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射弩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射弩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射弩运动的产生(一)射弩运动的缘起弩作为古代最为先进的远程武器,为国之重器,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射弩是傈僳族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射弩运动的产生和发展_武术·射弩

第二节 射弩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弩退出军事舞台之后,其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许多居住在深山的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工具,射弩便成为了少数民族男子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在劳作之余,人们通过射弩竞赛来交流提高技艺,丰富生活,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习俗,由此产生了射弩运动。

一、射弩运动的产生

(一)射弩运动的缘起

弩作为古代最为先进的远程武器,为国之重器,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弩的发展和使用在中原民族中达到了极致,射艺也因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射艺不仅是古代军士必备之技能,也是古代教育、礼仪的主要内容。从周代开始,射箭活动便成为国之大礼而广泛开展。然而,同为射技的射弩作为一种运动,却未在掌握先进弓弩制造和使用技艺的中原民族中广泛开展,反而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中广为开展。这其中有以下原因其一,弓箭先于弩箭产生,在弩尚未出现的周朝时期,射礼便以射箭的形式广泛开展,成为礼制。这一礼制也受到后世的沿袭和推崇。其二,弩作为威力更大的杀伤性武器,在历代都作为国之重器,禁止民间使用。弓则没有此方面的禁止,加之弓的制作较之弩简单,取材也较为广泛,因而得以在民间开展。其三,少数民族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以狩猎为生,弩虽然退出了中原民族的生活,但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弩来劳动和自卫,弩成为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常备的重要工具。由于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对于弩的依赖,便产生了对其的崇拜之情西南少数民族视弩为神器,形成了对弩的文化崇拜。在劳作之余,人们常进行射弩比赛来庆典、占卜和娱乐,并逐渐形成为一种习俗,世代沿袭。

(二)各少数民族的射弩习俗

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射弩运动,是在少数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和娱乐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而来的今天,射弩运动是我国云南、广西、贵州、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开展得较为普遍。因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各少数民族的射弩习俗表现出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如傈僳族、苗族、彝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射弩传统,都体现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

1.傈僳族射弩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散居于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凉山等地区,总人口60多万人。

射弩是傈僳族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射弩的方法有立射、跪射、卧射等不同方式。傈僳族历来有佩带弩弓的习惯。男孩们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射弩,并跟随父辈上山狩猎,因此当地有一句谚语:“拉不开弓的就不算男人。”狩猎在傈僳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傈僳族男子在狩猎生活中练就了高超的射弩技艺。射弩比赛中,傈僳族射手以能将竹箭射在刀刃上劈为两半者为胜。弩弓和箭是傈僳族男子的标志,外出时都肩扛弩弓,腰挂箭包。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傈僳族都要举行射弩比赛。

正式比赛时,两男一女为领队,一男肩上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只箭,一男两手举着饰有弯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选手列队通过彩门进入广场,围着旗杆向红白两色旗祭酒,跳集体舞,舞罢开始比赛。比赛时的箭靶是傈僳族民间的特色食品——油煎粑粑和肉片。射手按顺序比赛,射中“猎物”归己,收获最多的射手被喻为“最优秀的射手”。

平时的射弩比赛比较简单和随便,每个射手自带几块玉米粑粑作为靶子,放在五十步远的地方用弩弓射击,每人射五箭,射中者即赢得中箭的玉米粑粑。傈僳族将其称为“粑粑打”。

居住在福贡地区的傈僳族,多在“盍什”节举行射鸡蛋比赛。届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也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由于这种活动风险性较大,只有那些射术极高的选手才敢表演,而且箭镞也是不伤人的软镞。

img363

图1-9 傈僳族射弩

2.苗族射弩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生活的地区常有各种野兽出没,且历经多次战争,因此苗族很早就有了射弩活动。云南苗族以前曾以其迁徙不定的生活、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闻名,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人”。射弩在苗寨开展得十分普遍,每到比赛时总会引来众多人前来观战。从古至今,弩是苗族形象的典型代表,始终体现着苗族的民族气质。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练习射弩,一般10岁左右练“娃娃弩”可射10米的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野猪等活动。在苗族,射弩好手和能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备受人们尊重。

3.彝族射弩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米撒、撒尼、阿细等不同称法。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皆源于古彝族。

彝族使用弓弩的历史久远,在其先民的传说中,也有类似“后羿射日”的故事。彝族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深山密林里野兽经常出没,弓弩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防身武器,又是重要的狩猎工具。男子外出,都是弓弩不离身。猎取大野兽时,一般箭头上涂有毒药。谁要是猎获大兽,就会受到大家的祝贺和尊敬。彝族的习俗是,猎获野物不管大小全寨平均分配,即使在路上,也是见者有份。兽头和兽皮唯有击中者可独得。

