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讲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墨子讲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庄子没有讲清楚,墨子讲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但也没有讲清楚,张载、李卓吾、王船山、谭嗣同都没有讲清楚。毛泽东提出了“认识论”,对哲学思想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和创新。墨子还认为,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应该建立一个检验标准。墨子的认识论,是唯物的经验论的认识论。

“墨经”是《墨子》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墨子》中的《经》上下、《说经》上下、《大取》、《小取》六篇,是战国后期墨家的著作。其内容主要是认识论、逻辑学和科学方面。发展了前期墨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抛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及宗教意识。

在认识论方面,《墨经》以朴素的反映论为基础,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与反映;同时又肯定思维的作用,指出感觉只是认识的开始,更深入的认识要靠“心”的察辨。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强调效验。

1964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第三期,刊载了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一篇《关于量子力学理论的解释问题》文章。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后,于8月24日,找来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就坂田文章发表谈哲学问题。

他说:今天我找你们来,是研究一下坂田的文章。坂田说基本粒子不是不可分的,电子是可分的。他这样说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的。

毛泽东接着又说: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多少次反复,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会引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最近艾思奇在高级党校讲话说到这一点,这是对的。这个道理中国的古人也没有讲清楚。老子、庄子没有讲清楚,墨子讲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但也没有讲清楚,张载、李卓吾、王船山、谭嗣同都没有讲清楚。(《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390页)

毛泽东同周培源、于光远,就坂田文章谈到了他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也就是知行观。过去人们只知道“唯物论”与“唯心论”。毛泽东提出了“认识论”,对哲学思想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和创新。他在同周培源等谈话时还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诸子,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知行学说。关于知行问题,老子、庄子的思想有其相通之处,即都主张通过直觉来把握“道”。关于他们对“两个飞跃”没有讲清楚,笔者已有阐述,这里只谈墨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情况。

在认识论方面,墨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认识论的哲学家,他的认识论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特色。

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墨子认为认识来源于“耳目之实”,即人们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觉经验。墨子有出身“贱人”的社会实践经历,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实际事物的感觉,他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但同时也主张进行思维推理的逻辑活动,“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察类明故”,墨子主张察知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他在教育学生时,常作一些物理、化学实验。“墨经”把知识按其来源分为亲知、闻知和说知,这种唯物的认识论已达到了相当高度。他也并不否认圣人的存在,在他看来,圣人的认识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原因并不是他们有超越感觉经验的知识,而在于他们“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即能集思广益。

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墨子提出“取实予名”,即根据客观实际给予相应的名称。他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先有“实”,然后才有相应的“名”,“名”是对“实”的反映。墨子还认为,人的认识不应满足于对事物名称的了解,而应该实际地知道事物本身到底是怎么回事,名是依存于实的,正确的认识不在于只知道名,而在于知道名是否符实。他指出,要做到能对事物的实际情况进行认识,就必须具体事物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使认识达到清晰,而避免满足于识“名”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错误。同样的道理,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仁人,也不能看他是否口称仁义之名,而必须看他是否行仁义之实。

墨子还认为,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应该建立一个检验标准。这就是著名的“三表法”。《墨子·非命上》说:“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这个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看是否符合历史经验,认识要有历史依据;第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看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性生活经验,认识要有现实证明;第三,“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说将其言论制定为刑政加以推行,考察能否给国家人民带来利益,认识之正确与否要看实际效果。“三表法”既有唯物因素,又符合逻辑辩证方法。用“三表法”作为判断真假是非的标准,可见墨子是根据经验和客观效果来判断事物的真假是非。他反对主观,相信客观。这说明墨子关于真理的观点,是朴素的经验论的。

墨子的认识论,是唯物的经验论的认识论。但在《天志》《明鬼》《尚同》等篇中又主张尊天事鬼、上同于天,等等,则又使他的认识论倾向唯心的宗教迷信,反映出他的唯物经验论的认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

墨子否定儒家的天命观,而代之以“天志”说,这个有意志的“天”,对天子的善能奖赏,对天子的过能惩罚,是凌驾于天子之上的监督者。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的主宰。天的意志是兼爱,反对“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因而“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天志”是为他的政治主张服务的。这有利于对抗周代以来的天命论的宿命思想,强调人“力”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决定作用。力就是自强,以自己有主体性的行为去奋斗。但是,墨子承认“天志”的存在,即在人力可以达到的最大范围之外,存在着上天的意志,这个意志是一个客观的外在的规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诫人们认识“力”的有限性,而不要把它主观任意化。这种思想虽然有进步因素,然而毕竟会倒入唯心主义泥潭。

墨子又提出“明鬼”的主张,教人们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一种落后的宗教观。墨子认为鬼神是存在的,而且他们是“赏贤罚暴”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墨子主张祭祀鬼神,这种祭祀不但可以取得鬼神的欢心,使他们兴利除害,使人们得到福祉,同时,这种祭祀还可以使群众相聚联欢,使乡亲邻里更加亲近和睦。很明显,墨子的“天志”与“鬼神”观,是一种还未成熟的客观主义的善的宗教的思想。在认识论上,与他的唯物经验论是不协调的,某些方面甚至是对立的。

总之,墨子强调经验论的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的客观性,名与实的一致性,检验是非的实践性,人的主观能动精神,等等,都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还要看到,墨家学说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为其后学所发展,而其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则为他们的后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克服。墨家在认识论上,比中国古代其他学派贡献都大得多。

但是,墨子及其后学只是天才地猜测到认识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朦胧地意识到检验是非要凭历史经验、现实经验和实际效果,环境和视野迫使他们不可能把握认识“两个飞跃”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毛泽东所评价的,他们也“没有讲清楚”认识“两个飞跃”的基本规律。

在《毛泽东品老子》一书的有关章节,已解释过毛泽东对认识“两个飞跃”的理论探索过程。这里只是再把毛泽东关于认识总的规律迻录于此,看毛泽东是怎样“讲清楚”这个问题的。

实践论》系统地阐明了人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文章最后,毛泽东作了小结: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96—297页)

1963年5月,毛泽东写作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他又指出: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321页)

这就是说,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即“知行”关系问题,直到《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产生以后,才讲清楚。

毛泽东研究哲学,特别注重认识论。五四运动以后,他很少讲宇宙观、本体论。从革命实践的需要出发,他自始至终紧紧抓住认识和实践,亦即知行关系问题。在关于坂田文章的谈话中,他甚至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这句话是即兴而发,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但如果单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这一点是无可疑问的。

毛泽东对墨子哲学还是高看一眼。他认为先秦诸子中老子、庄子、墨子和两汉以后的一些古代哲学家都“没有讲清楚”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两个飞跃”,但是墨子“讲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这是墨子高于其他哲学家的地方,也是毛泽东与他产生学术共鸣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