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省不同地区湿地建设模式对比

云南省不同地区湿地建设模式对比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云南省林业厅公布的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公报显示,云南湿地总面积虽增加至56.35万公顷,但仍存在28%的自然湿地受外来生物入侵和25%的湿地受到严重的污染威胁。《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是云南第一部规范湿地保护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对天然湿地的保护做出了规定。《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提出表明了政策上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视。目前云南省经认定的湿地建设大多数采用公园方式,如此一来便有了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高 静

北京理工大学 生命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在此次生态科考中笔者主要参观了昆明滇池湿地、大理罗时江湿地、腾冲北海湿地。由于湿地建设应以政策为指导、以建设方案为蓝图、以技术和管理为支撑,故本次科考着重关注这几个方面,针对各地反映出的不同问题总结出了云南省的湿地建设保护经验,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湿地;政策;建设;管理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云南的湿地资源类型别具一格,云南既有高原湖泊边缘的湖滨沼泽地,又有河流涨落时形成的湿地,还有人工水库淹没的山涧湿地,甚至也有季节性农田形成的冬季湿地,在滇西北还有一些因冬季冰雪覆盖,夏季冰雪溶蚀形成的沼泽湿地。云南湿地温暖湿润,有丰富的水禽食物,是中国西部水禽迁徙的重要通道和越冬地。云南高原湿地的形成、分布、类型和特点,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在全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但云南省林业厅公布的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公报显示,云南湿地总面积虽增加至56.35万公顷,但仍存在28%的自然湿地受外来生物入侵和25%的湿地受到严重的污染威胁。云南湿地所面临威胁的主要内容是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生物资源被过度利用、湿地水资源被不合理利用、污染加剧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等。因此,湿地治理问题刻不容缓,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同时又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也显得愈加重要。云南多样湿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不同情况的湿地建设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1.2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昆明、大理和腾冲湿地建设模式的了解和研究,总结了近年来云南湿地建设的工作情况,凝练出云南地区湿地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建设特色、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

1.3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何落实政府部门等出台的各类政策、湿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在建设中解决了哪些问题以及目前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2.研究方法

2.1 调查地点的选取

本次调查选取了昆明滇池湿地、大理罗时江湿地与腾冲北海湿地三处作为调查地点。在地理位置方面,三处湿地由北至南依次分布,跨越了大半个云南省,对整个地区具有一定覆盖性;在污染程度方面,滇池属于长期以来受污染最严重的湿地,而大理则处于生态自身可以进行净化、修复,从而使水质提升的污染初期阶段,最后的北海水质属于二类,较为干净,未受大规模污染,故在此方面也具有代表性,且北海湿地是罕见的浮毯型湿地,其开发和保护格外重要。

2.2 整体思路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云南政府部门推出的有关湿地保护的政策。

(2)走访向当地政府部门,与之展开座谈,了解其针对湿地制定开发政策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规划,特别是生态补偿方式以及公众参与情况和在此方面的进一步纠正方案,同时探讨当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3)参观湿地公园,观察当前的湿地开发、建设情况。

(4)走访湿地管理部门,了解湿地开发规划及实施情况,以及目前湿地公园的管理方法、保护技术的情况,同时探讨当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5)总结云南湿地公园建设的现有经验,评估其对其他地区湿地保护的借鉴意义。

2.3 调研问题

2.3.1对政府部门提出的问题

(1)在湿地开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目前的基本开发思路是什么?建设目标是什么?

(2)2014年实施的《湿地保护条例》的意义及作用是什么?

(3)当地湿地的管理架构是怎样的?

(4)怎样落实科学保护,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实行什么样的鼓励政策?

(5)如何进行关于湿地的文化推广?推广中有无受到阻力?

(6)目前情况反映出政策上还有哪些不足?有何应对措施?

2.3.2 对公园管理部门提出的问题

(1)湿地的特色是什么?建设初期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2)保护区的建设情况、保护区的面积、保护类型,管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如何?

(3)目前采用何种管理方法、技术对湿地公园进行治理?

(4)目前的建设得到了何种成效?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5)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管理部门对此有何规划?

