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议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浅议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浅议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李 强[1]摘要:农村人口素质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水平,因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就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诸方面因素中的关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是农民,关键是政府。

浅议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李 强[1]

摘要:农村人口素质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水平,因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就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诸方面因素中的关键。本文从县域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县域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借助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理论,提出了进行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 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

县域是农业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人口数量众多,科技水平和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工业化、产业化程度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体制和引才育才平台脆弱,人才流入与流出“逆差”严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过多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和非生产领域,企业等急需重点领域人才匮乏,等等。针对县域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县域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关注两个重点:一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吸引与使用;二是过剩劳动力资源的分流与转移。

一、县域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力资源总量比较大,农村的流动人口数量增加。近年来,尽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域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城镇化既是农村人力资源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人力资源提升的过程。从农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数量甚至出现隐性增加。以山东省东部地区的诸城为例,1998年县域内农村人口为89.24万人,2008年下降至87.34万人,但农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却从1998年的46.9%上升到2008年的49%。地区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流动人口增加,劳动力总是从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流向高的地区。

2.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生产技能较差,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域地区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由以小学文化水平为主,转变为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总体看来,高学历人口的比重仍然较低。以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为例,据2000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37.22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例为6.8%;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为4.57%。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劳动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小农经济以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缺乏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多数农村的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市场意识比较淡薄,经营管理素质较低。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比较弱,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比较差。

3.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较大,就业层次较低。就业仍倾向于传统农业。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比较充分,但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偏低,就业层次仍然较低,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低科技水平的劳动密集型单位,多数只能从事低技术、低科技,以体力为主的传统岗位

二、县域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县域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尽管受地域限制,规模相对较小,可供利用开发的人力资源有限,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顺利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放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内进行考虑,也就是说,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适合本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以及开发模式、途径和措施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能孤立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片面、主观地追求不切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

2.实用性原则。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既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又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其实用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开发模式,为农民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从地域方面来说,要充分考虑区域间在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差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从产业方面来说,应结合县域的重点经济产业和发展领域来进行,因地制宜,突出实用性。从农村人力资源的个体来说,应针对不同素质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使其既能与当地实际相符,又能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3.前瞻性原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其他资源开发不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势必在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就要求在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时,相对于经济发展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这种前瞻性应注意把握县域经济发展前景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加强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4.连续性原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其他资源开发有所不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任务,决定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连续性,不可能靠搞采取突击性措施解决,而应是连续、不间断的多次开发。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有发展的眼光,树立长远观念,在开发过程中既需花费一定的成本,还应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注重开发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三、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的对策

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证明,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必备资源,二者缺一不可,这两种资源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占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侧重,并不完全一致。人是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人的创造力量高低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县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且整体素质不高。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采取系统化开发措施,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优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是农民,关键是政府。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统一有序开发。

1.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起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农民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融入商品经济的浪潮,思想意识逐渐被解放出来,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宣传,帮助农民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等都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通过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收入。实现“人才成本论”向“人才投资论”转变,把人力资源投资看做是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投资。通过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等形式,在县、乡、村发家致富的群体中挑选典型,宣传科技文化在其发家致富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身边的实例教育周围的农民。

2.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改善人力资本的整体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资源素质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落后、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因此,县域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把培养适用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考虑三方面:一是重视基础教育。要提高县域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二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直接为县域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培养专门人才,提供熟练劳动力。这种教育形式相对灵活,针对性强,专业设置范围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适应县域发展的各种专业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三是完善定向培养和岗位培训。县域地区应创造条件对现有各类人才进行必要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岗位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根据县域内重要发展行业和重点部门发展的需要定向培养人才,有针对性地向有关高等院校选送培养专业骨干,定期定向培训,学完后直接回到选送部门工作。

3.建立和搞活农村劳动力市场,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一是建立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机制,营造农村人才成长与创业的良好环境。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该地区根据特定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条件来突出区域的产业或行业配置,即区域性产业或行业配置应反映出该地区的主线,应满足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通过农村就地吸收、城市异地分流、内外多元输出、转移与回归创业相结合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方式,盘活农村劳动力市场。要坚持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原则,建立制度,优化环境、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运作。二是改革传统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建立便于农村现有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机制。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虽然不直接增加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但却使现有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

4.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中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广大农民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民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在社会保险方面,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逐渐将其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尽快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居社区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社区居(村)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综上所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新农村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共同参与,才能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最大化,实现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使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必将随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得到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许项发.政府在开放和转移农村人力资源中的职能[J].求实,2004(8):1.

[2]陆国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魏良益.新时期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构建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

[4]〔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注释】

[1]李强(1975—),男,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现供职于安丘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