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于盛产毛尖茶的信阳农村的笔者认为,从茶叶角度对农村经济进行特色研究会更加具有典型学意义。(二)来自信阳农村毛尖茶开发的可行性例子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电力设施、道路、电话等基础设施已经普遍建立起来了。信阳有着开发农村毛尖茶生态旅游的条件。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_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二、农村生态旅游开发

本节所讲的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将以茶叶文化生态旅游为个案进行说明。所谓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基于亲近、认识和体验茶叶生态环境的动机,在不损害茶叶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到相对原始的茶叶自然环境和纯朴的茶文化地区旅行,使旅游者获得关于茶叶生态方面的知识和受到一定的环境保护教育,同时增进茶叶种植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持续协调发展,其兼有文化和生态旅游的特征。在近年“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显学的背景下,专家学者从宏观上对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但从微观和具体的发展点上进行研究的还是少见。生于盛产毛尖茶的信阳农村的笔者认为,从茶叶角度对农村经济进行特色研究会更加具有典型学意义。

(一)开发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有利于实现农村发展和茶业、茶文化的双赢

1.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是茶叶种植区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1)有利于提高茶叶种植区农民的收入和区域经济实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合理比1.2∶1~1.5∶1。[17]解决由市场和体制双重因素造成的农民和市民收入悬殊问题,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产茶地区而言,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开发乡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许多国家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如法国目前有1.6万个农庄推出了乡村旅游活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约占旅游总收入的25%。[18]

(2)有利于解决茶叶种植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茶叶种植区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发展困境的必要前提。由于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加之许多城市大中型企业不景气,下岗分流待业人员众多,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受阻。由于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难度小,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就业,有利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发展乡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提高茶叶种植区的农村人口素质。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除走“扫盲”、“普九”等常规道路外,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强城乡交往。“交往是引起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正是交往的压力,带来了传统社会的土崩瓦解,新的思想从外界进入乡村并在农民中蔓延。”“交往就像社会中射出的一道霞光,照进他们与世隔绝的社会,使传统农民逐渐开始进入现代世界。”[19]“与城市接触程度是促进农民发生变革的重要决定性因素。”[20]我国农村社会基本上是个熟人社会,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交往有较强的封闭性。通过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客人与主人相互交往,都市人所带来的先进文化和优势文化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当地人心中。另外,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村民们通过学习和掌握旅游服务规范和技巧,提高接待水平来吸引游客,可以提高商品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2.开发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是振兴茶叶产业和茶文化的关键

(1)开发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有助于我国茶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在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个重大贡献。[21]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二,出口量世界第三。目前,我国有19个产茶省、区、市(不含台湾省),茶叶是1 000多个产茶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和8 000万茶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全国有近亿人从事茶业工作。茶叶年产值98亿元,加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但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主要市场缩小、出口绩效下降;茶叶出口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茶叶进口的低门槛会使国内企业市场遭受冲击。[22]这一庞大的中国传统产业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国内外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茶业发展的最大挑战与难题。将茶叶和生态旅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刺激和培育茶叶消费,打通茶业中的呆滞环节,激活茶市,从而带动整个茶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发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有助于弘扬传统茶文化,保护茶文化景观及遗迹。开发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是对我国茶文化的最好继承。茶文化是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23]在茶业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茶树和茶叶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茶文化。茶俗、茶诗、茶曲、茶礼、茶德、茶书,以及融哲学、历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为一体的茶艺,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面临衰微的茶文化的延续问题是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使游客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使茶文化得到大面积的传承和弥散。

开发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是对我国茶文化景观、遗迹的最好保护。在茶文化的形成、传播过程中,茶叶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除了茶马古道、长兴贡茶院等著名历史遗迹以外,还有众多的古老茶山、茶所遗址、纪念碑刻等众多的茶文化遗迹散落在乡村,鲜为人知,处于没有保护的自生自灭状态。发掘和宣传当地茶文化遗迹以增强吸引力,是开发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的一个必备环节,从而有利于激励当地政府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保护。

(二)来自信阳农村毛尖茶开发的可行性例子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电力设施、道路、电话等基础设施已经普遍建立起来了。中国的名茶大多生长在山岭之中,与信阳毛尖茶有许多共性。盛产毛尖茶的信阳地处华夏腹地,处于祖国西高东低和长江流域向华北平原转折的过渡区;同时,信阳又是一个“三农”大县,其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游。可以说,开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是否可行,信阳农村毛尖茶在全国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意义。信阳有着开发农村毛尖茶生态旅游的条件。

(1)旅游交通便利,通信快捷,区位优势明显。铁路有京广、京九,国道有106、107和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市境南北;312国道和宁西铁路横穿市境东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信阳具有“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的旅游交通优势。同时信阳地处长江、陇海两大经济开发带之间,东邻沿海发达地区,西居中西部地区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旅游优势。

(2)品牌效应高,茶叶规模化优势突出。信阳农村优越的生态条件成就了享誉中外的“信阳毛尖”。1915年,信阳毛尖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信阳毛尖被誉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信阳毛尖茶获国家银质奖,1990年荣升国家金质奖;1991年,信阳毛尖在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连续十多年举办的茶叶节,提高了信阳和信阳茶叶的知名度,打响了品牌,拓展了市场。农村茶园大多集中连片,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新茶园大多为高标准的茶园,成为国内著名的名优茶生产基地,“科技+基地+工厂+公司+品牌”等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演进,信阳毛尖面积已发展到4万公顷,茶叶总产量1.6万吨,茶叶已成为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强势产业。