(6)公园对湿地文化的推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湿地建设模式的现状及现存问题

3.1 云南省整体湿地保护情况

3.1.1 《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提出及作用

《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是云南第一部规范湿地保护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对天然湿地的保护做出了规定。由于以往对于湿地的保护是出于环境保护的大方向,也不是针对云南地区多样的湿地环境,且地方性的法规不具有法律效力,这使得对湿地的保护无法可依。这样一来,对有效法规的诉求就格外迫切。为了有更高层次的保护目标,制定条例是必需的。

《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提出表明了政策上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视。另外,此条例不仅从法律的角度约束了人们与湿地相关的行为,对云南各个地区的规定制定也起到了指导作用。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可以制定更加具体而适用的规定,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总而言之,保护条例是依据、是红线、是湿地保护的切实保障。

3.1.2 湿地建设、保护的思路

1)加强湿地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出台省级重要湿地认定、湿地资源监测、资源有偿使用、保护成效评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红线管理等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建立湿地保护长效机制,推进法规体系建设。坚决制止侵占和破坏自然湿地的行为,确保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稳定。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制机制,为全省湿地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自然湿地的保护力度

通过采取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保护地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典型、物种富集区、高海拔和脆弱地区自然湿地的保护,因地制宜地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流域水生态安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3)科学地开展退化湿地恢复

尊重湿地的自然和科学规律,将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狭域野生植物分布区域、污染湖泊湖滨带、饮用水源地的自然起源退化湿地作为重点,采取自然恢复、建立人工湿地辅助恢复等措施,实施抢救性修复。在人为干扰较大地地区,建设近自然的人工湿地,利用湿地功能,扩大生态空间,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状况。

4)积极推进湿地生态文化建设

发挥湿地公园的优势,通过湿地保护和修复,建成一批集湿地科普教育、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文化展示和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于一体的湿地公园,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湿地文化、接受湿地科普教育、体验湿地功能、享受湿地成果,有效促进湿地生态和民族文化传播。

3.1.3 湿地建设的方式

虽然云南省的湿地面积广阔,但其并非都满足国家湿地管理部门对湿地的评判准则,故很多小区域湿地处于自然状态,没有政府部门管理。目前云南省经认定的湿地建设大多数采用公园方式,如此一来便有了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由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矛盾处处存在,开发和保护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然而保护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保护中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使人类的幸福最大化。如此一来湿地公园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湿地公园是湿地生态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和主要模式,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培育自然资产,拓展环境容量,在发挥湿地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湿地公园也是人们接触湿地、了解湿地的最好途径,只有人们认识到了湿地中蕴涵的美丽,才有真正的和谐。

当然也存在一部分湿地由于规划或资金的问题处于纯保护状态,由国家发放补助或自筹资金,以生态治理为主,不进行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其他建设,也没有规模性的盈利。

3.1.4 现有问题

1)环境方面

云南湿地所面临的威胁主要为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生物资源被过度利用、湿地水资源被不合理利用、污染加剧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等。

2)湿地治理技术方面

目前湿地的治理对人工的依赖性大,存在治理不彻底、需要工艺完善等问题,而且部分治理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很高。

3)资金方面

部分地区存在申报资金不到位,需要自筹资金的情况,而湿地治理的前期投入要求很大,故后期建设无法继续。

3.2 昆明滇池湿地——以污染治理为主的建设模式

3.2.1 概述

滇池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可以说整个云南文化基本都是围绕滇池而开展的。滇池提供了水资源,造就了昆明的生态环境,也支撑了昆明的发展。40年前,昆明整整一代人围海造田,湿地几乎完全消失。“九五”时,政府和人民开始注意到滇池的治理问题,投入25亿。2005年,昆明市编制完成《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详细规划》;“十五”期间,投入31亿治理滇池,取得一定成效,修复了约60亩湖内天然湿地;“十一五”时期,投入183亿,湿地修复开始进入加速时代。作为滇池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主要是在滇池草海实施生态修复,在滇池外海环湖公路以内开展“三退三还”及环湖湿地建设,在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至“十一五”末,退鱼塘4 230亩,退田11 030亩,退房76平方米,建成湿地16 350亩,水质恶化态势得到了根本遏制。“十二五”规划中报国家审批420亿,其中包括101个项目,可见投资力度逐渐加大。随着滇池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湿地公园作为环滇池的重要景观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此次滇池之行让我们觉得震撼,听闻滇池污染严重,正被加速治理,但没想到竟有如此治理规模,而且周围环境优美,站在水边闻不到异味,河水看上去虽然不是清澈见底但是污染似乎也并不严重,现今主要是氮和磷的污染。相比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科考队所见,其水质和如今呈现两个面貌,可见这期间有关部门所作的努力。我们在本次科考中还了解到,昆明水资源缺乏,全市水资源仅6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只有1 130立方米,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则更少。滇池的最高水量为16亿立方米左右,考察当天水量为15.26亿立方米,水位为1 887.28米,滇池流域的平均水资源量为9.7亿立方米,扣除蒸发有5.4亿,水资源无法置换致使污染不能被根本治理。

