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科普,服务“三农”

农村科普,服务“三农”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期间的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据中国科协2003年开展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7%,而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是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事实上,此语确实点到了中国问题的实质。

农村科普,服务“三农”

〇2009年9月,中国第十一届科协年会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各学科领域一线科技工作者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海外专家、学者代表,包括近150位中国“两院”院士在内共6 000多人共襄盛会,共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的大计。

img74

图9-9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

●这次科协年会有什么亮点吗?

〇年会是在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重镇重庆举办的,亮点自然特别关注于这个西南山城的建设工作。其中,年会紧密结合并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精心设计了“统筹城乡发展论坛”、“重庆山地农业发展论坛”等,提出了“现代农业呼唤科技农民”发展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农业最基本的标志就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就必须加快培养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

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十五”期间的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但从整体上看,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截至2004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 610万人,低收入人口为4 977万人。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近7 000万户农民的住房条件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这些基础问题尚且存在,我国农村在知识上的贫困更令人心痛。据中国科协2003年开展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7%,而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是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

●可见,“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节点,加快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〇其实,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回望我国走过的沧桑百年,20世纪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程度、地域范围较前有所拓展,但是作为所有这一切的“母体”——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却未尽如人意。早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初露锋芒之时,就有论者坦言: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一个难以索解的谜”,若是“把这个谜猜透了,中国的将来,也就解决了大半了”[5]。事实上,此语确实点到了中国问题的实质。在今天看来,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依旧存在,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显得格格不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业、农村、农民的改革发展问题再次推到了历史的潮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韩民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偏少,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4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仅4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农业科技人才短缺。[6]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

●那么,从农业生产的主体角度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农民科学素养、技术水平的滞后,一方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直接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小康社会发展的速度。

〇这正是我要说的。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缓慢,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也不会飞速进步。其实,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已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施了农民培训,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科技普及工程。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户选择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的主动性较之过去虽有很大的改观,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农户使用与满足的传播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在农村信息服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户仍习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获取科技知识;很多调查显示,电视媒介没有充分发挥在传播科技信息方面应有的作用;多数农户虽然偏好从书报刊等纸制传播媒介中获取科技信息,但却由于文化程度所限希望读到通俗易懂的信息。组织传播服务中亦有农业推广下乡少,信息提供不及时、针对性不强、信息产品实用性差,农户对农业网络“信息入户”的现代化传播渠道利用率低、反馈少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贫困就是知识贫乏。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还要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知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乡间去。

●您分析得对,当前许多加快提高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的工作,确实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问题。

〇这次科协年会特别放在山城重庆举办,就借全国各个领域专家齐聚一堂的难得机会组织了一次“院士区县行”的活动,让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为农村服务。这也不失是一个科技农业知识辐射传播的好办法。每位专家手把手地教会一个农民学会一种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就等于培养出了一位“科技农民”,再由他向乡亲邻里传授,就会起到带动辐射科学技术的“核裂变”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政府在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加快农技推广方面做了什么样的有益尝试呢?

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也是实施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信息化从无到有的三十多年。党的十六大就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05年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要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过程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作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必须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网络建设、信息发布、机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97%的地(市)、80%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近17万人;农业信息采集渠道逐步扩展到产前、产中及产后各个环节;使用计算机技术促进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更加制度化、科学化。

●具体都有哪些成果呢?

〇在“863”计划的推动下,自1992年开始建设的中国农业专家系统已较为完善,进入应用和推广阶段;1994年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金农工程”,为农业生产建立起了“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产品产量估测、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病虫害诊治、农业科研成果数据处理和系统模型构建、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先后搭建起百余个农业智能应用系统,4 000多家农业网站,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及农业物料流通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GIS技术和GPS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和农口局总公司为主体、以郊区县乡镇各个公司企业为补充的农业综合信息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不少沿海省市在20世纪末就已开始了金农信息网络建设、开通农业信息服务热线等,为全国金农工程的开动起到了示范带头动作。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组织日趋健全。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11月底,全国31个省均成立了市场信息服务机构或信息中心;全国市级总数为338个,已建互联网的216个,占总数的63.9%;全国农业县(市)总数为2 637个,已建互联网824个,占总数的31.2%。[7]

●还真是,我想起了这些年来像“最后一公里”、“三电合一”、“电波入户”、“百万农民上网工程”这样的词汇常常见于报面刊头。这些都是各级政府响应中央号召为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实现现代化科技农业做的实事啊!

〇“三电合一”,正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来的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服务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平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具有一定基础的6个地级和50个县级农业部门,开始建设“三电合一”试点,效果良好;2008年,建设覆盖100个县以上“三电合一”信息平台的工作进展顺利。从现阶段国情来看,利用“三电合一”开展信息服务,是农村计算机网络普及率低的情况下的现实选择,是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的好办法,农业部正在将其作为一项信息化的大工程来谋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扩大覆盖面,争取让更多农民受益。

●过去在乡间我们常听到的是“农民兄弟想要富,科技普及是条路:农民兄弟过来看,一本书籍能致富”,如今则讲“借船出海,借路出行”,利用计算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信息化平台普及科学技术。

〇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条件的日渐成熟,已到了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刻。通过数据电视广播系统、互联网对农村地区进行远程教育,向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传授农业政策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通过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内容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提高他们接受先进知识和市场意识的能力,最终为农业生产引入更多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扩大致富渠道和增加收入,为农牧民致富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我们要让农民兄弟们亲身体会到,只有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才是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