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根植沃土,服务三农

根植沃土,服务三农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一家只有14名职工、总资产不足4000元的手工作坊,一步步发展成为拥有白山喜丰塑业、山东喜丰塑业、沈阳喜丰塑业、西安喜丰塑业、浩阳汽车零部件等11家下属子公司以及河北、沈阳、吉林、山东等12个驻外办事处,产品涵盖农用薄膜、汽车工程塑料、化工制品、纸制品等七大类、200多个品种的集团式企业,白山市喜丰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曹志强息息相关。

从一家只有14名职工、总资产不足4000元的手工作坊,一步步发展成为拥有白山喜丰塑业、山东喜丰塑业、沈阳喜丰塑业、西安喜丰塑业、浩阳汽车零部件等11家下属子公司以及河北、沈阳、吉林、山东等12个驻外办事处,产品涵盖农用薄膜、汽车工程塑料化工制品、纸制品等七大类、200多个品种的集团式企业,白山市喜丰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丰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曹志强息息相关。

身为喜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志强在担任厂长和董事长的三十几年里,带领员工瞄准市场,顺应大势,及时调整方向,凭借着隐忍和勤奋,打破了日本喜爱化成公司在国内PVC农膜市场的垄断,连续多年农膜产销量全国第一,并向着世界上知名品牌企业和最大的农膜生产企业的目标稳步前进。

在业界,同行们都亲切地称呼曹志强为“农膜大王”,这是对曹志强事业方面的认可,亦是对其个人魅力的一种肯定。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从最早的浑江市第一塑料厂,到改制更名后的白山市喜丰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曹志强在喜丰公司从20岁一直干到60岁,若论对事业的忠诚,无人可以出其右。经历40年的风风雨雨,曹志强也从一个初涉社会的年轻人,蜕变成为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行业带头人,时至今日,他对自己的事业依然充满热情和激情。

时间倒退到40年前,时年刚满20岁的曹志强在浑江市第一塑料厂任团总支书记,因为能吃苦,工作也异常勤奋,他深得领导的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志强超强的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体现,职位也一路晋升,几年时间就从浑江市第一塑料厂车间主任做到了副厂长。

“天降大任于斯人”,1985年,年仅29岁的曹志强被浑江市第一塑料厂410名职工全票推选为厂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志得意满,而是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厂长,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厂子经营得越来越好,如何让全体员工在有尊严的劳动中获得最大的幸福感。”

曹志强上任后,面临的困境不小。

浑江市第一塑料厂坐落在长白山脚下,当时的长白山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环境当中,几乎没有太多成熟的商业,更谈不上旅游产业。面对长白山封闭落后的经济环境,人才匮乏的实际和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无销路的现状,曹志强反复调研和思考,很快确立了推进科技进步,冲破各种束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经营战略思想。尽管当时那个年代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形式单一,但他凭借着对经济形势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未来商业的准确判断,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与2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横向联合,引进人参专用膜、无滴大棚膜两个专利产品。

他回忆说,“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想法和产品都处于萌动期,而最佳的催化剂就是给想法那么一点点发挥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说,浑江一塑也要经历转型的过程。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摒弃旧有的经营观念,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曹志强的带领下,浑江一塑真正做到了“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在开展“横向联合”战略的当年就增盈57.5万元。

开发的人参专用膜,无滴蔬菜大棚膜这两个产品荣获国家飞龙奖、轻工业部优秀产品奖,被同行业称为无滴膜开发“鼻祖”。但曹志强不满足一时一事的成功,他将目光紧紧盯住市场,一手抓人才吸引,一手抓厂办科研。对待人才曹志强从来都不惜一切代价,他先后招聘了263名各类专业人才,组织开发了15个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新产品。可以说,浑江一塑的发展史,亦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在1.5米膜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国内率先开发生产出2米膜;1987年,全国一些塑料厂家纷纷效仿,上马2米膜生产线时,曹志强又大胆决策,上马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幅宽4米的压延拉幅农膜生产线;1992年,曹志强又组织开发出防尘膜,被国家签定为当今国际一流产品,成为世界上掌握该技术的第三家企业。将“寿光经验”推广到外地市场

曹志强始终坚信,管理和人才是企业获得永续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他在实践中形成了“三中心论”,即决策管理以市场为中心,制度和程序管理以效益为中心,民主管理以人为中心。他一直把“抓管理”放在企业经营首要的位置上,在他看来,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是最紧迫的任务,如何提升?怎样提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当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浑江一塑很多环节和问题又不允许轻易改变。身为厂长,曹志强认为,只有通过人才的引进,才可能把企业管理真正抓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提高质量,降低消耗”。

