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指导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考作文不同于往常课堂作文训练,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字数的写作。二期课改对作文要求最大的体现在于一个真字。春考作文题其实定得很宽泛,但是唯一的指向性要求就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其中隐含的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希望学生能够写真实的文章,估计阅卷的评分细则中会将学生说真话作为重要的一项评判标准。这要求学生的作文素材首先是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这样才可能为“真情”奠定基础。

第16讲 高考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不同于往常课堂作文训练,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字数的写作。既是临场作文,所以就有所谓的“应试技巧”。要写好高考作文,首先要了解高考对作文的要求,在“规矩”之中求得“游刃有余”。

一、高考作文的要求

1.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载体。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功夫,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方能迅速捉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2.一个好开头。元代的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好的开头应具备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

高考作文要求:①开首要明。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想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首句标其目”,开篇知其旨意。②开首要美。“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琵琶法”等等。③开首要简。对所给的原材料可以采用“一言以蔽之”的概括法,也可以选取原材料中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的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3.一个好角度。所给的材料可以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从而引发诸多思考,但在写作时,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就其一点向纵深开掘。口子开得小一点,可以挖得深一点,切不可什么都谈,什么都不舍得放弃,造成观点多元化,最后什么也没说清楚。

4.一手好笔力。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形;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二、高考作文得分技巧

高考作文不同于平时习作,它是“一锤定音,不许再来”,所以必须稳中求胜。以下六大技巧不妨试一试。

1.结构清晰。考生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写清楚行文脉络,使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看懂、读通你的文章,才能得出一个判断。要使文章脉络清晰,也许可以借鉴议论文的结构模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这也是对考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检验。

2.分段合理。就阅卷的视觉美感而言,文章以五至八段为宜,这样才能形成错落有致的美。开首和结尾的段落一定要简短、利落。段落的切分应注意意思要相对完整,字数要相对匀称。

3.事例鲜活。高考作文选材应该体现时代性,要有时代的气息,具有时代的色彩。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对身边的社会事件留心、关心,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作时运用事例论证,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避免了论据的陈旧、雷同。

4.磨炼整句。整句结构匀称,语脉贯通,气势恢宏,富有语言的美感。用在文章中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用于议论,可以层层生发,增强气势,似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用于抒情,可以蕴情扬志,意荡神驰,似行云流水,俊逸洒脱。

5.画龙点睛。一篇文章中要有能体现出思想感情的火花、生活哲理的闪光和人生意义的感悟这样的句子,这是向阅卷老师显示我们的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画龙点睛之笔要独立而醒目,以引起老师注意。语句力求隽永、思辨、蕴含哲理,切忌空洞说教。

6.幽默生动。韩寒的作品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中学生的青睐,幽默不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吗?读一篇幽默作文,犹如夏天大汗淋漓时突然吹来一丝凉风,觉得神清气爽。例如几年前有一题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能够移植》,有一位考生虚拟了一家完美记忆移植公司,以广告的形式来表达“同记忆相关的内容”,郑重其事地告知天下人移植记忆的意义、有关承诺以及客户在移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读来趣味横生。高雅的幽默隐藏智慧,所记之事虽然荒诞,却反映了考生的想象力;错位手法的娴熟运用,显示了考生的机智;令人捧腹的表象背后蕴藏着的是对社会、对人生的严肃思考。

三、专家点评

1.鼓励创造性思维。二期课改以后的语文作文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希望限制学生的想法。像这次作文材料表述的三类人的内心,包括“紧紧关闭、半虚半掩、全然敞开”,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群,而且并没有作出价值判断,所以学生不管是什么观点角度,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都可以,不管是议论还是抒情都可以,关键是你的表述是不是体现了你的思想,此外还要看你的遣词造句能不能打动人、说服人。(步根海)

2.说真话,抒真情。二期课改对作文要求最大的体现在于一个真字。春考作文题其实定得很宽泛,但是唯一的指向性要求就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其中隐含的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希望学生能够写真实的文章,估计阅卷的评分细则中会将学生说真话作为重要的一项评判标准。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对于阅卷老师和读者来说,感受“真”主要是看文章从记叙到抒情和议论的转折是流畅自然还是“生拉硬扯”。这要求学生的作文素材首先是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这样才可能为“真情”奠定基础。其次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将这种“真”如实地反映出来。