4.拉祜族射弩

拉祜族主要分布于云南澜沧和双江、孟连、镇沅、耿马及西双版纳等地。位于西双版纳的拉祜族把弩和葫芦等物作为本民族的象征。新年初五是拉祜族人上山狩猎的节日。届时,猎手们汇集寨边,选一棵大树去皮一块,画上野牛、马鹿、野鸡和小鸟等,将自己的银手镯放在树下,然后点上自制的香烛,在三十步开外射箭。射中什么意味着出猎就有什么收获。射弩是拉祜族男子喜爱的运动。拉祜族男子上山打猎、下地劳作,必带弩。拉祜族男子从14岁就开始准备弩,随长者上山打猎。

拉祜族逢年过节都要打靶射箭,用以娱乐,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赛一般分为村寨对抗和个人对抗,分立姿和跪姿两种。拉祜族有一种独特的大弩,要两人才能拉开,射程较远,用来猎获大野兽。

5.独龙族射弩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或“曲人”。现有人口5816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等地。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清代以后称为“俅人”或“曲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作为民族称谓。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还保留父系家族公社的特征,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年产量很低,所以采集和渔猎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补充。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和传递信息。

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守承诺,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被称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民族。

独龙族特别善于用弩捕猎,和其他民族射弩不同的是,独龙族射手们在行猎活动时每个人的箭镞都要做上自己的标记,比如簇尖设计成扁头或圆头等不同的形状,目的是在猎获猎物后一看便知道猎物是谁射中的,这样在分配猎物时就可将兽头和兽皮分给击中的猎手,并以此表示鼓励。

独龙族入山行猎时,要祭“仁木大”。以酒和面兽若干作祭品礼毕后,将面兽抛在山坡上,众人用弩射击,预卜未来收获。

6.瑶族射弩

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贵州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据史书记载,早在宋朝,广西巴马县东山乡一带的瑶族群众就用弩狩猎、防盗,因而有操弓搭弩之说。那里的群众家家户户都有弩,男女老少都善射。后来,射弩逐渐成为瑶族的一项体育活动。每年春节、祝著节和其他喜庆活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射手站在一定距离处,每人射三或五支箭,中多者为优胜。

7.哈尼族射弩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墨江、元江、江城、普洱、镇沅、澜沧及西双版纳等地。据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载,哈尼族先民擅长用树枝、棍棒、石块、竹箭等作为武器获取猎物和抵抗外部势力的侵袭,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作为哈尼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射弩运动,至今在哈尼族山寨仍很盛行。哈尼族的祖先最先将射弩用于觅食,狩猎,抵抗毒蛇、猛兽和战争,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运动项目。哈尼族的弩是在哈尼族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防身自卫武器和狩猎工具,而且还是哈尼族男子威武雄壮的象征。因此,哈尼族男子外出时,弩不离身。

二、射弩运动的发展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它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民族精神的缺失。一个没有科技的民族一打就垮,而一个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不打自垮。因此,保护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同时,各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也属于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仅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健身、修身、娱乐价值享誉世界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体育活动传承、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习俗、礼仪和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工作,对于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迎来了崭新的阶段。

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本次大会体育项目分竞赛、表演和特邀表演三部分。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角(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分棒术和器械等)、民间体育(分石担、石锁、弓箭术、弹丸、爬杆、跳板、中幡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三大类,特邀表演有马球、蒙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等。这届运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第一届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产生了重要影响。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运动虽然未在本届运动会上出现,但同类项目弓箭术、弹丸以表演项目形式出现,步射以竞赛项目形式出现。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刚刚开始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民族传统体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恢复,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规定自1982年开始,每4年举办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举办地方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此举大力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射弩是一项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属赌胜竞技类中的技巧性竞技项目,体育人口主要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民族风貌、浓郁的民族特色。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积极开展了对射弩运动的挖掘、整理与提炼工作,制定了射弩运动的竞赛规则,推广和普及了有关射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技艺。1985我国加入了“世界弓弩联合会”,并于同年成立了“中国弓弩联合会”,随后参与了一系列国际弓弩比赛。1986年8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将射弩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将射弩设为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从此,射弩运动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

自1986年至今,射弩运动得到了长足的普及和发展,有关专家对射弩运动的竞赛规则做过多次修改,使其得到逐步完善。射弩器材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和改进,在民族传统弩的基础之上,将传统弩的木质弓片、竹质箭、箭槽等改用新型的金属复合材料,将原先用动植物筋皮制作而成的弩弦改用钢丝绳,对民族传统弩的标准做了大致的限定,既解决了以往因民族传统弩形制各异而造成的比赛不统一问题,又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从2007年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射弩竞赛项目分为标准(现代)弩和民族(传统)弩两大类,并将原先女子射距从15米改至20米,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项目发展更具民族性和现代性。2010年12月5日至7日在贵阳举办了首届全国射弩邀请赛。此次邀请赛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主办,贵州省民委、贵州省体育局、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承办。比赛分个人和团体项目,其中个人项目按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分别设立男女立姿和跪姿4个小项的比赛,团体项目则设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混合团体两个小项。本次邀请赛共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目前,除了全国和地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还有冠军赛、邀请赛等,大大丰富了射弩赛事,为射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img364

图1-10 民族传统弩比赛

img365

图1-11 民族标准弩比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