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作文指导案例

有效作文指导案例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巧妙化用佳句,语言既有原文的丰厚底蕴,又显示出了作者的非凡才情。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只是魔鬼逻辑,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态势中,人类的理智与良知化为乌有,身体的劫难并没有换来心灵的自由。这应算是一大亮点,但观点不宜偏激,导致不攻自破,很难令人信服。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告发并逮捕了苏轼。

第一节 有效作文指导案例

一、思想品悟与哲理感悟点滴作文案例

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含很多方面,如:审题、立意、结构技法、打造亮点、语言锤炼、材料应用。

1.教师示范讲析。

素材展示一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选自《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

[运用方向]

本素材适应“生命的苦难”;“挫折”;“成功的背后”;“环境与成长”;“信念”等话题。

[拓展延伸]

(1)孔子困厄孔子有一腔报国之志,可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徒有远大抱负却无用武之地,统治者对他始终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六十八岁时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与教育学生。相传收弟子三千,育子路、颜渊等七十二贤人,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屈原放逐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他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但他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诗人气质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两次流放。楚怀王时,他被流放到汉北;顷襄王时,他被流放到沅、湘。在孤独困境之中,屈原写就了《离骚》这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

(3)孙子膑脚作为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他曾与庞涓同向鬼谷子学习兵法。两人情谊甚厚,结为兄弟。庞涓成为魏惠王将军之后,十分嫉妒师兄的才智,骗膑入魏,竟然割去了孙膑的膑骨。尽管惨遭不幸,孙膑却凭借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存力,用心血凝结出了《孙膑兵法》,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业绩。

[运用技法]

(1)直接引用原文,借激昂的诗句,展示伟人们顽强的毅力与杰出的成就;

(2)从译文入手,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引出,打造气势磅礴的精彩语言;

(3)抓住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再现这些历史人物的非凡风采。

[片段示例]

飓风来了,吹折了桅杆,吹破了帆,生活之舟却不能停滞不前啊!周文王拘于羑里,演《周易》;孔子困陈蔡,作《春秋》;左丘失明,始著《国语》;孙子膑足,而谱《兵法》;屈原放逐,而作《离骚》《天问》;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却有《史记》万古流芳……泰戈尔说得好:我不求生活中的艰难有个止境,只希望能有一颗征服它的心。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哪能随便向它低头。

(选自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面对大海》)

[学生探究赏读]

引用原文,凭借的是积累;化用诗句,需要的却是智慧。作者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巧妙化用佳句,语言既有原文的丰厚底蕴,又显示出了作者的非凡才情。

[片段示例]

孙膑虽然没有膑骨,但仇恨使他冲上战场。两块膑骨,像两颗种子,生出两柄复仇利剑。一剑刺出桂陵之战,歼敌两万,俘敌七万。围魏救赵,声震天下。一剑刺出马陵之战,射死庞涓,歼敌三万,俘敌五万。减灶之计,千古流传。可是,他把庞涓射死了,膑骨之痛就没了?

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只是魔鬼逻辑,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态势中,人类的理智与良知化为乌有,身体的劫难并没有换来心灵的自由。

(选自时文《刺痛千年的麻木》)

[学生探究赏读]

如果说照引原文能展示历史人物在面上的风采,那么作者对孙膑个人的深入剖析则是点上的刻画。同样写孙膑,作者不随波逐流地去赞美,而是用质疑的口吻引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反向切入,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令素材闪现了熠熠的时代光辉。这应算是一大亮点,但观点不宜偏激,导致不攻自破,很难令人信服。

[片段示例]

苦难是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受一番风霜苦,哪得红梅扑鼻香?是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需要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人生经历,看成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看成是挑战而不是退缩,看成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看成是奋起而不是沉沦!这样我们就会在一次次人生经历中不断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芬芳,这芬芳就如同金子般珍贵。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一个个古代先贤,面临苦难时毫不低头逃避,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历史的风尘永远也遮盖不了它们!