(3)信阳的名胜古迹,大多与毛尖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信阳旅游资源丰富,如果没有其他的旅游资源相互支撑,单一的毛尖茶旅游是很难形成规模的。信阳著名的云中公园鸡公山,与北戴河、庐山、莫干山并列为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山间有数不清的奇峰怪石,繁花异草,泉溪瀑布,楼台亭榭,各种风物景点有近百处之多。这里很久以前就开始产茶,山中的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现在尚存明代的茶树。位于信阳市西郊的南湾湖,群山环抱,风光旖旎,帆影点点,是观光旅游的绝佳场所。在南湾湖的周围,散布着“五云两潭”等著名的产茶名山,与湖中的绿水相映生辉。信阳红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信阳是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革命历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从信阳唱响全国的。全市革命历史遗址多达479处,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7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许多文物和历史遗迹就在茶林中间或附近。对于这些资源,经过优化组合,很容易和农村毛尖茶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三)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茶业和茶文化开发

茶叶是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的根本出发点和起点,没有茶叶,就谈不上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没有茶文化的开发,就减少了茶叶文化生态旅游的生态内涵。因此,注重茶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茶业和茶文化开发乃是应有之义。

1.开发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最根本的是做强做大茶叶品牌

(1)茶产品必须绿色化、有机化。“绿色食品、绿色产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要帮助茶农充分把握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茶叶绿色化战略,杜绝茶叶农药化,大力发展绿色化的茶产品;以无公害为基础、绿色为主导、有机为方向,建立一批绿色化茶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努力加快茶产业绿色化进程。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扩大绿色化茶产品的生产面积和规模,打造“绿色产业”,着力抓好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产品和基地的认证工作。

(2)茶经营必须品牌化。要强化名牌标准意识,对有品牌、有规模、经营能力强、管理水平较高、又有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使和支持它们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重点扶持并做大做强一些重点茶叶龙头企业,彻底改变过去茶加工企业多,规模化龙头企业少的状况。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树立信誉,形成强势品牌;积极鼓励一批企业和经纪人走出去,设点布网、建窗口,开设茶叶连锁经营品牌店;积极通过举办和参与茶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以及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工作

(1)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得力人员,筹集多方资金,全力搞好开发。茶文化提升着整个茶产业和茶叶文化生态旅游的品味,是茶经济和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古代的乡村,很容易见到茶肆招牌和专供文人雅士品茗休闲的茶馆,但今天茶文化已经衰微,乡村中见到的除了茶叶就是茶桶,要么就是各类饮料,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东西难觅芳踪。每一种茶叶的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成立专门机构,全力搞好挖掘工作,对名茶山、名景点的故事传说、名人佚事等的挖掘要深入到民间,做详细的调查和考证工作。只有对涉茶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才能安排好旅游路线,才能使游人游有所去、游有所爱、游有所乐、游有所获。

(2)注意挖掘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和茶德,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物质、精神、心理、风俗和休闲的现象,内容丰富,独具特色。茶文化的精髓就是茶艺、茶道和茶德。不同茶文化的茶艺、茶道和茶德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一般来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种境界,茶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茶德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品茶人们的行为准则。但具体到不同的茶文化中,茶艺、茶道和茶德又都有自己的特色,多彩多姿,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和开发。举办茶道茶艺表演比赛和群众性的广场茶艺活动;开展茶文化创作活动,创新一批现代茶艺、茶歌、茶舞、茶诗;在适当区域建设茶韵广场、茶大观楼、茶韵田园等休闲娱乐设施,让人们在这里能够尽情地得到与茶文化有关的审美享受,推动茶文化的传播。

(四)农村茶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游客和导游的茶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我国生态旅游中,注重的是旅游,却往往忽视生态教育。生态旅游业的许多干部及导游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旅游景点很少设有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志,导游的讲解中也鲜有触及生态道德、启迪游客从自己做起和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倡导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时,考虑到茶叶对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对所有的茶叶文化生态旅游的管理人员、导游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生态教育,切实把茶叶生态环境保护当成茶叶文化生态旅游的生命和形象。

2.防止茶叶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便匆忙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在以自然保护区为旅游龙头的西南地区,因为急功近利和规划仓促,过分强调开发而忽视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一些地区在“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造成“资源空心化”现象。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厘米~30厘米,黄龙一些天然堤坝开始退化、变色,岩溶湖面临衰亡威胁。为了大量揽客,九寨沟内又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24]茶叶文化生态旅游要认真借鉴这些经验教训,避免空气污染、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在茶叶种植区应尽量减少宾馆、餐馆、娱乐场所、公路和机动车辆,只允许设立简易安全卫生的过夜设施;对脆弱地区应禁止游客进入;防止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实行区内观景、区外经商,防止破坏茶叶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旅游区要搞好茶叶生态环境监测,建立预警系统

一方面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另一方面,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依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25]茶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像信阳毛尖茶生长在海拔为300米~800米向阳背风的高山之上,要求空气和水质洁净,无污染的富含有机物的酸性土壤中。为了使茶叶文化生态旅游良性循环,旅游区应本着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建立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对开展茶叶文化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随时监控污染情况,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茶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本节曾经获得我国著名茶业研究专家刘清荣先生的指正,特此鸣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