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服务“三农”

金融服务“三农”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强化农村普惠金融;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明确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农责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金融服务“三农”_大转型:中国特色农庄创新与发展

(一)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1、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支持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县域设立村镇银行。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

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扩展乡镇服务网络,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强化商业金融对“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授权,不断提高存贷比和涉农贷款比例,将涉农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综合考评体系;稳步扩大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建立差别监管体制。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4〕1号)

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强调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全部县域支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强化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同时,加大对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国家开发银行要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放;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强化农村普惠金融;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明确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农责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加快扶贫开发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

5、注重加强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稳妥组织试点,抓紧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注重加大金融扶贫力度,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优势,切实改进对农民工、农村妇女、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全面做好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金融服务工作。注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优化支农再贷款投放机制,向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发放支小再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三农”的金融债。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试点。对符合“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

(二)农业部有关文件精神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强调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支持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效,尤其要持续加大对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金融支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求要发挥金融机构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形成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差异安排、分工协作的支持合力。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合作,通过银团贷款、批零结合、业务代理、银保合作、银担合作、银租合作、投贷联动等形式,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明确农业发展银行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服务职能,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要发挥资金、网络、技术、产品和人才优势,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加大县域信贷资源配置力度,重点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涉农大客户的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服务需要,优化组织架构,调整信贷结构,创新产品服务,强化激励考核,确保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建立信用档案,做实信息基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组织架构,下沉服务重心,下放审批权限,提高授信额度,探索建立专业化的涉农金融服务部门、专业支行或事业部,实现对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标准化、批量化营销服务。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支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持续加大对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中国银监会、农业部关于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4〕38号)

(三)有关省市文件精神

1、综合运用货币和财税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保险支持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额度,分散规模经营风险。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设立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将家庭农场纳入现有财政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并予以倾斜,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定额奖励等形式,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实行标准化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等,逐步提高家庭农场的土、水、路、电等建设标准。(《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贯彻<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委办发〔2015〕28号)

2、要加强金融支持,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需求,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化发展、技术创新等项目,在中小企业相关专项资金中予以支持。适当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地产农产品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额度。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在自身业务范围内,采取授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及本市有关村镇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运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安信农业保险公司等涉农保险机构积极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保险品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各类保险服务,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2〕67号)

3、切实推动完善金融保险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范围,提高赔付标准,简化理赔手续,有效发挥保障作用。广泛开展“银农”合作,引导金融系统拓宽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授信,引进金融资金支持农业。探索拓宽农业融资抵押物,鼓励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和信用担保,拓展农业融资渠道。(《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浙农〔2013〕5号)

4、进一步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优化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要对扩大用于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贷款给予贴息。积极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设备抵押、流转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各级财政应积极支持各类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把家庭农场纳入服务范围,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性担保服务,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农业担保机构给予一定风险补偿。(《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浙政办发〔2013〕120号)

5、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和机构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给予一定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做大做强政策性融资担保,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降低“三农”融资担保门槛,降低担保费率,确保“三农”贷款在保余额比重逐年提高;积极探索建立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企业出现的贷款损失及担保代偿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鼓励市县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家庭农场“直管直贷”试点覆盖面,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鼓励地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扩大政策性保险附加商业性保险试点。(《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以上内容均系公开发表,由上海市农村经营管理站吕祥整理汇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