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唐买社公_连南排瑶“歌王”_少数民族

唐买社公_连南排瑶“歌王”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唐买社公_连南排瑶“歌王”_少数民族唐买社公,民间歌手,瑶族耍歌堂传承人。广东清远连南人,瑶族。就这样,唐买社公逐渐成为实力不凡的“歌王”,如他所说,“慢慢地,整个寨子,没有一个唱歌能唱得过我”。而连南排瑶的“耍歌堂”,可谓瑶族民歌的集中展示,唐买社公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这一瑶族民俗文化项目的传承人。

唐买社公_连南排瑶“歌王”_少数民族

唐买社公(1943~),民间歌手,瑶族耍歌堂传承人。广东清远连南人,瑶族。5岁开始学唱瑶族民歌,11岁时基本掌握排瑶各种山歌,13岁成为长鼓舞鼓手,并成长为一代“歌王”。他善于演唱不同特色的瑶歌,即兴吟唱和把酒对唱,显示出不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演唱作品曾在《诗刊》发表并收入《瑶族歌谣》。

一、小小年纪就漫山遍野“讴莎腰”

唐买社公(www.guayunfan.com)

1943年,唐买社公出生在广东清远连南三排镇油岭村一个瑶族家庭

瑶族是一个人口构成复杂的少数民族,因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分为30余支,而聚居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八排瑶”就是其中一支。

瑶族人民能歌善舞,向来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传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5岁的时候,唐买社公就开始学唱瑶族民歌,并显示出一定的歌唱天赋。

6岁时,唐买社公的母亲去世,14岁时父亲又撒手人寰。亲人的离去让唐买社公悲痛不已,唱歌便成为他感情宣泄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也让他的歌声有了更为真切、丰沛的情感。

在民间,一般的山歌不同于祭祀时唱的仪式歌,漫山遍野都是,四时八节皆有,每一个优秀的歌手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师傅。诚如唐买社公所说:“以前我们学瑶歌,没有师傅,人人都可以是你的师傅。”

还是小孩时,唐买社公晚上就常常跟着比自己大的男孩,漫山遍野去“讴莎腰”(“莎腰”是姑娘的意思,而“讴莎腰”就是为年轻姑娘唱情歌,是排瑶青年男女对歌连情的一种自由恋爱方式),从而学习本民族民歌。

唐买社公还记得,自己10多岁时,瑶寨里有位非常会唱歌的独居老婆婆。为了向她学歌,他把声音改变成老年男人的声音,晚上到老婆婆的窗下对歌,连续好几天与老婆婆对歌到鸡鸣时分,受益匪浅。

通过大胆与莎腰妹(未婚女孩)、波咧(已婚妇女)对歌,唐买社公不断学习总结,很快脱颖而出。11岁时,他就基本掌握了排瑶各种山歌,能跳长鼓舞。13岁时,他成为几百人露天耍歌堂时最小的长鼓舞鼓手。

到了青壮年时期,唐买社公更多地参与对歌,他大胆而理智地与莎腰妹、波咧对歌,从而牢记了许多歌词,为后来弘扬民歌艺术打下了进一步的基础。

就这样,唐买社公逐渐成为实力不凡的“歌王”,如他所说,“慢慢地,整个寨子,没有一个唱歌能唱得过我”。曾有过这样的盛况,当唐买社公唱歌时,很多瑶民扎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他家门前来听。

二、“瑶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瑶族民间,生活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男女谈情说爱,无论是母亲哄孩子还是讲道理,甚至吵架,都采用歌唱的形式,以歌代言,所以在有些地区,山歌遂有了“歌言”的称谓。

瑶族民间俗谚云:“不会高飞不是鹰,不会唱歌莫谈情。”遇到小伙子“讴莎腰”,女方的父母觉得有人来找女儿对歌是件光荣的事,所以即便被吵醒,也不去干涉,反而鼓励女儿起床对歌。