[学生探究赏读]

文章以“苦难”为话题,作者很确切地引用了《报任安书》中的名言,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写作材料为我所用,从苦难这一角度来加以诠释,十分具有说服力。可见,学会从课本中筛选写作素材,并系统地整理在读写笔记上,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在是一条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捷径。

素材展示二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赤壁赋》,作者苏轼)

本段文字写了作者丢开了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的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运用方向]

本素材适应“直面挫折”、“生活的态度”、“与自然同在”等话题。

[拓展延伸]

(1)乌台诗案这是宋元丰二年发生的一起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告发并逮捕了苏轼。后经力保,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自汉代以来别称“乌台”。

(2)沧海一粟“沧海一粟”,由“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得。另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由《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而来。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运用技法]

(1)化用原文佳句,透过这些充满哲理的句子,表达独特情思,力求思想动人;

(2)借助诗意背景,用散文的形式描绘诗意盎然的画面,力求情感动人;

(3)采用对比论证,忆赤壁今古事件,揭示诗人心态变化的原因。

[片段示例]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学生探究赏读]

作者借助原文的意境重新锻造,既有对原文的引用,又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其间对江水、山风等的刻画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展示苏轼的内心痛苦起到了烘托作用。相当于配乐的效果,让历史人物活起来,深入其内心世界,去展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本质的飞跃。

[佳作欣赏]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潺潺。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酾酒临江,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的顿悟。在黄州,他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廉洁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高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学生探究赏读]

作者站在历史的顶峰,以《赤壁赋》作为灵感的触发点,以其中的佳句作为行文的线索,巧妙地展示了苏轼独特而美丽的人生世界。开篇化用《赤壁赋》中的诗意境界,意境轻灵而开阔;接着用“乌台诗案”带出对周郎的缅怀,底蕴丰厚而动人。文章笔墨落脚于《赤壁赋》,眼光却横扫历史长河。信笔铺开,思接千载。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议论、抒情,处处散发出浓烈的文学芬芳,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读来唇齿余香。从课本中挖掘闪光的素材,本文堪称典范。

[佳作欣赏]

跨越雷池

人们常常被一些定理、权威论证及经验所束缚,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我们如果不被它们束缚,跨越雷池,就会发现“雷池”对岸的风景更美好。

鸵鸟极善奔跑,弹跳力极强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圈养这种强健鸟类的栅栏却非常低矮,连几岁的小孩也能一扬腿跨过。但鸵鸟却甘心被这种对它们的能力来说根本不成障碍的栅栏所束缚,并且没有一只逃跑,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鸵鸟小时候就被主人放养在这样的栅栏中,那时它们尚小,还不能够越过栅栏逃到外面。小鸵鸟试过许多次都失败了,就认为自己不可能跳过栅栏。久而久之,就打消了逃跑的念头。在它们心中,那些栅栏是不可跨越的“雷池”,其实它们早已可以跳过栅栏,奔向外面广阔的世界。

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往往会嘲笑鸵鸟的愚蠢,但实际人们也经常犯着和鸵鸟相类似的错误。

美国最大的肥皂公司老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穷人之所以一辈子成不了富人,并不是他们缺少才干或者机会,而是他们缺少成为富人的野心。”他解释说,自己从小是在贫民区长大的,一次他看到一个有钱人开着昂贵豪华的车从他家门口开过,内心羡慕不已,就回头问妈妈:“我家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富有呢?”他妈妈回答说:“因为你的祖父、父亲根本没有致富的念头。”从此,他就打破了以往“穷人就是穷人”的观念,坚信自己是能够富有的,跨越心灵的雷池,终于成为世界上黑人的首富。

哥白尼若是相信了“日心说”,不敢相信自己会发现真理,怎么会有光照日月的“地心说”诞生?若伽利略不相信自己能够推翻“千古不变”的定理,怎能将人类的科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若是我们的奥运健儿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怀着“金牌本无主”的信念,怎能打破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获得“51金”的成绩?

