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这些思想以承认剥削阶级的统治和服从这一统治为前提,目的是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因此,虽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终未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范围。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第五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理论前提出发,片面夸大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贬低或抹杀广大劳动群众的作用,把英雄人物或绝对理念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历代王朝都推崇“圣人”的作用,群众必须在“圣人”的教化下才知道怎样生活。韩愈说:“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相生养之道”,“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原道》)。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断言“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等。在国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理性”和“正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等人把历史归因于历史人物的自觉意图,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因某个统治者的脑子里有某个“原子”作怪,就完全变更其方向,而民众则是无知、轻信和惊慌失措。19世纪英国的托马斯·卡莱尔把世界历史看作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人的历史,认为这些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只不过“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把人民群众视为一连串的“零”,而英雄人物则是“零”前面的“实数”。

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天意”、“上帝”、“绝对精神”等,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代理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唯心史观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之分,但本质都只有一个,即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命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在人类历史上尽管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并且至今仍在顽强地表现自己,但是,它的片面性是很明显的。唯心史观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局限于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也曾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过贵民、重民的思想。如,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19世纪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法国革命中的力量,认为历史并非从国王开始,而是从人民开始,历史著作首要任务是描写人民的命运,而不是描写个别显要人物。这些观点相对于以往把英雄豪杰奉为历史主宰的社会历史理论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在当时他们还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这些重民的思想也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些思想以承认剥削阶级的统治和服从这一统治为前提,目的是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因此,虽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终未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范围。所以,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一统天下。

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社会历史过程都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基础)创造的,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一切,因而也就没有社会的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在阶级社会中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构成,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这表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就必然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现存的一切物质资料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的。从原始的石器到现代的机器,从昔日的独轮车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无一不是出自劳动者之手。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才创造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一切精神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都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首先,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前提。其次,在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之所以能在精神生产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归根到底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为基础的。古老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是在古代劳动人民的农牧、建筑、航海等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经典名著,如《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也大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的。离开了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精神财富的创造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劳动人民还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从古至今,我国和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以及许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都直接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比如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余种,药方11000余个,药物形态图1100多幅,都是李时珍深入民间调查,向农民、樵夫、猎户、药家等请教而写成的。

第三,人民群众还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是社会自身内在规律决定的,而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实践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者,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身份,显然极为突出,劳动群众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变革的主力军。千百万人一旦开始行动起来,就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腐朽的反动统治。没有平民大众参加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资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自己的政治统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17]无产阶级肩负创造新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样要联合农民群众和其他一切革命力量。展开英勇的斗争,才能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凭空地创造,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从事创造活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总是要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又承认个人、特别是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和历史的参与者,都对历史的形成发生着某种影响作用。当然,有的是起促进作用,有的是起阻碍作用;有人作用大些,有人作用小些。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又可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个人。杰出人物既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包括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集中群众智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集中体现了现时代的时代精神,对推动现代世界的进步起到了其他任何英雄豪杰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巨大历史作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不仅使人类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初实践,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东方世界的觉醒。而在解决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18]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

历史人物,包括最卓越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一旦出现于历史舞台,他们的智能和才能可以对他们所处的时代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能使他们所处的时代显现出特定的外貌,但他们不能改变时代发展的一般趋势,因为社会历史条件最终决定着个人的活动范围,这是任何个人甚至最卓越的杰出人物都无法超越的。正因为如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时势造英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时势,是怎样创造出英雄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时势召唤英雄。一个时代,特别是世界历史或一个民族的历史转折时期,都会召唤自己的伟大人物出现。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当生产力条件或历史任务需要时,时势好像在张榜招贤,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成熟了的历史任务面前。例如,在汉民族的历史上,每当异族统治者入侵和民众奋起抗击的形势到来时,总要出现像“精忠报国”的岳飞、“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产生了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每个时期的时势都发出这样的呼唤,呼唤英雄的出现。可见,任何卓越人物的产生都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在今日的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在各个方面、各条战线都需要一批批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物为之献身。这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所造成的,正是一个群星灿烂、英雄辈出的时代。

