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

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要获得更多的利益份额,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更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必须注重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加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增加农民
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_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调节了财富和机会的再分配,开创了劳动力就业市场化的先河。但要获得更多的利益份额,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更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必须注重开发农村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认为,要改造传统农业,必须改造传统农民,把农民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结合起来,也就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取代农民传统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在舒尔茨看来,这个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等)来表示的一种资本类型。在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之前,人力即是劳动力,只有简单与复杂之分,而提到资本,除货币资本外,只有物质资本。单纯的物质资本概念不能充分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因为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投入国民经济中土地、物资、人力的增长速度。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较好地解释增长的源泉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人力资本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因为:(1)劳动者知识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大大地提高了劳动者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从而使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降低或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并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引起科学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从而导致要素投入状况的改变,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3)劳动者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价值取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总之,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物质资本较为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人力资本应当特别重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到2004年底,中国70.8%的人口以农业为生,58.2%的人口还居住在农村[26],农村的发展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决定性意义。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描绘了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然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提出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7]也有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就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务农劳动者的收入。[28]但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排除经济崇拜,排除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维定式。大量的事实证明,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会产生大不相同的发展效果。同样的物质资本,在发达国家取得的效益要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不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增长中,只有20%来自于物质资本的增加,而80%来自于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应用)。对我国而言,有些地区的资源禀赋并不好,却能够取得惊人的发展成就;有些地区资源禀赋很好,却落在了其他地区的后面,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本不同。

(二)人力资本已成为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而言,农村的人力资本还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1.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人力资本存量少且水平低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主要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基础教育、特殊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投资等。尽管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特殊技能培训投入的增加及受外出打工者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长期奉行挖乡补城的财政收入政策和重城轻乡的财政支出政策,资源配置偏向城市,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相当落后。城市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机会充分,近100%的儿童和少年都进入了小学和初中。2001年全国应上学而未入学的儿童达到114万人,其中,城市只有13万,而农村高达101万人,城市所占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小学辍学率相比,初中辍学率问题更加突出。2001年,农村初中辍学率为3.12%,辍学人数大约为200万人,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29]“近年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又连年回升,官方公布的数字已达到5.47%。我们的调查的数字应在20%以上。”[30]农村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只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2000年我国城市文盲率为5.22%,农村则高达11.5%;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城市为10.2年,而农村只有6.85年。从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底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31]根据2001年的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2001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12.7%,[32]这种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一般性的劳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是不相称的。

2.农村发展的需求状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要把生产要素配置到既能密集利用劳动力和知识技术,又能获得良好市场效益的农业品种上,使农业生产从土地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增加农业就业范围,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这就要求农村劳动力不但要掌握一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还要具有加工、处理市场供求信息的能力,以便于及时调整产出结构。但事实状况是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仍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很多农民还存有严重的小农经济思想,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小农经济思想的主要表现有: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饱水平,不敢试也不敢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市场意识淡漠,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处于靠经验种田的传统农业阶段,缺少现代农业知识和结构调整等发家致富的本领,直接导致了农作物产量低,农产品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这些已经成为阻碍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制约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极大障碍

(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加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

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必须要提高农民的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主要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国务院提出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一惠及百姓的举措将解决基础教育问题,但笔者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还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促进社会流动。

1.搞好基础教育,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学历教育

搞好基础教育。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能够按照规定享受到免除学杂费的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要激励教师自主务实、开拓创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优化教师结构,组织城市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教师队伍。

开展职业技能教育。为适应农民职业化和市民化过程,必须在基础教育之外对农民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如美容美发、裁剪、烹饪、花卉栽培等。当然,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农民,以培养职业农民为主要目标,教育内容应包括:市场农业的经营教育、农业科技常识的普及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

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农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美化农村的主体意识,乐于为农村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培养现代开放意识,克服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保守思想的影响,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将个人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关心农村进步和社会发展。

进行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对提高农民文化程度有直接帮助。许多农民具有奋发向上的远大理想,对取得一定的学历,例如中专、大专,很感兴趣,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鼓励农民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也要为他们提供学历教育的方便,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2.优化农村教育的办学模式

农村教育的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要根据农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因地制宜,审时度势,采用多种办学模式。

集中教学。沿用基础教育的班级教学模式,举办各种类型的长班和短班数学。长班教学适用于培养农村的各类技术骨干,传授比较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与生产技能;短班教学适用于大面积推广实用技术和应急培训。

分散教学。由于农村地域辽阔,居住较为分散,有些农牧民居住在边远山区,要采用送教下乡的方法,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师团,深入农村,巡回讲学。

视听教学。在信息化社会中,远程教育系统已经进入成熟应用阶段,收看教育电视台的节目、收听有线广播的科技讲座、科教录像下乡巡回播放等手段也可用于农民教育。

示范教学。由于务实是我国农民的传统心理习惯,对于初次接触的新品种或新技术,往往抱观望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可建立示范基地或利用建立科技示范户的方法,树立典型,进行示范教学。

3.借鉴广东等省经验,建立职称评定系统

2006年初中山市共有413名在农村生产一线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农民参加了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其中,40名农民被评为农民技师,55名农民获评助理技师,318名农民获评技术员。作为广州市推行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的试点,花都区也出台了《花都区乡土人才技术职称评定办法》、《花都区关于开发管理农村人才的实施办法》和《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意见》,为农民评职称,并将于全市范围内推行,[33]使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群众公认的“田秀才”、“土专家”等获得职称。

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是农村人力资本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加强农村基层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和新品种推广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人口流动,具有积极意义。在农村从事一线生产的专业人才是职称评定的主要对象,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参加该评定。建议将农民技术职称定位在实用人才上,将等级分为员级、助理级、中级和高级四个级别,由政府部门颁发统一印制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并根据农村实用人才所从事技术工作的性质,在名称上注明专业类别;这些职称可以分为6大系列,即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工业、农村经济管理、皮革皮具、农村民间艺术等专业技术工作;农民评职称应打破传统的职称评审重学历、资历、论文的评审模式,以重业绩、重能力为导向。

(四)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

由于我国的财政政策向城市居民倾斜,客观上对农村居民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就人力资本的投资而言,2001年农村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为884.41元,仅占全国平均数的57.7%;同年,农村小学生人均经费支出为647.01元,占全国平均数的81.6%。[34]国家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放在城市,而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悬殊,并因此弱化了农村经济的相对竞争力,阻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人力资本投资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促进人力资源流动的主要源泉,因此,促进农村人口流动需要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是说,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增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推动农村人口的流动,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发挥主体性作用。搞好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学历教育,做好农民职称评定,是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为前提的,这就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