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注意的问题

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培养目标是比教育目的更为细致的人才标准,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而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因而,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教育目的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和“为谁服务”,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规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的概念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以后在身心各方面产生的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或国家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规定的培养人才应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换言之,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总体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在一定社会中,狭义的教育目的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广义的教育目的和狭义的教育目的虽然对教育目的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确定应该包含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不能偏废。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既具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教育方针是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①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为广泛。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指明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规定教育目的;指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或途径。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外,还包含“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因而,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科、专业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的性质、任务提出的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要通过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目标是比教育目的更为细致的人才标准,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而教育目的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培养目标。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制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培养人。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学校或不同专业的具体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两者的关系是普遍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②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③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而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目的的指向性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朝着统一的方向、预定的目标进行。在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的条件下,人们在设计教育活动的大小方案时,都会自觉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以克服教育活动的盲目性;当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就会自觉地反思和予以纠正。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规划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朝向教育目的所指明的方向,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同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互相配合,也都以教育目的的达成为整体和最高的目标。因而,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浩如烟海,形成的文化繁杂多样。应该说人类经验和社会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扩展个体经验的重要内容。但是,学校又是一个引导人一开始就走向健康向上、趋向人格完美的特殊场所,它要求进入学校课堂的教育内容必须具有积极、进步、科学、健康、有益等特点和价值,其衡量和取舍的依据就是教育目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师都会无例外地根据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决定哪些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可以进入教育内容,哪些则应受到批判和抵制。

(三)控制功能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都具有规范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和运行方向,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引导和制约着教育对象的发展。人类的教育活动因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始终是丰富多彩的,但又是在一定规律支配下进行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个国家或阶级或政党人才利益的集中体现,把通过教育投资欲获得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浓缩在教育目的上。有了教育目的,就全方位地规范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活动。

教育目的的规范功能主要表现下述方面:①规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目的从宏观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协调、控制的作用。②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任何一个层次一个类别的教育活动在开展之前、在进行之中都必须时时围绕教育目的去修正自己的培养目标。③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实践的实体,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化和实践上的展开。学校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这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决定的。④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就必须时时刻刻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把学生教好。⑤规范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实质则是为人才成长服务的。学校的科学管理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四)激励功能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会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教育者因为有目标的存在,他们便可动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发挥创造的能力去设计活动的计划、组织、过程、方法、保证条件,在竞争心理的驱使下去多快好省地达于目标。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目的越是明确、具体,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相反,目的越是宏大、抽象、遥远、完美,达成的困难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小,激励的作用也就越差。

(五)依据功能

首先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说人类经验和社会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扩展个体经验的重要内容。而学校是一个引导人走向健康向上、趋向人格完善的特殊场所,它要求进入学校课堂的教育内容必须具有积极、进步、科学、健康、有益等方面的特点和价值,其衡量取舍的标准就是教育目的。其次,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选择的依据也是教育目的。

(六)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标准。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评价教育过程是否有效,教师工作成绩的高低以及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成长的状况如何,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教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具体之,依据教育目的,评价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路线是否正确,是否清晰,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需要;依据教育目的,评价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的要求,达到了教育目的规定的规格和标准;依据教育目的,评价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是否符合教育目的要求,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总之,教育目的之于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只有确立了科学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教师的教育活动才能有方向。

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世界,来自于社会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教育目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由国家、政府或教育家提出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表现,其形式是主观的。因而,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要自觉地反映社会客观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等。

1.教育目的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教育目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党往往对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内容不同,尤其是社会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着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和道德素养的要求。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掌握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社会习俗。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少数统治者和为他们服务的“顺民”。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把资产阶级的子女培养成为统治阶级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把劳动人民的子女培养成恭顺能干的奴仆。我国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育目的总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物质条件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如美国、英国、日本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相适应。科技水平越高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如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要求注重培养人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等。

3.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定社会起支配地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育,而墨家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目的就一直强调德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产生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个性,鼓励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遵循中庸之道,如儒家文化。

4.教育目的要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制约

小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儿童身心发展遵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同时代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存在差异性。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儿童发展的差异性,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以便使教育目的更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