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农村出版发行的困境与出路

浅议农村出版发行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议农村出版发行的困境与出路范明懿2004年中国农村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为47.2%,[1]农村地区人均收入为2936元,人均消费支出2184.7元,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支出仅为247.6元。农村图书发行网点从1994年的50061处减少到2003年的25096处,平均每年减少2500处。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图书流通机制尚未形成。

浅议农村出版发行的困境与出路

范明懿

2004年中国农村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为47.2%,[1]农村地区人均收入为2936元,人均消费支出2184.7元,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支出仅为247.6元。[2]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年人均收入的一半仅仅基本满足于人们对食品的支出,而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极低,仅占总消费支出的11.33%。

文化消费的匮乏折射出农村地区对于精神需求的缺失——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作为后盾,就无法将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文化消费上,同时也就无法激发他们对文化、教育的进一步需求。而对于出版社来讲,目前农村图书市场份额小、利润低,导致了大部分出版社都很少关注农村图书,也不愿进入这一出版领域。

随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农村出版前景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农村出版究竟朝哪个方向走,怎么走,亟待我们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出版的道路。

农村出版发行的困境

1.城乡图书消费比例失调

在当前我国这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中,全社会都对城市里繁华的生活趋之若鹜,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息。而大众出版物的作者们,也更愿意描绘城市里的情境给城市里的读者阅读,容易引发社会效应,从而一举成名。再没有“精英”们肯兢兢业业地书写农村,为农村读者服务,反映农民疾苦,也很少有作家创作描写农村新貌的文艺作品。适合农村读者阅读的图书越来越少,占全国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占全国图书总零售量的25%,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04年城乡图书零售比重[3]

img69

2.农业科技图书出版比重连年走低

2004年,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各类图书阅读与购买状况”一栏中,农业科学类图书排在“最缺的图书种类”的第一位。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与2000年相比,2004年农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品种、总印数两项指标都有所下降。

表2 2000~2004年农业科技图书出版及占出版整体比重[4]

img70

这种现象说明,大多数出版社尚未调整好服务农村的步伐,未能娴熟开发、运用“三农”资源、满足读者对于农业科技图书的需求;也有不少出版社认为农业科技图书利润低,价值不高,形成了“三农”出版的空白。

三、农村发行网点萎缩

造成现阶段农业图书发行困难有两方面的原因:农民买不起书;农民买不到书。而发行网点的缺失是农民缺少购书渠道,严重制约农村出版市场的因素之一。农村图书发行网点从1994年的50061处减少到2003年的25096处,平均每年减少2500处。[5]过去,农村图书的发行主要是靠农村供销社,近年来,农村发行网点不断萎缩(表3),2004年比2000年的供销社网点减少了60%,实际上,销售图书只是供销社业务的一个分支,其主营业务还是销售生产、生活资料。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图书流通机制尚未形成。

表3 2000~2004年供销社发行网点数量[6]

img71

农村出版发行的出路

1.开本小、定价低、插图版的农村出版物更易走俏

我们培养新时代的农民,读书看报将会成为农民了解农业动向、讲求科学养殖、种植方法的必要手段。然而农民可支配收入低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可能指望他们去花很多钱购买指导他们生产的农业科技图书。因此,册子小、定价低的科技读物往往最受农民的欢迎。同时,他们不仅需要购买养殖类的书籍,也需要了解较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图书还需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我国幅员广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要求图书要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地区对作物的称呼或许还存在差异,而插图版读物就解决了这一问题——简单易读,比文字更加有针对性,更便于农民理解。图书的装帧设计也要简单、朴素,便于农民读者携带。中国农业出版社作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的出版单位,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农民增收口袋书”丛书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站在农民读者角度策划的一套实用的小书。该丛书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简明实用和价格低廉为落脚点、以广大农民为主要读者群体作为选题思路。

2.农业科技专著出版需要政府补贴支持

“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科技图书在将先进的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农业科技专著的写作需要农业科学家做大量的实验、采集数据、跟踪实地调查,费时费力。其读者大都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为主,这种科研成果作为出版物部头虽然大,发行量却很少,利润也很低,无法形成巨大的商业价值,却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农业科技图书属于边缘学科项目,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属性,也就是说出版单位不能仅仅考虑其暂时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以及对我国整个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图书的社会效益不能完全由出版物市场来解决,必然要靠政府出面支持,如设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给予作者、出版社一部分补贴,支持提供公共物品,使农业科技书籍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我们搭建一个农业科技图书出版收益的经济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学术著作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如图):

img72

在Q点,边际社会效益等于其成本,是市场中均衡的出书规模。Q1<Q,即对出版者来说,其市场均衡规模低于社会收益规模,这就是很多出版社尽量少出此类书的原因。如果采用经济资助、扩大宣传、国家奖励等方式扩大图书的影响力和受众面,MSB曲线就会向上移动,这样使出版者的市场均衡规模等于社会收益均衡规模,促进农业科技图书出版的正的外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版社也能够维持收支平衡。因此,评价农科图书的投入产出比不仅仅要看出版者的成本和收益,更要考察整个社会对出版物的成本和收益,科学评价出版物的真正价值。

3.农村发行网点的建设从基层做起

农民的潜在需求巨大,却因缺乏购买力、缺乏购书渠道难以买到他们真正需要的出版物。其固有的特点是:分散、点多、线长、面广、规模小。建设新农村的图书发行渠道,国家首先要对基层新华书店实行税收优惠,新华书店系统、邮电系统、供销社系统利用各自优势,走联合经营、集约化经营之路,形成以乡镇销售点为中心的销售网络,以县新华书店批销为图书供应,以乡镇网点为依托,形成连锁经营,形成点面相结合的农村发行网络。[7]各出版社也要与当地新华书店合作,把书配到基层,减少发行环节,降低成本,支持乡镇网点书店的建设,鼓励农民自办书店,依托农民自有的物流环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书店。

当前,农村发行市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动用一切社会力量,打破制约出版市场繁荣的瓶颈,健全农业图书发行网络,延长发行渠道,尝试通过新形势、新手段进行宣传、销售。

对于出版业来说,出版农村读物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只有明确“三农”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农村出版的改革,才能发挥图书的智力支持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的出版业应该知难而进,完成深入农村、普及知识这项艰苦卓绝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范明懿: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硕士生〕

【注释】

[1]参见《中国主要年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统计》,《中国财政年鉴2005》,中国财政出版社,2005年版。

[2]参见《中国2004年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统计》,《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3]陈斌:《2004中国出版产业大透视》,《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0月21日,第六版。

[4]参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0~2004年卷》,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5]穆宏志:《“三农”图书出版发行求索路漫漫突破当逢时》,《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3月31日,第二版。

[6]陈斌:《2004中国出版产业大透视》,《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0月21日,第六版。

[7]刘轼:《对我省农村图书发行现状的思考》,http://www.xinhuabookstores.cn/show.php?id=3912,2006年6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