不指定话题,看似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实际上要求学生先要读懂材料,然后结合材料阐发个人想法和感受。往年曾有作文题目给出材料讲述的是学校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冲突,要求学生以“发展”为主题写作文,结果不少学生脱离教育,从城市建设等方面来谈“发展”,这样的作文虽然不能算偏题,但作文和材料成了“两张皮”,显然与出题者的意图相去甚远。今年春考的这个小小变动则让学生下笔之前目光重新回到材料上来。(周宏)

3.指向性更明确。明年秋季高考,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学生将首次面临高考,包括作文在内的语文题目肯定将体现出二期课改的精神和要求,今年春考的作文题目已经可以看出端倪,让学生视野更开阔、思想更大气的教学计划得到明显体现,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社会、国家、民族和世界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话题。

作文题目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同时,又能引导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个体的价值观不同、对世界的心灵开放程度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看法和态度,继而影响到人生命运的不同。(郭开平)

四、范例导写

阅读以下一段材料,根据要求进行写作: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处理、升学求职的压力、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个人情感的冲击、金钱利益的剧烈充斥、城市与乡村生活距离的不断拉大,等等,而所有的这一切带来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

请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以“环境”为话题,联系自身的感受,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既包含了生物生存所需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指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当人们把视线都投向岌岌可危的大环境时,我们身处的人文环境却也危机四伏。本话题是想引发学生对我们身边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人类将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希望此话题能引起学生去思考、探究生存环境的现状、性质、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希望。

【例文】

守住最后一片麦田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附近除了我没有一个大人。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孩子是哲学家,他们的本性最接近神明。孩子是无冕之王,全不在乎世俗的法则和权利。孩子也不会在乎时间的流逝与人事变迁,因为他们生活在时间之外。他们的灵魂是最澄澈的,纯洁的本性尚未受到凡尘世俗的浸染。然而当今的孩子们却如同时在悬崖边玩耍,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成人物欲的深渊。

我们需要有像霍尔顿这样的麦田守望者,来看守这现代社会的最后一块麦田,捕捉那随时可能掉下去的无辜的孩子。

曾几何时,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到处都有金灿灿的麦田。那时的人们是那样的单纯,那样的接近上帝;那时的生活是那样的简单而淳朴,那样的安静与闲适。而现在,随着蒸汽机推动火车发出的第一声轰鸣,随着人们开始能像鸟儿般在空中飞翔,随着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崛起,李后主的那一座座雕栏玉砌的亭台楼阁倒塌了,秦皇汉武时的那一棵棵参天大树躺下了,旧时王谢堂前的那一只只燕子也不复归来筑巢了。更令人忧心的是,芸芸众生在世俗、利益的脚下竟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另外一样东西——灵魂!

诚然,科技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但也不能焚琴煮鹤呀!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们心灵的后花园却一片荒芜。在一则现代寓言里,穷人对富人说,你辛苦了一辈子不就为了休闲晒晒太阳吗?你看我,一分钱没有,不是也晒到了?人们为了安适的生活而努力挣钱,待到腰缠万贯时,便也不复可能拥有这份安适了。现代的物欲使得以往纯真的向往变成了蝇营狗苟和蜗角争名。

我翻开了蒙上层层灰尘的典籍:儒生修身治国,道士炼丹流行,释子寂灭观禅,而俗者欲念缠身,著意求金。像袁中郎这样的智者却向往“性灵”,“人生贵在行胸臆”,要活出真性情,活出真感情。“生命本寂淡如水,执象而求,只会咫尺千里”(弘一法师语)。无须如尼采所说将生命当做一件艺术品来完成,一个“真”字,便已足矣。

真者,“宁做我,岂其卿”。沧浪之水洗不净世上昏昏,屈子惟有殉江;朝廷济济满是尔虞我诈,“谪仙人”又岂肯逗留?对于他们,活出自己的本性,便是灵魂的归宿。

混凝钢筋,玻璃墙下,已没有麦田。愚昧的现代人仍在驾着推土机,开向那片仅存的一隅。希望有多一点的守望者来护卫这洁净天空下最后的一片麦田。你可知,这麦田便是我们的灵魂?

雅典,在爱非斯城郊的狩猎女神庙旁,我仿佛看见,赫拉克里特正和孩子们一起玩着骰子,脸上挂着安然的笑容。

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可以得满分

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标准。

首先,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老师不作预设。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

其次,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怎么写。一个大众化的作文,也会因为考生“怎么写”变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云:“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高考作文主张创新,不只限于形式的创新,更是指思想见解的独特新颖。如2010年的高考作文,有思考与众不同的《我们自私的智慧》、《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有采用记叙文体的《当下?长远?》、《稚嫩和成年》,也有全文文言写作的《言时事》等,它们都获得了一类卷。高考对创新的鼓励,并非始于近年。对于高考这种既命题又限时的作文,倘若能够于同样长短的时间内想同场应试考生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即为创新之举。如果能在同等的时空条件下比他人多想一点,多行一步,也便是创新。那么,考场作文可以从几方面创新呢?