相信自己,是跨越雷池的第一步!

相信自己,眼前的雷池拦不住我,对面的风景会更好!

跨越雷池,我会飞得更好、更高!

[学生探究赏读]

这是一篇立意准确深刻的佳作。文章开篇就直入主题,亮出观点,显得干脆利落、准确到位;接着从“圈养鸵鸟”到“黑人首富”,再到奥运“51金”,事例新颖充足,详略互佐,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论证有力。更可贵的是,这篇文章语言流畅简约,分析精准到位,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运用对比进行构思,笔力集中于“跨越雷池”必先跨越“心灵的雷池”,即相信自我,相当深刻。

打开课外阅读这扇窗户,在名家的精神世界里畅游、涵泳、同学们可以直悟名家,与其心灵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采撷绚丽的花朵。

2.指导学生“我读我悟我写”。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乃兵法圣典,读者从古到今以亿万计都不为过之,领悟者有多少,能成将军的有多少,能打胜仗的又有多少,能正确使用因地制宜的又有多少,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者更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有些人读一年的书相当于别人读十年?有些人说读一本书理解书中的百分之二三十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认为读一本书理解书中的百分之六七十那就更不错了,有些人更以为能了解书中的全部内容就非常的了不起。其实他们不知道能读懂一本书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融合自己的思想引为己用,这意味着你已经超越了这本书。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写作,在感悟与写作中升华!

(1)感悟自己的生活心态。

[我 读]

人的生活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必须的、想要的、应该的。缺少了“必须”,你无法适应;放弃了“想要”,只是消极适应;做不到“应该”,你必然左右不定。唯有三者结构统一,才是健康心理。你的处境可能不利,但环境的两重性和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你可以突破环境的局限。你无法长生不老,却可以延年益寿;你无法让环境变得理想,却可以改变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同样是真理,关键在于你的心态和人生选择。所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处境,而是你的心态。

(节选自王菲《处境并非最重要》)

[我 悟]

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心态,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具有“必须的、想要的、应该的”这三部分。一个字:笑!

笑着面对生活,得到的加以珍惜;不能得到的暂弃之;应当得到,但总不能得到的,也不必费尽心思计较。挺起脊梁做人,生命的意义在于求索,扬起理想的风帆,荡起奋斗的双桨,寻找属于自己的最宝贵的东西。

[我 写]

生活是什么?是欢笑,是泪水,是美妙的花,是苦涩的酒,是轻松得不能再轻松的甜歌,是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压抑······

生活中不能没有梦。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有时会击碎你的梦,会让你四顾茫茫陷入绝境,且孤立无援。

蒋子龙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深切的痛苦中变得绝望了,是怯懦者;在深切的痛苦中聪明起来,才是智者。”

在你执著的奋进中勇敢地搏击风雨。

在你前进的征途中不要把别人踩倒作为你高升的台阶。

在你胜利的时刻不要忘掉先辈与同仁的鼓励。

(2)感悟自己的幸福。

[我 读]

当你埋头工作了许多日,终于在某一时刻圆满地完成了预想的工作,你站起身来,推开窗,恰好外面是蓝天白云,花香草也香,那么,深深地呼吸吧,放眼远望吧,微笑吧,呼喊吧,不要急于结束这一刻,不要忽略了这一刻,这就是幸福,慢慢品味它,享受它,并且收藏它吧。当你独自在机场候机,你的班机一再延误,你烦躁的眼睛在茫然的游动中突然被另一双烦躁的眼睛在茫然的游动中所理解,你们不由自主地相视一笑,都在同情和安慰对方,如果你的心情忽然就熨帖了一点点,这就是幸福。当你正在痛苦的时刻接到朋友的电话,这个朋友仅仅从你轻轻的一声“喂”中立刻就捕捉到你此刻的心态,那么,这也就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你应该感恩并且好好收藏它。

(节选自《收藏幸福》,池莉)

[我 悟]

