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东营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国外湿地对比

山东东营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国外湿地对比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东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模式、内涵,并将之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参考,对东营湿地生态旅游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山东东营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东营市是山东省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全市各类湿地面积达55.21万公顷,有近海和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类14型。东营湿地面积巨大,湿地是东营的特色。

◇周艺函

北京理工大学 生命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山东东营湿地面积巨大,湿地是当地的最大特色,东营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以湿地为主的生态旅游。本文在对东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东营的生态旅游的基本情况作了大概阐述,并对东营市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市民在湿地建设中的参与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采访了相关部门,了解了东营湿地生态旅游建设的规划。在东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模式、内涵,并将之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参考,对东营湿地生态旅游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东营;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1.前言

山东东营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生态保护而建,但也不能长期仅仅依靠政府拨款,进行区域划分后,可在外围发展旅游业,在不损耗生态的前提下,拉动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目前在生态旅游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社区参与模式、环境教育模式和生态环境补偿模式是生态旅游的三种基本模式,这三种模式均符合生态旅游所要求的生态和经济兼顾,以及生态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但在实际实践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其内涵不能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市场上可操作性不强。国内生态旅游发展较晚,我们可在国外盛行多年的国家公园建设中吸取一定的成熟经验。

2.湿地生态旅游的文献研究

2.1 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已有30年,但其内涵尚不明确,有学者将生态旅游的概念总结成以下五种: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原始荒野说。而对于湿地生态旅游,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湿地生态旅游是以具有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对湿地的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应改变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还应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当地在财政上受益,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前往欣赏、观察、学习、体验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并为旅游地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可见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对生态旅游的看法就不同,但核心内涵相同,即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生态旅游就是在探讨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模式发展旅游,人与地之间才能形成最佳的交互关系,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2生态旅游的基本模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各有不同,人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了三种基本模式,但是各自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基本模式为以下三种。

2.2.1 社区参与模式

该模式在旅游规划中注重社区发展,提供机会并鼓励社区参与旅游项目的实施,增加社区的就业机会,使其在自身利益得以满足的同时提高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并积极支持和参与生态旅游发展行动,将旅游收入用于改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其有助于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的扩大,有助于拉动当地的经济。许多学者认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生态,但是其实生态很少能脱离人文而单独存在,中国崇尚“天人合一”,许多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态旅游建设强调社区参与的同时,对当地的文化也必然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强调社区参与与保护当地特色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而且社区居民已与当地环境融合,固有的生活模式是否能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理念相互适应也值得探讨。

2.2.2 环境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目标为提高旅游者及旅游地社区居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该模式下旅游与环境科普结合,旅游规划以环境保护为导向,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使旅游者以对自然负责的态度进行旅游活动,防止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的出现。它也有助于生态旅游项目社会效益的形成,但它有别于传统旅游中的“单向责任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向责任制”,对旅游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对生态旅游者目前也有两种不同的定义,广义上的生态旅游者是指一切来到生态旅游地旅游的游客,狭义上的生态旅游者是指来此旅游并负有生态责任的游客。狭义概念与广义概念相比看似更具有科学性,但是不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操作性,也并没有具体的机制确保旅行者履行生态责任,对旅行者个人素质的依赖性太强。

2.2.3 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该模式将部分旅游收入返还给生态环境,用于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或建设,旅游经营单位通过缴纳一定的环境消耗补偿费,解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注重生态,但它的缺点也正是其他两个模式的优点所在,它忽略了生态旅游理应带来的社会效益。而在保护区的建设方面,有学者提出,应该开发设计以水脉(水系统)、绿脉(植被群落系统)和文脉(当地文化习俗)为主的空间布局,建成生态旅游区。道路生态化设计首先应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尽量选择利用自然存在的通道,在道路宽度等技术指标上,也应考虑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潜在关联,在道路施工上尽量利用绿色无污染材质。其要求旅游基础设施在空间布局及物质能量消耗上节约,即采用建筑小体量、结构简洁、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的模式。

以上三种基本模式均符合生态旅游所要求的生态和经济兼顾,以及生态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情况中将这三种模式交叉灵活运用,应该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山东东营的调查情况和国外案例分析

3.1 东营的现状

东营市是山东省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全市各类湿地面积达55.21万公顷,有近海和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类14型。其中自然湿地(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的面积为38.92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0.5%;人工湿地的面积为16.29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9.5%。东营市陆域湿地面积(除去浅海水域类型面积)为28.7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2.11%,占国土面积的36.32%。

