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债的产生和发展国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人类社会的演变中,很多时期可以见到国债的踪迹。但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信用制度不发达,社会闲置资金和剩余资本较少,国债的实际规模很小。国债的充分发展是在信用经济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社会资本扩张,为政府大量举借国债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来源。

(一)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国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人类社会的演变中,很多时期可以见到国债的踪迹。最早的国债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当时的奴隶制国家的财政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因此曾向商人、高利贷者和富有的寺院借债,从而产生了国债的最初形态。但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信用制度不发达,社会闲置资金和剩余资本较少,国债的实际规模很小。到了封建社会,由于天灾人祸(战争)的频繁出现以及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状态就成为一种经常的财政现象。于是,国家借款规模逐渐扩大,国债成为欧洲封建主、帝王与城市共和国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国债的充分发展是在信用经济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闲置资金和剩余资本有所扩大,从而为国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殖民地战争、支持海外贸易、发展铁路交通等国家职能的扩大使政府财政支出猛增,国库拮据不得不扩大国债规模;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为了刺激有效需求,需要大量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和平抑经济周期波动。资本主义各国的国债总额从1820年的15亿英镑,激增至1895年的1360亿英镑,75年增长了近90倍。至1997年,仅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债总规模就达到了53 700亿美元,国债人均存量超过了2万美元。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发行国债一般是与经济建设联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组织社会经济的职能,政府需要安排较多的建设资金,国家往往利用国债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运用国债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采用颇具特色的折实单位适应当时的通货膨胀情况,1954年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目的是筹集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为主走向市场调节的过程中,社会财力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国家财政集中的资金相对下降,企业和地方自行支配的资金有较大增长,个人收入水平也有提高。从1981年至今,我国每年都在发行国债,在国债品种和国债市场建设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二)国债产生的条件

回顾国债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国债的产生和发展应该有三个重要条件。

1.有剩余资本

剩余资本的产生为国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闲置资金和剩余资本较少,从而国债也不可能大规模地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社会资本扩张,为政府大量举借国债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来源。我国从20世纪70代年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剩余资本大量增长,扩大了可供购买国债的资金来源。

2.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的现象

政府的经常性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是发行国债的直接原因。随着国家职能范围的延伸扩大,财政支出迅速增加,但财政收入捉襟见肘,发行国债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3.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它为国债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因为有金融机构才能通过国债吸收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有全国性的金融市场才能使国债成为有价证券而流通,有较为发达的信用制度,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才有可能出现。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国债发行才能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