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这种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理想追求相结合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追求如一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正是有了严格如铁的

1.产生背景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进行了无后方、无依托的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孤悬敌后,在突破人类极限的艰苦条件下抗击、牵制着大部分日寇和伪军,成为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之中,视死如归,英勇顽强,表现了革命的英勇气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和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击外敌挑衅、抗震救灾等谱写新的篇章。

2.基本内涵

毛泽东对革命英雄主义作过明确的论述,他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朱德也指出:“革命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而忧,以革命之乐而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战争事业奋斗,而不斤斤于作个人打算,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毛泽东、朱德的上述论述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度科学的概括。

(一)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1941年9月,日本侵略者围攻狼牙山。为掩护部队转移,五位壮士同日寇展开激烈战斗。当他们完成牵制任务、撤退到棋盘陀时,前面是绝壁深渊,后面是紧追不舍的敌人。他们与敌人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峰顶上能搬动的石头也没有了,马宝玉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要保持八路军的光荣,决不投降,绝不当俘虏!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跳崖!”说完,大家把枪摔断在崖石上,相继跳下悬崖。敌人望着深不见底的深渊,对我八路军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深为震惊。像这样的英雄集体和英雄个人举不胜举,如英勇炸碉堡的董存瑞,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守纪如铁的邱少云。

(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履行使命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不惧艰辛,连续作战,坚决完成任务;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打敢拼,奋勇向前,誓与敌人血战到底。1939年秋,东北抗日战争进入极端艰苦时期,在零下40℃的极寒天气里,抗联战士缺衣少食,渴了吃把雪,饿了用树皮充饥,没有衣服和鞋,就用破布和麻袋片包裹。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在连续数日粒米未进的情况下,孤身一人顽强战斗,直至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遗体,发现杨靖宇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见此情景,就连残暴的侵略者也为之震惊。伪通化省警备厅长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他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三)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坚定革命的政治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1935年,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不幸被捕后,大义凛然的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暴行。在多次的审讯中始终没有向敌人低头,疯狂的皮鞭,无情的噬咬着赵一曼的身体,尖利的竹签,钉入赵一曼的指甲。但她始终高昂头颅,用轻蔑的嘲讽作为回答,直到昏死过去。1941年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在皖南事变突围时负伤被捕。在国民党监狱里,无论皮鞭铁镣的折磨,还是高官厚禄的诱惑,他始终坚贞不屈,满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四)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始终如一、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艰难困苦中能够忍受得了挫折、压力、诱惑。以百折不挠的韧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革命战士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坚忍不拔革命意志的人物。他生前是中央警卫团战士,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党一贯忠心耿耿,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他革命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不管环境怎样艰苦,斗争怎样残酷,他始终坚定乐观、情绪饱满,他作战勇敢。这种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充分体现。

3.时代价值

过去,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打败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赢得了最终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将面临许多困难,更需要继承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一,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新时期锻造党员铁一般信仰的重要思想源泉。“铁一般信仰”是基础。有了信仰,才会有方向感,才不致偏离轨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理想追求相结合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追求如一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时曾强调,革命先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纵观革命英雄他们都是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终身为党的革命事业而奋斗,从不“斤斤于个人打算”,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精神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政治灵魂、政治操守,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学习重温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颂扬的坚定信仰,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仰。

第二,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新时期锻造党员铁一般信念的重要动力之本。“铁一般信念”是动力。信念是坚守信仰、实现理想的坚强动力之源。信念最为集中和强烈的表现,是在世界观、人生观等信仰推动下的坚定不移的行动力。当前,我党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查处惩治了一大批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这些人之所以会出现贪污腐败等各种问题,就是因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我们要对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标示的坚定革命信念,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铁一般的坚定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铁一般的信念。

第三,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新时期锻造党员铁一般纪律的重要行为准绳。“铁一般纪律”是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正是有了严格如铁的纪律作保障,才有了铁打的队伍、铁打的精神、铁打的人民和铁打的江山。当前,我党一部分干部将党的纪律和规矩视为儿戏,时不时游走在边缘,有的甚至公然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自家的后花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造“制度的笼子”,就是要将权力束缚住,让党员干部要知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红线所在,这样才能不愈矩、不岔道、不出错。我们要时刻对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所展现的对党的纪律和规矩高度的敬畏和严苛的遵守,检查自己的行为,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接受监督,做党的优秀干部。

