,真想摘一个尝尝。”有了这些丰富的表达,再请学生把这幅美景写下来。强烈的色彩图案刺激,生动有趣的、富于想象力的画面,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忍不住把这美表达出来。

(3)看插图写简短的童话。课本中的插图是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的,有的课文有一幅,有的课文有两幅,有的课文有三四幅,插图或独立,或连续。其中,单幅、少幅插图的课文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有时可以让学生给故事接个尾巴,写下来。低年级课文中童话故事较多,因此可以选择写简短的童话。例如,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从现在开始》一文,课文的结尾写道:“不用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那么小猴子做“万兽之王”后,小动物们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呢?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看看动物们的表现,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们在习作中结合课文内容写道:“猫头鹰又可以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了;袋鼠能跳着走路了;小河马能在河塘里休息了;小猪能在草地上打滚了。大家都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过日子,真快乐!”这样的写话练习既有现实依据,又是对童话故事合理的承接,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章 课文插图运用的教学途径

一、导入激趣

1.借图引入新课

借图引入新课中的插图,一般选择在未看到文本内容之前所设置的插图。它对所描绘的场景进行视觉感知,可以刺激学生将插图表象与原有知识经验发生联系,主动在头脑中搜寻与插图相对应的图式信息,将其激活并转换成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信息。这类课文的插图有的色彩亮丽,有的情节鲜明,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类插图,巧设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一群光头的孩子》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看图,问学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以观察到,一群光头的男孩或手拉手或肩靠肩地站在一座房子前,面对的也是个光头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正睁大着眼睛惊喜地咧着嘴笑呢!有了这样的观察,学生一定会好奇:为什么他们都是光头?他们在干什么?什么让这个小男孩惊奇地笑了?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为掌握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借图解决疑难

课文插图大都再现了文本描绘的场景,还有的甚至对课外内容做了补充,突出了重点或者难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走进文本,更好地感知课文的内容,从而读通、读顺课文,加深感受。如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课文《狐假虎威》的插图,画面定格在狐狸神气活现地走在前面,老虎气势汹汹地跟在后面。这一画面与课文的内容吻合。在教学伊始,教师出示画面,让学生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描述一下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后,马上质疑:为什么老虎会乖乖跟在狐狸后面?为什么周围的小动物会纷纷躲避?有了这样的疑问,再让学生找找描写图意的相应小节。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能感受到狐狸的狡猾,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避免了抽象地讲解狐假虎威的意思。同样,在学习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坐井观天》时,利用课文插图,教师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哪个位置是井沿,学生也能通过插图找到青蛙所在的井底位置,这样对他们理解为什么青蛙的眼界只有井口那么大作了有效的铺垫,学生最终就会明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是不可取的。

3.以图激发情感

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在于“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插图,领会插图的艺术感染力,使他们直接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领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加深情感体验。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文《花木兰》,插图中一人身穿戎装,骑着战马,腰间插着战刀,正双手作揖,向父老乡亲告别。学生们看到图首先想到的是一名英勇的战士。当读了课文知道这正是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她这是在替父从军时顿时肃然起敬,被她孝敬长辈的美德和勇敢顽强的毅力所折服。

同样,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在每一首古诗旁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以水墨画居多。自古以来诗画不分家,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水墨画中隐含的某些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中意境的体会,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中《游园不值》一诗的插图是这样的:一座茅舍门前有两条小路,绿色的苔藓是小路的装扮,一枝红杏从墙内伸出来,诗人站在紧闭的柴门外欣赏这枝美丽的红杏,似乎陶醉了。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由插图入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插图的画面中解读诗人为什么不进去,看不到满园春色时的心情怎样,当诗人看到这枝红杏时前后的心情有何变化,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插图,说明插图已经体现其诱发、铺垫的作用了。

二、语境运用

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插图,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各种语境,引导学生在运用新语言的同时,滚动旧语言,激活学生已有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旧技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滚动中稳步上升。

例如,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打电话》一文中,教师依据文本语言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开展说话练习。在学习完儿歌后,教师利用课文插图中的场景创设一个特定的人物,给奶奶打电话问候她的身体情况,这让学生回想起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学生分别扮演“我”和奶奶,分角色一问一答仿照儿歌内容进行说话训练,在此过程中巩固了疑问句的学习。同时,教师在一组组的学生交流中适时点拨,让学生学会关注说话的对象,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正确运用人物的称呼,并提示学生在得到别人的问候时应该表示谢意等,有效提高学生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相信经过这样基于生活情境的说话训练,学生们在今后的实际生活遇到类似情况时就能够清楚而又有礼貌地去与人应答,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扩展,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其他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意思,从而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展开联想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它有两个重要的要素:首先是“有一定的联系”,然后一定是“别的事物”。利用插图进行联想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到联想点,即抓住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点。联想点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桥梁,如果没有联想点,或联想点不合理,就不会有科学的联想,只能叫作胡思乱想了。例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小小的船》中有一句比喻句“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通过插图,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为什么可以将月亮比作船。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这张图让学生们想象除了小船,还能想到哪些事物。学生马上会发现它还像香蕉、弯刀、倒挂的桥等。看插图联想要力求百花齐放,从“异”字入手。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创新思维,大胆想象,想别人还没有想到的,说别人还没有说过的。

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还具有情节浓缩的特点。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老师的提问为支点,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如,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文中小蝌蚪与鲤鱼、乌龟的对话中,只写了乌龟、鲤鱼告诉小蝌蚪,她的妈妈青蛙的特点。至于鲤鱼与乌龟有什么特点,文章中只字未提,但课文插图却鲜活地表现出来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思考:鲤鱼(乌龟)妈妈长得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们能不能也来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闪烁,他们把图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自由表达。有的说:“鲤鱼妈妈厚厚的嘴唇,会吐泡泡,圆圆的眼睛,鼓鼓的身体,扁扁的尾巴一摆一摆的。”形容乌龟妈妈是:“短短的四肢大大的壳,长长的脖子总是一伸一缩。”学生在叙述的时候,也逐渐明白了什么叫作“抓住特点写具体”。由此看来,了解和运用联想并不神秘,只要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加深认识,敢于实践,就能逐步掌握好这种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四、成效与思考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除了一些必须首要完成的保底工程即基础性教学内容,比如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朗读等,还必须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而我们觉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借助课文插图,学会说话为突破口的表达训练就是发展性的教学内容。当然插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往往很多、很散,但实践探索后的有效运用,确实让这些发展性教学内容更集中、适切,并指向低段表达训练的核心教学目标。

同时,低年段小学生的审美过程表现出简单、具体、顺从等特点,因此,教学应当顺应学生易于接受的特点和爱好。创造科学的“看插图说话”这一交流平台,是顺应和引导小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而利用插图训练说话、写话的训练确实包含了这几项能力的运用和培养。听老师引导,读图片内容,说所见所感,写完整内容,记忆知识、信息的积累等从各方面提高了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