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余热在为“三农”服务中发光

让余热在为“三农”服务中发光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玉盛,男,现年73岁,高级农艺师。他以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继续为“三农”作贡献。目前该项目尚在示范之中。年过七旬的刘玉盛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历尽艰辛,为“三农”服务,深入调研,苦心探索,成功研制出四项为农民乐于接受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值得赞颂。作为一个工薪阶层的老科技工作者,他说服老伴,说服亲朋,默默为“三农”服务贡献,先后投入2000多元资金用于科技试验和示范。
让余热在为“三农”服务中发光_记高级农艺师刘玉盛_沈阳市农业系统老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事迹选编

刘玉盛,男,现年73岁,高级农艺师。1959年毕业于辽宁省铁岭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从沈北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数十年一直从事土肥实用技术应用与研究,在广大农民中享有极高声誉。

刚退休时,虽然刘玉盛离开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但心里仍然眷恋着“三农”工作,时时都在牵挂着“三农”工作,总觉得还有很多为“三农”服务的工作没有做完。于是他决心发挥余热,继续探索、继续专研、继续奉献。他以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继续为“三农”作贡献。

退休十几年来,他经常乘公交车专程从市内到沈北新区兴隆台和黄家锡伯族乡等地广交农民朋友,想农民所想,帮农民所需。进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块调查研究,搞科学试验,推广农业新技术。

潜心研制、示范了四项农业科学新技术

第一,研制出了“玉米、水稻一次肥”的新肥料,免除了追肥这一环节,改变了旧的施肥方法,填补了农业生产中土肥技术的空白。试验、示范达500亩,增产幅度20%左右,节约化肥施用量20%左右。这项新技术曾在区、市两级科技局立项,同时也申请过国家专利。由于该项目技术性能要求较高,必须根据当地土地供肥性能、作物需肥状况、肥料利用率及包衣剂等理论去科学实施,否则不会达标,这就为推广造成一定难度。目前该项目尚在示范之中。2009年,他又在黄家乡八家子村搞了20亩水稻一次施肥,进行新肥料示范工作。

第二,研制出了“水稻催增素”新产品。该产品主要成分有生长素、维生素、无机化学元素等。其中有的技术已突破书本中的局限有所创新。实践证明,该产品具有增强光合作用,促生根、促分蘖功能,从而促进壮苗、增穗、增粒,达到增产效果。这个项目也是当今世界科学家们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为了攻克这个项目,冬季刘玉盛把自家当做试验室,花盆不栽花而种植水稻进行试验,春季到农户苗田中进行试验,终于从多年无数次试验中获得了成功。经过2007年和2008年共600多亩水田的试验、示范后,平均亩增产幅度在10%以上。投入成本每亩5元,投入产出比1︰20,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2009年在沈北新区、东港市、盘锦市部分农村示范,面积已达1000多亩。

第三,研制出了“水稻光合肥”。该产品以光呼吸抑制剂为主要原料。其功能是在水稻分蘖后期和孕穗期采用叶面喷施方法,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太阳光能,减少光呼吸时有机物的损耗。2008年在沈北新区黄家锡伯族乡八家子村搞60亩示范田,平均亩增产幅度达20%左右。投入成本每亩5元,投入产出比1︰40,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第四,研制出水稻育苗调制剂。2009年在沈北新区黄家锡伯族乡八家子村培训吴文举等五户农民,自做自用该调制剂。分别在自家水稻苗地中搞了育苗对比试验(可插秧本田200亩)。2009年5月13日,区老科协会同沈北新区农业中心和科技局等有关人员到苗地现场进行了实地调研,看到了应用此项新技术已显现了其强势,苗齐苗壮,根系发达,明显多于对比常规育苗新根数量。现场还吸引了多位农户到场,他们急迫地咨询新技术的要领。

年过七旬的刘玉盛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历尽艰辛,为“三农”服务,深入调研,苦心探索,成功研制出四项为农民乐于接受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值得赞颂。

四项农业生产实用新技术成功研制,从调研到研制,从试验到示范,他自掏腰包,从未收取农民一分钱。作为一个工薪阶层的老科技工作者,他说服老伴,说服亲朋,默默为“三农”服务贡献,先后投入2000多元资金用于科技试验和示范。在老伴生病期间,他也挤出时间去农村进行科技试验。他的口头禅是“只要农民认可,我就高兴,我就幸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