第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新时期锻造党员铁一般担当的重要助力推手。“铁一般担当”是一种无所畏惧勇向前的精神担当;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无私奉献胸襟宽广的价值担当。作为共产党员,不仅应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个人道德诚信担当,更重要的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为民、共赴大业的远大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俄罗斯时曾谈到的,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形成合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在这场全面深刻的改革中,全党的干部必须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挺在前面,敢于担当,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一往无前。

(赵 镝)

方志敏精神简介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他的英雄事迹和体现的高尚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共产党人英勇献身和无私奉献。

方志敏(1899.8.21—1935.8.6),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创建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5年1月29日被俘,同年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

方志敏一生对革命矢志不渝,年仅36岁就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的人生追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艰辛探索和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方志敏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当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营养。

192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方志敏从事农民运动比澎湃晚几个月,比我毛泽东早几个月”。方志敏同毛泽东、彭湃一起被公认为“农民大王”。

毛泽东称赞他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叶剑英把他喻为古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位民族英雄。

1953年4月,毛泽东在登莫干山时,曾对身边的同志说:“方志敏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1999年8月20日,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评价:“方志敏同志一生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他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2009年9月,方志敏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方志敏的爱国精神,在于忠诚信仰、至死不渝。方志敏是共产主义的笃诚信仰者,从入党那一天起,他就把“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即使身陷囹圄,仍大义凛然:“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的《可爱的中国》,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正气歌”,是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今天,学习弘扬方志敏精神,就是要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伟大实践,自觉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为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

方志敏的创造精神,在于思想解放、勇闯新路。方志敏结合赣东北实际,实行建设有根据地的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农民武装的革命路线,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闽浙赣苏区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被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并获得“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今天,学习弘扬方志敏精神,就是要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敢破陈规、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保持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努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在于艰苦朴素、永葆本色。方志敏担任过省委书记、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但素以清廉自持,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他母亲迫于经济拮据向他要钱,他婶婶向他讨钱买盐,他妻子被捕妻兄向他要钱保释,都被他挡了回去。他被捕时,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今天,学习弘扬方志敏精神,就是要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以清贫为镜,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抵制“四风”,带头践行“三严三实”,树立起新时期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好样子、好形象。

方志敏的奉献精神,在于胸怀大局、舍己为公。方志敏常说:“党有指示,虽死不辞。”他自始至终顾全大局,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节衣缩食把一千多两黄金送交党中央,忍痛割爱把亲手组建的红十军调往中央苏区,临危受命率先遣队北上抗日,即便在已经突破重围时,为接应主力部队又不顾生死带队返回,最终不幸被俘,直至英勇就义。

弘扬方志敏精神,有利于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持舍己忘我、甘于奉献的博大胸襟;弘扬方志敏精神,有利于党员干部秉持立足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以实际行动汇聚起富国强军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 镝)

杨靖宇精神简介

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是领导东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著名民族英雄,他短暂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他在艰苦斗争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伟大牺牲精神永远为党和人民所铭记,永远是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

杨靖宇(1905.2.13—1940.2.23),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7年4月,杨靖宇在河南参与领导了著名的“确山暴动”。1928年底,杨靖宇先后到信阳、洛阳、开封等地开展地下工作。在整个革命生涯中,杨靖宇曾五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折磨,但从未向敌人低头。在被中共中央调往东北后,曾先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等职务。第一路军在他的领导下,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在东北地区抗战进入艰苦时期以后,第一路军部队伤亡很重。有人建议将部队转移到苏联或长白山躲起来。杨靖宇将军说:“我们是抗日的队伍,就是打鬼子,就是坚持战斗。我们在这里坚持打下去,就能牵制敌人一部分力量,鼓舞民众精神,减轻党中央的压力,支援全国抗日战争。”杨靖宇就是这样,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一直战斗在祖国的疆土上。1940年初,杨靖宇被日军重重包围,身负重伤,断粮多日,最后只能将棉衣里的棉絮掏出来,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期间,日寇曾以高官相许,利诱劝降,但杨靖宇只以愤怒的枪声回应。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个昼夜,最终壮烈殉国。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杨靖宇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打击和牵制了大批敌人有生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伟大的杨靖宇精神。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且坚信这种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杨靖宇精神的灵魂所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密切联系群众,相信、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杨靖宇精神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把中国革命普遍真理同东北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科学态度,是杨靖宇精神内涵的基本特征。