幸福是什么?《收藏幸福》告诉了我们答案。作者从自己亲历的一件事当中,从一位少女思想感情的微妙变化中,对“幸福”这一抽象的东西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挖掘出了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选文列举生活中多个细节,来阐述什么是幸福,读完后,你一定对幸福有了更深的感触吧。生活对于我们来讲,也许并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我们品味幸福的心灵。只有在幸福来临的时刻,我们敏锐地把握住她,精心收藏起来,细细咀嚼品味,那滋味才真叫“幸福”。幸福是平和地面对周围的一切,努力而不苛求,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将心比心,适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放假,懂得返璞归真……那么幸福就会自然而然地含在你的阳光般的笑容中!应该是你心中的一份禅意,悄悄地收藏起来吧!

[我 写]

每个人幸福是不尽相同的。学生的幸福是成绩单的分数是录取通知书,农民的幸福是满野的金黄是大碗陈年的老酒,流浪者的幸福是一盏叫亲情的灯是一把叫家的伞,而腰缠万贯者的幸福或许就是街边的几个馒头是碗里的几片菜叶。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是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幸福,是留下最后的美丽;我的幸福是得一本企盼已久的书,或是和友人一起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那你看到自己的幸福了吗?其实幸福无处不在:身体健康、会微笑、有着梦想……这些都是幸福。请以“幸福”为题作文。要求说真话诉真情,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3)善于收藏思想蕴含深刻的,哲理丰富的,富有启发智慧的素材,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论辩性。

请看下面素材:

素材一 解除心灵监禁

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日如年,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成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日子因而过得飞快,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苦全然赦免。

可生活中有许多人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赦免。

[多向解读]

解读一所谓“心灵的监禁”,是指束缚我们心灵、让心灵受苦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情绪。人们时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如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的职业,那么职业就成了他的监狱;有的人害怕困难与挑战,那么他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就成了他的监狱;有的人把自己的竞争对手看成了自己的监狱,人家的每一点成绩都成了他无法忍受的刑罚……又如,嫉妒、虚荣、贪欲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心灵的监禁。

解读二“解除心灵的监禁”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生活得高尚、洒脱,能让我们在不自由中寻找到自由。

解读三“解除心灵的监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不同的“监禁”有不同方法。例如,不喜欢自己职业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职业当作那本“棋谱”呢?面对高考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何不把它当作一曲高昂激越的战歌来咏唱。去享受那奋斗的欢乐与成功的喜悦呢?

素材二 生命中的大石块

一位管理专家为一群大学生讲课。课近尾声时,专家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桌上:“我们做个小试验。”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满了。”他反问:“真的吗?”说着他从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进去,并敲击玻璃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间隙。“现在满了吗?”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满。”“很好!”他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然后教授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与瓶口齐平。

他望着学生:“这个试验有何寓意?请你们每个人谈谈感想。”

[多向解读]

解读一管理专家的小试验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张,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劲,就一定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干更多的事。譬如说,那些大石块就好比上班8小时,睡觉的8小时,那些砾石就好比吃饭的时间、娱乐的时间、应酬的时间,那些沙子就好比你等车、聊天、闲逛等边边角角的时间。你也许觉得已经忙得不得了,再没一点时间去看书、充电了,其实这也就如同那个瓶子一样,看着已经满了,实际上还有很多空隙,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空隙再干些事。人和人的差距,往往就是因怎样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而造成的。

解读二它又告诉我们,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你科学地利用时间和耐心地挖掘。永远不要自满自足,停滞不前,也不要说自己不行了,我就这么大的本事。可以给自己定个高一点的目标,要跳起来才能完成,美国一个90岁的老太太安娜,竟然要学跳伞,她认为自己有这个潜力,儿孙们也就跟着起哄,老太太还就成功了。加拿大有个坐轮椅的青年布朗,居然是个登山爱好者,欧美许多高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理想是,有生之年登上世界所有的名山。和他们相比,我们的潜力要大得多,没有任何怠惰的理由。