从生活用水到污水沟,再从污水沟到城市景观,滇池一路的发展既顺应了历史又体现了人为的有效控制。

3.2.2 滇池治理的主要措施

滇池最大的问题是水质下降,所以治水便成了当务之急,目前滇池采用多种方法同时治理,六大治水工程中又下分多个小工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环湖截污

以清污分流为重点,强化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除磷工艺,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2)环湖生态

在滇池沿湖开展退塘、退田、退房、还湖、还湿地、还林的“三退三还”工作。

3)河道治理

开展29条主要入湖河道及90条支流的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

4)底泥疏浚

在底泥淤积严重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清淤,削减内污染源。

5)水源地保护

在生活居住区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运转机制。在滇池流域全面禁止和限制规模畜禽养殖,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6)外流域引水

从一百多千米以外的堰塞湖下游调水,每年可解决滇池5.77亿立方米的水,投资为85亿。

3.2.3 湿地公园的设计特色

(1)建立水循环,经由水动力学中的潮汐作用完成循环,使湿地具有流动性,不会成为一潭死水。

(2)设定垃圾滩,根据水流方向使垃圾被冲到一定区域,最后进行人工打捞。

3.2.4 生态多样性的丰富

1)动植物

滇池湿地公园的植被种植经过了一定的设计,首先根据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挑选出上百种适宜生存植物,再从中挑选出本地植物,通过多方面测评选取有益于生态且最适宜生存的部分,最后经过景观设计而种植到公园中。如在湖内湿地引进沉水植物,在湖滨林带种植亲水的中山杉等。

在动物方面前几年滇池面临的污染致使鸟类减少,目前正在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使鸟类再度栖息,如适合鹭鸶的烂泥等。

2)生态环境

由于之前认识的误差,人们将环境的标准统一化,而忽略了自然本身具有的多样性,故应有针对性地维护、恢复生态的多样,以丰富动物的多样性。

3.2.5 管理部门及管理方法

1)管理部门

滇池的管理部门,最初只有滇池保护委员会下属的办公室。2002年昆明市成立滇池管理局,负责一切有关滇池的治理、管理事务,由水务局环保局等部门辅助参与。其中水务局是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市的水资源,在滇池治理中参与:(1)水资源调配,控制水位;(2)河道治理的技术审查;(3)水土保持,遏制开山采石的情况;(4)流域内水资源的管理;(5)外流域调水等工作。

在滇池管理局成立以前,环保局负责滇水的管理工作,如河道、排污口管理等,而目前环保局负责大型排污企业的监管以及总污染排放的监控、排污指标的分配、排污的削减等。近年来,环保局下属的环境科学园主要围绕滇池开展工作,负责滇池的科研和监测。

几个部门的工作有所侧重,有对大环境的监管,也有对滇池的具体治理,工作开展有序,特别是把滇池分出来成立部门专门管理,使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2)管理方法

将滇池湿地周边分为三级区域,一级区又称为保育区,此区域除湿地保护外不能进行任何开发;在二级区中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湿地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开发,如公园景观建设等;在三级区则可进行商业盈利开发,如房地产开发。由于湿地环境的好转对周边商业的带动作用很大,湿地健康与否直接牵扯了经济发展,故一旦对三级区进行开发,则需要与政府签订协议,承担相应一级区区域生态治理的工作,实现土地代征、生态代建、生态代管。此方法有如下几个优势:(1)保证了足够的空间以使湿地进行生态恢复;(2)提供了观赏区域,使人们能够近距离了解湿地,普及了湿地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3)兼顾了周边的经济发展,且渗透了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的理念,增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解决了部分维护资金问题,减轻了政府压力

除此之外,滇池管理局把其具体保护规范性条款提上日程,细化管理措施,将之具体到各个区域的管理中,以更好地保护滇池。

3.2.6 现存的困难

1)氮的治理

目前氮元素超标远比磷元素超标严重,且没有行之有效且成本低廉的方法来去除水中的氮,解决富营养化的问题。

2)对人工的依赖

最终的垃圾处理依然是靠人为打捞,而不能完全利用生态能力进行恢复,这个问题还需寻求解决方法,有待技术水平的提高。

3)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是长期工作

目前对于滇池的治理工作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人们珍惜自然,保护湿地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一片荒地不会有人重视,而一片花园却让人心生保护之意,在相关部门的带领下,人们已经跨出了保护滇池的第一步。

