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基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变化,结合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中央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定,这是继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就是通过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才资源强国,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转型的基础之上的。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基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变化,结合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中央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定,这是继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人才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人才战略的提出,突出强调人才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及运行规律,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科学发展阶段。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人们逐步认识到人才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经济、教育、人才与科技四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多环联动链”。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多环联动的核心。但现代经济增长有赖于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而推进科技进步有赖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又基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又依靠经济增长提供经费。这多环如能联动地、良性地运转起来,就具备了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这种循环型的联动,应该从人才入手才能推动,因为人才通过科技创新而实现的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力量之源泉,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世界各国的振兴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发达无不得益于大兴教育和重视人才;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人力人才资本的先行追赶,人力人才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许多发达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过程中,无一不经历了教育立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阶段。

1.对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解

人才强国战略就是通过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才资源强国,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人才强国的实质是把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竞争力,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作用,作为促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富强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即把人才作为强国之本,走人才强国之路。

人才强国战略应该包含两方面内涵:

第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使我国人才资源数量得到大量增加,人才资源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人才资源国际竞争力居于世界前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拥有人才资源优势,成为世界人才资源强国。

第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才资源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人才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创造、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要确保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资源强国,必须达到几个方面的标准:人才的总量、素质与结构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人才优势,能够以人才优势弥补我国由于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上的相对紧缺所造成的劣势;拥有若干支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较高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能够有效地支撑党和国家各项关键事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保持平衡与互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衔接配套的教育体系,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得到持续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人才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回报,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人的才能与贡献,并获得超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有效实现,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价值创造的社会风尚与人文环境;整个社会在能够满足全体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使他们不断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客户化服务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能够在全球及全国范围内自由、有序、合理地流动;形成具有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中国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并实现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间的良性互动,中国成为具有国际人才吸纳、聚集、培育开发能力的世界人才中心之一。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经济增长历程中,我国主要是依靠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存量的释放,以及对国外投资的充分利用来获得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发展。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完成国家和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今天为止,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我国经济逐步开始进入第二个战略机遇期。在前一个发展阶段之中,我们虽然完成了基本的体制改革和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却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在我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单一地追求GDP的增长,使得经济与社会的非均衡性加剧,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

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再完全沿袭旧的方式,而需要开拓新的道路。即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必须在巩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将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增强人的发展能力、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从根本上要求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人才强国”作为基本国策。

(1)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是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和源泉。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各不相同。农业社会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是土地,土地的多寡决定财富的多少,土地是财富的象征和源泉;工业社会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是资本,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特别是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新经济的涌现,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科学技术和知识载体的人才资源取代传统的土地和资本,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是我们国家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2)人才资源是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的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赶超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实际上是一种赶超型、跨越式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需要有超常规发展动力,人才资源正是支撑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最合适动力。因为人才资源是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的资源。有了高素质人才资源,便可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从低到高的飞跃。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

(3)人才资源是可以持续开发的资源,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的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卢卡斯和罗默将人力资源的理论引入新增长理论之中,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因而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可以持续提高异国的长期增长率。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中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无疑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可靠的保证。

(4)通过人才资源开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和目的。

人才资源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与我国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一致,我国的人才资源开发状况也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所谓低水平,表现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和人才使用效益不高等方面。所谓不全面,表现在人才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人才机制还不够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还不够理想。所谓不平衡,表现在人才资源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通用型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缺乏,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才资源水平,使我国人才资源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手段和重要内容。

(5)人才竞争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实施人才战略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国际竞争力包含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竞争力都离不开人才资源,都以人才资源为依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竞争力。我国的人才竞争力状况不容乐观。在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一些与人才有关的指标,如合格工程师、金融技术人才、高级经理人员等,中国的排名都是第49位,位居最后。这说明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不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也大大低于我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人才竞争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6)人才强国是古今中外历史所证明的强国之路。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历史机遇都是强国富民的有利条件,但这些条件都有很大的对外依赖性和不可选择性,而只有人才资源是可以经过后天开发培养的资源,可以通过努力创造的。依靠人才资源优势走向富强的道路更具有普遍性。日本是一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的岛国,在二战后物质资源遭到巨大破坏的战争废墟上,经济得以迅速崛起,靠的是高素质人才资源。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人才强国,是世界各国的人才精英托起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使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成为人才资源强国,走人才强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智力、体力、健康,都属于人力范畴。资本是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也是投资形成的,包括营养保健费、教育费用、继续教育费用和人们求职过程中发生的人事资本。结合人力资本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按照国际惯例,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衡量,主要指的是教育的投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左右,到2003年,也只达到3.4%,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4.1%。据国家教委统计,我国人力资本状况大概是人均受教育年限8年,有学者认为是6.5年,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般都是13年或13.5年。因此可以说,虽然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形势很好,但人力资本严重不足。

