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路径选择

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使之成为人才资源,对提高农村妇女地位和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路径选择_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三、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路径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的素质、技能和水平。当今世界范围内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也包含了女性人才。农村妇女作为一个占全体农民人口一半的社会群体,不仅肩负着物质生产的重任,而且还是人口再生产的主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人力资源。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类人才。然而,从我国社会发展的事实看,农村妇女的各方面素质都较其他阶层低,开发人力资源的环境条件也逊于男性和城市妇女,这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难点。因此,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使之成为人才资源,对提高农村妇女地位和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势在必行

1.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本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投资于女性所产生的晕轮效应,使投资收益不仅递增而且一本万利。[29]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活动大部分由农村妇女来承担,如何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当前农业科技日新月异,需要有文化科学知识的、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这就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一种内聚和释放人智慧的产业,具有明显的间接增值性和迟效性,她们对经济的贡献往往不容易被承认。当前,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缺位,使得许多适用于农村的科技成果无法推广,为农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带来了困难,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化肥、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都与农村妇女有着紧密关联,农村妇女通过其家庭日常生活行为,对保护环境的态度、家庭垃圾的重复利用等影响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在我国农村,随着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妇女化已经形成,她们直接承担着如何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工作,她们在家庭消费、家务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要能够利用现有的农村各种资源,使这些资源在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达到效用最大化,就必须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

3.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由人类引起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同时也涉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为了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母亲对婴儿的天生智力和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更多地来源于母亲,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多地受母亲的影响。因此,农村妇女的智力、体力、文化水平将极大地影响甚至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人口的素质,这是农村妇女对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30]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4.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关系到妇女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关系到能否冲破男性本位的价值标准

目前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偏低,已经严重妨碍了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于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问题,并不是每一位农村妇女都能认识到的。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取决于农村妇女本身文化程度的高低。文化低的农村妇女,生活在闭塞的世界里,对性别歧视习以为常,认识不到妇女解放的必要性、紧迫性,也不懂得计划生育对自身发展、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决定了她们对自身发展的认识程度和所采取的行动,而这又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进而影响下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提高其文化素质,是唤醒农村妇女主体意识,摆脱农村妇女对现代社会不适应感的关键途径。

(二)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妇女人力资本总量较低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一条合理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有效路径。

1.政府行为的推动

(1)政府要为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宪法和法律皆贯穿着男女权利与义务平等的立法原则,但要真正落实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行为和责任,需要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和各个相关方面通力合作,由于农村妇女在竞争中还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而应当把农村妇女权益的群体保护、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立法的重点。让农村妇女从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抑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社会风尚,增强妇女参政议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协调统一各个环节的政策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创造有利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

(2)政府要逐步建立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现代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有近74%的人口在农村,但却只有约10%的学校在农村,这是一种极其不合理的现象,若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顺利,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同时还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事业进行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转向对农村教育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等具有强外部效应的公共领域的投资,作为最大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政府,在增加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时,应保证对农村女性的教育投入单独列入财政预算,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与女童教育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她们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防止男女两性接受基础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的差距加大,从而保障广大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3)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是摆在各级妇联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的支持,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妇女外出务工致富典型,激发广大妇女外出务工的热情。二是拓展劳务输出规模。将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纳入整体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村妇女的实际,采取部门牵头,有组织地转移。三是发挥农民女企业家的带头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村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根据市场需求注重定向培训,加强对口培训,做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五是制定消除职业性别横向隔离和纵向隔离的政策,规范企业的招工政策与行为,保证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不受歧视,为农村妇女进城就业创造条件,要公平、公正、合理地解决如信息化服务、职业中介工作、工资待遇、子女就学等相关问题。

2.教育及培训网络的构筑

(1)大力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金钥匙,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是将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男女两性受教育的差距在缩小,但农村妇女教育水平与男性相比差距仍较大。据统计,58.8%的农村妇女只有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而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又比男性低20.8个百分点。[31]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女性教育,大力开发农村女性的智力,要保护农村女童受教育的权利,真正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扫除妇女文盲。我国并非不注重教育,但注重的主要是学校教育,相对忽视了成人教育,特别是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因此,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妇女教育事业与扶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妇女参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上,引导她们用知识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鼓励妇女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以提高科学素质与劳动技能。

(2)技能培训是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泰勒认为,实现产量大大增长的要素之一是每个人都经过系统培训,能发挥其最高的效率。西方发达国家毫无例外地高度重视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培训,原联邦德国把职业教育称为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是要经过学习训练养成的,教育培训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企业应多把眼光投向农村,瞄准农村的资源优势,开发农村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对她们进行就业前岗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素质。通过培训,使其获得“绿色证书”,使丰富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培训内容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契机,既要指导农村妇女学习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她们开阔思路。培训阵地的建立要以农村妇女科技培训指导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为主体。培训方法要灵活多样,开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培训一批女科技带头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农村妇女的自我开发

(1)重构健全人格,强化自我开发意识。自我开发是农村妇女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农村妇女要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发挥,很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我,确立奋斗目标,有了健全的自我意识,就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有效地施展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农村妇女必须摆脱传统的束缚,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摒弃落后的小农意识,唤起自身的主体意识,从陈旧观念中走出来,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自己,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重构女性健康人格,在男女平等、自觉维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换,并树立自我超越的人生观、法治取向的社会观、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发展观。这是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动力。

(2)提高文化素质,树立学习意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素质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庭》一书中极为深刻而又精辟地论述了妇女素质与社会进步的天然关系:“某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总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取决于妇女的素质。”[32]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现代化的程度和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必须以妇女发展以及妇女素质的提高为尺度。我国农村妇女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广大农村妇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要善于学习,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要提高学习能力,学习作物高产、畜禽饲养、蔬菜果树栽培等技术,年轻妇女还应学习一些专业技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建设小城镇做好知识储备。

(3)扮演好家庭角色,增强自信意识。家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不仅是社会学的对象,也是经济学的对象。家庭既是“消费单位”,也是“生产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最初源于父母的生育投资,随后是教育投资、培养投资等,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在家庭中就男性来说,必须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角色期待,强调男性双重角色义务的实现,从根本上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只有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她们才能更有信心、更有精力、更加专注地投入社会事务中去,才能推进自身的独立与解放。家务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

(三)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农村妇女一直都受到性别和身份的双重歧视。因此,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提高性别平等的社会认同感,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确立女性资源观,充分认识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在中国农村的特殊重要地位,把开发和利用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切实通过适当方式和手段在宏观政策方面保障男女两性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保障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充分合理地得到利用,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