解读三人生就好比这个瓶子,必须先把你的大石块放进去,然后再放砾石、沙子、水,这个次序决不能颠倒,否则大石块就永远放不进去了。信仰、学识、技能、事业,都是生命中的大石块,要趁着年轻力壮,把这些东西学好用好,稳稳妥妥地放进自己的瓶子里,然后再从从容容地去享受去游玩去消遣。否则,年纪轻轻就先忙着吃喝玩乐,不务正业,那就等于瓶子里先装了一堆无关紧要的砾石、沙子,等醒悟过来再想装大石块时,已为时过晚,只能空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读后看看适合什么话题和中心论点,然后有选择性地为我所用,为作文筛选好材料。

3.教师总结:语文写作应成为思想者。

本节谈论的主题是有效作文素材的应用,其实在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品悟哲理穿透,这些属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与作文密不可分,阅读理解的试题可以从写作方面去理解,写作可从阅读理解去做,相辅相承,不能把一张试卷简单理解为应试教育的试金石,现代文阅读选材上乘,可以化为写作借鉴的好例子。

梁启超在推荐陈寅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的时候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比不上陈先生寥寥数字有价值。”陈寅恪先生的价值何在呢?在于他思想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雨果曾说:“思想就是力量。”托尔斯泰则说:“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

思想之火,要用思想来点燃。只有让语文有效作文成为思想者,才有可能将薪火代代相传。思想是语文课的灵魂,培养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始终不渝的目标。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多一些亮点,点缀你的作文。要善于学习应用课本资源,课外读物及专门的写作素材,思想品悟、哲理穿透出它的闪光点,嵌入自己的作文中,提升自己作文的文学品味,充实作文的底蕴,文章就不会平淡,以后学习中要多积累素材,同时要能理性剖析,发掘出有思想深度,给人震撼力的别具一格的观点,才能使你的文章流光溢彩,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获得高分。

二、“三环”立体式教学法课例

“三环”立体式即“三课三术”,它以突出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为目标。“三课”:示范课、实践课、创新课。“三术”:教师的点金术、学生智能模仿术、学生想象创造术。

以学生为主体,从以讲析为主,向以训练创造为主转变。充分挖掘传统教材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创设问题情境,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历程,探求作者思维轨迹。训练学生运用具体语言表达特定情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宏观思维规律和微观操作方法。“三课三术”使学生“读─思(悟)─写”有机结合。

下面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引导发散思维联想作文。

课文思路如图5-1所示:

img2

图5-1 《邹忌讽齐王纳谏》思路

针对课文蒙蔽和被蔽的双方关系实施第二步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课文多角度思考,指导写作,提高分析鉴赏能力,锻炼思维能力,使读写自然结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根据图5-1提炼得出受蔽与施蔽的辨证关系,其次根据发散思维联想挖掘内涵得出图5-2。

img3

图5-2 发散思维联想作文启示图

根据图5-2所示,指导作文文思发散、主题挖掘。

1.从邹忌角度。

正面:①邹忌尊重客观实际、不自欺、实事求是。②邹忌不被假象所迷惑,贵有自知之明。③邹忌不仅敢讽,而且善讽,批评得法,效果好。

反面:邹忌的妻、妾及客,这样亲近的人都欺骗他,可见邹忌未能以诚待人,未能推心置腹。

以上从邹忌受蔽的主、客观上发散思维。

2.从妻、妾、客角度。凡阿谀奉承的人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以上从施蔽者心态分析入手。

2.从齐王角度。

正面:做一国之主,能虚心纳谏,接受正确的批评建议,这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原因,值得各级领导借鉴。所以领导者应视逆耳忠言为苦口良药。

另外还有:作为领导者应实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以上是从领导者对待讽谏、提意见者的态度为主题展开发散思维。

4.从宫妇、朝廷、四境之人角度。通过他们蒙蔽齐王的事实,告诫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一个领导者要特别警惕那些专门唱赞歌、吹喇叭、抬轿子的人,他们美言的糖衣裹着的是砒霜、献媚的背后,包藏的是祸心。凡事要深入调查研究,否则会给工作造成损失。