小小年纪就漫山遍野“讴莎腰”的唐买社公,正是以山歌追到了他心仪的“莎腰”。20岁那年一个夜晚,唐买社公来到姑娘的窗前,唱起了情意绵绵的瑶族情歌:

天上挂着明月亮,月亮星星照着山冈。

请你快点打开窗呀,出来看看这明月光。

我是荆棘山上的鹰,飞过百溪穿过竹林。

越过九十九条蛇盘路,穿过九十九座石丛林。

献条腰带给阿妹,换你锦袋装爱情。

瑶族耍歌堂时唱歌跳舞

你左耳听到,右耳听清。

可对你心意,合你心情?

仅仅对唱了一夜,姑娘就芳心暗许,很快成了唐买社公的新娘。

长期以来,排瑶民歌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曲调,但是歌词则全靠歌者即兴发挥,这让歌唱与生活更密切地结合。

唐买社公说,原本自己也只会本排的曲调,因为参加比赛经常能接触其他排的曲调,慢慢就掌握了更多的瑶歌曲调。凭借着聪明好学和优美的嗓音,唐买社公唱起瑶歌总是张口就来,游刃有余。

唐买社公说:“与一些地方唱歌更多用于消遣不同,瑶歌既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唐买社公介绍说,18岁那年,邻居一对夫妇发生争吵,唐买社公前去劝架。他即兴吟唱道:“两个碗放在一起也有碰撞,牙齿有时还把舌头咬伤,夫妻生活有点矛盾在所难免……”浅显的道理,通过瑶歌吟唱出来,很快让夫妻双方平静下来。

年轻时,唐买社公常常站在山冈上、田间地头放声高歌,很快山峦间就有人呼应。“大家唱起来,劳动的劲头更高了。一些在山间独自劳作的妇女,也借此壮胆。”

千百年来,瑶族民歌伴随着连南排瑶的发展而发展。几十年来,瑶歌也伴随着唐买社公的生活,瑶歌与生活在他身上完美地结合着。而连南排瑶的“耍歌堂”,可谓瑶族民歌的集中展示,唐买社公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这一瑶族民俗文化项目的传承人。

三、耍歌堂与瑶族民歌

“耍歌堂”是广东清远连南排瑶最大规模、最隆重的传统民间盛会,它是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知识的节会,也是青年人谈情说爱和一般民众会亲结友的社交娱乐活动。

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排瑶鼎盛时期就有耍歌堂,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广东新语》记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功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同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甚简单。”

唐买社公介绍,相传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王婆的生日,又适逢秋收结束,为了纪念始祖,庆祝丰收,耍歌堂便选在这一天举行。

瑶族耍歌堂的千人长鼓舞

耍歌堂又分大歌堂、小歌堂两种,大歌堂历时三天(有的多达九天、十四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每次“耍歌堂”之前,早在六七月间,排瑶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鸡、鸭、猪、牛等;“天长公”“关目公”“先生公”等长辈则早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摊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庙宇,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用品。而各家各户则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玩耍。到了节日的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

“耍歌堂”包括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环节,整个活动以“游神”“送神”开头、结尾。游神即抬着神像,鼓乐喧天、载歌载舞,周游全排大街小巷。游神队伍所过之处,沿途都有人摆放糍粑、饼果,献酒犒劳。

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一个中心环节,旨在怀念排瑶祖先迁徙的坎坷历程。过州过府前,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地名,每隔两米插一枝,成方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头开路,紧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绕着竹签(象征着州、府)转,每个“州府”要绕转九周,谓之“过州过府”。

舞蹈喧腾贯穿着整个“耍歌堂”的过程,而歌唱则主要在“出歌堂”环节。“游神”结束后,众人享用过美酒佳肴,便来到“歌堂坪”唱歌跳舞。排瑶姑娘身着盛装,颈系银圈,头盘用野薏米串成的珠子,娉婷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首先,司仪走到歌堂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合唱。接着,排瑶小伙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上面插着的白雉翎,长鼓挂腰,呼喝而来,向着姑娘们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小伙子们先唱催请歌,而后是盘问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们则与之对歌问答。未婚男女往往借此机会向心仪者一诉衷肠,进而择得佳偶。