弘扬杨靖宇精神,要坚持崇高的理想,坚定信念;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要坚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只要我们把杨靖宇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并且同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工作业绩来。

(孙太志)

刘胡兰精神简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先后签订了《双十协定》《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6月下旬,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展开。国民党阎锡山亦步亦趋,在山西各地向八路军展开进攻。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英勇反击,涌现出了大量的不畏生死、铁骨铮铮的革命英雄,刘胡兰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

刘胡兰(1932.10.8—1947.1.12),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0岁起便加入儿童团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村儿童团长、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并于1946年6月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946年12月,因配合武工队员将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致使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对西周村实施报复行动。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大部分干部转移上山,而刘胡兰却主动要求留下了,在敌人突袭云周西村时,因叛徒告密而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年仅15岁的她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高呼:“怕死不当共产党!”最后从容地躺在铡刀下,英勇就义。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有关报道,号召全国人民、全体共产党员向刘胡兰同志学习,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和平、民主而奋斗。同日《解放日报》也登载了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毛泽东在得知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后于1947年及1957年两次为她亲笔题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此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也先后为刘胡兰作出“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及“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的题词。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现身的英烈中,刘胡兰是唯一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题词的革命烈士。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对崇高理想的无比坚定是刘胡兰精神的有力支撑。理想决定人生价值,信念指引人生方向。有了理想和情怀,才能面对艰难险阻而不屈服,面对严酷环境而不畏惧。刘胡兰同那些怀着对民族危机深刻忧思、对人民无比热爱、对共产主义理想无限坚定的仁人志士一样,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即使抛头颅、即使洒热血,也毫不犹豫、毫不退缩。

对党的无限忠诚是刘胡兰精神的集中体现。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极为珍视的政治品质,是党最鲜明的政治优势。“永不叛党”是共产党员的忠诚誓言。刘胡兰面对艰难的斗争环境,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以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要求自己,以“怕死不当共产党”响亮地回答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正是因为有一群群前赴后继、赤胆忠心的共产党人忠诚奉献,党自身才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党的队伍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党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刘胡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时期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折射出的以“临危不惧、誓死不屈”为核心的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是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鲜活素材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弘扬刘胡兰精神,就是要学习她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精神,在学习、工作中加强党性锻炼,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矢志为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把党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

(周芳羽)

董存瑞精神简介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一位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同志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1948.5.25),河北省怀来县人。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2009年9月,董存瑞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年仅19岁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战友们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表现出了对党无限忠诚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董存瑞精神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特别是其折射出的以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用董存瑞精神来凝聚党心民心,不断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扎实有效的举措、行动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以奉献为核心的董存瑞精神,就是要在理想信念上坚定执着。党的95年辉煌历程充分证明,坚定的信念和为信念而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敢于牺牲自己,源于他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在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最为关键的是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

弘扬以奉献为核心的董存瑞精神,有利于党员干部在政治上顾全大局。能不能把大局放在首位,是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董存瑞在面临解放隆化与个人生死的双重抉择下,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表现出了极强的大局意识。当前,中国正处于“十三五”开局时期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是主题、是大局,因此我们在做决策想问题过程中,必须顾全这个大局。

弘扬以奉献为核心的董存瑞精神,有利于党员干部在行动上勇于担当。勇于担当就是为了党和群众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不避个人风险,特别是在面对重大考验时,我们要像董存瑞那样自觉承担起对党、对国家、对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挺身而出、勇于攻坚,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价值。

弘扬以奉献为核心的董存瑞精神,有利于党员干部在岗位上敬业乐业。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奉献精神。董存瑞精神之所以可贵,很重要的一点是董存瑞在革命岗位上,奉献了自我,实现了人生价值。用董存瑞精神引领社会各界敬业奉献,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董存瑞精神是集中反映在信念上、政治上、行动上、岗位上的时代品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倍加珍惜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突出弘扬这一主旋律,使新时代董存瑞精神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

(赵 镝)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页。

[2]《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

[3]《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5月5日。

[4]《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368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8]《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43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7页。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8页。

[1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