一是立意,二是选材,三是构思,四是文体。

首先,选材求新。那些常见的、历年来频率出现最高的,诸如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居里夫人、海伦凯勒、爱因斯坦、霍金等,不要让他们再冲锋陷阵了,即便要使用,也可变出一些新意来。其次,构思求巧。尤其是记叙文,新巧的构思是创新的主要手段。至于文体,理论上讲,无论何种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命题作文,均可选用散文、随笔、小说等形式,阅卷老师对不同的文体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文体出新确实可以博人眼球,近几年来高考陆续出现了诸如文言文、白话章回小说、寓言、对话体、访谈、分镜头剧本、说明书等“新形式”,但假如你是为形式求新而刻意为之,忽略了你所要表达的文章的内涵,以及因为所求新之处又非你所长,结果会适得其反。而且,形式总有穷尽之时。

所以,不妨在立意上多下点功夫吧。立意的求新,主要是将你的思考的纵深度拉开,从而提升作文的高度。对所提供的材料必须作深入全面的分析、思考,“入乎其内”;还应联系自身经验、体会、知识,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选择、提升,“出乎其外”是目的。在这一进一出之间,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最后,关键的还在于你能否让你的新思想、新观点为他人所接收,这才能获得理想的评价。所以,你还必须考虑,自己独特的思考怎样才能说服读者。在思考“写什么”时,“怎么写”的构思应该已经相应而生。首先要在行文开头分析材料,交代清楚你在材料中如何获取“创新观点”,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而去。其次,要列一个包括论点、论据、论述过程的大致提纲,使论述的逻辑严密性得以体现,而不是呈发散性思维状态。学习一点逻辑的知识,提升思维的严谨性,这是中学生在论述中普遍呈现出的软肋,这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

对于有创新表现的作文,上海的高考阅卷向来会在原有得分的基础上适当加分,目的就是鼓励和保护创新,使中学生走出应试作文的窠臼,真正体现出语文的写作素养。

【附】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周宏)

高考作文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高校选拔人才,通过制定和落实有利于教学、有利于选拔的评价标准来为中学作文教学“走正道”服务。在这一思想下产生的评价原则便是“开放、包容、灵活、多元”的八字方针。所谓“开放”指: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阅卷组对立意事先不作规定,完全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只要不踩思想的“红线”,都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这里的“红线”指的是与社会道德、法律相违背的观念。比如,在以“假”为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辩称仿造名牌和盗版的行为“给大众带来了实惠,因而也有存在的价值,不应一棍子打死”。这种观点显然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所谓“包容”指:阅卷教师不能以考生作文的观点、喜好是否与自己相悖来决定分数的高低,只要他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与相应的分数;比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考生对流行文化加以肯定,列举了周杰伦等流行歌手,分析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能因为阅卷教师与之观点相悖、好恶相异而给予低分。其次,阅卷教师也不能因为考生作文中流露出一些不够积极的思想(如内心的种种苦闷迷茫等)而一概予以否定。往往,这些思想更为真实,有时甚至更为成熟。所谓“灵活多元”指的是: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鼓励考生根据自身所长灵活运用不同文体和不同风格的语言。比如议论文观点鲜明,记叙抒情类作文则未必十分显豁,形象表露,含蓄蕴藉或许更有水平。当然,不能为此而让读者一头雾水。又比如反对华而不实的同时,不能看到考生语言华丽的作文就一概否定,只要内容充实,华丽的文风同样能够成就优秀的作文。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对学生作文的包容还有两条重要指标。第一,除经查证全文抄袭外,不给零分。除非审题错误或尚未成文的,不轻易判为不及格。第二,不要以成熟的创作作品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考场作文。考场作文,考生一般的写作时间只有45分钟左右,对这种“急就章”的评价不能太苛刻;作文只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习作,一类卷乃至满分作文都应该允许有不足甚至缺陷。我们认为,这样的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放手写作,放飞思想,保持并提升写作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阅卷组一般会根据当年作文题目,确定评价思路,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包括对不同文体的不同评价要求。这样做,是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便于操作,使阅卷老师评阅时能将尺度把握得更加准确,同时也更好地执行“开放、灵活、多元、包容”的评价原则,尽可能让考生在限制中取得更大的自由。

