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四章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时间:2022-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马哲课的内在要求: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现在高校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很多知识已成明日黄花,实效性不大,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作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它应该也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实践教学的重点。

第四章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马哲课的内在要求: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必须搞好两种“实践教学”,一种是教学形式上的实践教学,即社会实践教学,它与课堂教学相对应;另一种是教学内容上的实践教学,它与空洞的理论说教相对应。

一、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教学,

用“活水”浇灌哲理之花

社会实践教学是一种体验教育,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教育,它是基于对实践价值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而进行的开放式教学。它与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和间接经验的传承不同,是个体亲临当下的在场体验,那种触动和冲击是难以言表的,是课堂教学不可取代的。

(一)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回首少年求学经历,记忆长河中“课堂教学”印象模糊,而“实践教学”情节却栩栩如生,那些学工学农的场景,上山下乡的画面,让人刻骨铭心,甚至影响一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

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强调自我发展,对他人和社会冷漠,有知识没热心,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主要原因是脱离社会,不了解生活的艰辛,不懂得个人和他人、民族、国家水乳交融的关系。通过社会实践教学,让他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同时也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中的负面现象,思考、承担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成功的教育必须对教育者有所触动,社会实践教学在这方面的功能是课堂教学难以替代的。

其实,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百闻不如一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完成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意识形态的导向任务,除了课堂教学的理论论证外,还必须让学生有空间去接触、去体验,否则外在的灌输难以转化为内在的认同。我们的教学讲得太多了,到了该去看、去体验的时候了。一座抗日战士的浮雕、一件狱中英雄的血衣,也许更能直接净化学生的心灵;一个企业的成败史,也许更能让学生体味到看问题的辩证性、决策的科学性之重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尽快完成基本社会化,实现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这恰恰需要社会实践来完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尽快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中学直接升入大学,其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应对困难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普遍不足,自尊心又极强,过分看重自我价值,与人合作精神缺乏,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观与社会需要和社会提倡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冲突。而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每个人都要独立承担一定的责任,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要记调查笔记,及时进行总结,实践结束后还要撰写调查报告。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亲自感受到个人的发展从属于社会的发展,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新定位,从自己同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体察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重新调整自己的言行,这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还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感受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抗拒,感受社会历史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创造,从而认识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发展个人的潜力,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以实践教学带活课堂教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多年来积重难返,教条主义的体系,陈旧的思维方式,使原本极具科学性的理论程式化、去活力化。程式化的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傅,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像的能力,必然导致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无活力化”的概念借自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知识价值论”[1],它泛指那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被吸收而不被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的概念”。

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博士认为[2],知识的无活力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现在高校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很多知识已成明日黄花,实效性不大,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为了与大纲一致,完成教学任务,必然会面面俱到,从而让学生觉得乏味而使课堂教学门庭冷落。

不论哪个时代,有人听的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要么它对学生有用,要么让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教学一旦滞后于社会实践,它的局限性就不可避免。而实践教学却不一样,它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因为生活之树常青。只要实践基地选择适当,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环节设置好,就可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改打开一扇窗,带活全局。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实践优于理论活动。

教育者要懂得“实践优于理论”的道理,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实践教学,不要让其只停留在教学计划上,要切实实施起来。要投入一定人力财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这样,马哲课才能生机勃勃。

二、让“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核,是本质意义上的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适应市场,就必须与时俱进,除经常走出课堂搞实践教学外,更应该彻底转换内容体系和教育理念,把实践真正引进课堂,面向时代、面向学生的现实需要,改变让事实服从道理的恶劣学风,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实践教学。”

(一)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讲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实践教学的重点

社会热点问题历来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是社会实际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他们希望有人能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或令人信服的回答,并能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有些学生干脆直截了当地向教师提出,希望用他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分析、解答这些热点问题,要求体现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因为我们运用了它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困难和疑难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进课堂,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真正体现了理论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的教学原则,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对话的机会。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作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它应该也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实践教学的重点。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教学,要求教师要了解社会、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长期以来,高校大多忽略了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教师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义却不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难免使这门课程的功能消弭。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普遍不足,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到社会上去学习、实践、考察,去延安窑洞讲述《矛盾论》、《实践论》效果肯定好,但成本太大。相对而言,教师去经历社会实践反馈给学生的间接社会实践教学,花费不多,实效性也不错。现在许多马哲教师,大多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没有经历过“两个凡是”、姓“社”姓“资”的思想交锋,没有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有深切的体会。他们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理论到教理论,本身就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如果经常组织他们到社会上去考察、学习、调查,就会为课堂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要时刻确立“问题意识”,有的放矢,才可能体现其实效性。“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时代从来不缺问题,缺少的是发现、是解答。

以“问题”为契机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传统模式,讲授不必太拘泥于体系化和完整性,说理不要太过、太满,更不要去证实马克思主义的所谓严密性,真正有发展前途的理论往往并不追求严密,何况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极其开放的。问题是压力,也是机遇。面对问题,迎刃而上,从中磨砺人的思维,有可能引发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促使其教学与时俱进。

(二)注重方法论和哲理情趣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一定要有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真学、想学。“有用”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有趣”指的是其哲理情趣。

勿庸讳言,真理是有用、有价值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的方法论启示。传统教学提供的抽象答案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现实需要,诸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类的命题,虽然是无法反驳的大道理,但人们在生活中更迫切需要的是怎样“分析”、怎样“透过”?教师具体地针对眼前的某个难题,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和思考,真正把问题解决了,才是学生真正要学习的,也是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例如学生社团请哲学教师去指导校辩论队,教师能否指导他们取胜甚至夺冠?还有,哲学教师能否指导学生成功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所教授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能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及教师讲授课程的信任与兴趣。

除了讲出“有用”外,哲学教学也要重视“有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有活力,要有实效性,教学方法千万不要僵化,要善于调动一切文化资源和现实资源去诠释、体现该学科的时代价值,一定要打动人、吸引人;才可能“伺机”引导人、帮助人。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要真正走出困境,就必须回到源头,不仅要重视第一种实践教学,而且还要加大力度,搞好第二种实践教学,让理论之树常青,让大学生真正感受“马哲”的存在价值并会运用其思想,实效性自然就不言而喻。

【注释】

[1]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第29卷第1期,2004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28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