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无可替代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国际结算领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有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国际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指的是将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运用取得收益的业务。存款始终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

第一节 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银行的产生

银行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Banca,意思是货币兑换商借以办理业务的板凳。英语转化为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第二阶段增加了货币保管和货款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第三阶段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这时货币兑换业便发展为银行业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利用手中聚集的货币发放贷款以取得利息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了。例如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都已经有了经营保管金银、收付利息、发放贷款的机构。近代银行产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由于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公元1171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我国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1897年5月27日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我国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二)银行的发展

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货币兑换业起初只经营铸币兑换业务,以后又代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等,这样,兑换商人通过货币兑换手中就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从事放款业务,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

近代最早的银行是公元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此后,1593年在意大利米兰、160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德国纽伦堡、1629年在德国汉堡以及其他城市也相继建立了银行。当时这些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并带有高利贷性质,因而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规模巨大的股份银行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成为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随着信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不断加强,又产生了建立中央银行的客观要求。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1897年在上海设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自行开办的第一家现代银行。到19世纪后半期,西方各国都相继设立了中央银行。早期的银行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现在,西方国家银行的业务已扩展到证券投资、黄金买卖、中长期贷款、租赁、信托、保险、咨询、商业信息服务以及商业电子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金融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二、银行的种类

(一)按结构划分

现代西方国家的银行结构非常繁杂,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府银行、官商合办银行、私营银行;

(2)股份银行、独资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

(3)全能性银行、专业性银行;

(4)企业性银行、互助合作银行等。

(二)按职能划分

从职能角度看,银行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专业信用机构。它们构成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的现代银行体系。在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具有监管和协调各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体系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无可替代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国际结算领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有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国际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融资与结算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指的是将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运用取得收益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资产业务是为了保持银行充足流动需要,有的资产业务则为商业银行提供主要利润来源。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现金业务、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出业务。其中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一项由债务人失信或破产引起的风险性较大的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经营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自有资本金外,更重要的是吸收大量的存款和借入更多的资金。吸收存款和借入资金是商业银行最主要最基本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整个银行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向;而负债结构和成本的变化,则极大地影响着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状况。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和非存款业务。

1.存款业务

存款始终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定期存款(time deposits)和储蓄存款(saving deposits),是各国商业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现代商业银行在所有的传统存款领域中不断创新存款项目,推出可转让支付凭证账户、可转让定期存单、货币市场存款、自动转账服务账户以及丰富多彩的储蓄存款,以努力争取客户,扩大存款规模。存款定价直接关系到存款产品营销的效果,银行通常要结合客户、市场、自身经营状况等多项因素进行自主定价。

2.非存款业务

非存款业务被称为主动型负债,是指商业银行以各种方式从资金市场上获得资金。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或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等。根据期限的长短,非存款业务可分为短期借入负债和长期借入负债。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所谓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自己的资金,替客户办理支付及其他委托事宜而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间业务分为无风险中间业务和有风险中间业务,无风险业务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类和信用卡业务,有风险业务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与利率汇率相关业务。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组成的巴塞尔委员会的划分,银行中间业务大致分为四类:

(1)商业银行提供的各类担保业务,主要包括贷款偿还担保、履约担保、票据承兑担保、备用信用证等。

(2)贷款承诺业务,主要有贷款限额、透支限额、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等。

(3)金融工具创新业务,主要包括金融期货、期权业务、货币及利率互换业务等。

(4)传统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代理、信托、租赁、保管、咨询等业务。

(四)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国际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与国内业务相比,国际业务在交易对象、业务规模及空间上均有显著区别。同时,由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国际业务在安全性和流动性上的要求也高于国内业务。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国际融资业务、国际结算业务、外汇买卖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等。

国际融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外国货币为载体开展的融资业务或针对外国居民进行的融资业务,有国际筹资业务和国际信贷业务两个方面组成。

国际结算业务是以货币收付清偿不同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的国际金融活动。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汇出汇入汇款、议付、托收、结售汇旅行支票、外币兑换、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等业务,成为全球国际结算的服务主体,国际结算业务也因此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国际业务。

外汇买卖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国际业务之一。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根据客户和自身的需要开展外汇交易。外汇交易的方式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最基本的外汇交易方式有:现货交易、远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

离岸金融业务是与在岸金融业务的概念相对应,是指商业银行吸收境内非居民(包括境外注册的企业和境外自然人)的资金服务于境外居民的金融活动,也就是非居民在境内银行开设境外账户,在国内即可操作外汇投资融资、结算等业务的一项国际性银行业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