这当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思路。它必须有利于中学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抒写真我,有利于学生扬己所长。上海高考作文这几年的评价思路可以归纳为几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抒真情、写实感,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三是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四是鼓励百花齐放,各种文体、各类文风兼容,并在此前提下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一般而言,考生使用最多的文体是议论性文体(以议论为主体的各种文体),其次为记叙性文体(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体的各类文体)。这两类文体的评价标准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评分细则”分别制订了切实的标准。议论性文体评价的关键内容是“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

先谈议论文。总的来说,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一是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作文。二是在上述三点标准中某一点有所欠缺但观点或思考角度独特,或语言成熟老练特点鲜明的。思想深度,并非高不可攀。阅卷评价时并不一定要求你的思想深刻到别人难以企及,主要看你论述是否有层次,层次是否能推进,推进是否有逻辑。或者你的思想在当年高考中是否与众不同耐人寻味,因为独特的思考往往本身就是深刻的体现。换言之,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当然,后一类作文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也要比较优秀。

二类卷作文标准的确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在中心组选样卷时一改以往惯常的先选三类卷的做法,首先选定二类卷。这样做,便于一类卷脱颖而出,也使三类卷与之有了明显的区分。针对前几年高考阅卷和平时学校作文评判过于严苛,教师基本不给一类卷,严格控制二类卷的现象,阅卷组反复强调,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合格的过关作文,所以,上海卷对二类卷制定的评分细则为:“二类上(59—62):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二类中(55—58):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这一细则告诉我们,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二类,一是有灵气有新意但立意、结构或语言等某一方面有明显缺陷的作文,二是思想平淡而内容充实,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不足但无明显缺陷的作文。这样做的目的,绝非降低评价标准,相反,它更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客观现实,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于学生,不再会有“怎么努力都只能得个三类上的”的苦恼,学习有了上升的目标,努力有了上升的回报;于教师,教学有了方向和成果。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类卷不是好作文”的理念已经比较深入人心,“作文不是创作,教师在教学上大有可为”已经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中,在保护有才华的学生个性的同时,让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作文从“无路”到“入格”,从思路不清逻辑混乱到平淡充实,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结果是,这几年二类卷作文的比例在高考中明显上升,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了一定提高。

三类卷则是既无新意,又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或语言表达有明显缺陷的作文了。至于四类卷,或审题错误,或内容十分单调,或中心不明,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简言之,就是不及格的作文。五类卷基本属于离题且文理不通的作文,在以往考场中十分鲜见。

再谈记叙性文体。这类作文的一类卷和议论性文体评价最为明显的不同有三点。第一,议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记叙文则要求“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显然,主题鲜明的记叙文未必能够得到高分。第二,议论文要求既提出问题,还要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而记叙文则不同,能够在文中形象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也能成为上乘之作。第三,倘若命题作文是材料作文,则写议论文需要交代观点与材料的联系,而记叙文则不明确必交代,而是应该以叙述描写或水到渠成的抒情来暗示主题即可,专门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反而会不伦不类,影响得分。

其余各类卷则针对记叙文文体的特点,对语言的生动形象,情节的巧妙,描写的细致鲜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一一细述了。

总而言之,高考作文的评价,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一定会把有利于学生发扬个性,有利于中学作文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作为最高原则,让带着镣铐的师生,跳出美丽的舞蹈!

高考例文评选

(一)(2012年上海高考卷)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提示:微光是什么,这是人的内心中萌发的最美好的东西。这些微光,往往不太会引起人的注意,也非常容易被忽略。对于那些有追求的人,会发现这些闪光的东西,使得它变得更炫目。普通人为什么会忽略这些微光?可能是因为普通人的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微光都是非常宝贵的。

从这道作文题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不论是上海高考的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越来越走向内心,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这是一种趋势。这道题目中的微光有多重含义,包括理想、创意等等,不能穷尽,对微光的理解是材料的要点。另外,这篇材料中有个转折词——而,显然强调了人们对内心微光的重新认识。

例文一:

用微光照亮自我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这愚昧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若是珍惜了,就必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限制,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