当然,好的决策需要优秀的人才去落实和实施。为了吸纳人才,曹志强想尽了各种办法。“我通过三种方式吸引人才加入,第一是通过自己培养的方式,送那些本身就已经很优秀的员工走出去进修,前前后后一共送出去30多人外出进修;第二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我们向全社会发出诚挚的邀请,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求贤若渴的心意,希望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加入;第三就是施行内部竞聘上岗,工厂对所有员工敞开大门,只要足够优秀,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机会,竞选成为工厂的管理层。”正是由于实施了这样的人才政策,浑江市第一塑料厂成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整个企业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作为企业管理者,曹志强善于发掘人才、大胆接纳和使用人才的做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称道。1989年,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选出31名企业领导者,授予全省优秀企业家的称号,曹志强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直到现在,他依然很看重这个荣誉,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事业的认可,更是对他在管理能力上的认可。

有了强大的技术团队和人才储备力量,曹志强开始谋划更大的发展。走出东北挺进山东,是他在农膜市场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众所周知,山东省有着极为适宜果蔬生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尤其是寿光又是全国最著名的蔬菜集散地,曹志强想着,如果能够打入山东市场,将为未来更长远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资本。于是他找到时任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与其交流农膜的使用心得,以便开拓思路。王乐义是当时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的“山东第一人”,他引发的蔬菜大棚“白色革命”浪潮一举解决了北方城市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难题。曹志强向王乐义推荐了自己生产的无滴膜,因为无滴膜透光性好,抗老化,保温效果好,如果能在寿光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将对无滴膜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最开始试验的农作物是玉米,用了曹志强的无滴膜后,玉米产量从原来的1万吨增加至1.5万吨,因其不滴水、棚内温度高的特点,还改写了冬天大棚必须生火保暖的历史

效果是最廉价也是最有效的广告,无滴膜在寿光推广的第一年,只有17个党员每家一个棚作为试点,由于效果好产量高,第二年推广至300多个棚,等到了第三年,使用喜丰无滴膜的大棚已经增加至2000多个。曹志强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农民的思想并不守旧,他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只要抓住农民的心理,真正为他们着想,生产出最适合他们的产品,这些新技术在农村也不愁推广。只要让农民尝到甜头,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就有越来越多人知道,这种口碑式宣传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和方法都做不到的。”

有了在山东成功的推广经验,曹志强信心大增,他一直坚持亲自跑市场见客户,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发展路径。“如果能拿下首都北京这个最重要的市场,利用其各种有利的条件向全国范围推广,将会收到最好的效果。”他决定把寿光农民运用无滴膜增产的经验带到北京。为此,曹志强还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将一批使用了无滴膜的寿光农民接到北京,让农民去推广、宣传。从这个时候开始,全国各地都派人到寿光学习先进的果蔬栽培经验,曹志强的无滴膜也得到了最广泛的推广。

曹志强逐渐开始认识到,口碑和宣传对于一款产品乃至一家企业的重要性,他开始广泛聘请技术员,走到哪儿就把农膜带到哪儿,并向农民传播和灌输这样的理念:“只有用浑江喜丰膜才能保证产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寿光果蔬能够闻名全国,成为全国果蔬最大的集散地,与曹志强的无滴膜有很大的关系,他也因此成为了寿光市的荣誉市民。

在无滴膜方面取得的巨大的成功,加之个人在企业管理方面出色的成就,曹志强在1990年荣获吉林省政府“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1991年被吉林省政府提名为“质量管理十佳”厂长。

以产品说话,为农民增效益

1992年对塑料厂和曹志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浑江市第一塑料厂改制成为白山市喜丰塑料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组建为白山市喜丰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曹志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当时喜丰公司的股本共有3678万,一切以“产品说话”的曹志强始终认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好产品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他决定将全部股本都用于技术改造。有了发展的底气,加上人才的大量引入,喜丰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也开始走向正轨。其在农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曹志强个人在企业经营方面卓有成效的经验,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同行的关注。1992年,原亚洲农膜最大生产企业——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国际发展部部长小川东二慕名来到白山市喜丰公司,考察3天后他深有感触地说:“伊藤忠已不在是亚洲第一大的塑料厂家了,曹志强先生和他的喜丰公司是我们目前和未来的唯一竞争对手。”

喜丰公司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产品创新方面的脚步。1992年,曹志强组织开发出防尘膜,被国家签定为当今国际一流产品,成为世界上掌握该技术的第三家企业;1995年上马了吹塑薄膜项目;EVA和PVC两种农膜也分别达到韩国和日本的生产工艺水平。且由于在行业研发方面的经验,以及领先同行的优势,喜丰公司代表国家起草了PVC农膜行业标准。为了加快技术创新,曹志强还主持制定了“人平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差异化技术开发战略,完善了防雾剂、无滴剂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透明度、抗析出、防雾无滴等成果已享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

事实上,曹志强在带领企业大跨步发展的同时也并非没有遭遇过瓶颈。早在1988年的时候,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开始滑向低谷,许多农膜企业纷纷关、停、并、转,有的干脆坐待形势转机。曹志强的做法是,不畏惧眼前任何的困难,坚持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实行跨行业经营的同时,对农膜的开发和生产狠抓不放。一方面,增加花色品种,实现产品系列化;一方面主动出击,联合国家农业部和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用无滴膜搞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新技术,使农业收入由原来每亩2000多元猛增到10000元左右。在他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下,终于使农膜产业走出低谷,开创了农膜生产的新天地。按国家农业部估算,从1992年喜丰公司改制到2007年的16年间,喜丰公司生产的无滴膜为菜农增加收入近150亿元。

