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懂“三农”才能写好“三农”

读懂“三农”才能写好“三农”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注重研究“三农”问题,写出一批反映“三农”问题的文章,引起有关领导重视,成为当地解决“三农”问题的参考。作为一名“三农”记者,不仅要对这些本质上的问题了解吃透,还要对与这些本质问题相关的政策理论有所了解,才能算是读懂了“三农”,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报道有针对性、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所借鉴和指导作用、受到农村读者的欢迎、引起决策部门的重视。

◎重庆日报社 罗成友

罗成友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高级记者。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共十七大代表。长期坚持在农村一线采访,采写稿件80%以上都是来自乡村,被称为“田坎记者”。注重研究“三农”问题,写出一批反映“三农”问题的文章,引起有关领导重视,成为当地解决“三农”问题的参考。

我生长于农村,做过10多年乡镇干部,作为记者跑了将近20年“三农”报道,感受最深的是:“三农”记者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记者。

“三农”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跑“三农”报道的记者,自己首先要读懂“三农”,还必须对“三农”问题的历史原因、农村改革的历程、当前的农村政策等有所了解和研究。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我的认识是:农业的稳定,农民的增收和体制、机制对这两大问题的影响及制约。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连续发出的5个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重点是改革农村的经营体制和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出农村发展的生产力。而最近几年中央连续发出的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重点是如何促进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一名“三农”记者,不仅要对这些本质上的问题了解吃透,还要对与这些本质问题相关的政策理论有所了解,才能算是读懂了“三农”,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报道有针对性、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所借鉴和指导作用、受到农村读者的欢迎、引起决策部门的重视。

“三农”报道是一项极为辛苦的报道工作,记者需要有一种对“三农”的特殊感情,从心眼里喜爱“三农”问题的研究和报道,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坚持下来。

一位记者如果有了对“三农”的特殊感情,他就会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客观的报道。

情系“三农”,就会把笔触真正地伸到“三农”问题的深处,写出情景交融、打动农村读者的文章来。

“三农”报道的对象主要是农业、农民和农村,因此,必须深入到农村,深入到田坎上,走进农民家中,才能抓到“活鱼”,才能听到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真话,摸准“三农”问题的脉搏

因此,有深度的、能够引起社会反响的“三农”报道,必定是记者用腿跑出来的,绝不会是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想出来、坐在会议室就能采访出来,或者仅仅靠抄材料就能抄出来的。

2006年5月上旬,渝西地区的水稻栽插刚完成没几天,我到璧山、大足等县的田坎上去采访,发现一些稻田未栽秧。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马上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由于2005年的粮价每公斤下跌了0.2元左右,加上种粮的成本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再一次下降,因此农民又开始撂荒耕地,撂荒地已占耕地的5%左右。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写了一篇《我市再次出现耕地撂荒现象》的报道,稿子见报后,立即引起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批示有关部门迅速在全市进行调查,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由此看来,“三农”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单从书本上去读,是读不懂的,只有到农民、农业和农村中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会真正读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