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身的恐惧。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成异类,被孤立——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于是,微光在不停地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我们成为被社会归类的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正因为微光源自自我内心,所以保持一份微光就意味着与社会、世俗的不同;因而你要时刻从人群中抽身开来,在孤独与寂寞中与自己对话,看看你心灵的微光,小心地呵护它,为它添油拨芯。“黑暗中屋内那隐隐的灯”,巴金笔下的《灯》不仅是行夜路时的引领者,也是在孤寂中慰藉心灵的微光。因为不肯舍弃心灵的微光,他们变得孤独;而又因为珍惜呵护着这份微光,他们在孤独的完满中得到慰藉。

将微光诉诸作品,传于世人,需要更大勇气。那等于是与世宣告对“常人”的决裂,号召大家重视“微光”。于是便有了王尔德笔下快乐王子与夜莺的善良单纯的高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流露出的对底层的悲悯和超人类力量的探索,贝多芬奏鸣曲中英雄精神对呜咽命运的反抗,高更笔下塔希提岛自然淳朴的人类生活状态……微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最终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便是众人本有的同一张“脸”。赫尔曼·黑塞其实早已指出,众人的心性、微光,源自一个整体,无怪乎我们会对天才作品中的微光如此熟悉,也无怪乎他们会激起人心原有的微光。

据说巴老晚年常在屋内背诵《神曲》——那是他在与但丁的心灵微光交流吧!其实,我们也应保持、重拾那一份微光——不问社会怎样吞没众生,愿有一份微光照亮自己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自我。

【点评】 这篇文章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二是善于谋篇布局。看得出,这两点都来自于作者丰富的阅读。巴金的灯,来自课内;高更、黑塞等,来自课外。没有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排列,没有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警句,有的是平实的有思想厚度的文字,如诗如歌,使人读后有得。这个得,就是“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例文二:

别仰望,点燃微光

泰戈尔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河的此岸暗自叹息,一切欢乐定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欢乐尽在对岸。

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样,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渺然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在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然而在本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

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三心”结为联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灵感只属于天才,微光是一门“绝学”,这样的后果是科技在掌上眉飞色舞,糜烂生活的姿态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颓败,灵感乍现的涸泽枯竭,社会文化氛围的浅显薄弱。

然而,当繁华落尽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们舍弃过的微光时,我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是靠大众文化的前进,与每一个个体的微光息息相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微光,亦能照亮整片天空!

首先,这需要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从“博”而后“专”,改变公众对有关学术、灵感想法的一贯仰望,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大师出于大众,教育的发展可以营养培养大师的泥土。其次,可以学习西方开发出灵感的新载体。国外有专家开发了一款游戏,玩家可以任意组合,寻找蛋白质结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发现蛋白质的大家。再者,我们应逐渐告别“三心”,别让自己的菲薄、依赖、慵懒主宰了思想,限制了微光。

当我们重拾自身的好奇心去关照生活,我们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体的微光终成一片光明,照亮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亦为社会的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微光属于天才,更属于大家。我说:河的两岸欢声笑语,一片祥和。

【点评】 本文以思想活跃取胜。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怎么解决问题,条分缕析,思路清楚。前半部分分析“微光”被舍弃的过程,由表面到本质,语言漂亮,能打动人。后面谈“怎么办”时,举出三条“对策”,平实而言之有物。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开头和结尾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印象分就能增加不少。

(二)(2012年浙江高考卷)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例文一:

卑渺角落里的慷慨

我只愿放下步子,在一方静好无常的土地上,带着金砂般渺小而闪光的品质,为世界的前行慷慨解囊。

——引子

风无偿助力,鹰得以搏击长空;土慷慨汇实,花得以纷繁绝艳;星默然成伍,银河得以广邈非常……这世上总有那么两种角色:一方是聚光灯与荣誉追随的领跑者,一方是倨于静隅无谓名姓而给予助力的鼓掌的路人。历史总是将心偏予光芒独立之人,而我更愿为那卑渺角落里的慷慨发出敬仰的声音,即使他们如微尘,淡泊而无闻。

这个世界时常显得过于忙碌,利益的争夺早已让古者恬然处世默然奉献之言束之高阁。身边不缺勇于追求注目成功之人,看那选秀无休止海选中浮起的欲望与期待,看那层出不穷争先恐后在书架上占去一席之位的青春言情与致富“秘籍”。不错,他们不失为社会前行的推力,正如古代西方有言:“人无欲望便死亡”,可这些追逐时常太过聒噪与不安。