以上是从领导者要警惕受蔽来展开。只要变换角度就可以挖掘出多种主旨,打开一扇扇明亮的窗户,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启迪。

综上所述:前半部分先抓住实质性的关键“蔽”来导读,再在此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动脑和动笔能力,发掘自读课深层的蕴含,使导读与导写结合。通过多角度思维,我们可以发现,看似平常的东西可以通过发散思维让它们“闪烁”出灿烂的光芒。这样去施行教法的探索,可谓事半功倍。

例:根据图5-3所示,纵观进谏成功与否与进谏方式有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要求学生针对“谏”的发散思维,感悟历史,感悟名人的智慧,感悟忠臣的大义,启迪心智,写一篇有关“劝谏”的作文。

img4

图5-3 历史上进谏成败知多少

[佳作欣赏]

谏术之哀

没有任何一门学问能像劝谏艺术这样令人悲哀,以至于今天读来,仍不免使人怆然。

“武死战,文死谏”。两军对垒,刀兵相见,铁血寒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武将之战死,似在情理之中,可怜的是那些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仗着读点“子曰”、“书云”之类,晓些事理,斗胆向皇帝老子陈说利害,危言耸听,不过批评规劝之意,并无欺君谋反之心,竟至于死,岂不冤哉!

翻翻史籍,谏客中幸运者莫过于魏征,君明臣直,很是令谏客们羡慕过一阵子。可古时谏客无数,幸运者却无几人。即使魏征,也有过惹得圣上动怒,扬言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的危机,若不是长孙皇后贤德,及时向圣上婉谏,魏征会不会因此脑袋搬家,也说不定。幸运者尚如此,其他谏客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在付出血的代价之后,谏客的人格必然出现分化,聪明点的,干脆闭上眼睛装孙子,等而下之的,便走了奉迎拍马之路,最后只剩“死不改悔”之辈,豁出命去尽忠尽责。结果呢?惨得很,大多被主子抹了脖子。典型的便是三国中的那个田丰,劝袁绍不要去打曹操,袁绍不听,反将田丰下狱,乃至败给曹操,事实说明田丰是对的,便还是被袁绍杀掉了。当然,还有更惨的,隋炀帝欲再次巡游江都,临行前,言官崔民象上表谏阻,他二话不说,把崔杀了;走到汜水,言官王爱仁也上表劝谏,他一气之下又杀了王;继续前行,到了梁都,还有人拦路上书劝谏,又成了刀下鬼。就这样一路杀将过去,直到谏客都闭上嘴为止。

既要尽忠劝谏,又不至于掉脑袋,谏客们的唯一选择便是在劝谏方式上打主意。于是婉谏之艺便应运而生。把本该直陈的已见,化为委婉曲折的隐话来表达,形成了专制制度下发表不同意见的一道奇特景观。

精于此道,且很有影响的便是齐相晏子,晏子的宅邸靠近集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齐景公劝他搬家,晏子谢绝说:“我在集市旁买东西便利。”齐景公问他物价何贵何贱,晏子答道:“踊(受断足之刑的人用的假脚)贵,屦(鞋子)贱。”暗讽齐景公刑罚酷滥,刑人太多。齐景公是聪明人,于是愀然动容,下令减刑罚。

“踊贵屦贱”以及“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奉为婉谏之术的名篇而传后世的,以致时至今日仍常常被人津津乐道。但你尽可对晏子、触龙、邹忌的机智含蓄赞叹不已,可你却也不能不为这样重臣、元老感到悲哀和可怜,身居高位,心忧其民,却不能直陈己见;国之大事,民之哀怨,只能以拐弯抹角,要哑谜讲寓言拉家常的方式来表达。可赞乎,可悲乎?怕是谏客们心里更清楚。

明明是为了圣上“家天下”永固,却偏偏难得好报,说来也并不奇怪,梁武帝有论:天下乃皇家业,“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闹了半天,谏客们的心都白操了!