3.3 大理罗时江湿地——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建设模式

3.3.1 概述

罗时湖湿地目前的面积为1 600亩,水位为1 966米。其上游水从洱源流下,经过湿地后从罗时江流入洱海。上游水一方面有农田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养殖废水较多,通过湿地净化和拦污处理后水质可达到一到两个等级的提升。目前罗时江上游来水的水质在旱季为五类,而雨季可能达到劣五类。

我们所看到的罗时湖湿地除了种植植物进行美化外没有任何的景观设施建设,没有规模化引入游客,是对湿地的纯粹保护,优先治理生态,和其他区域湿地相比鲜少受到来自外界的污染。

3.3.2 建设规划

罗时江湿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无论如何进行后续开发,都要以湿地生态保护优先。后续可能采取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具体规划如下。

1)面积扩展

目前计划进一步退耕还湿1 400亩,一方面减少农田污染,还原湿地;另一方面使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

2)科技项目研发

国家水专家开展了科技项目合作,包括洱海流域问题诊断、相关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报告,依托沼泽进行水专项技术工程,以期对来水有更好的净化效果。

3)湿地公园建设

推出“以湿地养湿地”方案,兴建旅游设施以使资金回笼,从而更好地建设湿地,但一旦建设公园,则会以限制人流量的方式减少人群的干扰,保护治理成果。

3.3.3 管理办法

1)治理方法

水治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水生植物吸收,由植物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再由收割方式脱离湿地;二是人工打捞,通过人工除去湿地中的垃圾。

2)退耕还湿方法

由于原有湿地中有近一半面积被当地居民耕种,且规划扩展湿地面积,故目前以租赁形式还原湿地,租金为1 600元/年,合约时间为20年,以10年为一阶段调整租金,并聘用租地农民为湿地保护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解决就业,农民相当于有了双份收入。

如此一来,当地人们对于湿地和保护湿地的必要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参与到了湿地治理的工作中,还可以将相关知识带给家人或邻居,起到辐射作用。从整体上讲这对周边地区的生态意识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3)公司化管理

湿地治理的相关设施由洱海保护管理局下分洱海投资公司兴建,建成后又成立罗时江生态建设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公司化管理,内容包括水面漂浮物和死亡水草的打捞、运输。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和公司拨款,公司收入部分依靠周边地区的植物种植,但这部分收入远比不上对湿地的投入。

3.3.4 现存的困难

目前的问题是资金不到位。目前罗时江湿地只是进行了主体建设,采用资金自筹的方式无法进行后续工作。即使采用“以湿地养湿地”的规划,仍然需要一定启动资金进行先期投资。

3.4 腾冲北海湿地——湿地及周边共建模式

3.4.1 概述

北海湿地是一个火山堰塞湖,距县城12.5千米,包括青海湖和北海湖,其最大水深为13 m,平均水深为6 m。2000年其成为县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 629公顷。其特殊性在于其为浮毯型沼泽湿地,是除了三江平原和若尔盖湿地外唯一一处浮毯,最为特殊的是浮毯下的水流很深,一般为5~6米。湿地以青海湖为水源,同时靠海口村寨的地下涌泉以及引进的地表径流补给。经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的专家考察,北海浮毯型湿地是由于湿地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堆积在水面上,经过千万年的演变,形成发达的草根聚集缠绕从而形成的。北海湿地的水流汇入伊洛瓦底江,属于国际河流,故保护北海湿地就是保护了源头,故十分重要。

北海湿地的植物物种丰富,据调查苇管属植物有159种,湿生植物有130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莼菜,二级保护植物野菱、绶草、鹅毛玉凤花、睡莲、海菜5种,有鸟类125种,其中湿地鸟类为51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4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40种。