按照1982年的规定,继续教育投资应占工资总额的1.5%,但现在很多企业一年平均给每个职工投资30~50元,而美国军工行业用到继续教育的投入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6%。有数据显示,中国政府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比例是12∶1,而美国这个比例是3∶1,韩国是8∶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人力资本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原因。

因此,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一方面,我国在第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主要是采用物质资本投资刺激经济成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实现从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强调在各种投入要素保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生产率,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减少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另一方面,在我国过去的人力资本投资中,主要是以政府财政为主导,民间投资和市场投资相对不足,同时由于不同地区之间财政支持上的差距,导致地区之间人力资本投资的失衡。所以,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在社会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的基础上,着重增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通过民间投资与社会投资来弥补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并采取地区差别化的财政支付政策和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布。

(2)实现人才资本价值。

人才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如上所述是由诸如营养保健费、教育费用、继续教育费用等投资所形成的。而人才资本则是靠人本身的智慧、灵感和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得来的。这里所说的人才资本,可能对其投资并不多,也就是说他们的学历可能并不高,但由于他们所拥有的智慧和掌握的技能,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现在的学历社会下,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其本身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实现,这就大大影响了这部分资本的增值。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尽快建立对人才的激励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人才评价标准的变革与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标准应该是包括知识标准、技能标准、业绩标准、薪酬标准、品德标准等的多元化的标准。多元化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打破中国传统的“官本位”和“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评价思维,推动整个社会建立起多元化的价值评价体系,为那些有能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没有学历和职称的人才都开放出一条发展的通道,让他们的价值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和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多元化的标准中,业绩标准是其中最客观也是最核心的标准。要科学地评价人才,其核心就是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以个人做出的贡献、创造的价值为标准,再结合品德、知识、技能等对人才做出全面地评价,从而确定薪酬,真正实现人才资本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调整人才资源结构。

中国的人才资源结构有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战略领域高层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创新能力不强;另一个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高、精、尖的技术人才是我国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力量。我国必须加大对创新型高端技术人才的报酬倾斜,充分认可知识创新者的价值与贡献,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技术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为我国高端科技人才的吸引、保留、激励和培育提供政策上的保证。在这一领域中,我国尤其要充分关注国际人才市场,加大对归国留学人员的政策支持。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蓝领技术工人的培养一直滞后于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娴熟技艺的蓝领工人正成为市场上最为稀缺的人才。这一问题导致许多企业在拥有了先进技术水平的同时,却无法生产出工艺精巧、质量过硬的产品。因此,我们必须大力转变全社会的人才观念,将高级技术工人也纳入到人才的范畴;打破干部工人体制的划分,为蓝领工人建立有前途的职业生涯通道,提高工人的待遇水平、社会地位与职业声望。同时,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彻底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产业化与规模化,从而培育出一支规模庞大、技艺高超的产业工人队伍。

(4)建立和完善人才宏观的配置与流动管理机制。

我国未来人才配置模式的转变,必须以市场化为基本方向。人才配置的市场化,首先必须赋予人才交易主体双方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即人才主体的择业权、用人单位的选人权,使人才市场主体明确到位。其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还取决于人才中介服务的市场化、人才配置的信息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人才信用与道德信息系统的建立,社会化的核心在于打破人才壁垒,如城乡人才壁垒、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壁垒、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壁垒等等。人才中介则要为人才流动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满足人才与用人单位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5)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主要是指良好的人才成长、选拔、激励、就业、居住等环境。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是人才生态环境各构成要素间的均衡发展,改变原有的依靠行政补偿和保护措施留住人才的做法,通过优良的环境留住人才。

在人才生态环境各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与创业环境、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以及为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事业机会环境,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更大的机会,使人才在与环境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人力资本的增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也是人才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要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人性、调和矛盾、包容差异的思想,为人才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具有包容性的工作氛围。

同时,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还应该创造适宜人才工作的法制环境以及适宜人才居住和生活的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人才生活环境的公共服务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