讽谏之术,无论多精湛,都不过是奴才的“参政”方式,仅此而已。

(发表于《江西教育》2002年18期)

三、感悟“阳光与阴影”———材料作文有效导写案例

[文 题]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接受阴影,才会有阳光的明媚与灿烂;拒绝阴影,只会阴天,不会阳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想要阳光,拒绝见阴影,这显然是难以办到的,那么该怎么办呢?

阅读上面的材料,请以“阳光与阴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现实生活只求阳光,拒绝阴影的事情很多,殊不知拒绝阴影,就是拒绝阳光;只有当有了阳光才会有阴影,没有阳光何来阴影,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对人生的取舍也无不包含着辨证统一。人们追求美好的一面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不顾实际地趋善性,我看也缺乏理性的思考,也未免固执偏拗。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世界上不存在只有统一没有对立的事物,也不存在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事物,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果事物不发生相互作用,也就等于没有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因此,我们审题时要注意分辨阳光与阴影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穿透了哲理的感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写出有哲理思辨、有思想深度的佳作,启迪人们全面客观、辨证统一地看待人生之中的好坏、美丑的东西。学会全面分析事理,敢于表达个性见解,力争使自己的中心论点新颖别致、充满智慧,包含启迪人们心智的哲理,能使自己的文章闪动着睿智的光彩,能使中学生作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同时给中学生打开了一扇新思维、新构思妙文的大门。同学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尽情发挥,采撷自己最美的果实,奉献出精美的精品。

[佳作欣赏]

拾掇后的阳光

江西南丰一中高三(23)班 余阳

阴影,抑或挥之不去,不能随风而消逝;而温暖的阳光却更灿烂。

——题记

人生犹如弯弯的流水,世事犹如重重叠叠的山峦。经历阴影是人生书页中必不可缺的一章节。接受阴影,才会有阳光的明媚与灿烂,才会有拾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喜悦,才会嗅到苦寒后梅香的扑鼻芬芳,才会得到彼岸盛开的美丽之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救国图存,恳切的上书是他在历史中的崭露头角,筹划海防,预建新式海军是他“师夷长技”蓝图中的第一步,虎门销烟的勇气和壮举成就了这位民族英雄,却又使这位英雄折戟。

带着满腔的报国热血,怀揣着满腹的强国经纶,慨叹世事的无奈和英雄的落魄,一旨之贬欲赴黄沙滚滚的新疆,夕阳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民族英雄”光辉已经黯淡退去。无路请缨的惆怅,如此委婉。

现实的不如意,无奈却并没有使他沉沙,他并没有湮没在古道西风瘦马的滚滚黄沙之中,他继续着他造福百姓之路,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巩固陆疆边防……

被贬的失意与阴影尽管不能消散、褪尽,但他欣然接受,坦然面对,才使他人生的那一抹抹阳光更加灿烂。

力拔山兮气盖世。

他,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他,浴血奋战,所向披靡,拥有赫赫战功。

但他却在成就统一大业,推翻秦王朝暴政的道路上走向死胡同。入关后的骄奢淫逸,纸醉金迷,赫赫战功后的不思进取,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放虎归山……

这一切导致了后来的垓下之战,突出包围的他却在乌江畔穷途末路,面对大势已去,面对四面楚歌,面对自刎的虞姬,他不忍去接受,失去了昔日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更失去了拾掇失意,接受阴影后的阳光。最后的自刎是他拒绝、放弃后的选择。

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接着却是那绚烂美丽的阳光,暖暖而又熠熠生辉。

——后记

[老师点评]本文列举林则徐、项羽两个历史人物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矛盾观,前者不为被贬的挫折所动摇,没有沉沦,继续以一颗赤诚之心回报祖国,名垂青史。项羽只看到眼前的失败,没有卷土重来的霸气,此时陷入了片面性地看问题,无法正视和承受四面楚歌的败局。文章对比鲜明,留下了许多回味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