时势锻炼英雄。时势又像是大学校或大熔炉,培养和锻炼了人们,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就是在其中造就出来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时势,提供了以往所没有的或罕见的机会,使在平时默默无闻的人被培养和锻炼成杰出的人物。例如,我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锤炼了多少人民的英雄!昔日的放牛娃、煤黑子、陶工、店员……在革命的斗争中成为将军和领袖,不愧为时代的精英。英雄豪杰,并非天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任何真正的英雄都要经历艰苦的锻炼,而时势则提供了这种锻炼的条件。

时势筛选英雄。古语云:“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拔群者为雄。”英雄都是在比较和竞争中确认的。但具体的历史条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因而时势也会把平庸的人暂时推上舞台,甚至造成枭雄以至奸雄,让他扮演一下英雄的角色。不过历史的大趋势终究如大浪淘沙,它根据能否满足时代要求以及满足的程度,把真正杰出的人物筛选出来,把相形见绌的人物置于次要地位,逐步淘汰那些落伍者、投机者、变质者等等。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作为阶级的一员,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代表一定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体现本阶级的面貌和属性,其作用当然又要受阶级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从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来衡量其是非功过,不能按个人的好恶和政治上的需要去论定,既要反对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也要反对把历史人物任意拔高,甚至把古人理想化、现代化。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9]同时,要将历史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分析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状况以及他在当时阶级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2.普通个人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也肯定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书信中曾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又说“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20]恩格斯的“合力论”阐述了这样一个思想,即:每一个追求自己目的的人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无数的人按不同的方向活动,这些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社会历史。普通个人的大量的日常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构成整个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社会是一个网络,普通个人在这种网络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各自占有一个位置。

参与历史活动的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作为人民群众一员的普通个人,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如涓涓细流倾注进历史发展的长河。在事关民族、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命运的事情上,普通个人做出的正确选择和行动都包含着伟大的性质。

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一方面,任何杰出人物首先都是作为普通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发展成为比普通个人更为特殊的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另一方面,普通个人的活动场所是杰出人物的诞生地。杰出人物,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法拉第等,正是在这种现实的生活环境中磨炼意志、提升素质、施展才能的。

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普通个人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提升,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社会里,人人都有可能扮演主角,人人都可以扮演主角。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引出了“网络民主”、“网络无权威”的讨论,人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社会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总之,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可以加深我们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解。人民群众是由许许多多的普通个人所构成的,忽视对普通个人历史作用的考察,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解必将陷入空洞的抽象,极易在实践中被任意歪曲。其次,只有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才会真正在实践中尊重普通个人的价值,确认普通个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出每个社会公民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主人翁感。

三、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

1.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内容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阶级产生以来,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往往是通过阶级的活动、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每个阶级都要提出自己的纲领和路线,统一本阶级的意志和行动,都需要建立能够代表本阶级利益、领导本阶级进行斗争的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政党就是这样一种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任何阶级的政党都是由这个阶级的政治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组成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是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映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本观点,运用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除了人民的利益外,这个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把“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想问题,办事情,定路线,立标准,一切都要着眼于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的工作好坏,成效大小,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护。几十年的实践反复证明,党只有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保证了党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因而它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路线上,党必须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带领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二是在组织路线上,党的各级组织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须走群众路线,要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研究问题,做出决议,选拔任用干部,领导并广泛发动群众去完成各项任务。三是在思想路线上,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群众的实践和实际利益出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能否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革命战争时代,残酷的斗争环境使我们党和军队一刻也不敢脱离群众,因为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保护,我们的党组织和军队就无法生存。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直接威胁个人生命的危险解除了,在这种条件下,有些党员和干部,忘记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看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考验,在金钱、美色、权力面前打了败仗,出现了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告诫全党:历史条件变了,社会地位变了,但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为人民办实事的原则不能变,依靠人民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变,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的态度不能变。一句话,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机体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在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页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页

[6]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19页

[8]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页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4页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1页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5页

[18]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9]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