北海湿地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火山喷发形成,在距离1.5千米内同时形成堰塞湖和活口湖,成因特殊,对研究地壳运动和湖泊演化有重要意义;(2)与其他地区的浮毯型湿地相比,北海湿地浮毯的生长速度较快,水流边缘性质突出,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且生态环境多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湿地系统;(3)周围的居民区对湿地的干扰强度大,干扰形式复杂多样,致使湿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不稳定,这在研究湿地退化和恢复中具有重要价值;(4)存在有着地域代表性的物种,如睡莲、莼菜,可查找其与其他地区湿地的关联;(5)鳞片沼泽蕨年代久远,具有研究价值;(6)在栈道上可看到粗壮的珍珠菜,高度为30~60厘米,为北海湿地所特有,目前虽未被列入国家保护植物,但也十分珍贵。

3.4.2 建设工作

北海湿地的建设思路是:(1)保护与恢复;(2)科研宣教;(3)退耕还湿;(4)管理工程;(5)生态旅游建设项目;(6)社区居民及保护区的和谐发展。目前突出的建设工作如下。

1)退耕还湿

2010年以前湿地面积只有807亩,逐渐退耕还湿后接近2 800亩。曾有专家指出,退耕还湿会破坏水质,但其中有自然过渡的过程,目前退耕还湿仅有两年,所以会受到之前农田里腐烂稻谷等的影响,故不能以水质的变化来片面否定退耕还湿的意义,只有退耕还湿才能减少对农田的污染,降低对湿地的破坏程度,使湿地发挥更大的净化作用。

稻田本身是一个半泥潭的沼泽,通常每亩产量在300千克左右,而补助为600千克,相当于补助多于产量,这保证了退耕还湿后生活水平不下降,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此补偿标准是相关部门经过多次走访调查,对社会经济进行评价从而得出的。粮食吃不完可以折现,按照当年中上等稻谷的价格,通常来说,农民会将一半粮食折现。

对山林来说,保护区中有18 000多亩是森林,是腾冲最大的休眠火山,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自然保护区,于是腾冲县将其纳入省级公益林进行补偿,几年前补助较低,为5元一亩,现在提高到15元一亩,由于有生态效益所以进行补偿,通过与山民签订协议限制其采伐而进行管理。

2)兴建拦水坝

保护工程需要蓄水,分三年进行,目标是将水位提升1.5米,是一个过渡过程。水闸可以调节,故兴建拦水坝以控制水位。拦水坝的修建并不影响下游生产、用水,且修建拦水坝后水域面积增加,从以前的807亩增加到现在3 300多亩。拦水坝的投资近800多万元,建设时也经过很多专家三次评审,原先两次都没有通过,在探讨了拦水坝建成后对下游的影响后,最终方案还是通过了,这说明了建设的必要性。

3)路边绿化以及公路建设

2010年国家对从腾冲到卢水县的二级公路腾卢路,做了可行性分析,并配合湿地建设调整公路沿线的情况。

4)新农村建设

村寨中有很多农家乐,开展了餐饮、住宿等经营活动。政府林业部门通过建设沼气池解决能源问题,同时进行道路硬化、水通电通,林业部门还在推广太阳能能源。

政府所做的一切首先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水电等能源的便利降低了农民对于湿地和森林的依赖性,不再进行砍伐,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保护。

3.4.3 建设规划

1)湿地保护建设性工程

2014年此地开通湿地保护建设性工程,总投资为876万元,国家中央投资了351万元。目前工作正在准备,主要是保护与恢复工程,包括面山植被恢复,水生植物恢复,管理工程,科研监测设备的购置,科研宣教中心的建立,其于2015年动工,预计在15年内竣工。

2)保护与恢复项目

有关部门申报了保护与恢复项目,准备改造面山森林,并恢复水生植物,增加生态多样性,建设管理站,另外对周围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进行排污。

3)生态旅游开发

目前景点比较单一,浏览时坐船需20分钟,步行只需30分钟。为了丰富参观内容,目前负责公司正在对人工草垫进行培育,其属于专利产品,计划做20米左右,宽2~3米,可做人工体验,解决游客不能踩草垫的问题,在增加参观乐趣的同时保障安全。在湿地中设立芦苇迷宫,增加趣味性。

有关部门绿化带中间的电瓶车道途中建设了生态养殖场、立体草排观赏点、观鸟点、课题研究点等,赋予其教育意义,使人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吸收新知识,培养下一代对于湿地的保护意识,使北海湿地旅游从大众旅游发展到专业旅游。此外还设立了休息区、增加了游船航道,这些措施便于带动二次消费,促进发展,再结合宣传片的播出,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3.4.4 现存的困难

