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既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他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全新的视角,洞察和分析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卓越的胆识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其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了生产力,而且作用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中,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生产工艺、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等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三,科学技术改变了管理的面貌,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有机结合,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

2.科教兴国战略

十六大报告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重申了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技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强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结合,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1)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2)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5)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6)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其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我国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科技和经济的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2)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3)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此外,还应完善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制度。(4)完善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制度和措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等。

3.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既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1989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的发展方式。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球的广泛接受和认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短缺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曾提出:“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放到重要地位,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第一次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载入了党的正式文件中。十五大报告作为跨世纪的纲领性文件,再次强调:“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又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重申:“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控制,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但我国经济发展仍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始终存在。因此我们要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说来,可主要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已得到有效的遏止。但由于基数大,人口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努力实现人口与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二,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使用并举,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加强水、土地、草原、森林等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遏止生态的恶化。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适应相协调,经济发展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并在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永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