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考作文提升法则

高考作文提升法则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思辨式提升思辨式提升,就是对文中材料运用辩证法分析提升。在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思辨法主要有以下内容:事物的性质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以上五种提升法,是笔者在平时或在指导高考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几种提升法。参考示例:1.点睛式提升这种“挤”,正是当今中国“僧多粥少”、国人争夺工作岗位的真实写照。

思辨式提升

思辨式提升,就是对文中材料运用辩证法分析提升。在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思辨法主要有以下内容:

(1)事物的性质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与处理问题,既要看到问题的正面,也要看到问题的反面。(3)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充分,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4)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处理问题不能顾此失彼。(5)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6)要分清现象与本质,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8)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等等。

如为了进一步阐明“超越,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变”的观点,作者善于对鲁迅、歌德的话运用“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进行分析提升: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

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也曾经说过:“一

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

愈高,到了最后,年轻时代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这

些伟人谈的是积累与成功的关系,成功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积累,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走向成功,这就是超越。超

越,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变。

作者假如不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来解读材料,提升“超越”,立意充其量不过是讲积累的重要性,不可能提升到“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变就是超越”或“超越,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变”的立意高度,更不可能充满思辨的力量。

以上五种提升法,是笔者在平时或在指导高考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几种提升法。从逻辑的角度讲,有的可能有交叉的关系,但从考生作文立意的操作性来看,应该说是十分有效的。

为了把立意提升的方法落到实处,进行有效的迁移,可以对以下一个材料按不同的提升法进行操练。

随堂操练

(一)片断操练挤 车

周六放假,我来到车站,不料车早已“供不应求”,等车的人数不胜数。过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来了一辆车,还未等车停稳,这些人已在门口“挤”了:有的扯衣服,有的埋头往上挤,有的甚至爬窗进去……哇,真是一幅“清明上车图”。让我看得好累。

请运用点睛式、联想式、拓展式、背景式、思辨式的立意提升法对上述材料分别写一段话,对材料进行提升。

参考示例:

1.点睛式提升

这种“挤”,正是当今中国“僧多粥少”、国人争夺工作岗位的真实写照。在人口众多的大国,多么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适合中国人的岗位之“车”。

2.联想式提升

因人多而车少,要快速上车,靠的是人的力量与智慧。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你想在社会上鹤立鸡群,有所建树,也必须凭你的超强的体力与无穷的智力全力“挤”。

3.拓展式提升

(1)横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挤”,上车要挤,上班要挤,上学要挤,升职、加薪都得挤。若不挤,就会被别人挤下去,被社会淘汰。

(2)纵向

“挤”几乎成了现代社会“竞争”的代名词。一个学生升重点学校或大学要学会“挤”;一个单位创名牌也要学会“挤”;一个社会要立足也得学会“挤”;甚至一个民族要立足世界之林,也得学会“挤”。

4.背景式提升

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国人乘车竟出现如此的“清明上车图”,这是我们文明古国乐章上的一个很不和谐的音符。这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也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应亟待提高国民的素养。

5.思辨式提升

在车门口挤,总有两类人——成功者(上了车)与失败者(上不了车),在我们人生路上也总有成功者与失败者。作为失败者,要知道,“失败不是失败者的墓志铭”,应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志者事竟成”,要坚定信念,“上下求索”,重振旗鼓,如此,将会由“败”转“胜”。相反,成功者如果骄傲自满,不求进取,将会由“胜”转“败”。

(二)整篇操练

2008年浙江作文题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提升前】

感受乡村

浙江考生

带着繁杂心境,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的我,早已厌倦水泥的气息、车笛的声音,心中所企盼的,是宁静的山林、清清的泉水、呢喃的鸟鸣和朴实善良的人。