目前的困难主要在资金方面,湿地建设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筹资金,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前期投入较多且收入大多用于支付向农民租地的租金,利润不大,故虽然有很详尽具体的规划,依然很难实施。

4.结论与建议

4.1 政策保护及实施

在政策方面,各地区应该将地方性湿地保护条例作为指导,再依据地方特色进行细化,形成规定。其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应做好前期建设、宣传工作,使其成为当地约定俗成的规则,这有利于湿地周边建设的规范性。从上述内容来看,将湿地周边划分区域这一规划显然更加适合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而仅仅靠《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并不能对这些区域的开发进行规定,所以细化的规则有利于规范与实施。

4.2 湿地人文建设

对于湿地保护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文建设,故宣教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述建设中也不乏相关经验。湿地公园本身就是最好的名片,无论其中科普设施如何,人们能够有一个场所近距离地亲近湿地,放松身心,就已经使其迈开了认识、保护湿地的第一步,再对其加以宣传,效果事半功倍。只有体验才能够让人们相信美好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更何况越来越有序整洁的环境也让人们不忍破坏,保护意识就这样逐渐被树立了。

另外,人们的口口相传也十分重要,聘用村民参与湿地的保护工作可谓一举多得,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更起到了知识普及的作用,湿地的好坏和周边居民的思想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对湿地知识,居民们也可以娓娓道来,这不失为最接地气的宣传方式。

4.3 保护与发展兼顾

无论湿地的具体情况如何,现代社会对于湿地治理的要求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寻求发展,这才是长久之计。

对于污染严重的湿地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水资源进行治理,昆明滇池采用了六大工程进行综合治理,遏制了水质的继续恶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就。在治理方面需要的资金较多,除了政府大量投入资金外,滇管局制定了开发商承担生态任务的规则,这可谓一举多得。但在这样的大投入下,滇池的治理依旧没有脱离人工,应在技术方面进行进一步开发。

就污染初期而言,可通过治理使湿地得到良好的恢复,并可通过其自身作用主动地调节生态平衡。大理的罗时江湿地便将治理和保护优先,不急于开发,等待湿地恢复,保证了湿地的高净化能力,取得了极大的生态效益。然而从综合效益来看,罗时江并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其目前还只是有小面积的宣传辐射效应,这还远远不够。另外,这种纯保护的方式只适合小范围的治理,对于治理源头来说十分有效,它并不适宜被用到面积更大的湿地中,应尽快寻找可循环的经营模式,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

未经污染的北海湿地则以逐步开发、逐步开放的模式进行建设,目前已经部分开放,同时进行生态旅游的规划,这样可以及时在规划中弥补目前的不足,使湿地公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保证湿地健康和观赏性的同时使其更具教育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腾冲以人为本的补偿体制,其一方面给村民制定规则,使湿地得到保护,而另一方面则通过降低人们对山、水的依赖性从而减少他们对规则的破坏,在发展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矛盾冲突,使人和自然真正达到和谐的境界。但北海湿地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不完善,宣传片应在更易关注到的位置播放;另外其只在栈道上对很多动植物进行了说明,并没有一一对应,其中很多动植物也并不在公园中,应在观测植物、鸟类的专门位置进行更为详尽、具体的说明。

5.结语

生态的好坏在于供求平衡,当一个地方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发展速度时,生态必然遭到破坏,无论是湿地的破坏还是如今大规模的生态治理都是历史的必然。所幸人们已经逐渐摸索出治理湿地的方法,基本解决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找到了其中的度,再辅以科技的力量和对生态意识的培养,水质必然会有所好转,湿地也将恢复其净化能力,其环境承载能力会大大提升。一切只是时间问题。人们对自然的付出和自然的回报是平等的,自然终将赋予人类最大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田应兵,宋光煜.湿地土壤及其生态功能[J].生态学杂志,2002,21(6).

[2]李炳玺,谢应忠.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3):61.

[3]洪雪花,李作生,杨春伟.云南湿地的现状和保护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增刊):58-60.

[4]童绍兰,侯平兰.云南湿地的形成条件与特点[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19(3).

[5]赵魁义.地球之肾——湿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8.

[6]洪雪花.云南湿地的现状和保护对策[DB/OL].http://www.shidi. org/sf 9E0B5E4CD9A0478EAE2EEB0E92FCEB93 151 shidi.html,2007-12-28.

[7]国家林业局.云南省确定湿地保护工作的思路和打算[DB/OL].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gd/20140711/091919675726.shtml,2014-07-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