东营湿地面积巨大,湿地是东营的特色。东营市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进行湿地开发利用,并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宣教活动。为了提升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市林业部门认真组织“世界湿地日”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湿地保护的意义。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建立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博物馆。其占地面积为7 8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 791平方米。该馆包括展示功能区、收藏研究功能区、服务管理功能区和游览观赏功能区共四大功能区,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科研等多种社会功能。该馆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东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营市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称号。

基于生态旅游的三种模式我们对东营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在东营市区及周边社区共发放了220份问卷,回收208份,回收率达94.5%。问卷对东营市民对湿地及湿地保护的意识,及其在湿地建设中的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

东营市民的湿地环保意识较高。98.7%的人认为湿地保护非常重要,96.2%的调查者表示很少在身边看到破坏湿地环境的行为,并有81.2%的人表示如果看到有人破坏湿地会及时劝阻。可见居民的环境意识较强。只有10.0%的调查者表示湿地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90.0%的人认为湿地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但在一些关于湿地的基本认识方面的调查上,情况并不乐观,只有15.8%的表示了解湿地的有关概念及功能,56.7%的人表示大致了解,并不是特别清楚,25.3%的人表示只听说过,并不了解含义,剩下2.2%的人表示不了解。居民在湿地建设中的参与度不高。85.3%的居民表示没有参加过与湿地相关的活动,95.6%的居民表示有机会愿意参加这类活动。

通过调查可见,居民的环保意识较高,城市湿地确实为居民提供了很大方便,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居民对湿地的有关知识仍旧很欠缺。

3.2 国外案例

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例,它的生态旅游开发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教育性

注重教育性在黄石国家公园的各种旅游活动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无论成年人还是小孩,通过导游讲解、解说牌等,都能充分了解认识公园内的历史、景观和动植物资源,从而在其所参加的旅游活动中受到一次良好的环境教育。为了增加教育性,黄石国家公园还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专门开展了一些旅游活动项目,如针对5~12岁孩子的“初级护林员”和针对4~8年级学生的“探险:黄石”等项目。

2)注重体验性

国家公园成立之初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大众提供旅游与游憩的机会,因此国家公园不仅仅满足大众浅层次的观光需求,而是更多地开展一系列体验性较强的项目,如徒步、自行车和野营等活动项目。

3)注重环保性

“保护第一”是国家公园最重要的原则,黄石国家公园也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环境保护。首先国家公园不会开展那些对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的旅游活动,如狩猎等。其次国家公园对各种旅游活动进行控制,把旅游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和时间之内,如对自行车、野营、徒步等活动都有明确的线路安排,游客只能在限定区域内游览;对垂钓等活动采取许可证制度,具体规定了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了游客人数。最后,国家公园对设施进行了控制,如国家公园内禁止修建索道,尽量避免修建道路对环境造成破坏。

4.结论与建议

从生态补偿的观点来看,为了保护鸟类,当地政府对保护区周边种植玉米的农户按种植面积进行补偿,并且旅游局每年都有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城市湿地及保护区的进一步建设。这在生态补偿方面较好,但是不能长期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必须形成必要的良性循环。目前保护区大多依据当地原有生态而建,旅游项目较少,仅有当地特色的观鸟、游船等项目。可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往观光,用旅游收入减轻当地湿地建设的财政压力

从环境教育的观点来看,目前东营市的旅游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游客数量并不需要过多地限制,自然保护区类有观鸟等项目,体验性好,可适当增加解说,强化教育性,对游客进行湿地生态知识的普及。可更充分地发挥湿地生态博物馆的教育基地功能,每月设一两天开放免费讲解,吸引更多的居民和游客走进博物馆。也可在城市的湿地公园中设置报栏,宣传湿地的相关知识。

从社区参与的观点来看,居民虽然在湿地或湿地公园的早期建设中参与较少,但在城市中,如明月湖、清风湖等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社区参与度并不低,但是社区参与模式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民众参与湿地建设甚至享受后的反馈中,如果民众因湿地受益,却没有反过来参与到对湿地的保护中来,固有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仍没有改变,例如随意排污,那就是不成功的社区参与模式。政府在做惠民建设的同时,也可考虑引导周边居民对湿地保护做正向的反馈。在湿地中加强对居民的教育是其中的一条途径。也可直接利用湿地资源,开展宣传,例如举办湿地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湿地公园及周边的民众进行良性引导,使之对湿地保护形成正向的反馈。

参考文献

[1]杨艳.湿地国家公园的建立及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67-71.

[3]杨桂华.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制[J].旅游学刊,2004,4:54-56.

[4]钟国平,周涛.生态旅游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1:64-67.

[5]魏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5,4:157-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