景之情

去年的假期,去了天台山,那个“一万八千丈”的山,在我的心中永恒地映下了清美秀丽的感受。并不那么巍峨,蜿蜒的小径,高大的树木,些许小型的瀑布,青草和碎石,便构成了它的全部。踏着那石阶,听着水声,嗅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我便毫无意外地被那一山的宁静和清新打动。不曾想,这简单的景致竟如此令人安心。是微风下摇摆的树枝打动了我?是流水划过指尖的温柔打动了我?抑或只是那几块青灰的山石便打动了我?是,又都不是……只是那单纯的自然,单纯的宁静,深深印入心底。

人之情

曾经看电视台类似“交换人生”的节目,每每看到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农村被那里的人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不禁潸然泪下的场面,自己的心里便会泛起波澜。自己本也从叫做“乡村”的地方走入城市,自然感受得真切。

其实乡里人的朴实从不表现在多么华丽的壮举上,平时细微的小事便让人感受得真切。外公去世的那一年,我曾踏回过那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确切地说,我生于那里,却又与那里的人和事远远地隔开。陌生的我回到那里,眼前除了如同想象的村舍,再也不熟悉什么,心中除了对外公逝世的忧伤,再也不牵挂什么。那里的所有的人和事,我早已远离。我担忧,甚至害怕,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徘徊,疑惑……

可村民们迎面和善的笑容、亲切友好的问候感动了我。他们对我忧伤的心灵小心地呵护,让我彻底放下了伪装的坚强,安然送走了逝世的亲人。

只那一句“孩子,不怕,不哭”,就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化作泪水,肆意却安然的泪。

我的期望

乡村的美,美得真实,美得简单,美得动人。那样的美,那样的感动,将留于世间,留于我心,再不消逝……即便无缘再踏入乡村的山山水水,走进乡村的流水人家,夜晚静坐于城市高楼窗前的我,亦可从一阵阵微风中,嗅出熟悉的乡村味道。

【提升后】

感受乡村浙江考生

我带着繁杂的心境,穿梭于高楼大厦间,早已厌倦了水泥的气息、车笛的声音。而心中所企盼的,并急切想去感受的是乡村自然的宁静与村民的和善。(应亮出主旨——乡村自然的宁静与村民的和善,突出感受)

山村之景(更明确内容,照应第一段)

去年的假期,我去了天台山,那个“一万八千丈”的山。许多村落就依傍在此山。实际的山并不那么巍峨,但在我的心中却永恒地烙下了清美秀丽的感受。蜿蜒的小径,高大的树木,些许小型的瀑布,还有青草和碎石,便构成了它的全部。踏着那石阶,听着水声,嗅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望着那山麓星星点点的村落,我便被这清丽之景与宁静意境所陶醉。不曾想,这简单的景致竟如此令人怡心,是微风下摇摆的树枝打动了我,是流水划过指尖的温柔打动了我,是山村清丽宁静的背景打动了我,抑或只是那几块青灰的山石打动了我?只是那单纯的自然,单纯的宁静与我内心的企盼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转化角度“我”,突出感受)

村民之情(明确内容,与第一自然段照应)

曾经看类似“交换人生”的电视节目,每每看到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农村被那里的村民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不禁潸然泪下的场面时,我的心便会泛起波澜。自己本也从叫做“乡村”的地方走入城市的,自然感受很真切,最易产生共鸣。(突出感受)

其实,乡民的朴实从不表现在多么华丽的壮举上,只是真切地表现在平时细微的举止或事情上。记得外公去世的那一年,我曾踏回过那片熟悉却又陌生的乡村。确切地说,我生于那里,却又与那里的人和事远远地隔开。陌生的我回到那里,眼前除了如同想象的村舍,再也不熟悉什么,心中除了外公去世的忧伤,再也不牵挂什么。那里的所有的人和事,我早已远离。我担忧,甚至害怕,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徘徊,疑惑。

可村民们迎面和善的笑容、亲切友好的问候感动了我。只那一句“孩子,不怕,不哭”就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他们对我忧伤的心灵小心地呵护,让我彻底放下了伪装的坚强,安然送走了去世的亲人。

