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论问题的永恒性

认识论问题的永恒性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认识论转向实践论和生存论,是否意味着认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胡塞尔曾说认识论是一个无穷角逐的战场,即使在实践论和生存论转向之后,认识论问题可能仍是永恒的哲学之谜。这几个古老的认识论问题都是所谓超越的形而上学问题。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关切人的生存状态和改变人的生存状态的学说。

(三)认识论问题的永恒性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迅速地超越了认识论的理解和研究范式,出现了通常所说的“实践论转向”和“生存论转向”。马克思早在1845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提出既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的思维方式,又区别于唯心主义只是从“抽象的”“能动的方面”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5]高清海先生认为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思维方式这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却共同地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观点,共同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实践论转向。与此同时,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吸取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成果,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海德格尔生存论和哲学人类学等理论的借鉴中,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理解。最简略地说,从认识论转向实践论和生存论的理解范式的哲学理由,就是实践和生存先于一切科学和哲学认识。这种事实上和逻辑上先在性的认定,为新的哲学转向提供了几乎是不容置疑的证明。

从认识论转向实践论和生存论,是否意味着认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海德格尔的生存领会确实揭示出先于认识并使认识得以可能的前提,这是否意味着认识论问题已得到最终的解决?胡塞尔曾说认识论是一个无穷角逐的战场,即使在实践论和生存论转向之后,认识论问题可能仍是永恒的哲学之谜。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哲学范式似乎有以下几个纲领性的论点:第一,哲学是认识或知识,哲学作为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必须有知识的终极确定性,否则就会导向认识的无穷倒退,陷入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第二,哲学认识和知识的终极确定性,不能从外部实在获得。因为外部实在直接性的意识呈现是感觉经验,它本身已经受到了意识的中介。所以,只能从意识或认识自身寻求内在的确定性。第三,哲学认识和知识的终极确定性的实质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康德的说法是“认识何以可能”?胡塞尔的说法是“内在意识如何切中外部实在”?这几个古老的认识论问题都是所谓超越的形而上学问题。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看,这是属于不能问或不应问的问题。提出和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就是在编织“宏大叙事”,就是企图建构一种权威话语系统,就会造成某种知识的霸权。但在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看来,人就是形而上学的理性存在,理性固有的形而上学本能、追求知识终极确定性的形而上学提问是无法消解的。

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看,知识终极确定性和思存同一性这样的问题,似乎可以通过基因科学、心理学等经验科学的发展得到最终解决。可以设想,有一天我们破解了人脑的全部奥秘,我们提出“知识终极确定性”时的神经状态、基因图谱都得到精确的描述。我们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被还原为物理主义的决定论解释,特定的基因、特定的大脑神经生理状态决定了我们说出这个问题。这就可以终结认识论的形而上学。但按照哲学家们所说的大众语言学的语义直觉,找出提问的神经生理原因与回答提问的意向性内容是两回事。我们对如此提问的基因、神经生理的解释,并未回答这个提问所问的问题。“问题”本身似乎已经预设了一个形而上学的论域,只有在这一论域中的讨论才算得上回答。并且,如果按照康德、胡塞尔的提问方式,物理主义还原论的解释根本就未回答内在意识如何切中外部实在的问题。基因科学、脑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科学家们如何知道自己的知识认识与对象是同一的、一致的?这是科学家所无法回答的哲学问题。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是以哲学或他后期叫做“思想”的形式超越了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包括认识论哲学,都是主体形而上学。自那以后,许多人都开始认为追求知识的终极确定性、思存同一性“是荒谬的、陈腐透顶的”,“海德格尔把坚持提出这类问题的现象称为真正的哲学‘丑闻’”。[6]以认识论的形态去思考存在,就是把存在当成了存在者,就是要对存在加以区分、规定、控制和宰制,从而遗忘了存在的意义。人在生存状态中的生存领会和理解,先于一切科学和哲学认识,只有超越日常生活的沉沦,在本真的死亡领会中才能获得此在乃至存在的意义。后期海德格尔主张哲学和思想的区分,力求通过“语言的移居”变革思维方式,引导人们学会归属于存在的思想。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领会、归属于存在的语言和思想,是对认识论哲学范式的突破,他欲趋赴的哲学目的不再是知识的确定性,而是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看到了海德格尔生存论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契合之处,主张用生存论的范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关切人的生存状态和改变人的生存状态的学说。海德格尔赞扬马克思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据,但从存在的历史意义看来,确定不移的是,一种对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说出来了。”[7]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海德格尔体会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内在地包含着他所渴求的存在经验和存在感受。以生存论的范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带来新的理解。

海德格尔也坚持其哲学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区分,他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存在就是生产过程,这个想法是马克思从形而上学那里,从黑格尔的把生命解释成过程那里接受来的。生产之实践性概念只能立足于一种源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之上”。[8]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确实源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源于对社会发展的辩证分析。尽管马克思学说包含着思辨的思维和语言,并力求使其经验化、实证化,但是这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领会和诗性的思维与语言存在着重大差异。如果说,海德格尔哲学的意义在于诗意地唤起人们不同于控制论思维方式的存在经验和存在感受,进而改变生存态度乃至生活方式,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找到超越资本统治的现实道路,实际地改变世界。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仍与认识论哲学存在着密切关联,比如,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是否具有客观真理、客观知识的意义?是否存在着源自黑格尔的辩证的真理和知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仍需要认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即使是海德格尔的生存领会、诗意的思想和语言,也仍然存在本真与非本真的区分。作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去蔽”的真理虽然不再是思存同一性的问题,但“遮蔽”和“无蔽”的区分仍需作出判断或认识。

总之,生存论和实践论转向不能完全消除认识论问题。无论哲学作为知识还是思想,总要有真与假、好与坏等判断和认识,因此,生存论和实践论只要有所论说,它就是理论和认识,就需要认识论的理解和证明。生存论、认识论、存在论是哲学体系的自身区分,它们之间需要互为前提、循环论证。[9]

【注释】

[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

[2]高清海:《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8页。

[4][德]伽达默尔著,夏镇平译:《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6][德]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7][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3~384页。

[8][法]F.费迪耶等辑录,丁耘译:《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第53页。

[9]孙利天:《哲学体系的自身区分及其循环论证》,《长白学刊》,200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