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阅读题对有效作文的借鉴

语文阅读题对有效作文的借鉴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作文以我手写我心。面对开放的新时代,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有效作文。既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提高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作文教学。现在谈谈语文主课堂教学阅读与鉴赏同有效作文的“近亲”关系。这一块资源利用得好,会对有效作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节 语文阅读题对有效作文的借鉴

这里所说的语文阅读题应指散文、小说类的题目。现代文阅读考试有一个命题原则,叫做主题辐射。它是建立在主旨辐射与写作思维基础之上,文章主旨映照文章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又以结构、手法和语言的运用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思维主导的一种命题理念。我们做题时从着眼表现文章主旨思想的作用入手借鉴写作,阅读散文作品更应重视整体感知,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我们应体会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所持的态度,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作文以我手写我心。生活化作文,以我言抒我情;创新性作文,以我个性抒我风采。面对开放的新时代,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有效作文。

一、什么是有效作文

既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提高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作文教学。有效作文是在规定时间内,调动自己的潜在能力,把自己内在的最闪亮的一面展示给阅卷老师,把富有个性的形象表述和一言九鼎的识见突现出来。用精炼语句点染诗意,用绘形绘色绘声的描写,让阅卷老师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满目生辉、满口溢香,让阅卷老师随着作者的思维而心动,不由自主地给你一个满意的分数。

现在谈谈语文主课堂教学阅读与鉴赏同有效作文的“近亲”关系。这一块资源利用得好,会对有效作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始终离不开阅读与鉴赏。如何把阅读鉴赏与写作的亲缘关系讲清楚,实行能力转换和迁移是有效作文的关键步骤。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要求与《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一致、相辅相成:学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鉴于此,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现代文阅读题时,应渗透作文技法,不是为完成题目的解答而仅止于答案的理解正确与否上;应作深度的写作拓展,把一篇篇美文演绎成作文范文,让学生在做题中接受美文熏陶,直悟圣贤哲人的心灵,感悟他们语言表现力的神奇,从而模仿、学习、借鉴。

二、现代文阅读题对有效作文的支持

1.以2010年江西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①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②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③屈原殉国之处。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①愤世嫉俗;(愤怒);②惆怅;③索然(失望)。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答: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由“嵇康的汨罗江”一段,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思想飞扬的灵动,尽显读书悟理评价之精彩,感情充沛,排比句富有气势,赋予汨罗江丰富的内涵,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英雄豪杰的追怀敬慕。

最后6节通过渔翁的象征意义——明哲保身的遁世者,只顾眼前物质利益的人,与屈原的孤独寂寞、悲怆,坚持真理,出淤泥而不染,决不妥协的精神形成对比,突出屈原的高尚。有这样鲜明的主题存在,就体现了文章的社会价值。

这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解读,针对关键段落要品读,读破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用心和内在思想蕴意,学会用文学般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表达并使文章文采洋溢,广采博学,文笔飞扬多姿,用语言的恣意挥洒来张扬作文的个性。

[有效作文启示]学生通过阅读广泛占有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情感注入,归纳出历史名人的精神及对后人的影响。融入作者对人物内心精神的理解,化用名言,激活历史与人物,让他们去演绎历史的真实。名家名篇表现出的特点不一定都能被学生吸收消化,但可欣赏借鉴。根据学生各自个性特点去学习掌握,就能进行有效作文。

2.以2009年江西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位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答: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C)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博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试题解析】本题共设五个选项。根据第6段内容,可以判定A项所述正确;根据第4段内容,可以判定B项所述错误,作者不是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而是赋予乘坐木车去实现理想的孔子及其弟子所具有的“激情”以深刻的内涵;文章没有也不可能“全面”表现孔子一生。根据第6、7段内容,可以判定C项所述正确;根据第9段内容,可以判定D项“可见《论语》作用是有限”表述有误;根据第14段内容,可以判定E项“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表述有误。文中只是说“不能取代心灵”。

考生做题时要多方面思考,注意命题者往往在范围(如B项的“全面”)、因果(如E项的“制约”)等方面设置“陷阱”。

从分析这篇散文写对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写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反思,写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写对现代精神缺失的忧思的主旨,指导学生由审美欣赏转化为自己有效作文的借鉴。

第2—7节,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百折不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坚实地面对困难,永不放弃,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千百年来让人肃然起敬。为思想激动,不知疲倦将永远拥有了“木车的激情”,孔子的行为充分诠释了一个世界文化名人的风彩。

第8—14节将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对孔子的执著进行了热情的讴歌,用华丽的文辞,浓缩了作者对孔子践行自己的理想的深层思索与感悟,“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等结合孔子艰难跋涉为理想奔波忙碌,捶打思想的闪电,缔造出伟大的心灵,与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心灵缺失形成鲜明对比,与现代人“拥有了火车,拥有了飞船,拥有了一切的一切”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对照,方显孔子的伟大与魅力。学生在学习借鉴时,老师作出以上分析讲解,能开阔学生阅读欣赏的视野,能领悟真正要表达的鲜明的主题,富有作家智慧的凝练典型的规范文学语言,是学生有效作文学习的榜样,能使自己的作文营造出灿烂文采并赋予表现力而吸引阅卷老师眼球。