村民的朴实善良,令我终生难忘,并激励着我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提升乡民对外公去世事件的意义,强化主旨,突出感受,照应第一自然段)

(删去“我的期望”:从内容看,没有涉及“期望”,只有感受;从结构看,与上述两个小标题统领的字数不对等)

山村的美,美得真实,美得简单;村民的美,美得朴实,美得感动人。(点题有照应上文)那些美将留于世间,留于我心,再不消逝……我愿一辈子做个朴实善良的村民,踏入那山村的山山水水,走进那乡村的流水人家,去尽情地分享自然的宁静与村民的和善之美。(深化立意,强化感受)

夜晚,我静坐于城市高楼窗前,从一阵阵微风中似乎嗅出了熟悉的乡村味道……

“提升”点评: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又是一篇阅卷作文的样板。专家给它的点评是这样的:“乡村可作宽泛理解,山水应该可以纳入。层次思路清晰,但缺少一些生活感受。写作水平中等以上。评分:48分。”

怎样强化“生活感受”?笔者认为主要是涉及立意的提升问题。提升的切入点应围绕“感受”加强点题。具体第一段应亮出主旨,第二段抒情议论应换个角度,第四段应增补点题句,倒数第二段应集中议论,提升立意。

写作链接

一路有你

汪昊宇

不流血,却厮杀血腥;不出声,却霹雳弦惊。这便是棋,一路有你,一路精彩。

初识你是小学时,有高低有致的棋子,形态各异的形象,还有充满美感的棋盘。黑与白鲜明地对峙一方,皇后、士兵、骑士各自整装待发,于是,我走近了你。

随着棋艺的提升,我渐渐意识到,你的魅力绝不仅是形形色色的棋子。国际象棋有“智慧的体操”之称,处处散发着逻辑与智慧的光芒。胆大者棋风泼辣,一开局便全线出击,奋勇前进,大有“气呑山河如虎”之势;胆小者重于防守,步步为营,举棋不定,唯恐一着不慎;稳重者深思熟虑,貌似平静却成竹在胸;轻浮者争躁冒进,终因一叶障目而全局败北。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智慧与游戏最完美的结合,看到了小小的64格中原来有广阔的天空可以纵横驰骋,有精妙的战术和构思可以尽情施展。这是你的魅力所在,于是我更加走近你,一路在你的陪伴下成长。

渐渐地,一个精彩的世界向我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伸进我渴求的眼睛。简简单单的32颗棋子,简简单单的黑白棋盘,构成你精深的灵魂。开局,布阵,闪击,弃子。棋之静,如一池春水,波澜不兴;棋一时化静为动,则狼烟四起,机关重重,杀戒大开,双方死伤无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一路有你,这精彩的世界让我兴奋,让我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纵横驰骋;一路有你,这精妙的世界让我痴迷,让我在这充满玄机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一路有你,这精深的世界更让我深思,让我在这博大的世界里去体悟、去思索。

的确,人生如棋,生活的战斗中充满着成功的喜悦,而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精心经营,走好每一步,计算得失,等待时机。人生如棋,一会儿“大意失荆州”,一会儿“败走麦城”,如此种种,数不胜数。棋会败,人生也会跌倒,但记住跌倒了爬起来,记住锲而不舍地继续拼搏,就一定能“东山再起”。人生如棋,棋场里“举棋不定大丈夫”,人生更是这样,生活从不允许你后悔;棋场里有工于心计者言“君子让头局”,尔后以人之长,攻其之短,处处设计,请君入瓮,直杀得你俯首称臣;生活中一样,机遇、挑战、陷阱同在,须摸清虚实,反客为主。