于是我更愿意成为那卑渺路旁鼓掌喝彩的无声一员,正因他更淡然,于是便更无私与自由。著名影星金·凯瑞的影片《一个头两个大》中有这样一个感人片段,在影片结束时所有群众演员的样貌与姓名皆一一得到展列,在惜时如金的好莱坞大片中整整占去了五分多钟的舞台。这便是对那些卑微而慷慨的尊敬与珍视吧!在主角无上光芒夺人心魄时,他们扮演的小人物在镜头吝啬的角落里作着锦上添花却是至关重要的添补,他们中有活泼的孩子,有美丽的少女,亦有白发如雪的老者,他们只是路人,而那份慷慨与无私的美丽却足以镶于奥斯卡金杯之巅。

在卑渺角落中奉献掌声与慷慨,亦是历史前行不可忽视的一种助力。人生在世,有那些少数人可采撷的光芒,亦有多少人平凡而实在的付出。正如英伦博物馆曾特意留出一方黄金地段,予以英国市民展示其家族的历史与个人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份予以卑微慷慨的身份证明。那些为伦敦前行奉献的掌声,那些为世界奉献慷慨品质的“路边人”,何尝不是值得世界重视和敬仰的主角?

于是朋友,我艳羡英雄的奋斗史与无上光荣,我亦肯定那些追求卓越的希望。但我更愿执守己身纯粹的悲喜和品质,在一方卑微无常的位置,为世界和他人,慷慨地鼓掌。

【点评】 本文的题目就显得意味深长,与引子相映成趣。对“鼓掌者”的欣赏中透露出作者平和、谦虚的人生观。文中的两个例证恰到好处地从个人和历史两个角度对鼓掌者的价值和意义作出了清晰而有力的论述。全文逻辑思维十分缜密,在结构和语句的安排中体现得当,在考场作文实属不易。

例文二:

光荣的荆棘路

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只有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谁在奔跑,将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将有谁来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社会像一个大舞台,站在其上表演的人有之,而站在台下鼓掌的人却是占了多数。人们为他人的精彩鼓掌,分享他人的成功来体会快乐,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我也同样能够,让别人见证我的美丽,也唯有这样的共同创造,才能推动时代前行的步伐。

我想起来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会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槃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

况且这样的参与对别人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过荆棘,也不感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悲凉!”我也许不是鼓掌的那个人,但我踏过的每一步,洒下的每一滴汗,留下的每一份情,俨然都是为我身后的人群添了一点温暖,一点鼓励。谁能否认我在这样奔跑的同时也为他人留下了掌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在奔跑。我勇敢地踏上了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哪怕一个人,哪怕孤单到想落泪,我都愿做一个先行者。

我不能否认刘继荣女儿的话有一定的可取性,为别人喝彩的确重要。但我更坚信,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种信仰,一种期待,一种追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亲自参与努力奔跑的过程。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那么多世纪,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我只愿随历史的洪流一路奔跑,时代推我前进,我为时代领航。

【点评】 文章取题的灵感来源于安徒生的《光荣的荆棘路》,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对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的认同。对于“路上的跑步”者的肯定之中,表达了作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人生态度。从时代对个人价值观的催生到最终的为时代而领航,文意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论述有力。

(三)(2002年上海高考卷)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上、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 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例文:

面对大海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士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式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芒不是亮度上的耀眼,更有色彩上的炫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之光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的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这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继承发扬。

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充斥了现代科技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鱼的哲学”——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岿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一片汪洋大海,做鱼还是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毋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正的自我。

附录

(一)上海高考作文题一览

1985年《知足常乐的争论》       1986年《2000年回母校》

1987年《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 1988年《清流与活源》

1989年《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 1990年《时间啊时间》

1991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1992年《遥望星空》

1993年《机遇》 1994年《父辈》

1995年《责任》 1996年《我的财富》

1997年《我看课外阅读》 1998年《日本电影〈自尊〉的评论》

1999年《回声的启示》 2000年《给上海2010年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

2001年《关于文化遗产的话题》 2002年《面对大海》

2003年《杂》 2004年《忙》

2005年《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

2006年《我想握住你的手》

20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8年《他们》

2009年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2010年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其实,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2011年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2012年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二)201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汇编

1.全国课标卷: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2.全国大纲卷: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3.北京卷: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4.天津卷: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5.上海卷: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6.辽宁卷: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7.江苏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福建卷: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9.安徽卷: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10.浙江卷: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11.江西卷: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2.湖北卷: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湖南卷: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4.山东卷: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15.广东卷: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16.四川卷:

手握一滴水/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

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17.重庆卷: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