现在的耍歌堂活动与旧时的做法略有不同,增加了一些新时代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文化传承和社交娱乐的成分。

2006年5月,“瑶族耍歌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

四、“让后辈更好地传承瑶族文化”

作为排瑶“歌王”,最让唐买社公难忘的是在人民大会堂放歌。那是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庆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唐买社公作为少数民族民间歌手参加庆典,在人民大会堂唱响瑶族民歌,其间受到了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那一年,他还被国家民委、文化部等单位授予“全国优秀少数民族民间歌手”等荣誉称号。

新时期以来,唐买社公曾受连南瑶族自治县旅游局之聘,到三排瑶寨景点专门从事瑶歌演唱,深受游客欢迎。他的歌唱录音、录像先后在广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和广东省电视台播放,还曾数度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并受邀赴凤凰卫视表演。

此外,唐买社公演唱的排瑶民歌,还先后被译为汉文在《诗刊》上刊发,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瑶族民歌》。

2008年2月,唐买社公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代表性传承人。

不过,与过去比起来,原本生活化的民歌,如今显得有些寂寥。如今的唐买社公每天还是会唱唱瑶歌,但自从老伴去世后,他常常只能自己唱给自己听,有时上山唱几嗓子,也鲜有回应。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唐买社公对“瑶族耍歌堂”的传承还不算担心。因为“‘瑶族耍歌堂’是歌舞一体的,能够很好地搬到舞台上,通过舞台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唐买社公说,他目前已经相中了一位年轻的“瑶族耍歌堂”传承人,对方正在跟他学习。

唐买社公担心的是瑶歌的传承。如今瑶歌除了出现在民俗表演及少量的民俗活动上,已经很少有人再唱了。唐买社公认为,虽然“耍歌堂”也有瑶歌,但毕竟只是很小一部分,而瑶歌的内容十分丰富。

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急速地改变着百里瑶山,原本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瑶歌越来越缺乏现实基础。如今的瑶乡,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许多人已不会歌唱,对传统也渐渐陌生。唐买社公说:“瑶歌与现代生活脱节,再加上唱瑶歌本就与平常讲瑶话有一定区别,客观上学习起来也有难度,传承起来更困难。”

连南瑶族耍歌堂的民俗活动

2006年“瑶族耍歌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连南县政府很快成立了培训班,教年轻人学瑶歌,习刺绣,跳长鼓舞。唐买社公所在的三排镇油岭村油岭小学还特别开办了“瑶歌”“瑶鼓”传承班,每周开设民族文化传承课不少于两节,主要传授长鼓舞、瑶歌、刺绣等各种瑶族民间艺术。唐买社公自然成了这里的教师

唐买社公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受父亲的影响,他们从小也酷爱唱歌。三个女儿先后考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广东艺术师范学校学习声乐,毕业后都当上了音乐教师,并在市、县各项声乐比赛中屡次获奖,成了瑶山上的百灵鸟。儿子唐海宁子承父业,因演唱“优嗬歌”而被人们所喜爱。1997年,广州市电视台制作、播出专题节目《歌王和他的儿女们》。孙女唐钰莲2005年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才艺展获奖。2006年11月,唐买社公一家三代应香港凤凰卫视邀请,到《纵横中国》节目做客,宣传瑶族民歌艺术。

众所周知,许多民族的民歌正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瑶族民歌当然也是如此。唐买社公熟悉排瑶的历史来源歌、优嗬歌、生产劳动歌、风俗歌、情歌等等,他希望用歌声把连南排瑶的历史文化传唱下去,让后辈更好地传承瑶族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