棋道不尽,传奇不尽。从被形形色色的棋子吸引到沉醉于严密和逻辑,至悟出人生哲理,慎重地落下人生的每一颗棋子,一路有你。

背负着你教给我的智慧和哲理,我还会在棋和人生之路上执著前行,将稚嫩的脚步伸向远方……

点评

作者写“我”与棋有情有义,一路有你,一路精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棋”的世界的体悟上,文章的立意还是肤浅的。好在作者铺写了棋的智慧与哲理后,运用了相似联想对立意进行了开掘提升,联想到了“人生如棋”——人生与下棋有相似之处,人生之道理与下棋之奥妙一一对应,不仅使文章的立意开掘至深,而且使抽象的人生之理有了形象的依托,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心 桥

王迪曦

桥,美丽的桥,诗意的桥,是秦太虚“忍顾鹊桥归路”的一缕缠绵,是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一声哀叹,是王禹偁“村桥原树似吾乡”的一抹浓艳,是温飞卿“人迹板桥霜”的一丝清婉,更是杜牧之“二十四桥明月夜”洗不去的繁华,是陆放翁“驿外断桥边”化不去的忧伤。

这些桥,这些或缠绵或浓艳或清婉的桥,是诗人内心和外部世界的维系。外面世界的风花雪月,悄悄地走过这座桥,走进诗人心里。诗人因情感物,触物生情,蓄情而发,凭着这桥的维系,把所见所感化为美丽的篇章。

不是每个人都是文学意义上的诗人,但每个人都是生活意义上的诗人。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桥,他们同样以强健的身躯联系着外界和我们的内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我们为之微笑、为之落泪、为之奋斗、为之欢喜、为之伤神的小事,都因这桥的沟通,才走进我们的心底。正因为有这桥,有这联系,我们才有生存的方向,生存的意义。

苏轼心里便有一座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是他过去的桥,是他与官场的联系。然而,“乌台诗案”拆毁了这座桥,也把他推进了无底深渊。但是苏子瞻,他并没有因此颓唐,而是躬耕东坡,寻找另外一座桥。“铿然曳杖”、“一蓑风雨”,这是他通向豁达心境的桥,是他与儒道释三家真谛的维系。他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苏轼,联系着宋代文坛上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让人心生敬仰。

王国维心中何尝没有一座桥。书香茶香,词坛风骚,这是他毕生的追寻,毕生倾尽心力努力去维护的与传统文化的根系。一部《人间词话》,一曲后主绝唱,一阕容若哀吟,都是他的桥,让他在往日已所剩无几的痕迹中自在徜徉。然而国民军的到来断送了这座桥,静安先生,他已无力也无志去寻找另一座。穿着长衫,留着长辫,他走入了饱含民族屈辱的昆明湖,来祭奠他与过去的丝丝缕缕。那在湖中下沉的身躯,是美丽的、伟大的,同时,也是令人叹惋的。

难道不是么?世间万物都可成为心中的桥。无论它多么微小,都能在我们心里荡起美丽的涟漪,又何必去执著旧有?释氏因一朵小花而联系真美,孔丘因一条河流而走入时光,这是他们的桥,这桥亦只是维系,并不曾将他们束缚。

不要将自己的心桥上锁,这样我们的脚步才不会被约束。我们才能带着内心的桥,走得愈远,看得愈广,体会愈多……

点评

作者以“心桥”为题,备觉新意。更在于作者对本文的立意进行了纵向的开掘提升,立意深刻。开篇引用了秦观、马致远、王禹偁、温庭筠、杜牧、陆游的诗句,引出诗意之桥;第三段的一句过渡“不是每个人都是文学意义上的诗人,但每个人都是生活意义上的诗人”,由此点出了“心桥”,使文章再向纵深发展;接着又举“让人心生敬仰”的苏轼和“伟大而令人叹惋”的王国维,从而赋予“心桥”更加深刻的含意;最后以“不要将自己的心桥上锁,这样我们的脚步才不会被约束”一句作结,使文章立意趋于顶点,境界全出。

还有材料丰富,笔调老练,文字缜密,渗透着不少人生哲理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