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阅读文学类作品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学生如把这种情感体验倾注于自己的作文是一个质的飞跃。

3.从阅读文学类作品学习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习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反复,增强文章的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白描手法,使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用典,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当然还有常见的比喻、排比、对比等等,高考作文是考生依托语言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的好机会,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得分,学生认真从阅读题中汲取名家营养,有意识地锤炼语言,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出现亮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通过形象描摹创造“诗情画意”。

有一篇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开头一段便是:“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空气中尽是悠悠的香气,那些无比珍惜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形象描绘,生动感人,倒有点像在写散文。再看下文,作者针对有人“抱怨生活中无诗意”的片面认识,从“心灵充满诗意”、“平凡也是诗意地生活”、“把苦难当做诗意去品味”等角度具体地诠释怎样去生活才是“诗意地生活”——这是标准的论述类文章。通篇虽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却能结合叙事、描写、抒情等方式来阐述观点,在严谨说理之中,恰当地嵌入形象的画面,使得论述也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芬芳,颇具新意。当然,如果过多地采用形象描摹,则是不符合论述类文章的体裁的。本文在议论过程中相机“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灵活地加以组接和张扬,让形象的描摹表现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从而增强了论证的艺术效果。

(2)通过超常联想用活修辞手法。

如果只是理解几种修辞手法,也未必能生动地运用在论述类文章之中;超常联想能够帮我们用活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一篇题为《怀想天空》的满分作文:

怀想天空

被细细的窗棂剪辑成四四方方的蔚蓝格子的,是天空。被短短的睫毛和长长的绿树枝丫分割成闪亮遥远的小碎片的,是天空。

天空投影在水的碧波中,于是有了梭罗坐在瓦尔登湖畔,垂钓水中一望无垠的夜空繁星。天空投影在人的明眸中,于是有了楚国的屈原仰望天空,吟诵奇丽诡谲的《天问》。哲人的天空,孕育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因此有了天空般辽阔的情思与胸襟。

星辰是天空的眼睛,天空的脸颊上生满了无数只大大小小的眼睛。太阳是一只炽热的眼睛,让我们不敢直视它的烈焰金光,犹如人们对炙手可热的权贵的向往与敬畏。月亮是一只温柔的眼睛,不论阴晴圆缺,悄然看着从古至今的人们。“今月曾经照古人”,静谧流淌的淡黄色光芒中,人们获得了安宁温和的一刻。至于数不尽的星辰,则如同昆虫的复眼中呈现的景象。《小王子》中写道,我们肉眼看到的星辰,也许在亿万年前已爆裂死亡,此刻它们的光芒到达我的瞳孔,是最神秘的意外。

云朵则是天空的粉妆。清晨的云被染成鲜嫩的粉红,如出生的婴儿的脸颊,血色柔和。黄昏的云被镀上金橙色,如斑斑锈迹,闪耀着孤独岁月逝去的光辉。有一个成语叫做“白云苍狗”,天空每日便上演着一部《白云苍狗》的电影,观众有稚嫩的孩童,有迟暮的老人,他们从变化莫测的云朵中,或找到了童年时品尝的甜蜜的棉花糖,或找到了童话故事里的国度。

孟浩然诗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天空的粉妆融化了,晶莹的雨水便落了下来。我们无法亲吻辽远的天空,却能亲吻到天空的眼泪——雨。点点滴滴的雨,愁煞过词人李清照,愁煞过贺铸;梅子黄时雨。我们坚硬却裂缝百出的心,被雨润泽,然后从心灵的旱地上长出一株新绿,从心灵的尘埃上开出一朵洁白。这柔弱的植物吸饱了天空的泪,在风中摇曳生长,离天空近了一点,又近了一点……

凭着日晷上投影,我们可以知道天空在走向永恒。宇宙多大,银河多宽?此刻都已不重要。

我们何曾看清了天空?不过是在怀想中,梦见永恒。

第1段中“细细的窗棂剪辑成四四方方的蔚蓝格子”、“短短的睫毛和长长的绿树枝丫分割成闪亮遥远的小碎片”,固然运用了拟人手法,但作者是通过远距离联想运用的。本应是“从细细的窗棂的四四方方格子中仰望蓝天”与“从长长的绿树枝丫中仰望蓝天”的形状,现在通过远距离联想,把“窗棂”与“枝丫”当作主动发出“剪辑”与“分割”的动作。“窗棂”与“枝丫”能发出“剪辑”与“分割”的动作,是人们不常用的陌生的拟人手法,因此,这里是通过超常想象用活了拟人手法,进而创造了神奇的画面。文中这类远距离联想的句子比比皆是:“垂钓水中一望无垠的夜空繁星”、“星辰是天空的眼睛”、“犹如人们对炙手可热的权贵的向往与敬畏”、“静谧流淌的淡黄色光芒中”、“如同昆虫的复眼中呈现的景象”、“云朵则是天空的粉妆”等等。

用打比方,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使用比拟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用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语言的精炼与远距离联想产生纵横捭阖之感,语言修辞运用独辟蹊径,给人遐想与启迪,从而为自己的作文增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