从农村走出来的曹志强,在全力发展企业的同时,更加关注贫困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他长期关注这些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并把这些问题作为企业发展的己任。他先后在吉林省延边州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延安革命老区、甘肃省、新疆等地区进行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并连续多年对这些地区实行让利销售,总让利额达1400万元,使这些地区的28300多户农民走上了专业致富之路,曹志强也因此在1994年被国家表彰为全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曹志强一直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建设,一心一意为员工谋福利。为了让员工得到最大的实惠,从2004年开始喜丰公司开始进行深化改革,并且量化到每一个人,由于采用了人性化的弹性考核指标,全体员工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外还按工龄、职务、贡献的不同给予员工不同的奖励,通过全员持股,喜丰公司与员工顺利解除公有制身份,变成合同制。身份的改变带来的是思想的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打破铁饭碗,每一个人员工都可以炒老板的鱿鱼。”从另一个角度上说,采取了合同制,员工虽然丢掉了铁饭碗,但自由度也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付出和努力,我希望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在企业快乐地工作。每一个人都有股份,员工也就成了企业的主人,大家有积极性,企业自然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曹志强在人才问题上从不含糊,他的做法是“在人才问题上一定要留住人”,留人有三方面的做法,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只要是我企业的员工,基本上都占了这三条当中的一条,事业是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而感情则是中国人向来最看重的,尤其是彼此处的时间长了,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感情,待遇是最现实的问题,再好的工作岗位,再深的感情,如果待遇跟不上,再好的人才也不会留下来,所以待遇上去了,人才自然就留下了。”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形势的逼迫,企业也不得不做出应有的调整。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并不明朗的时候,减员增效成了喜丰公司必须面对也是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才会从根本上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曹志强的具体做法是,先从后勤工作人员下手,减少非生产人员,分公司的独立核算部门进行合并重组,原来1237名员工的喜丰公司,足足分流了200多人,现有的员工为1016人。减员之后,整个企业的运转更加顺畅,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

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当前具有保温、保湿、增产等效果的农膜依然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产品,2015年全国农膜年产量为232.8万吨,相比2014年增加7.91%,农膜的使用量占塑料制品总量的3%,农膜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及农产品工厂化生产成为现实,但传统的农膜具有残膜清除率低的问题,影响耕地质量。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要发展绿色农业,这将助推农膜产品结构优化。

为响应国家治理白色污染以及吉林省政府“限塑令”的要求,曹志强组织企业的科研人员,开发新型可降解保水地膜,诱导期在60—90天,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并通过吉林省科学技术鉴定。2015年,在吉林省“节水增粮”工程中,喜丰公司的可降解保水地膜大田应用面积超过2万亩。根据实地测算,保水、增产效果显著,降解期及降解效果符合要求,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去上述问题,整个农膜行业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也十分严重,这些都将成为改革的重点。

对此,曹志强体会颇深,“以目前使用农膜非常广泛的山东省为例,仅一个省就拥有200多家同类的农膜生产企业,因为太多的同类企业不断成立,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也越来越多,结果就是企业竞争力不断削弱,甚至到了让一些企业难以生存的地步。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农膜生产行业开始集体下滑,产能过剩就是主因。放眼全国,成规模的农膜生产企业有1000余家,目前农膜需求量为240万吨,但现在全国产能高达500万吨,整整多出一倍。”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据曹志强介绍,早在2010年国家就颁布了行业准入条例,但很多地方的准入只是一纸空文,还有很多农膜生产企业就是一间手工作坊,这些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流入不仅破坏了市场规则,且质量也没有保证,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农民。

在农膜行业打拼几十年,曹志强非常希望整个行业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他总结出了规范农膜行业发展的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二是尽快实行去产能,三就是期待国家出台相应的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办法。不过,他也清楚当前的市场状况,“调整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规模化企业并购重组,但经过优胜劣汰,整个行业会最终走上正轨。”

从百废待兴的地方小厂到目前亚洲最大的农用薄膜生产企业,曹志强给喜丰公司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喜丰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喜丰农膜成为中国名牌产品。但曹志强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他的规划中,还有更大更多的目标要去实现。现在的喜丰公司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在以农膜为主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汽配、建材、环保等产品,走多元化发展路线。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喜丰公司的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产值15亿元,利税过亿元,成为世界上知名品牌企业和最大的农膜生产企业。

在农膜行业打拼40年,曹志强对脚下的土地和淳朴的乡亲充满了深厚的情感。直到现在,只要有空他就会出现在田间地头,看看农膜的使用情况,与农民一起聊聊作物的长势。秉持“做强主业、多元经营、提升效益、快速发展”指导方针的喜丰公司,正在“三农”事业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对曹志强来说,服务“三农”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真正为农民做点儿事”一直是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从农村中来,到农民中去,40年来,曹志强从未忘记为农民服务的初心,未来,他还会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东亚企业家》2016年4月刊 李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