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农”问题的性质

“三农”问题的性质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三农”问题的性质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三农”问题都是从现象层次对问题的一种概括。从目前的情况看,“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突出表现为由农民收入而形成的市场问题和城乡差距过大而形成的社会稳定问题。所谓“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收入问题,这一判断也反映出当前“三农”问题的这一特点。以上关于“三农”问题性质的讨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作出的。

一、“三农”问题的性质

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三农”问题都是从现象层次对问题的一种概括。使用这一概念的好处是简明易懂,一提“三农”问题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但缺点也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时,往往难以把握真正的研究对象。比如,大家基本都认同这样一些说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而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减少农民。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悖论,本来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农民,在研究过程中却消失了,但这并不等于问题已经解决了。事实证明,虽然农村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大量农民就业于乡镇企业,但他们依然是“三农”问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依然是“三农”问题的研究对象。

本章认为,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宏观经济概念来看,“三农”问题的实质都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且不是一般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是有中国特点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这样一种二元经济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这样来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似乎更有利于认识问题的性质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从宏观经济体制上看,不论是财政体制还是金融体制,抑或是社会保障体制,在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中都有系统的区别。

1.概念辨析

农业、农村、农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农业是个产业概念,长期以来农业问题在我国主要是一个生产问题,或者更明确地说是农产品供给问题。农村是个社区概念,应指主要以务农为生的人聚居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区域概念,特别当农村连成一片时就更是这样。农民则是一个社会关系概念,指的是在目前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中,它带有身份的含义,基本指户口在农村的那部分社会成员,并不限于务农的人,如乡镇企业员工。原本农村是以农民得名,而现实却颠倒过来了,原因就在于我国对农村实行的一整套政策与城市有系统的差别。所谓农民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而目前的农民问题似乎主要指农民收入问题。

1980年代,农民问题这个提法并不多见,当时引人关注的主要是农业问题,即农产品供给问题。原因是存在农产品的供给不足,特别是存在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问题。1990年代后期,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研究中发现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并不低,市场疲软主要是农村市场即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乏力,而且若干年来一直如此,致使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一路下滑,而农村居民需求不足问题的背后又是农民收入问题,由此使得对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可见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心,一直是从外在的角度着眼的,而且这一传统早已有之,且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不论从农业作为一个传统部门还是从农民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来看,其内生发展似乎都难以打破自身的局限,无法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只是到了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才显露出一种新的历史轨迹,由此农业与农民都成了被改造的对象。所以,人们才一直认为农业、农民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的问题实际上是与工业化的关系问题。因为所谓发展,其核心就是工业化,即从传统所谓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所以所谓“三农”问题的实质不过是农业及农民与工业化的关系问题,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从而成了三个问题。

2.当前“三农”问题的特点与性质

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承担了三大任务:一是为工业部门提供食品和原料;二是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三是为工业发展赚取外汇。至今为止,我们在发展经济学中看到的农业问题基本都是这类问题。可以说直到1980年代,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还是指农业问题,而就农民收入与工业化角度的论述则不多见。

从目前的情况看,“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突出表现为由农民收入而形成的市场问题和城乡差距过大而形成的社会稳定问题。随着对外开放,农业本身对国民经济的意义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人们关心农业的着眼点更多的也是考虑到它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所谓“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收入问题,这一判断也反映出当前“三农”问题的这一特点。说到底,这样来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还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现代工业的发展之所以需要市场条件,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只有通过价值实现,才能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积累。在当代国际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缺少了这一内源性的积累,工业发展就失去了资金来源。因此,它仍然是站在工业部门立场上所得出的认识。

那么,从宏观经济整体,特别是从整个经济增长(发展)角度应该如何界定“三农”问题的性质呢?

从当前“三农”问题的特点出发,笔者认为用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概念可以对“三农”问题的性质作出更准确的概括。

按照刘易斯1950年代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指的是传统部门(sector)和现代部门。“部门”一词的用法在这里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实际上它与我们经常使用的“部门”概念并不一样,可能翻译成“部分”更恰当。在刘易斯那里,传统部门不仅包括传统农业部门,而且包括城市经济中的部分服务业,其共同特征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下,相应地,现代部门也不仅指工业部门和现代服务业,还包括现代化的农场经济。在我国则不同,首先,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使二元经济特点集中体现在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即以城市经济为“一元”和农村经济为另“一元”的二元经济。这样就使二元经济带有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其次,考虑到各种体制因素,这种二元经济从行政区划角度又进一步具体表现为城市经济和县乡经济或县域经济的特征。因此,从问题的形成与解决的角度看,把我国的二元经济概括为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更恰当。

近年来,如何才能扩大农村需求?把什么作为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的基本途径?一直是我国经济学界关心的问题,但对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说明,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应做较大的思路调整。以上关于“三农”问题性质的讨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作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