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

“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传统农业自身的局限,“三农”问题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上国企改革大量工人下岗分流,城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农业个体劳动与大市场的矛盾凸现,使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三农”问题再次凸显。“三农”问题不仅成为经济问题,而且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三农”问题在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

一、“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

“三农”问题凸显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存,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并存,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同在,农业与工业化比较效益的扩大,农民与市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城市与农村发展矛盾的加深而引发的经济社会现象。我国的农业、农民,在传统农业的背景下走过了数千年漫长的发展道路,在维系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继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的土地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我国从生产关系的变革入手,推行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造和农业建设。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调动了亿万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建设资金;随之,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推行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的农业改造,接着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波及社会各领域的“文化大革命”。实践证明,面对落后的生产力、脆弱的农业基础、汪洋大海般的小生产,加之计划经济的体制弊端,一切变革都难以根本扭转农业停滞和持续徘徊的现实困境。生产关系超越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被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权被掩盖了,体制制造了人与土地的分离,政策限制了劳动者的自主权和创造力,农村人口大规模增长,农民生活极度困难,农业生产萎缩,农村经济停滞不前,“三农”困境基本形成。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全国范围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三农”困境出现转折。改革的结果,是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直接结合,农民开始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粮食亩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既满足了农民家庭生活的需要,也对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做出了社会贡献。这一时期农业的增长是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解放的结果。由于传统农业自身的局限,“三农”问题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了西部贫困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的非农就业和收入迅速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改革迅速转向城市,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经济改革一波三折,通货膨胀政治风波相互交织,农村和城市在市场与计划的夹缝中蹒跚前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缺失,农业的投入不足,集体经济的农业设施损坏严重,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力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第一步改革激发的生产热情发挥到极致,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再次陷于困境。突出表现为: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卖粮难,大量棉花、油料、烟草、麻、茶叶等农产品积压在农民手里,同时,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一时期,虽然农民开始了市场的冲刺,但个体分散的农业经营无法融入市场经济的洪流,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尚未突破,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不健全,使农业仍然游离于市场之外,农业发展面临空前的挤压和挑战。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重新起飞;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农民工”作为迅速崛起的产业新军走上新经济时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舞台,在冲击传统产业格局、传统就业格局的同时,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的拉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卖粮难的问题得到缓解。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各种原因,地方财政尤其是本来空虚的乡镇财政更加趋紧。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欠账太多,乡村落后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靠集资摊派解决,农民负担加重。加上国企改革大量工人下岗分流,城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农业个体劳动与大市场的矛盾凸现,使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三农”问题再次凸显。农民负担加重,种田亏本,非农就业机会供给严重不足,使打工成本迅速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引发的环境问题、土地问题、东西部差距问题、农民工权益和社会保障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不仅成为经济问题,而且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农”问题在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但在我国,由于农耕经济的历史更漫长,传统农业的经济社会基础更完整,农业的产业规模更庞大,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加之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由传统农业、计划经济向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的进程同步加速,致使“三农”困境表现得更加突出,波及面更广,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矛盾更为深刻。

农业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弱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小,社会对农业的基础投入和产业投入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滞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状态。自古以来,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农民种田不赚钱,农业属于弱质产业。但是,今天还没有哪个产业可以替代农业维系人类生存的产业功能,人类对农业的依赖是无法替代的。在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普遍实行支持政策和补贴措施,如农产品价格税收补贴,农产品进口限制等,而我国农业长期不断地在为工业和社会事业提供资金积累。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为工业所做的贡献,扣除支农资金,达7000亿元之多。目前,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问题的主要表现是:(1)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的增长,农业只能维护或难以维护农民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面对工业化步伐加快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比较效益直线下滑,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投资增长率的下降,限制了农业发展。(2)农业的市场化步伐缓慢。农业增长缺乏原始积累,农业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和更新改造能力,从而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3)农业基础薄弱。农田改造、农业水利、电力和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收成听天由命,农民生活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极不稳定。(4)资源环境退化,耕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突出。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2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18.8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在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土地沙化、水资源缺乏、植被退化,加之不断加剧的耕地减少,共同构成了对农业生产的威胁。(5)农业人口过多,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农业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在农业产值占GDP份额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农村人口比重仍占70%以上,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十分艰巨。(6)长期的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导致了农业的结构性弱点和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7)受农业投入的限制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的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的影响,使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8)农业市场体制尚不健全,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滞后,阻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由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农村城镇化建设步履维艰,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缓慢,以及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的扩大,与长期的公共财政供给政策不无关系。城市的公共服务由政府承担,而在农村主要由农民自筹解决,国家财政用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的支出严重不足,致使农村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建设、医疗卫生、文化和义务教育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国债,在1998—2001年5100亿的国债资金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为56亿元,仅占1.1%,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农村道路交通、电力通信基础设施的落后限制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步伐。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公共医疗和合作医疗体系尚未建立,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杯水车薪,1990—2000年政府投入农村医疗卫生的费用由12.5%下降到6.6%,绝大多数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农民就医难、吃药难,大病诊治更难,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的差别是农村问题的突出表现。在农村教育文化方面,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中虽给予大量投资,但大部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要由农民负担,省级以上财政专款仅占0.11%。农村孩子上学难、升学难,以及教学质量、教育设施问题十分突出。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由于体制和投入问题,近乎空白或处于闲置状态。农村经济和交通、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事业的落后,还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原始积累缓慢,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村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和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分割有直接的经济社会关系。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拉大,其实质是农民权益问题。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收入差距为5227元,差距约为3∶1。若将城市居民的奖金、住房补贴、公费医疗、社会福利等收入折算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要远远高于这一比例,这一形势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要严峻。这种现状,不仅影响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